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骑最新章节!
第三百九十五章 和议
这大明的规矩是下属给上司送年礼,上司回一些礼物略表寸心,如今大帅给咱送礼了,这得回什么礼单才合适。马城知后下了一道军令,不得回礼,众将这才尝了个鲜,原知这世上还有给下属送礼的官长。下面军官有样学样,将米面,山货送至各队各哨,让这个年过的有些暖意。
除夕夜里,山外侦骑连滚带爬的撞进官厅。
一干亲兵将那侦骑拦住,那骑兵隔着人群叫道:“大帅,回来了,大帅,李好运和兄弟们回来了!”
马城一脸茫然还在琢磨着李好运是谁,下首已经咣的一声,王贞僵在当场打碎了手中的碗。
崇贞三年的除夕夜,李争鸣,吴官两人率三十六骑在山中转了半个月,终于找到一条小路回归来远楼大营。这两人全身是伤还唠叨着山路太难走了,明明很近却绕了半个月,鬼打墙了。
马城大喜过望将三十六骑好生安顿,这可是立了大功的功臣,少不得要给个锦绣的前程,尤其是李争鸣吴倌两人,李争鸣放出去领一个营,吴倌则升了前军参将,其余三十六骑也各有提拔。面对虏军骑兵袭营没有慌乱,而是就地披甲反冲击,这是大智大勇之辈才做的出来,而且这些人还活下来了。
一时山上喜庆起来,苦战生还的奇迹让萎靡的军心大振。
正月里,帅营中,军议。
袁崇焕回了一封密信,信中有些含糊说他尽力调集各部精锐得精骑两万,步卒三万,这是他能集结的最大兵力了,却含糊不清也不提进兵方略。马城是觉得很不靠谱,这位袁督师很爱说大话,又喜欢独断专行,他言语如此含糊那就太不对劲了,倘若真的准备好了反击,那早就牛皮吹的满天飞了。
袁崇焕态度可疑,众参谋分析过后认为,多半是朝中出了问题。
这倒是并不难猜,朝中有人想议和了,并且议和派的势力还很不小,否则袁崇焕不会如此为难。又过了两日病塌上的英国公张维贤,派人送信,果然如此这议和之论,居然还是皇太极先提出来的,朝中立马就有人响应。上蹿小跳闹的最欢实的,是兵部侍郎杨嗣昌,极力主和。
主战派则是一干勋贵将领,勋贵以张维贤为首,武将以东江总兵戚金为首。
从议和逐渐演变成文武之争,朝中又是口水漫天飞,勋贵武将自然骂不过文官清流,朝会上吵了几天便落在下风了。杨嗣昌继承了东林干将朝会上战斗力爆表的优秀基因,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大谈建部之患在于抚而不在于剿,如今京畿,直隶都打烂了,在打下去百姓流离失所士卒白白死伤,建部虏酋既然求和了,那就没有必要再打了。
马城接到了张维贤的信,心情就好象吃了一只死苍蝇,恶心坏了。
老子在喜峰口连番血战,连基本部队都打残了,费尽千辛万苦才创造出决战的有利态势,现在居然要议和了。
下首一干参谋也楞了,良久卢象升才无奈道:“君子,欺之以方。”
倪元璐冷着脸嘲讽:“杨嗣昌么,算什么君子,贪生怕死之辈。”
马城也有些困惑,大明和后金有过议和么,这应是有的,似乎有一个兵部尚书陈新甲就是因为议和被问斩的。如今身处在这个位置上,更能切身感受到京师暗流涌动,古往今来天朝最不缺的就是议和派,软骨头了。皇太极才刚提出议和,朝中就有人响应了,内阁,六部尚书自然是不会表态的,这涉及到大明的脸面呀。
大明的脸面,皇上的脸面,大明立国二百四十余年没有议和的先例呀,与之前有外族边患的王朝相比,汉朝在建国之初就有白登之围,后就有了长期和亲政策,大唐建国之初,李渊父子也曾向突厥称臣纳贡多年,北宋开国三十余年就有了澶渊之盟,向辽输送岁币的惯例。
而大明自建国之初,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很强势,经一百年的胡元统治,汉人的性格也整体变得内敛含蓄起来,不像汉唐时期那样张扬奔放,也不像魏晋时期的那样潇洒飘逸,对外族不屈服已经刻印到国民的骨子里去了,所以即便明中期有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但是大明朝却丝毫无产生动摇屈服之念,对抗到底成了下意识地选择,“不和亲、不议和”成了大明不成文的国策。
