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骑最新章节!
开城十二年,八月。热闹过后方园里平静了下来,只等着半个月后公学开课,之后便是同学之间走亲访友的悠闲时光。盛世皇明的江南,大明人日子过的还是很悠闲的,悠闲中又透着一丝繁
忙和劳碌。 中国人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子孙后代计如何如何,所谓富贵传家也便是如此了。
盛夏时节,西湖畔。
“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白堤之上刻着白居易的一首诗词,一旁还有个花岗石碑,印着瘦西湖三个金字,瘦西湖这三个字还是辽王马城亲笔所题。原本这里不过是一片野湖,有了当年辽王殿下的
亲笔题字,自然也便火爆了起来。白天太热,方翰墨与两位同学夜游西湖,其乐也融融,三五个公学生着青衫,款式却和儒服有些区别。传统的儒服是圆领大袖,上下衣连为一体,如今的公学服,上下衣
则是分开的,还把袖子截短了。其实儒服的改良没有任何政治目的,纯粹是因为传统的儒衫,实在太不方便了。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穿的长袖飘飘,上下衣又缝在一起,还真是应了一句话,手无缚鸡之
力。每天穿着这玩意,别说捉鸡不太方便,跑起来也不方便,这些还倒罢了,关键这玩意上厕所也不方便呀。 改良后的儒服样式大致不变,不过是将袖子截短,缩紧,又将
上下衣分开了,瞧着甚是端庄典雅,又透着年轻人勃发的英气。夜色凄迷,西湖畔人来人往,其中不乏大胆的娇美女子,与人同行,说说笑笑的倒也惹人瞩目。这年月社会风气开放了许多,男女同游已经不是什么禁忌了。随着朝廷主
导的社会舆论,对程朱理学的深刻批判,从宋代开始束缚在大明女子身上的枷锁,渐渐便松动了。可不要小看这件事情,让闺中女子走出家门,对大明帝国的意义实在太重大了。大明人出生于深闺内院,生长于妇人之手,怎么和从小骑马射箭的女真人,蒙古人打,更
别提从小学习狩猎,剑术,摆弄火枪的西洋人了。所以说,朱熹这一帮北宋无耻无人,到底干了些什么遗祸无穷的蠢事,真应该从坟里挖出来鞭尸。程朱理学最丧心病狂的大明朝,最流行的文化是兔儿爷,断背山,能说
深闺内院的生长环境没影响嘛。故此朝廷拨乱反正,让深闺中的女子走出家门,这也渐渐成为时尚。
要说大明朝的读书人里,有没有好的呢,也不能一棍子全打翻了。读书人里还是有好人的,譬如说王阳明,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心学,他就主张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玩意说起来拗口,其实道理很简单,他是在批判朱熹的言论
,朱熹说什么呐,先知而后行,听听,这不就是鼓励大家伙放嘴炮么。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放嘴炮之前先考虑一下,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得到。你自己都做不了圣人,和儿媳妇偷情扒灰,偏偏满嘴放炮要求别人去做圣人,你这不是耍
流氓嘛。当然王阳明没敢这么说,他说的还是很隐晦的,只不过要求大家伙满嘴大道理之前,先拷问一下自己的本心,换位思考一下,你放的这些嘴炮自己能做到嘛,自己做不到
凭什么让别人去做。并且阳明先生的人品,还是很高洁的, 当年他的徒弟王心斋是盐丁灶户出身,社会地位与奴仆差不多,也是靠自己勤奋好学得到了王阳明的赏识,王阳明不拘一格不论
出身,收王心斋为弟子,终成一代大儒,且建立了大名鼎鼎的泰山学派。
而泰州学派由此具有浓烈的平民色彩,门下弟子三教九流都有,所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就是泰州学派的观点,还是很接地气的一门学说。故此大明帝国对儒教,进行了疾风暴雨一般的批判之后,在开城十二年这个时间点上,还是逐渐恢复了理智。大明朝的读书人开始认真思考了,儒教有哪些思想是先进的
