纳塔利亚重回南非怀抱!新一期的《南非日报》头版头条打出了这样的标题,共和国国内的各家报纸也全都使用了类似的新闻作为报面上最醒目的内容,据相关人士统计,1o日这一天,南非国内的报纸销量激增3o%,而不久前刊登收复德班港新闻的那一日的报纸销量同样也有大幅增
总体来说,战争爆之后,业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有大幅增长的各行各业中名列前茅的就有报业,无数原来不买报纸的人突然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来,许多南非老百姓这才现报纸这种新生事物的好处,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在回顾这场战争时一致同意,战争为报业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而南非共和国的教育推广和工业展又造就了数量众多的识字的中产阶级,这是报业成长的肥沃土壤,在这个南非报纸出版行业飞展壮大的时期,以《南非日报》为代表的南非本土报纸迅成长为销量巨大世界知名的大报。☆笔趣阁www.biquke.com☆
仅仅在总参谋部,南非日报就为自己赢得了一大批的忠实读者,其中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李慕菲和楚清臣,自从7日之后,总参谋长便默不作声地每日都买起了南非日报,虽然依然嘴硬地坚持自己对记者恶劣的观感,说什么要对报纸的新闻做一下审查,但显然他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个新生事物。
而李慕菲每日来到总参谋部之后,也习惯性地先到楚清臣的桌上看看有没有当日的南非日报,如果有,就老实不客气地拿起来,然后故作看不见一边的楚清臣,心安理得地找到一旁的沙,坐下去舒舒服服地看起报纸来。
看了几日之后。就连在国会锻炼得脸皮有一定厚度的李慕菲也不好意思起来。主动提出和楚清臣分担买报纸的费用,对楚清臣地薪水来说,一份报纸并不贵,对总参谋部地日常开支来说也是可以忽略的小钱,不过南非日报是一家综合性报纸。根本不能够以办公支出的名义由总参谋部付钱,两个人都是严于律己的人,这样假公济私的事情可做不出来,从那以后。总参谋部地参谋们每天都有南非日报看了。而且这报纸还是李慕菲和楚清臣掏钱买的,许多参谋日后都津津乐道于“校长和参谋长买的报纸,我看了一年多”诸如此类的话题。
这一天,在《纳塔利亚重回南非怀抱,当地居民夹道欢迎国防军》地大标题之下,配着一张巨大地题头照片,数千名纳塔尔殖民地的布尔裔居民夹道欢迎列队入城的南非国防军,图片说明是“纳塔利亚小城金斯科利的居民热烈欢迎国防军入城”,李慕菲不禁感慨南非日报确实有未来的大报相。至少这新闻报道方面的手法已经炉火纯青了,足以和此时的泰晤士报,日后的net、BBc等世界知名媒体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地手腕相提并论了。
为何如此说呢?别人或许不清楚,李慕菲可是心知肚明,纳塔尔殖民地。是英国人吞并了布尔人建立的纳塔利亚共和国之后。改的名字,这片土地最初是由布尔人进行开的。而且早在南非华人由开普敦迁移出来之前就已经落入英国人手中,因此纳塔尔殖民地上的华人数量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听起来这片土地无论是在英国人占领前后其主人都是白人,不过事实上,这片土地上人数最多地是本地地土著——祖鲁人,他们的人口达到了八十万,布尔人是五万,英国人则只有三万,对于数量众多地祖鲁黑人来说,这片土地是英国人统治下的纳塔尔还是南非统治下的纳塔利亚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用漠然的目光注视着异族的军队来来去去,如果南非日报的记者肯将镜头对准那些黑人,则报纸上的新闻肯定要改一改名字了。
严格说来,这样的标题也无可厚非,在这片土地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民族(华人、英国人、布尔人)看来,黑人都是可以忽视的一群人,纳塔利亚地位如何,自然要问生活在其上的布尔人和英国人的意见,考虑到双方人口的比例,可以确定地说,纳塔利亚的民意(指的是排除黑人之外的民意)是希望和南非统一的。
布尔人对黑人的态度最为保守极端,这场战争中,他们甚至打算在国会推动一项议案,规定如果在战争中抓到黑人战俘一律就地处决,最终在对待黑人态度相对温和的华人们的反对之下未获通过。
而英国人的态度恰好与布尔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不但不反对黑人参与双方的战争,反而大力支持黑人加入自己的军队,也因此在战争中吸收了不少敌视布尔人的黑人加入了英军,为其跑前跑后,不过总体来说,黑人们对于战争的影响力还算不上举足轻重。
乍一看似乎会被英国佬的态度所迷惑,觉得英国人果然够绅士,多开明多尊重黑人啊!但事实上,英国人不过是利用了黑人对布尔人的敌视态度,让他们当炮灰而已,他们对黑人的真实心态从下面的话就可见一斑。
这段话是李慕菲在陈羽青家中一本藏书上现的,说是藏书,其实不过是英国小学的地理课本,陈羽青身为南非教育之父确实是名至实归的,他很看重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因此世界主要国家的课本他都会想办法搞来参考参考。
那本课本上有介绍巴苏陀兰黑人的一段课文,说他们是“南非附近黑人中最有智慧的,非常聪明开化”,这样的赞誉实在是难能可贵了,然而接下来又评价道:“经过足够的教育和训练之后,他们可以胜任殖民地邮差和保安之类的工作”
原来如此!黑人之中最有智慧的人可以胜任的工作不过是邮差和保安之类跑腿出力的活计,至于殖民地真正的管理者,当然必须得是白人咯!
