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越来越暗
稻田里的灯光显得更加明亮了。
四周的蚂蚱很快也发现了稻田里的光亮,悉悉索索的向发光的地方飞来。
一只、两只…………
不一会儿,整个手电边都看到蚂蚱在飞舞,其数量之多,密密麻麻的,根本就数不过来。
“我去,没想到这样真能成!”才短短七八分钟,就有这么多蚂蚱聚集过来,二牛叔看到后也惊讶不已。
“呵呵,怎么样?我这办法还不错吧?”张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说道。
二牛叔仿佛没有听到一般,拿着自己的手电筒,跑到边上的稻田里,有样学样的行动起来。
不一会儿,田里的人几乎都学会了这个方法。
于是乎,宽阔的田野里,灯光点点,远远望去,仿佛万家灯火,也像天上的闪闪的星星。
“疯子,可以捉了吧?”看到四周越来越多汇聚的蚂蚱,依依有些着急的向张峰问道。
“行,咱们开始出动!”
张峰笑了笑,站起来,和依依一起向稻田中央走去。
“哇,好多啊,疯子你看我一把就抓到了两只!”
看到依依玩的这么开心,张峰笑着点点头,不过双手也没闲着,不停的在空中飞舞,几乎每一次出手,都能抓到一只蚂蚱。
就这忙不停的抓了五六分钟,第一波蚂蚱终于被抓完了,剩下的也已经逃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疯子,咱们要不要换个地方?”
“行,咱们搬到那边去!”眼前的这块稻田面积不小,完全可以这样捕捉三五次。
不得不说,昆虫的趋光性太强,只要看到灯光,就犹如飞往扑火一般飞了过来。
几分钟后,周围的蚂蚱几乎都聚集在了电筒边。
张峰和依依也依葫芦画瓢,赶紧行动,看到如此多的蚂蚱,张峰恨不得多生出几只手,想要将这些蚂蚱一网打尽。
大家都知道,蚂蚱就是蝗虫。
从古至今,蝗灾都是令人谈之色变的自然灾害,在古代更是和水旱灾害一样恐怖的自然现象。
到了现代,虽然因为化学农药的使用,蝗灾出现的频率小了很多,但也会偶尔出现,并且每一次出现,都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蝗害每次出现,就像漫天的云彩一样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会把所有的植物都啃光,用寸草不留来形容毫不夸张,别管是多么漂亮的青山绿水,蝗灾一到,霎时间就变成荒山秃岭,据说蝗虫甚至能把人们房屋上多年前建房时用来承重的混着泥巴的芦苇杆儿都啃掉,可见其可怕程度。
不过再恐怖的蝗灾依然挡不住咱们大吃货民族。
话说前几年鲁省发生蝗灾,不过是那里的农民却不怒反喜,因为每天光靠捕捉蝗虫卖钱就能挣好几百块钱,这简直是天降好运,这在以前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当时,张峰看到这新闻的时候,也觉得非常有趣,心想蝗虫遇到咱们这些吃货,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每次出现,几乎都是给大家送菜而已,用菜油一炸,想想那酥脆爽口的美味,就令人直流口水。
而去年九月份
就在鲁省发生蝗灾的同时,俄罗斯南部某地区也出现了蝗灾,有一段视频显示那里的蝗虫遮天蔽日,几个当地人淹没在无边无际的蝗虫群中,拿着大网在捕捉蝗虫,但是收效甚微,据说俄罗斯蝗灾已经席卷了南部不少草场和农业区,所过之处寸草不留,让俄罗斯农牧业损失巨大。
