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辅之位的争夺战中,东林人是比较特殊的存在,究其原因,无非先是在天启朝时期,东林与浙党﹑齐党﹑楚党为了政治利益而斗争,双方打得头破血流,最后由于魏忠贤偏袒浙党﹑齐党﹑楚党,把东林打了下去。。
这还不算完,魏忠贤为了把持朝政,又纠集浙党﹑齐党﹑楚党部分官员,对东林以及朝中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东林人员,进行了严酷的整治迫害,先后整死了左光斗、黄尊苏、周顺昌、魏大忠、顾大章、高攀龙、缪昌斯等人,于是乎东林与阉党的仇结大了。
等到崇祯时期,东林重返朝堂,并掌握了相当的权力,东林当然要对阉党、浙党﹑齐党﹑楚党进行政治清算了,但是东林清算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天启时期在位居高官的阉党、浙党﹑齐党﹑楚党人员。
就是没有加入的那些在天启时期的位列重要职位的官员,因为你们没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所以你们虽然不是阉党、浙党﹑齐党﹑楚党的主要成员。但是你们也别想跑,我们东林也要把你们这些人给弄下去,让他们回家抱孩子去,否则的话我们的人怎么上来啊。
对于那些在天启时期与东林同仇敌忾的非东林大臣,东林对齐还是很友好的,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分享整治利益,但是东林的政治目标是全面占领朝廷津要之地。这就让那些有能力,有比较正直的官员有些异议,朝廷要津之地你们全占了,那我们呢,光给你们打下手啊。
所以就造成了东林内部比较团结,在仕林的名声也很好,但在朝堂之上就显得有些孤立了。
而在此次首辅的推举上,东林的目标是推举孙慎行王为首辅、钱谦益为次辅,东林全面掌握内阁,找机会将温体仁与周延儒清除出内阁,并推举自己人进入内阁当中。
在东林摩拳擦掌的时候,温体仁等在天启时期身居高位,但是没有参加阉党的这些官员也没闲着,他们明白,东林这些自命清高的“君子”们心狠手辣着呢,他们此时可能在某位大臣的家里正在谋划怎么样铲除咱们这些天启旧官呢。
温体仁等天启旧官当然谈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自己的官位他们当然要全力反击,他们首要任务是不能让东林的人当上首辅,至于说推举温体仁或者周延儒为首辅,他们认为现在还不是那么的太现实,这要慢慢的途之。
但是问题时怎么样来阻止东林出任内阁首辅,这是个人大问题,一旦引起与东林大规模的攻讦事件,就眼下天子的态度来说,天子肯定会及其不满,因为眼下天子的态度是,在朝廷更换首辅的时候,最好是保持稳定,谁也不要轻易的惹事。
触怒天子的事情温体仁等人是不会干,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自家安身立命的本钱就是天子对自己的态度,惹怒天子的事情还是让那些自命不凡的“东林党”人来做吧,他们做的越过分,自己得到的利益就越大。
于是温体仁等人就决定,既然自己人没有大的希望冲击首辅之位,想要攻击东林又比较有困难的时候,那就全力支持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让他们其中之一登上首辅之位。
温体仁等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因为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与孙慎行、钱谦益等东林不同,刘鸿训等人处事还算是公平,为人谦和,如果他们上位不一定会为难自己,但是东林上位肯定会为难自己。
二就是里间他们和东林的关系,刘鸿训等人你们不是和东林的关系好吗,东林也不是认为和刘鸿训等人是好朋友吗,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看你们怎么办?只要他们双方关系出现裂痕,自己这一派的机会就来了。
而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也在频繁的聚会,这些人虽然和东林交好,但是他们却不是东林中人,再说,他们对于东林的一些做法还是很不赞赏的,比如说东林太抱团,太爱排除异己了。
再有一点就是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成基命等人他们大都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自从进入内阁后,因为是同年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更加的密切,平常的时候他们就经常的在一起讨论实事,议论朝廷的的得失,久而久之,他们也自发的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同盟。
因为他们和东林比较友好,于是他们在东林那边的一些朋友也纷纷劝说他们,并晓以大义、动之以情,要求在内阁首辅的票选上支持东林一派。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对此种做法并不认同。