,可以继承的。于是乎,近水楼台先得月,阳明心学又被人提了出来。对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大明朝廷的态度是默许的。平心而论王阳明此人的学说,还是比较中肯厚道的,是大明朝有
良心的读书人,对本心的自我拷问,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时期的大明朝廷,还是很开明,很务实的。
是夜,月色如水,方翰墨和几个同学要拜访的,便是隐居在西湖之畔的一位心学宗师。
西湖畔,居然草堂。
说是草堂,其实也有五间青砖瓦房,方翰墨几个公学生报了姓名,叫人通传,不一会便有一个妙龄女郎走了出来。
一个明眸皓齿的二八佳人,走了过来,说道:“兄长有礼,家父请几位过去。 方翰墨眼前一亮,忙还了一礼,进得青砖瓦房便瞧见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七八十岁了,须发如雪,精神矍锋,坐在一张醉鼻椅上,腰背挺直。这位老人家是谁呐,王阳
明的再传子弟,王良,还是万历朝的进士。游学,这也是大明人的优良传统,真正学术上的交流,不过有美相陪却生色了不少。
“末学后进,给王公见礼。”
“快请坐,坐吧。”寒暄过后分宾主落座,一侧是七八十岁的心学宗师,垂垂老矣,一旁确实英气勃发的公学生。这一对比,这就是如今儒学和新学的真实写照,阳明心学或许可以复兴,然
而儒学的没落却已成定局,不复当年的荣光了。气氛便有些尴尬,方翰墨一进来便有些悔意,这一趟实在不该来的。
终究是老者厚着脸皮,轻咳道:“几位,可读过阳明先生的著作?”
长者为尊,方翰墨还是老实回答:“读过阳明先生的格物要旨。”
老者面色便有些欣喜,忙道:“那你且说说,可有心得。”
方翰墨只略一思索,答道:“己、礼,非一非二,克己即是礼,不别求礼。”老者便欣然笑道:“方氏子果然好学敏悟,克己即是礼,说得好呀。”
开城十二年,八月。热闹过后方园里平静了下来,只等着半个月后公学开课,之后便是同学之间走亲访友的悠闲时光。盛世皇明的江南,大明人日子过的还是很悠闲的,悠闲中又透着一丝繁
忙和劳碌。 中国人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子孙后代计如何如何,所谓富贵传家也便是如此了。
盛夏时节,西湖畔。
“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白堤之上刻着白居易的一首诗词,一旁还有个花岗石碑,印着瘦西湖三个金字,瘦西湖这三个字还是辽王马城亲笔所题。原本这里不过是一片野湖,有了当年辽王殿下的
亲笔题字,自然也便火爆了起来。白天太热,方翰墨与两位同学夜游西湖,其乐也融融,三五个公学生着青衫,款式却和儒服有些区别。传统的儒服是圆领大袖,上下衣连为一体,如今的公学服,上下衣
则是分开的,还把袖子截短了。其实儒服的改良没有任何政治目的,纯粹是因为传统的儒衫,实在太不方便了。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穿的长袖飘飘,上下衣又缝在一起,还真是应了一句话,手无缚鸡之
力。每天穿着这玩意,别说捉鸡不太方便,跑起来也不方便,这些还倒罢了,关键这玩意上厕所也不方便呀。 改良后的儒服样式大致不变,不过是将袖子截短,缩紧,又将
上下衣分开了,瞧着甚是端庄典雅,又透着年轻人勃发的英气。夜色凄迷,西湖畔人来人往,其中不乏大胆的娇美女子,与人同行,说说笑笑的倒也惹人瞩目。这年月社会风气开放了许多,男女同游已经不是什么禁忌了。随着朝廷主
导的社会舆论,对程朱理学的深刻批判,从宋代开始束缚在大明女子身上的枷锁,渐渐便松动了。可不要小看这件事情,让闺中女子走出家门,对大明帝国的意义实在太重大了。大明人出生于深闺内院,生长于妇人之手,怎么和从小骑马射箭的女真人,蒙古人打,更
