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骑最新章节!
欧洲人的内战打了个两败俱伤,白焕章军宪司的绝密军报,说是古斯塔夫大帝还受了伤,生死未卜。马城随手将密报扔进火盆,盎然起身,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征服世界的脚步,一如当年称霸世界的蒙
古人。
同一时间,京城。
京师这儿,内城不是一般百姓能住的,能住进去的都有点身家,住外城的,就多半是些重地的苦哈哈了,出了城就全是高梁花子,虽说是天子脚下,如今也不比外地强上什么。
京城这地方好的就是商贸发达,几家凑一凑,买头耕牛,买几匹挽马,骡子什么的都很方便。
这个年代,农具和畜力的缺乏是最明显的,很多地方还在使用石犁来犁地,耕牛缺乏,几户人家能共用一头牛,那就算是富裕地区。
从西周之后,这片土地上就没有大规模,产业化的农庄农业,各家各户一小块地伺弄,弄好了温饱,弄不好全家饿死,不然就造反,逃荒。
所以大明开国之初抑制土地兼并,百姓还有活路,国力也是蒸蒸日上。可是一旦土地兼并开始,再遇到灾荒的年头,大面积的减产导致无数的百姓破产,然后农民委身豪强,国家收入税减,更进一步逼迫自耕农,让更多的自耕农破产,托庇于豪强之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
的恶性循环下来,大乱大治,几千年下来,令人思之而抚腕痛恨。京师到底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畜力农具比起别的地方要好的多,土地也是巴水的平原,虽然不比关外的肥沃。也不及江南的土地有河塘泥当肥料,总的来说,比起西南,西北,燕赵大地的耕地还是蛮不
错的了。但耍命的是水利工程。大明政府的财政系统一团糟。整个户部就是一个大型的会计部门,负责计算收纳,根本没有对整个国家层面的财政进行统筹规划,没有户部的支持,工部当然不会出头来负责兴修水
利的事,而把这种事推到地方官员头上。地方官员也不傻,他们只要把宗族敷衍好了,把地方伸士交结到了,不惹麻烦,再清正廉洁一些,断案的那种黑心钱不捞。三年下来,一个卓异的考评就稳稳到手了,谁去帮老百姓挖沟通渠的,这不是有
毛病不是?
官府不出头,地方上的水利建设,就主耍是靠乡伸带头了。
江南地区做的最好,河塘沟渠多,不修断然不成,指望官府也是指望不上,就只能靠自己了。好在,江南士仲多,民智开通,而且,最为要紧的就是百姓自己也要翻挖沟渠。当时种地,可没有农药化肥。土地高产不高产,全凭粪肥往上堆。当时俗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宁愿憋着,也不能把粪便便宜给外人。拾粪也是门职业,农闲了,很多半大不大的孩子背着粪筐到处拾粪去
,说起来也是生发。除了粪便,河缩泥也是肥料,每年年尾时清淤翻挖上来堆到地里,效果不比粪肥稍差。这样一来,江南地区不必太多鼓动,年年疏通河渠已经成必然之势,再加上河网密布,天生的养人的好地方,明初时
候,松江和苏州几府交上的粮食几占全国收入的八分之一,一隅之地出产如此之多,也是异数了。西北就不同了,江南一亩最高能收六石粮,西北地方原本就缺水,植被又被破坏,开发过度,原本汉唐时的水利工程无人维护,干旱的时候没水,下雨的时候坡地积不住水,没有植被吸收,没有河流蓄积
,又容易冲坏田地,形成水灾,每年种子种下去,能收到一石或是一石半,就是天开眼,正常年头,七八斗一亩,五六斗一亩,甚至三四斗一亩,都是常态。江南一亩,可抵西北五六亩地,也是稀松。所以西北,特别是陕北和晋北地方,是明朝最为凄惨的地区,收成少,费力高,几乎是十年九灾,正常年头,也就是勉强温饱,稍遇灾害,就得准备啃草根树皮。超过几年的大灾一来,只能靠朝廷赈济,
不然的话,就得逃荒。
于是大明乱起西北,亡于西北,这也不是偶然的。
