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厅当中李破高坐于上。
    厅中除了绛郡太守赵嬴亲卫大都督罗士信之外皆是裴氏中人。
    李破没有带其他人过来像岑文本等人才名遍传天下到了裴氏祖宅说不定裴氏见猎心喜之下就能开上一场文会。
    李破还有正事要办来这里坐一坐已是给足了裴氏脸面不想弄的那么繁琐。
    ………………
    “闻喜这地方向称人杰地灵在朕看来主要还是落在裴氏一族身上魏晋以来远及秦汉裴氏都是人才辈出。
    辅佐君王牧有天下福泽百姓甚多裴氏深有功绩。
    今天下已定朕重厘四海正是用人之际裴氏即有如此之贤当效古之良臣尽其才展其能秉上奉君王下治黎庶之心行事。
    孟子尝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又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于是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
    先贤之语可谓道尽读书之真谛。
    只是在朕看来这还不够朕不想治下多出许多林下隐士出来那许多粮米喂给他们岂不浪费?
    所以朕对读书之人只有一个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言一出如掷金石铿锵之音大作众人听在耳中回音阵阵。
    这个世界如果真有神异之处的话天地都要为之一震才算合乎情理这是千百年来读书人提纲挈领式的警句。
    所谓大道至简区区二十二字却道尽古代读书人的志气充满了奋进之意钢筋铁骨铮铮作响。
    来自数百年后的纶纶大音回荡在大厅当中。
    在魏晋林下之风犹有余音的今日此言可谓振聋发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厅中众人尽都默念数遍咂摸滋味如有余香。
    年轻一些的已是热血沸腾几乎不能自制。
    其实说出这话李破当即就有点后悔了多好的句子怎么现在才想起来浪费了啊……这要是挂在长安书院当中才有价值。
    现在说给裴氏这些人来听岂不成了专门送给裴氏的训导之言除了让裴氏名声大振之外意义实在不大。
    厅中一下安静了下来裴世清震惊的看了看皇帝除了在不住的琢磨着这话的深意之外也在心里叨咕难道如今流传于京师的那几首诗词还真是皇帝所作不成?
    不应该啊……
    他和皇帝初见于绛郡接触不算多后来入长安当了吏部尚书之后才算真正走到了皇帝面前。
    以他的眼光皇帝的文化底蕴瞒不过他。
    即便当年在郡城城头皇帝写下了一首从军行并很快传唱开来他也不认为自己看错了什么。
    皇帝起于边塞当初只一小卒而已就算天赋异禀也不足以写出从军行潼关怀古青玉案那样的名篇佳作估计是由旁人代笔适时而出。
    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
    文人若是如此实乃卑污之行就算不能坐实也会受到众人的口诛笔伐尤其是高官们更要注意与自己人设不同最好不要强行为之那会在适当的时候成为政敌攻讦的借口。
    可如果换做是皇帝那就很正常了。
    偶尔为之谁也不敢挑皇帝的毛病佯作不知才是为官之道如果有谁敢跳出来说皇帝抄袭那肯定是活的不耐烦了。
    这是一种潜规则古之帝王大多不能免俗除了几个异数之外……嗯有诗才的皇帝那绝对是天下人的噩梦。
    可当今皇帝就是这么独特裴世清觉得如果是神人托梦的话解释起来应该会更合理一些吧?