尤其是刘鸿训,刘鸿训本身就是次辅,而此时的内阁票选就让让自己让出次辅的位置,这让刘鸿训很不满,其余人等也对东林的这种狠命的提拔自己人,极力的排除其他人也是满腹的牢骚。
于是他们一起聚会,商议一下在内阁票选的时候到底持怎么样的立场。吏部尚书成基命表示,眼下来看,让东林那边的人来担任首辅并不妥当,原因是万历二十一年,东林利用京察,罢黜了一些当时与内阁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员,京查本为考核官员才干成绩的行政性工作,可是东林竟然将此变成了党争的工具。
东林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此例一开,遗祸无穷,此后的数十年里,各党之间互相挥舞人事权武器彼此攻打。而基命掌吏部,于是他就很担心,东林重新执掌朝政大权后,会不会变本加厉啊
成基命的担忧不是无的放矢,就在天启三年前后,东林党人通过癸亥京察以及一系列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把与东林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差不多一网打尽了。不过造成的结果实天启四年之后,反对派团结起来,在魏忠贤的帮拖之下,将东林踩在了脚底。
朝廷因为内斗激烈,天下局势也变得越来越坏,财政枯竭,民变四起,眼下朝政好不容易平复下来,各地刚有起色,这是再来一次混乱的党争,那大家就都没得玩了。
于是成基命主张刘鸿训继任首辅之位,李标为次辅,平衡时下的朝局。成基命的主张是很符合崇祯皇帝的意愿的。就崇祯皇帝来说,党争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混乱的党争就绝对是一件坏事。
所以崇祯皇帝才让中立派的成基命掌吏部,并且重用中派的大臣,不排斥并稍微的打压东林大臣。之所以稍微的打压东林大臣,是因为在崇祯的潜意识里认为,太过于重用东林大臣肯定是要出事的。
于是在崇祯皇帝也没有闲着,在新年期间,频繁的借鉴各部院的大臣,并及其隐晦的暗示那些中立派的各部院大臣,在内阁首辅的票选上不要动心与东林的游说,次辅刘鸿训干的很好吗,李标也很不错吗。
而刘鸿训本身就很有才华,在内阁期间也很有名望,于是在崇祯六年正月十七的廷议上,次辅刘鸿训在崇祯皇帝的暗地里的帮衬、中立派大臣以及温体仁等天启旧臣的支持下,继任为首辅,李标为次辅。
对于这个结果,东林是及其不满的,东林的核心人物孙慎行、钱谦益的落败是的东林与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亲东林,但是却是中立派的大臣产生了嫌隙。东林一些大臣认为正是刘鸿训等人的争权以及出卖,才使得东林的落败。
这还不算完,魏忠贤为了把持朝政,又纠集浙党﹑齐党﹑楚党部分官员,对东林以及朝中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东林人员,进行了严酷的整治迫害,先后整死了左光斗、黄尊苏、周顺昌、魏大忠、顾大章、高攀龙、缪昌斯等人,于是乎东林与阉党的仇结大了。
等到崇祯时期,东林重返朝堂,并掌握了相当的权力,东林当然要对阉党、浙党﹑齐党﹑楚党进行政治清算了,但是东林清算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天启时期在位居高官的阉党、浙党﹑齐党﹑楚党人员。
就是没有加入的那些在天启时期的位列重要职位的官员,因为你们没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所以你们虽然不是阉党、浙党﹑齐党﹑楚党的主要成员。但是你们也别想跑,我们东林也要把你们这些人给弄下去,让他们回家抱孩子去,否则的话我们的人怎么上来啊。
对于那些在天启时期与东林同仇敌忾的非东林大臣,东林对齐还是很友好的,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分享整治利益,但是东林的政治目标是全面占领朝廷津要之地。这就让那些有能力,有比较正直的官员有些异议,朝廷要津之地你们全占了,那我们呢,光给你们打下手啊。
所以就造成了东林内部比较团结,在仕林的名声也很好,但在朝堂之上就显得有些孤立了。
而在此次首辅的推举上,东林的目标是推举孙慎行王为首辅、钱谦益为次辅,东林全面掌握内阁,找机会将温体仁与周延儒清除出内阁,并推举自己人进入内阁当中。
在东林摩拳擦掌的时候,温体仁等在天启时期身居高位,但是没有参加阉党的这些官员也没闲着,他们明白,东林这些自命清高的“君子”们心狠手辣着呢,他们此时可能在某位大臣的家里正在谋划怎么样铲除咱们这些天启旧官呢。
温体仁等天启旧官当然谈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自己的官位他们当然要全力反击,他们首要任务是不能让东林的人当上首辅,至于说推举温体仁或者周延儒为首辅,他们认为现在还不是那么的太现实,这要慢慢的途之。
但是问题时怎么样来阻止东林出任内阁首辅,这是个人大问题,一旦引起与东林大规模的攻讦事件,就眼下天子的态度来说,天子肯定会及其不满,因为眼下天子的态度是,在朝廷更换首辅的时候,最好是保持稳定,谁也不要轻易的惹事。