这时节情形却完全不同了,如今的天子脚下是十室九空,有点本钱的都下南洋经商了,没本事的都北上辽东垦荒了。京畿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很多近河的水田,崇祯初年还是无价之宝,收成高,早滞保收,不必太操心水灾旱灾什么的。一年两季,五六石粮唾手可得,当时一石粮在江南地方要五六彬良子,京师地方
,粮食吃紧,正常年头就是一两银几百亩水田,一年几千两银子收益是稳的。
就是这样旱涝保收的上好水田,如今也无人问津了,只能由官府派人维持着耕种,不至于荒芜了。于是不经意间在大明内陆本土,京畿附近,就形成了大量规模化耕种的大型农场。
这可比小农经济先进多了,官府也乐得组织人力,物力耕种这些农场。后来这些农场被官绅们接手,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化农场,甚至诞生了一些公司。随着明军在前线的节节胜利,粮荒成了久远的传说,光是京畿这些农场出产的粮食,都已经放在府库里发
霉了。时交三月,官道两边的柳树都安了芽,吐出浅浅的绿色来,这会儿出城到庄上来,是件乐事。但正好是倒春寒的天气,北风料峭,吹在人身上直寒刺骨,城外又没遮没拦的,想找个避风的地方也是难,自
然就叫苦不迭了。
田间地头,几个衣着光鲜的官员,乡绅谈笑风生,这都是不愿意离开乡土,不愿意跑去北边吃苦的。
远处数骑飞至,带来一个噩耗,京城留守孙承宗孙老大人,殁了。几个官员乡绅俱是一呆,匆忙赶回城里治丧,此时,任谁都知道孙承宗的死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一个辽王殿下登上大位的契机。等马城接到京城的奏报,再也不能耽搁了,立刻启程往京城治丧。
欧洲人的内战打了个两败俱伤,白焕章军宪司的绝密军报,说是古斯塔夫大帝还受了伤,生死未卜。马城随手将密报扔进火盆,盎然起身,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征服世界的脚步,一如当年称霸世界的蒙
古人。
同一时间,京城。
京师这儿,内城不是一般百姓能住的,能住进去的都有点身家,住外城的,就多半是些重地的苦哈哈了,出了城就全是高梁花子,虽说是天子脚下,如今也不比外地强上什么。
京城这地方好的就是商贸发达,几家凑一凑,买头耕牛,买几匹挽马,骡子什么的都很方便。
这个年代,农具和畜力的缺乏是最明显的,很多地方还在使用石犁来犁地,耕牛缺乏,几户人家能共用一头牛,那就算是富裕地区。
从西周之后,这片土地上就没有大规模,产业化的农庄农业,各家各户一小块地伺弄,弄好了温饱,弄不好全家饿死,不然就造反,逃荒。
所以大明开国之初抑制土地兼并,百姓还有活路,国力也是蒸蒸日上。可是一旦土地兼并开始,再遇到灾荒的年头,大面积的减产导致无数的百姓破产,然后农民委身豪强,国家收入税减,更进一步逼迫自耕农,让更多的自耕农破产,托庇于豪强之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
的恶性循环下来,大乱大治,几千年下来,令人思之而抚腕痛恨。京师到底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畜力农具比起别的地方要好的多,土地也是巴水的平原,虽然不比关外的肥沃。也不及江南的土地有河塘泥当肥料,总的来说,比起西南,西北,燕赵大地的耕地还是蛮不
错的了。但耍命的是水利工程。大明政府的财政系统一团糟。整个户部就是一个大型的会计部门,负责计算收纳,根本没有对整个国家层面的财政进行统筹规划,没有户部的支持,工部当然不会出头来负责兴修水
利的事,而把这种事推到地方官员头上。地方官员也不傻,他们只要把宗族敷衍好了,把地方伸士交结到了,不惹麻烦,再清正廉洁一些,断案的那种黑心钱不捞。三年下来,一个卓异的考评就稳稳到手了,谁去帮老百姓挖沟通渠的,这不是有
毛病不是?