英国人骨子里那种白人至上地观点就在这样地字里行间之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这一点上,他们表现得还不如布尔人。南非的布尔人经过和华人数十年来的相处。已经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除了白人之外,至少还有华人和他们一样优秀,不,甚至要过他们。
不管怎么说。在华人将军雷风行统帅下的一万两千国防军在三日之内横扫纳塔利亚境内,这次干净利落的征服被南非国内称之为“纳塔利亚大行军”,纳塔利亚南部残余地英军不到四千人,又没有北面德班和莱迪史密斯那样坚固的要塞。散布在各个人烟稀少的小城之中各自为战。雷风行的军队几乎是以行军度迅地将战线向前推进,负隅顽抗地英军部队像潮水般被吞没,经历了德班一战之后,南非地这支部队已经渐趋成熟,国防军的强大战斗力在这次的“纳塔利亚大行军”和其后攻克莱迪史密斯一战之中才真正体现出来。
9日傍晚,雷风行军团前锋部队已经推进到了东伦敦北面的姆巴谢河,与如临大敌的英国中路部队隔河对峙,而南非国防军右翼的先头部队一个团在巴苏陀兰西南的小城莱迪格雷与此地的南非民团胜利汇合,南非中路和东路的军队终于胜利会师。
刨除莱迪史密斯和彼得马里茨堡依然顽抗地英军之外。英国整个纳塔尔殖民地全部落入南非的控制,虽然还未肃清这两个地方的英军,但共和国政府迫不及待地宣布,南非已经光复了纳塔尔殖民地,并将其名字改回为纳塔利亚。正式划为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至此。南非共和国已经拥有了七个行省(奥兰治、德兰士瓦、纳塔利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和两个殖民地(加蓬、几内亚)。
11日,围攻彼得马里茨堡的南非国防军攻破了这个英国在纳塔尔殖民地最坚固地要塞。两千英国守军阵亡7oo余人,其余地全数成为阶下囚,国防军方面伤亡5oo余人,在彼得马里茨堡陷落之后,英国在东伦敦以北的广大土地已经全部被南非占领,仅仅剩下了怀特将军和其部队困守地莱迪史密斯一座孤城。
同一日,从德班增援的八千国防军南下进入纳塔利亚境内,一部分继续南下增援前线的雷风行主力部队,一部分与攻克彼得马里茨堡的国防军汇合,转向西北,加入到对莱迪史密斯的围攻之中。敦,在南非远征军总司令的位子上还没坐热乎的沃尔斯利上将短短两天就接二连三地接到了东线不利的消息,尤其是纳塔尔殖民地的丢失,意味着英军高层原本制定的东线进攻,西线防御的战略计划已经名存实亡,沦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笑料。
这就是无能的英国高层为沃尔斯利将军留下的烂摊子!更令人郁闷的是,沃尔斯利在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同时,还要承担其战事失败的责任,而这本来跟他毫无关系。对他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他不会像科利将军一样成为战事失败的替罪羊,被可耻地解决一切军职。
身为此时英军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有理智的将军,面对如此不利的局势,他不得不自己动手修改这帮脑满肠肥的蠢货留下的破烂计划:东线是肯定要放弃了——即使不放弃也不可能了,形势比人强啊!