触怒天子的事情温体仁等人是不会干,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自家安身立命的本钱就是天子对自己的态度,惹怒天子的事情还是让那些自命不凡的“东林党”人来做吧,他们做的越过分,自己得到的利益就越大。
于是温体仁等人就决定,既然自己人没有大的希望冲击首辅之位,想要攻击东林又比较有困难的时候,那就全力支持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让他们其中之一登上首辅之位。
温体仁等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因为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与孙慎行、钱谦益等东林不同,刘鸿训等人处事还算是公平,为人谦和,如果他们上位不一定会为难自己,但是东林上位肯定会为难自己。
二就是里间他们和东林的关系,刘鸿训等人你们不是和东林的关系好吗,东林也不是认为和刘鸿训等人是好朋友吗,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看你们怎么办?只要他们双方关系出现裂痕,自己这一派的机会就来了。
而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也在频繁的聚会,这些人虽然和东林交好,但是他们却不是东林中人,再说,他们对于东林的一些做法还是很不赞赏的,比如说东林太抱团,太爱排除异己了。
再有一点就是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成基命等人他们大都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自从进入内阁后,因为是同年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更加的密切,平常的时候他们就经常的在一起讨论实事,议论朝廷的的得失,久而久之,他们也自发的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同盟。
因为他们和东林比较友好,于是他们在东林那边的一些朋友也纷纷劝说他们,并晓以大义、动之以情,要求在内阁首辅的票选上支持东林一派。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人对此种做法并不认同。
尤其是刘鸿训,刘鸿训本身就是次辅,而此时的内阁票选就让让自己让出次辅的位置,这让刘鸿训很不满,其余人等也对东林的这种狠命的提拔自己人,极力的排除其他人也是满腹的牢骚。
于是他们一起聚会,商议一下在内阁票选的时候到底持怎么样的立场。吏部尚书成基命表示,眼下来看,让东林那边的人来担任首辅并不妥当,原因是万历二十一年,东林利用京察,罢黜了一些当时与内阁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员,京查本为考核官员才干成绩的行政性工作,可是东林竟然将此变成了党争的工具。
东林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此例一开,遗祸无穷,此后的数十年里,各党之间互相挥舞人事权武器彼此攻打。而基命掌吏部,于是他就很担心,东林重新执掌朝政大权后,会不会变本加厉啊
成基命的担忧不是无的放矢,就在天启三年前后,东林党人通过癸亥京察以及一系列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把与东林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差不多一网打尽了。不过造成的结果实天启四年之后,反对派团结起来,在魏忠贤的帮拖之下,将东林踩在了脚底。
朝廷因为内斗激烈,天下局势也变得越来越坏,财政枯竭,民变四起,眼下朝政好不容易平复下来,各地刚有起色,这是再来一次混乱的党争,那大家就都没得玩了。
于是成基命主张刘鸿训继任首辅之位,李标为次辅,平衡时下的朝局。成基命的主张是很符合崇祯皇帝的意愿的。就崇祯皇帝来说,党争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混乱的党争就绝对是一件坏事。
所以崇祯皇帝才让中立派的成基命掌吏部,并且重用中派的大臣,不排斥并稍微的打压东林大臣。之所以稍微的打压东林大臣,是因为在崇祯的潜意识里认为,太过于重用东林大臣肯定是要出事的。
于是在崇祯皇帝也没有闲着,在新年期间,频繁的借鉴各部院的大臣,并及其隐晦的暗示那些中立派的各部院大臣,在内阁首辅的票选上不要动心与东林的游说,次辅刘鸿训干的很好吗,李标也很不错吗。
而刘鸿训本身就很有才华,在内阁期间也很有名望,于是在崇祯六年正月十七的廷议上,次辅刘鸿训在崇祯皇帝的暗地里的帮衬、中立派大臣以及温体仁等天启旧臣的支持下,继任为首辅,李标为次辅。
对于这个结果,东林是及其不满的,东林的核心人物孙慎行、钱谦益的落败是的东林与刘鸿训、钱龙锡、王怍远、李标等亲东林,但是却是中立派的大臣产生了嫌隙。东林一些大臣认为正是刘鸿训等人的争权以及出卖,才使得东林的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