别提从小学习狩猎,剑术,摆弄火枪的西洋人了。所以说,朱熹这一帮北宋无耻无人,到底干了些什么遗祸无穷的蠢事,真应该从坟里挖出来鞭尸。程朱理学最丧心病狂的大明朝,最流行的文化是兔儿爷,断背山,能说
深闺内院的生长环境没影响嘛。故此朝廷拨乱反正,让深闺中的女子走出家门,这也渐渐成为时尚。
要说大明朝的读书人里,有没有好的呢,也不能一棍子全打翻了。读书人里还是有好人的,譬如说王阳明,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心学,他就主张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玩意说起来拗口,其实道理很简单,他是在批判朱熹的言论
,朱熹说什么呐,先知而后行,听听,这不就是鼓励大家伙放嘴炮么。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放嘴炮之前先考虑一下,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得到。你自己都做不了圣人,和儿媳妇偷情扒灰,偏偏满嘴放炮要求别人去做圣人,你这不是耍
流氓嘛。当然王阳明没敢这么说,他说的还是很隐晦的,只不过要求大家伙满嘴大道理之前,先拷问一下自己的本心,换位思考一下,你放的这些嘴炮自己能做到嘛,自己做不到
凭什么让别人去做。并且阳明先生的人品,还是很高洁的, 当年他的徒弟王心斋是盐丁灶户出身,社会地位与奴仆差不多,也是靠自己勤奋好学得到了王阳明的赏识,王阳明不拘一格不论
出身,收王心斋为弟子,终成一代大儒,且建立了大名鼎鼎的泰山学派。
而泰州学派由此具有浓烈的平民色彩,门下弟子三教九流都有,所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就是泰州学派的观点,还是很接地气的一门学说。故此大明帝国对儒教,进行了疾风暴雨一般的批判之后,在开城十二年这个时间点上,还是逐渐恢复了理智。大明朝的读书人开始认真思考了,儒教有哪些思想是先进的
,可以继承的。于是乎,近水楼台先得月,阳明心学又被人提了出来。对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大明朝廷的态度是默许的。平心而论王阳明此人的学说,还是比较中肯厚道的,是大明朝有
良心的读书人,对本心的自我拷问,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个时期的大明朝廷,还是很开明,很务实的。
是夜,月色如水,方翰墨和几个同学要拜访的,便是隐居在西湖之畔的一位心学宗师。
西湖畔,居然草堂。
说是草堂,其实也有五间青砖瓦房,方翰墨几个公学生报了姓名,叫人通传,不一会便有一个妙龄女郎走了出来。
一个明眸皓齿的二八佳人,走了过来,说道:“兄长有礼,家父请几位过去。 方翰墨眼前一亮,忙还了一礼,进得青砖瓦房便瞧见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七八十岁了,须发如雪,精神矍锋,坐在一张醉鼻椅上,腰背挺直。这位老人家是谁呐,王阳
明的再传子弟,王良,还是万历朝的进士。游学,这也是大明人的优良传统,真正学术上的交流,不过有美相陪却生色了不少。
“末学后进,给王公见礼。”
“快请坐,坐吧。”寒暄过后分宾主落座,一侧是七八十岁的心学宗师,垂垂老矣,一旁确实英气勃发的公学生。这一对比,这就是如今儒学和新学的真实写照,阳明心学或许可以复兴,然
而儒学的没落却已成定局,不复当年的荣光了。气氛便有些尴尬,方翰墨一进来便有些悔意,这一趟实在不该来的。
终究是老者厚着脸皮,轻咳道:“几位,可读过阳明先生的著作?”
长者为尊,方翰墨还是老实回答:“读过阳明先生的格物要旨。”
老者面色便有些欣喜,忙道:“那你且说说,可有心得。”
方翰墨只略一思索,答道:“己、礼,非一非二,克己即是礼,不别求礼。”老者便欣然笑道:“方氏子果然好学敏悟,克己即是礼,说得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