原本制定的中线防御的计划应该继续执行,中路的英军兵力不足,从西线运送部队到中路,并从东伦敦那里进攻纳塔利亚的话,不但耽误时间,还白白浪费力气,在西线造成的英军兵力空虚还会被南非军队乘势而入,重蹈科利兵败的覆辙。
此外在伊丽莎白港北上进攻南非奥兰治省的话,要经过从巴苏陀兰延伸而出的中央山脉,非常不利于进攻,却有利于防守一方,而同样,英国在此处防守北面南下的南非民团也可以以逸待劳,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南非和英国双方战争初期在中线一带都未采取大的举动。
沃尔斯利将军将主攻的方向放在了西线,此地的民团部队虽然数量众多,但是从开普敦调往三姐妹镇与其对峙的英军数量同样不少,被包围的里士满和西维多利亚两座小城同样可以分散南非民团的兵力,此外,与沃尔斯利将军同期抵达南非的英国船队还带来了接近两万的本土援军,可以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英**队在正面战线上的兵力并不输于南非民团。
从科利将军的陈述中,沃尔斯利得知,英军在野外遭遇战中的表现极其差劲,两军相遇被闷头臭揍一顿的往往是英军,这很大程度上因为远途调来的英军对此地环境不熟,外加情报闭塞的缘故,这些弱点一时很难克服,但沃尔斯利认为,集结大量英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沿着铁路线和道路向北缓慢推进的战术应该可以取得一定的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分析,沃尔斯利将军初步拿出了自己对于这场战事的应对之策。他命令,中线坐镇伊丽莎白港的约翰.佛伦奇中将依然维持其原来的战略方针,采取守势,要牢牢守住东开普殖民地。
西线方面,开普敦的英军除留下一部分驻守英军(主要是防范城内的华人和布尔人)之外,开往东北方的三姐妹镇前线,他同时还将殖民地境内的装甲列车收集起来,统一调用。
而他本人更是离开了开普敦的指挥部,亲自赶往了三姐妹镇。
12日一早,五个旅两万人的英军按照沃尔斯利将军此前定下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方针,围绕着后方调来的装甲列车,沿着开普敦至布隆方丹的铁路线,离开了三姐妹镇,向着北面的里士满而去。
...
总体来说,战争爆之后,业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有大幅增长的各行各业中名列前茅的就有报业,无数原来不买报纸的人突然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来,许多南非老百姓这才现报纸这种新生事物的好处,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在回顾这场战争时一致同意,战争为报业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而南非共和国的教育推广和工业展又造就了数量众多的识字的中产阶级,这是报业成长的肥沃土壤,在这个南非报纸出版行业飞展壮大的时期,以《南非日报》为代表的南非本土报纸迅成长为销量巨大世界知名的大报。☆笔趣阁www.biquke.com☆
仅仅在总参谋部,南非日报就为自己赢得了一大批的忠实读者,其中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李慕菲和楚清臣,自从7日之后,总参谋长便默不作声地每日都买起了南非日报,虽然依然嘴硬地坚持自己对记者恶劣的观感,说什么要对报纸的新闻做一下审查,但显然他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个新生事物。
而李慕菲每日来到总参谋部之后,也习惯性地先到楚清臣的桌上看看有没有当日的南非日报,如果有,就老实不客气地拿起来,然后故作看不见一边的楚清臣,心安理得地找到一旁的沙,坐下去舒舒服服地看起报纸来。