因此后金连连向辽东发起攻势,大明也没有动过议和的念头,反而是后金主动提出议和的意愿来。后金议和虽不会有如宋辽、宋金和议那般的屈辱,皇太极还提出愿意降格、地位在明朝皇帝之下,但议和肯定意味着要承认后金对辽东大部分地区占领的事实。
辽东地区自春秋战国始就成为汉人的世居地,对大明来说,少数民族居住的羁縻地区可丢,汉人世居地绝不可丢。所以奴儿干都司等地区可丢,辽东绝不可丢,一旦丢失汉人世居地,就丧失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依据。
北宋的统治区域并不比秦朝少多少,甚至实际有效控制区域比秦朝还大,可是就因为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就不能算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终北宋一代始终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即便极为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当发现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很想抓住以求名留青史。所以不管后金在辽东如何的兴风作浪,大明是断然不能承认后金对辽东的侵占的。
议和,大明是将里子面子都丢光了,关键还是要看皇上,内阁的态度。
东林党自然是不会背这个黑锅的,当今天子么,那是个死要面子的性子,因此马城可以肯定议和这事成不了。这样分析后参谋们也认同了,议和八成是议不成的,内阁不愿背黑锅,皇上面子挂不住,只有杨嗣昌一干人上蹿下跳,这事儿成不了。皇太极也知道这事八成没戏,这是缓兵之计。
马城阴沉,卢象升沉默,倪元璐气的拍桌大骂:“先前跋扈,今又来求和,莫非缓兵之计,欲俟楚救耶?”
马城不语,卢象升则决然道:“和议未成,则仍有决胜之机。”
第三百九十五章 和议
这大明的规矩是下属给上司送年礼,上司回一些礼物略表寸心,如今大帅给咱送礼了,这得回什么礼单才合适。马城知后下了一道军令,不得回礼,众将这才尝了个鲜,原知这世上还有给下属送礼的官长。下面军官有样学样,将米面,山货送至各队各哨,让这个年过的有些暖意。
除夕夜里,山外侦骑连滚带爬的撞进官厅。
一干亲兵将那侦骑拦住,那骑兵隔着人群叫道:“大帅,回来了,大帅,李好运和兄弟们回来了!”
马城一脸茫然还在琢磨着李好运是谁,下首已经咣的一声,王贞僵在当场打碎了手中的碗。
崇贞三年的除夕夜,李争鸣,吴官两人率三十六骑在山中转了半个月,终于找到一条小路回归来远楼大营。这两人全身是伤还唠叨着山路太难走了,明明很近却绕了半个月,鬼打墙了。
马城大喜过望将三十六骑好生安顿,这可是立了大功的功臣,少不得要给个锦绣的前程,尤其是李争鸣吴倌两人,李争鸣放出去领一个营,吴倌则升了前军参将,其余三十六骑也各有提拔。面对虏军骑兵袭营没有慌乱,而是就地披甲反冲击,这是大智大勇之辈才做的出来,而且这些人还活下来了。
一时山上喜庆起来,苦战生还的奇迹让萎靡的军心大振。
正月里,帅营中,军议。
袁崇焕回了一封密信,信中有些含糊说他尽力调集各部精锐得精骑两万,步卒三万,这是他能集结的最大兵力了,却含糊不清也不提进兵方略。马城是觉得很不靠谱,这位袁督师很爱说大话,又喜欢独断专行,他言语如此含糊那就太不对劲了,倘若真的准备好了反击,那早就牛皮吹的满天飞了。
袁崇焕态度可疑,众参谋分析过后认为,多半是朝中出了问题。
这倒是并不难猜,朝中有人想议和了,并且议和派的势力还很不小,否则袁崇焕不会如此为难。又过了两日病塌上的英国公张维贤,派人送信,果然如此这议和之论,居然还是皇太极先提出来的,朝中立马就有人响应。上蹿小跳闹的最欢实的,是兵部侍郎杨嗣昌,极力主和。
主战派则是一干勋贵将领,勋贵以张维贤为首,武将以东江总兵戚金为首。