官府不出头,地方上的水利建设,就主耍是靠乡伸带头了。
江南地区做的最好,河塘沟渠多,不修断然不成,指望官府也是指望不上,就只能靠自己了。好在,江南士仲多,民智开通,而且,最为要紧的就是百姓自己也要翻挖沟渠。当时种地,可没有农药化肥。土地高产不高产,全凭粪肥往上堆。当时俗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宁愿憋着,也不能把粪便便宜给外人。拾粪也是门职业,农闲了,很多半大不大的孩子背着粪筐到处拾粪去
,说起来也是生发。除了粪便,河缩泥也是肥料,每年年尾时清淤翻挖上来堆到地里,效果不比粪肥稍差。这样一来,江南地区不必太多鼓动,年年疏通河渠已经成必然之势,再加上河网密布,天生的养人的好地方,明初时
候,松江和苏州几府交上的粮食几占全国收入的八分之一,一隅之地出产如此之多,也是异数了。西北就不同了,江南一亩最高能收六石粮,西北地方原本就缺水,植被又被破坏,开发过度,原本汉唐时的水利工程无人维护,干旱的时候没水,下雨的时候坡地积不住水,没有植被吸收,没有河流蓄积
,又容易冲坏田地,形成水灾,每年种子种下去,能收到一石或是一石半,就是天开眼,正常年头,七八斗一亩,五六斗一亩,甚至三四斗一亩,都是常态。江南一亩,可抵西北五六亩地,也是稀松。所以西北,特别是陕北和晋北地方,是明朝最为凄惨的地区,收成少,费力高,几乎是十年九灾,正常年头,也就是勉强温饱,稍遇灾害,就得准备啃草根树皮。超过几年的大灾一来,只能靠朝廷赈济,
不然的话,就得逃荒。
于是大明乱起西北,亡于西北,这也不是偶然的。
这时节情形却完全不同了,如今的天子脚下是十室九空,有点本钱的都下南洋经商了,没本事的都北上辽东垦荒了。京畿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很多近河的水田,崇祯初年还是无价之宝,收成高,早滞保收,不必太操心水灾旱灾什么的。一年两季,五六石粮唾手可得,当时一石粮在江南地方要五六彬良子,京师地方
,粮食吃紧,正常年头就是一两银几百亩水田,一年几千两银子收益是稳的。
就是这样旱涝保收的上好水田,如今也无人问津了,只能由官府派人维持着耕种,不至于荒芜了。于是不经意间在大明内陆本土,京畿附近,就形成了大量规模化耕种的大型农场。
这可比小农经济先进多了,官府也乐得组织人力,物力耕种这些农场。后来这些农场被官绅们接手,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化农场,甚至诞生了一些公司。随着明军在前线的节节胜利,粮荒成了久远的传说,光是京畿这些农场出产的粮食,都已经放在府库里发
霉了。时交三月,官道两边的柳树都安了芽,吐出浅浅的绿色来,这会儿出城到庄上来,是件乐事。但正好是倒春寒的天气,北风料峭,吹在人身上直寒刺骨,城外又没遮没拦的,想找个避风的地方也是难,自
然就叫苦不迭了。
田间地头,几个衣着光鲜的官员,乡绅谈笑风生,这都是不愿意离开乡土,不愿意跑去北边吃苦的。
远处数骑飞至,带来一个噩耗,京城留守孙承宗孙老大人,殁了。几个官员乡绅俱是一呆,匆忙赶回城里治丧,此时,任谁都知道孙承宗的死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契机,一个辽王殿下登上大位的契机。等马城接到京城的奏报,再也不能耽搁了,立刻启程往京城治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