那么为什么蝗虫灾害俄罗斯还会出现,但是这几十年在华夏都发展不起来呢?只因为咱们会吃吗?当然,咱们吃蝗虫也是一个原因,但其实更大的一个原因是全国的滩涂沼泽地变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在于河边或者湖边的沼泽滩涂等地方是大面积蝗灾的发源地,这个古人就总结有经验的,因为滩涂沼泽地里面水草丰盛,是蝗虫的最佳栖息地,
张峰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河滩上玩,发现有一片长得高高的浓密的水草,但是走近一看,竟然发现高高的水草上满是蝗虫的幼虫,这些小蝗虫还不会飞,因为翅膀还没长出来,但个头都已经不小了,已经有两三厘米长,用手顺着水草丛从下往上一捋,就能抓下一把来,数一数能有十多个,可能大部分人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
但从那之后张峰知道滩涂沼泽地区肯定是蝗虫成灾的发源地,比如刚说过的鲁省地区的蝗灾就是发生在那一带的滩涂沼泽地里面。
因为人口的增多,耕地在中国几乎被开发到了最大化,而滩涂沼泽地一旦改造通常都是好良田,所以沼泽滩涂地带在中国都被开发成了农田,
这就导致蝗虫失去了大面积繁殖幼虫的地方,即便有一些面积比较小的河滩有蝗虫生长,但也不会形成巨大的数量,也就形不成灾害了,这才是蝗灾变少的主要原因。
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药的使用。
比如上次鲁省的蝗灾,规模就不算大,所以出现的蝗虫大都被人们捉住卖钱,被油炸烹煎吃掉了。
如果捉不完的话,还可以喷洒农药消灭它们,所以现代中国人对付蝗虫有的是办法。
不过蝗虫变少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方面的污染相对比以前也多,工业化废水排到一些水域中,导致一些河滩被污染,难以生长水草,这样的水域无法生长蝗虫的幼虫,再加上农药的大量使用,进入农田的蝗虫也会被杀死,数量当然很难像以前那么多了。
“疯子,可以了吧?你看咱们的瓶子都装满了呢!”依依双手抱着自己的塑料瓶,开心的向张峰说道。
“好,咱们去看看小月她们去?”张峰点点头,抬头望去,只见小月和带着一群小屁孩在田野里打成一片,叽叽喳喳的热闹非凡。
“嘻嘻,她们那边好热闹啊!”依依看到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稻田里的灯光显得更加明亮了。
四周的蚂蚱很快也发现了稻田里的光亮,悉悉索索的向发光的地方飞来。
一只、两只…………
不一会儿,整个手电边都看到蚂蚱在飞舞,其数量之多,密密麻麻的,根本就数不过来。
“我去,没想到这样真能成!”才短短七八分钟,就有这么多蚂蚱聚集过来,二牛叔看到后也惊讶不已。
“呵呵,怎么样?我这办法还不错吧?”张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说道。
二牛叔仿佛没有听到一般,拿着自己的手电筒,跑到边上的稻田里,有样学样的行动起来。
不一会儿,田里的人几乎都学会了这个方法。
于是乎,宽阔的田野里,灯光点点,远远望去,仿佛万家灯火,也像天上的闪闪的星星。
“疯子,可以捉了吧?”看到四周越来越多汇聚的蚂蚱,依依有些着急的向张峰问道。
“行,咱们开始出动!”
张峰笑了笑,站起来,和依依一起向稻田中央走去。
“哇,好多啊,疯子你看我一把就抓到了两只!”
看到依依玩的这么开心,张峰笑着点点头,不过双手也没闲着,不停的在空中飞舞,几乎每一次出手,都能抓到一只蚂蚱。
就这忙不停的抓了五六分钟,第一波蚂蚱终于被抓完了,剩下的也已经逃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疯子,咱们要不要换个地方?”