看了几日之后。就连在国会锻炼得脸皮有一定厚度的李慕菲也不好意思起来。主动提出和楚清臣分担买报纸的费用,对楚清臣地薪水来说,一份报纸并不贵,对总参谋部地日常开支来说也是可以忽略的小钱,不过南非日报是一家综合性报纸。根本不能够以办公支出的名义由总参谋部付钱,两个人都是严于律己的人,这样假公济私的事情可做不出来,从那以后。总参谋部地参谋们每天都有南非日报看了。而且这报纸还是李慕菲和楚清臣掏钱买的,许多参谋日后都津津乐道于“校长和参谋长买的报纸,我看了一年多”诸如此类的话题。
这一天,在《纳塔利亚重回南非怀抱,当地居民夹道欢迎国防军》地大标题之下,配着一张巨大地题头照片,数千名纳塔尔殖民地的布尔裔居民夹道欢迎列队入城的南非国防军,图片说明是“纳塔利亚小城金斯科利的居民热烈欢迎国防军入城”,李慕菲不禁感慨南非日报确实有未来的大报相。至少这新闻报道方面的手法已经炉火纯青了,足以和此时的泰晤士报,日后的net、BBc等世界知名媒体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地手腕相提并论了。
为何如此说呢?别人或许不清楚,李慕菲可是心知肚明,纳塔尔殖民地。是英国人吞并了布尔人建立的纳塔利亚共和国之后。改的名字,这片土地最初是由布尔人进行开的。而且早在南非华人由开普敦迁移出来之前就已经落入英国人手中,因此纳塔尔殖民地上的华人数量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听起来这片土地无论是在英国人占领前后其主人都是白人,不过事实上,这片土地上人数最多地是本地地土著——祖鲁人,他们的人口达到了八十万,布尔人是五万,英国人则只有三万,对于数量众多地祖鲁黑人来说,这片土地是英国人统治下的纳塔尔还是南非统治下的纳塔利亚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用漠然的目光注视着异族的军队来来去去,如果南非日报的记者肯将镜头对准那些黑人,则报纸上的新闻肯定要改一改名字了。
严格说来,这样的标题也无可厚非,在这片土地上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民族(华人、英国人、布尔人)看来,黑人都是可以忽视的一群人,纳塔利亚地位如何,自然要问生活在其上的布尔人和英国人的意见,考虑到双方人口的比例,可以确定地说,纳塔利亚的民意(指的是排除黑人之外的民意)是希望和南非统一的。
布尔人对黑人的态度最为保守极端,这场战争中,他们甚至打算在国会推动一项议案,规定如果在战争中抓到黑人战俘一律就地处决,最终在对待黑人态度相对温和的华人们的反对之下未获通过。
而英国人的态度恰好与布尔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不但不反对黑人参与双方的战争,反而大力支持黑人加入自己的军队,也因此在战争中吸收了不少敌视布尔人的黑人加入了英军,为其跑前跑后,不过总体来说,黑人们对于战争的影响力还算不上举足轻重。
乍一看似乎会被英国佬的态度所迷惑,觉得英国人果然够绅士,多开明多尊重黑人啊!但事实上,英国人不过是利用了黑人对布尔人的敌视态度,让他们当炮灰而已,他们对黑人的真实心态从下面的话就可见一斑。
这段话是李慕菲在陈羽青家中一本藏书上现的,说是藏书,其实不过是英国小学的地理课本,陈羽青身为南非教育之父确实是名至实归的,他很看重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因此世界主要国家的课本他都会想办法搞来参考参考。
那本课本上有介绍巴苏陀兰黑人的一段课文,说他们是“南非附近黑人中最有智慧的,非常聪明开化”,这样的赞誉实在是难能可贵了,然而接下来又评价道:“经过足够的教育和训练之后,他们可以胜任殖民地邮差和保安之类的工作”
原来如此!黑人之中最有智慧的人可以胜任的工作不过是邮差和保安之类跑腿出力的活计,至于殖民地真正的管理者,当然必须得是白人咯!
