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私酿淡而无味,杜中宵随口喝着,边听保正讲着垦田以来的变化。

    一直到现在,营田务这里还没有产出粮食,全靠着调过来的粮食和发的钱生活。由于发得及时,生活水平高于当地,被很多当地人羡慕。最近几个月,甚至有周围的客户,贪图营田务的待遇。拖家带口来投的事情。由于这些事,杜中宵在此地垦田受到当地大户的报怨。

    自己接任知县之后,杜中宵才有些理解为什么以往营田给的待遇不高。给的待遇高了,会吸引当地的客户,地多的主户田地租不出去,影响当地稳定。自己是知县,县里的治理要靠那些大户支持,也就是最近因为马蒙一案,没有人敢出来指责杜中宵就是了。

    保正不无感慨地道:“知县官人宅心仁厚,我们这些小民衣食无忧,谁不羡慕?前些日子我听说新开的村里,有当地无牛畜的主户,都把家里的田卖了,来营田务入社呢。”

    杜中宵吃了一惊:“还有这种事?数辈辛劳才攒下些田来,怎么就肯卖掉?”

    保正道:“哪里要那么辛苦!这一带地价不高,一般的地只要五百文一亩,若是下等户,能卖几贯钱?与其守着那些地,年年还要租牛耕种,不如卖地来营田务赚些现钱在手。”

    杜中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心中感觉有些不好。垦田是为了招揽户口的,可不是为了破坏当农业生态的。如果都来营田务垦荒,反把原来的地抛荒了,他这知县可是失职。

    此时中原一带,人与土地的矛盾不突出,并不是他想象中人多地少的状态。农业生产资料中,农具和耕牛占的比重较大,而土地占的比重较少。导致的后果,就是租牛和耕具,价格较高,而耕地的价格比较低。一般土地就是五百文一亩,好地也只值一贯。营田务这里提供耕牛和农具,民户再按工付酬,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地的下等户。客户和下等户一走,田多的主户雇不到人,土地抛荒,地价下降,状况会逐渐恶化。不能开了新田,反倒让原来的熟田荒了。

    举起杯来,杜中宵口中道:“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好事,饮酒,饮酒。”

    社会改造是个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己还是太急了一些。这种事情,依照户籍不许本地人户投充是不好的,容易造成营田务与本地社会割裂,处理不好还会引发冲突和矛盾。

    放下杯来,杜中宵对保正道:“来的人里,不知道匠人多不多。若是有高手匠人,不拘是木匠还是铁匠,建些场务,造些农具,倒是好卖。有了农具,再从荆南贩些耕牛来,县里低价卖给众人,就省了他们抛荒来营田务做事。”

    保正笑道:“哪个不知道手艺值钱?有上好手艺,哪个匠人会来营田务做工?”

    杜中宵点了点头,看来此事还是要自己想办法。必须要把农具的价格压下去,再想办法从南边贩些耕牛来,甚至官方建立耕牛养殖场,稳定市价。最好再由县里提供补贴,把原来的农业格局稳定住。不然这边户口增加,那边户口减少,功与过只看上边一张嘴,事情可不好。

    心里想着这些,杜中宵的面上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笑呵呵地与大家喝酒。酒有酒禁,朝廷为了多收酒税,价格较高,这些乡村农户很少买来喝,都是家中私酿。私酿自己喝,不卖到外面,朝廷不禁。特别是京城里面,很多名酒就是一些王公贵族家里酿出来的。

    喝了一会,几个少年过不闹哄哄地拥着新郎和新娘闹洞房。那边不知谁挂起一串鞭炮,噼哩啪啦放了一下。鞭炮停了围着的小儿意犹未足,拿了一截一截竹筒,扔到篝火里,听那燃爆的声音。

    见杜中宵盯着那边看,保正不好意思地道:“村里小心贫穷,只买了三串炮仗。一串迎亲的时候放了,一串进村的时候点了,这是最近一串了——”

    杜中宵笑着道:“爆竹一词,便就是如此来的。燃竹听响,正是古风。”

    保正尴尬地笑:“若是有钱,哪个不想多买些来。”

    辛辛苦苦垦田近一年,这是杜中宵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自己治下垦田人的生活。虽然远谈不上富足安乐,但这份宁静祥和已是难得了。财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只要能够剩下余钱,好好过日子总有富足起来的一天。现在他们有屋住,有衣穿,有饭吃,好多人已经感激不尽了。

    新人入了洞房,老人带着孩子返回家里,篝火边只剩下了青壮年,还有杜中宵一桌在这里。全村人凑这样一次酒席不容易,他们把剩菜收拾到两三桌上,一堆青壮围在那里大吃大喝。他们是壮劳力,村里的活要他们干,自然应该享用这些。其他人退场,本就是给他们机会。

    杜中宵详细问保正村里今年的安排,开了多少荒,种了多少地,准备打多少粮食。

    保正道:“我们这一村,共有三十余户人家。按着垦田时说定的数目,应该有五六十户的,大沟围起来的田地才能开垦完毕。现在人数不齐,都在等着招自己的亲朋来。这村子,临近西边大沟,那里没什么地,留些陂塘,闲来捞些鱼虾吃。河边的草地,以后养了牲畜要放牧。南边准备种些桑枣栗之类,以后也好养蚕织些锦缎,都是钱财。东边留一些菜地,其余与北边一样,都是好地。”

    听着保正的描述,杜中宵脑中出现一幅牛羊吃草,禾稻丰收的景象,一时竟有些神往。哪怕是普通老百姓,其实想的也是安稳种田过活,而不是怎么做地主剥削别人。只是能不能做到,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村中总有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人,难以断绝,只是怎么排除掉而已。

    杜中宵道:“我们挖大沟治碱,同时也把土地隔成了一大片一大片,天然成了村子。老丈安排得井井有条,若是真能做到,即是一方乐土。只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当用心做事才好。”

    老者笑着摇了摇头:“这里我家来得最早,两个儿子,家里人口也多,是以人人服我。等我百年之后怎样,哪个说得上来?我们小民,也看不了那么远。”

    “无妨,就按照老丈说的,在村口刻块碑,上面画好图形。若要改动,定好规矩即可。我看此法甚好,不只是这一村,营田务这里的村子都可以如此。碑刻好,官府做记,一代一代传下去。数百年后,后人看到这些,也知道前人是如何开拓的。”

    说到这里,杜中宵对苏颂道:“子容还要待些日子,在这里留下几块碑记,以遗后人。千年之后有一天,说不定就会被后人看到,知道我们在这里做了什么,也是一桩乐事。”

章节目录

风雨大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安化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化军并收藏风雨大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