“行,咱们搬到那边去!”眼前的这块稻田面积不小,完全可以这样捕捉三五次。
不得不说,昆虫的趋光性太强,只要看到灯光,就犹如飞往扑火一般飞了过来。
几分钟后,周围的蚂蚱几乎都聚集在了电筒边。
张峰和依依也依葫芦画瓢,赶紧行动,看到如此多的蚂蚱,张峰恨不得多生出几只手,想要将这些蚂蚱一网打尽。
大家都知道,蚂蚱就是蝗虫。
从古至今,蝗灾都是令人谈之色变的自然灾害,在古代更是和水旱灾害一样恐怖的自然现象。
到了现代,虽然因为化学农药的使用,蝗灾出现的频率小了很多,但也会偶尔出现,并且每一次出现,都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蝗害每次出现,就像漫天的云彩一样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会把所有的植物都啃光,用寸草不留来形容毫不夸张,别管是多么漂亮的青山绿水,蝗灾一到,霎时间就变成荒山秃岭,据说蝗虫甚至能把人们房屋上多年前建房时用来承重的混着泥巴的芦苇杆儿都啃掉,可见其可怕程度。
不过再恐怖的蝗灾依然挡不住咱们大吃货民族。
话说前几年鲁省发生蝗灾,不过是那里的农民却不怒反喜,因为每天光靠捕捉蝗虫卖钱就能挣好几百块钱,这简直是天降好运,这在以前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当时,张峰看到这新闻的时候,也觉得非常有趣,心想蝗虫遇到咱们这些吃货,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每次出现,几乎都是给大家送菜而已,用菜油一炸,想想那酥脆爽口的美味,就令人直流口水。
而去年九月份
就在鲁省发生蝗灾的同时,俄罗斯南部某地区也出现了蝗灾,有一段视频显示那里的蝗虫遮天蔽日,几个当地人淹没在无边无际的蝗虫群中,拿着大网在捕捉蝗虫,但是收效甚微,据说俄罗斯蝗灾已经席卷了南部不少草场和农业区,所过之处寸草不留,让俄罗斯农牧业损失巨大。
那么为什么蝗虫灾害俄罗斯还会出现,但是这几十年在华夏都发展不起来呢?只因为咱们会吃吗?当然,咱们吃蝗虫也是一个原因,但其实更大的一个原因是全国的滩涂沼泽地变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在于河边或者湖边的沼泽滩涂等地方是大面积蝗灾的发源地,这个古人就总结有经验的,因为滩涂沼泽地里面水草丰盛,是蝗虫的最佳栖息地,
张峰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河滩上玩,发现有一片长得高高的浓密的水草,但是走近一看,竟然发现高高的水草上满是蝗虫的幼虫,这些小蝗虫还不会飞,因为翅膀还没长出来,但个头都已经不小了,已经有两三厘米长,用手顺着水草丛从下往上一捋,就能抓下一把来,数一数能有十多个,可能大部分人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
但从那之后张峰知道滩涂沼泽地区肯定是蝗虫成灾的发源地,比如刚说过的鲁省地区的蝗灾就是发生在那一带的滩涂沼泽地里面。
因为人口的增多,耕地在中国几乎被开发到了最大化,而滩涂沼泽地一旦改造通常都是好良田,所以沼泽滩涂地带在中国都被开发成了农田,
这就导致蝗虫失去了大面积繁殖幼虫的地方,即便有一些面积比较小的河滩有蝗虫生长,但也不会形成巨大的数量,也就形不成灾害了,这才是蝗灾变少的主要原因。
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药的使用。
比如上次鲁省的蝗灾,规模就不算大,所以出现的蝗虫大都被人们捉住卖钱,被油炸烹煎吃掉了。
如果捉不完的话,还可以喷洒农药消灭它们,所以现代中国人对付蝗虫有的是办法。
不过蝗虫变少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方面的污染相对比以前也多,工业化废水排到一些水域中,导致一些河滩被污染,难以生长水草,这样的水域无法生长蝗虫的幼虫,再加上农药的大量使用,进入农田的蝗虫也会被杀死,数量当然很难像以前那么多了。
“疯子,可以了吧?你看咱们的瓶子都装满了呢!”依依双手抱着自己的塑料瓶,开心的向张峰说道。
“好,咱们去看看小月她们去?”张峰点点头,抬头望去,只见小月和带着一群小屁孩在田野里打成一片,叽叽喳喳的热闹非凡。
“嘻嘻,她们那边好热闹啊!”依依看到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