英国人骨子里那种白人至上地观点就在这样地字里行间之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这一点上,他们表现得还不如布尔人。南非的布尔人经过和华人数十年来的相处。已经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除了白人之外,至少还有华人和他们一样优秀,不,甚至要过他们。
不管怎么说。在华人将军雷风行统帅下的一万两千国防军在三日之内横扫纳塔利亚境内,这次干净利落的征服被南非国内称之为“纳塔利亚大行军”,纳塔利亚南部残余地英军不到四千人,又没有北面德班和莱迪史密斯那样坚固的要塞。散布在各个人烟稀少的小城之中各自为战。雷风行的军队几乎是以行军度迅地将战线向前推进,负隅顽抗地英军部队像潮水般被吞没,经历了德班一战之后,南非地这支部队已经渐趋成熟,国防军的强大战斗力在这次的“纳塔利亚大行军”和其后攻克莱迪史密斯一战之中才真正体现出来。
9日傍晚,雷风行军团前锋部队已经推进到了东伦敦北面的姆巴谢河,与如临大敌的英国中路部队隔河对峙,而南非国防军右翼的先头部队一个团在巴苏陀兰西南的小城莱迪格雷与此地的南非民团胜利汇合,南非中路和东路的军队终于胜利会师。
刨除莱迪史密斯和彼得马里茨堡依然顽抗地英军之外。英国整个纳塔尔殖民地全部落入南非的控制,虽然还未肃清这两个地方的英军,但共和国政府迫不及待地宣布,南非已经光复了纳塔尔殖民地,并将其名字改回为纳塔利亚。正式划为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至此。南非共和国已经拥有了七个行省(奥兰治、德兰士瓦、纳塔利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和两个殖民地(加蓬、几内亚)。
11日,围攻彼得马里茨堡的南非国防军攻破了这个英国在纳塔尔殖民地最坚固地要塞。两千英国守军阵亡7oo余人,其余地全数成为阶下囚,国防军方面伤亡5oo余人,在彼得马里茨堡陷落之后,英国在东伦敦以北的广大土地已经全部被南非占领,仅仅剩下了怀特将军和其部队困守地莱迪史密斯一座孤城。
同一日,从德班增援的八千国防军南下进入纳塔利亚境内,一部分继续南下增援前线的雷风行主力部队,一部分与攻克彼得马里茨堡的国防军汇合,转向西北,加入到对莱迪史密斯的围攻之中。敦,在南非远征军总司令的位子上还没坐热乎的沃尔斯利上将短短两天就接二连三地接到了东线不利的消息,尤其是纳塔尔殖民地的丢失,意味着英军高层原本制定的东线进攻,西线防御的战略计划已经名存实亡,沦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笑料。
这就是无能的英国高层为沃尔斯利将军留下的烂摊子!更令人郁闷的是,沃尔斯利在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同时,还要承担其战事失败的责任,而这本来跟他毫无关系。对他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他不会像科利将军一样成为战事失败的替罪羊,被可耻地解决一切军职。
身为此时英军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有理智的将军,面对如此不利的局势,他不得不自己动手修改这帮脑满肠肥的蠢货留下的破烂计划:东线是肯定要放弃了——即使不放弃也不可能了,形势比人强啊!
原本制定的中线防御的计划应该继续执行,中路的英军兵力不足,从西线运送部队到中路,并从东伦敦那里进攻纳塔利亚的话,不但耽误时间,还白白浪费力气,在西线造成的英军兵力空虚还会被南非军队乘势而入,重蹈科利兵败的覆辙。
此外在伊丽莎白港北上进攻南非奥兰治省的话,要经过从巴苏陀兰延伸而出的中央山脉,非常不利于进攻,却有利于防守一方,而同样,英国在此处防守北面南下的南非民团也可以以逸待劳,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南非和英国双方战争初期在中线一带都未采取大的举动。
沃尔斯利将军将主攻的方向放在了西线,此地的民团部队虽然数量众多,但是从开普敦调往三姐妹镇与其对峙的英军数量同样不少,被包围的里士满和西维多利亚两座小城同样可以分散南非民团的兵力,此外,与沃尔斯利将军同期抵达南非的英国船队还带来了接近两万的本土援军,可以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英**队在正面战线上的兵力并不输于南非民团。
从科利将军的陈述中,沃尔斯利得知,英军在野外遭遇战中的表现极其差劲,两军相遇被闷头臭揍一顿的往往是英军,这很大程度上因为远途调来的英军对此地环境不熟,外加情报闭塞的缘故,这些弱点一时很难克服,但沃尔斯利认为,集结大量英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沿着铁路线和道路向北缓慢推进的战术应该可以取得一定的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分析,沃尔斯利将军初步拿出了自己对于这场战事的应对之策。他命令,中线坐镇伊丽莎白港的约翰.佛伦奇中将依然维持其原来的战略方针,采取守势,要牢牢守住东开普殖民地。
西线方面,开普敦的英军除留下一部分驻守英军(主要是防范城内的华人和布尔人)之外,开往东北方的三姐妹镇前线,他同时还将殖民地境内的装甲列车收集起来,统一调用。
而他本人更是离开了开普敦的指挥部,亲自赶往了三姐妹镇。
12日一早,五个旅两万人的英军按照沃尔斯利将军此前定下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方针,围绕着后方调来的装甲列车,沿着开普敦至布隆方丹的铁路线,离开了三姐妹镇,向着北面的里士满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