    子不语怪力乱神裴世清是正经的读书人会想到神人托梦之说说明他已经懵了。
    静寂当中却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涌动想要破土而出。
    裴世恒先看了看自家堂兄然后正了正本就已经非常标准的坐姿缓缓开口道:“还请陛下明示何以为天地立心。”
    这是文人对答争辩的最标准的开场白有请教之意却也埋藏着随时进行辩驳的情绪只不过他面对的是皇帝所以微微俯首做出聆听教诲的姿态。
    不过当世的读书人和后来的到底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忠君思想没那么浓厚他们也不是纯粹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一心苦读圣贤之书的读书之人。
    他们还有另外一层身份贵族在他们的教育体系当中除了读书进学之外还要学习弓马其强悍之处是后来的读书人所不能及的。
    出将入相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裴氏子弟出外领兵作战的不在少数比如说如今领兵于雁门的裴行俨。
    他出于裴氏中眷房世居洛阳他的父亲裴仁基更是隋末上将之一父子二人转战河南河北功勋颇著你能把他们当做是单纯的读书人吗?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不用一一列举不然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
    李破一听这话音再瞧他那架势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心说这是要跟我论辩吗?真是好大的狗胆。
    稍稍想了想便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而为人却需分好坏良莠为天地立心者仁与不仁之分也。
    为生民立命者便当以天下为己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者百姓之天下也读书人当知民意如潮背之即覆的道理。
    传承先贤道统去芜存菁不谋一时虑有长远者可为今之圣贤。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好话人人会说可朕希望你们这些饱读诗书之人能够有这种志向不落窠臼继往开来不以家族官职高低为念让国家盛强让百姓明辨是非安居乐业此乃万世之功德非大贤不能取之。
    朕今设科举便是举贤纳才之举措裴氏为晋地之首领若有为国为民之抱负不妨应之可为开万世太平之始乎?”
    ………………
    皇帝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留下一地鸡毛。
    李破走了裴氏众人恭送回来立即聚在正厅当中裴世恒立即让人拿来纸墨将皇帝留下的警句默了出来。
    众人眼巴巴的看着心情却都是欢喜不已。
    裴世恒的一句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此可为裴氏家训开篇之语也宜悬于学堂之上让子孙日夜观之可得千秋之气也。”
    众人纷纷点头应和皇帝之训不可多得尤其是这种可以存世的大理名言更是如此。
    有人叹息一声道:“千秋之气慨然长存非吾裴氏可以独得不如宣扬出去以佐贤君之名望。”
    裴世恒也只能遗憾的点头同意更为可惜的是没有留下皇帝的墨宝不然这次便宜也就占的大了。
    而且皇帝还在其中夹杂了些私货……
    科举已然临近裴氏当中意见不一有的想先派些人参与一下顺便观望一下风色如果一如当年前隋一般那以后也就没有参与的必要了。
    这属于裴氏的主流意见。
    有的人则主张应该全力以赴他们认为科举必将成为取代察举之制的选才举措裴氏应该在这方面占据先机。
    他们说的也很有道理只是有冒进之嫌年轻一代的裴氏子弟现在看来根本不愁官职稳妥起见还是应该以试探为先不能把筹码一股脑的都压上去。
    还有极少数的人觉得对裴氏来说科举可有可无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对裴氏这样的大族豪门的打压不应该支持不说还要极力反对。
    之前裴世恒和在外为官的裴世清等裴氏中人书信往来也探讨过科举的事情大家同样是众说纷纭。
    比如裴世清回书大致的意思是说皇帝心意已决其意甚坚裴氏起码要做个样子出来不然裴氏子弟再要入朝为官怕是要被另眼相看了。
    从这些话明显可以看得出来裴世清也赞同先试探一番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连裴世清都是这样一个说法可见万事开头难大唐开国的第一次科举就面临这样的一个情形大家都不知道深浅加之有前隋的前车之鉴所以试试探探在所难免。
    反而是南边的贵族们对科考已经比较熟悉在开科之后会比较热情一些。
    ………………
    不过现在裴氏的选择就只剩下了一个皇帝亲自登门费了不少唇舌还给裴氏留下了那样高的期望也就堵住了裴氏的退路。
    不管科举成败与否裴氏都要全力以赴不然的话……后果你慢慢琢磨吧。
    而在六月间各郡官考其实已经开始了和去年冬天里在长安举行的官考相比简直就是群魔乱舞。
    营私舞弊的事情层出不穷各郡报上的清退名单多数都是排除异己的产物。
    这算是李破留给李碧的一道考试题目处理的好不好其实都无关大局最重要的还是六月末的科考……

章节目录

北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河边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河边草并收藏北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