从议和逐渐演变成文武之争,朝中又是口水漫天飞,勋贵武将自然骂不过文官清流,朝会上吵了几天便落在下风了。杨嗣昌继承了东林干将朝会上战斗力爆表的优秀基因,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大谈建部之患在于抚而不在于剿,如今京畿,直隶都打烂了,在打下去百姓流离失所士卒白白死伤,建部虏酋既然求和了,那就没有必要再打了。
马城接到了张维贤的信,心情就好象吃了一只死苍蝇,恶心坏了。
老子在喜峰口连番血战,连基本部队都打残了,费尽千辛万苦才创造出决战的有利态势,现在居然要议和了。
下首一干参谋也楞了,良久卢象升才无奈道:“君子,欺之以方。”
倪元璐冷着脸嘲讽:“杨嗣昌么,算什么君子,贪生怕死之辈。”
马城也有些困惑,大明和后金有过议和么,这应是有的,似乎有一个兵部尚书陈新甲就是因为议和被问斩的。如今身处在这个位置上,更能切身感受到京师暗流涌动,古往今来天朝最不缺的就是议和派,软骨头了。皇太极才刚提出议和,朝中就有人响应了,内阁,六部尚书自然是不会表态的,这涉及到大明的脸面呀。
大明的脸面,皇上的脸面,大明立国二百四十余年没有议和的先例呀,与之前有外族边患的王朝相比,汉朝在建国之初就有白登之围,后就有了长期和亲政策,大唐建国之初,李渊父子也曾向突厥称臣纳贡多年,北宋开国三十余年就有了澶渊之盟,向辽输送岁币的惯例。
而大明自建国之初,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很强势,经一百年的胡元统治,汉人的性格也整体变得内敛含蓄起来,不像汉唐时期那样张扬奔放,也不像魏晋时期的那样潇洒飘逸,对外族不屈服已经刻印到国民的骨子里去了,所以即便明中期有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但是大明朝却丝毫无产生动摇屈服之念,对抗到底成了下意识地选择,“不和亲、不议和”成了大明不成文的国策。
因此后金连连向辽东发起攻势,大明也没有动过议和的念头,反而是后金主动提出议和的意愿来。后金议和虽不会有如宋辽、宋金和议那般的屈辱,皇太极还提出愿意降格、地位在明朝皇帝之下,但议和肯定意味着要承认后金对辽东大部分地区占领的事实。
辽东地区自春秋战国始就成为汉人的世居地,对大明来说,少数民族居住的羁縻地区可丢,汉人世居地绝不可丢。所以奴儿干都司等地区可丢,辽东绝不可丢,一旦丢失汉人世居地,就丧失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依据。
北宋的统治区域并不比秦朝少多少,甚至实际有效控制区域比秦朝还大,可是就因为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就不能算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终北宋一代始终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即便极为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当发现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很想抓住以求名留青史。所以不管后金在辽东如何的兴风作浪,大明是断然不能承认后金对辽东的侵占的。
议和,大明是将里子面子都丢光了,关键还是要看皇上,内阁的态度。
东林党自然是不会背这个黑锅的,当今天子么,那是个死要面子的性子,因此马城可以肯定议和这事成不了。这样分析后参谋们也认同了,议和八成是议不成的,内阁不愿背黑锅,皇上面子挂不住,只有杨嗣昌一干人上蹿下跳,这事儿成不了。皇太极也知道这事八成没戏,这是缓兵之计。
马城阴沉,卢象升沉默,倪元璐气的拍桌大骂:“先前跋扈,今又来求和,莫非缓兵之计,欲俟楚救耶?”
马城不语,卢象升则决然道:“和议未成,则仍有决胜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