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内,党卫军的部队正在每一个房间每一个房间的清理驻守的苏联部队。
他们有条不紊,依靠人数优势,还有武器上的优势,硬是忍受着较高的伤亡,来换掉苏联部队的生存空间。
当一个楼房被彻底占领之后,党卫军的部队就会留下士兵驻守,尽可能的阻止苏军的反击。
双方砸街道上拼命的争夺,有的时候仅仅是隔着一条马路,两边的房子里就驻守着不同阵营的士兵。
大家把枪口探出窗子,然后隔着马路互相射击,子弹打在墙壁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却根本没有人敢探出自己的脑袋。
在这样近的距离上,如果被对面飞来的子弹打中,那就真的没有救了。谁也不愿意做这样的尝试,所以都很随意的开枪。
来自白俄罗斯的党卫军士兵,把自己的毛瑟98k步枪探出窗外,然后闭着眼睛扣下了扳机。
他能够感受到一发子弹打出了自己的步枪,也能感受到对方飞过来的子弹,打在自己窗前的震动。
下意识的,开了一枪之后,他就缩回了自己的武器,等着对方可能的报复。
连续两天的战斗,这名白俄罗斯士兵所在的步兵连,已经损失了30名士兵。
这个损失差不多是一个连的兵力的五分之一了,之所以他们还没有崩溃,完全是对苏联敌人的憎恨罢了。
当然了,因为德国是保持进攻的状态,所以补充兵的速度也非常快。他们连获得了20名新兵,只不过当天就又阵亡了15人罢了。
毕竟这里是残酷的巷战,这里是要用人命去填的地狱。党卫军第15还有第19和第20师,负责的是攻坚任务,损失自然也很巨大。
不过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在交战第二天的时候,很多加强部队被配属到他们的部队之中。
比如说原来隶属德国国防军的工兵,还有一些巷战专用武器也跟着工兵们一起抵达前线。
其中,最让几个外籍兵团喜欢的,就是被称为铁拳的火箭筒武器。
这种武器一直都是德国步兵的重火力,没少给苏联部队制造麻烦。在拿到了这种武器之后,白俄罗斯的士兵们才发现,原来这种武器如此的好用。
比如说这个时候,他们就在等待,等后面的德国工兵部队到来,用这种武器来给对面大楼里的蠢货们,来一下狠的。
“工兵来了!”随着一声幸福的喊叫,所有的士兵们都振奋起来。虽然他们不知道工兵究竟在楼下哪里,可还是发出了一阵低沉的欢呼。
对面的苏联士兵似乎也感觉到了自己大难临头,反击的力度也跟着微弱了下来。
靠在墙壁上,等待街道对面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巨大的冲击力甚至把灰尘吹到了德队驻守的房间里面。
然后,很多德国士兵拎着自己的武器,冲过了街道,冲进了墙壁上有一个大洞的苏军驻守的那栋建筑物里面。
枪声持续着,没完没了的持续着。这个街道的尽头,还有另一个街道在持续交战,那个街道的尽头,还有另一个街道存在。
更远的地方,无数的黑烟已经遮天蔽日,海军的战舰正在提供远程炮火压制。
这些巨大的炮弹呼啸着从人们的头顶上飞过,然后撞在废墟上,或者撞在建筑物上,又或者是落在了另一个更大或者更小的弹坑里。
仅仅是听到那撕心裂肺的爆炸声,很多来自爱沙尼亚或者拉脱维亚的德军士兵,都从骨子里感到了第三帝国战争机器的强大。
他们真的找不到任何理由不投靠这样强大的国家,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的时候,对面的俄罗斯人怎么还不投降。
是啊,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苏联这边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没有人愿意投降。
说俄罗斯是一个战斗民族,一点儿都不假。苏联和其前身沙皇俄国,和边境上所有的国家都打过仗,才吞并了如此多的民族和如此多的土地。
而这是第二次,他们的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第一次危机是天骄拿破仑带来的,第二次危机是魔神希特勒的杰作。
能够挫败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强者,就知道俄罗斯这个民族是一个血性能战的狼性民族。
在激发出了斗志之后,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勇气,绝对值得人们钦佩。
又一轮炮击落了下来,远处的一栋建筑物在爆炸之中颤抖。终于,因为震动,它不堪重负,终于在不断的震动之中,倒塌了下来。
原本就留在墙壁上斑驳的裂纹,开始错位崩坏,外墙倒塌下来,露出了里面的楼层,还有内部的承重墙。
这里不得不重点提一下俄罗斯的建筑,因为整个苏联大部分国土都在地球的北部,大部分时间天气都很寒冷。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俄罗斯的建筑特点鲜明,窗子很狭小,高而且窄。这样做是在保证采光的同时,尽可能的在冬天减少缝隙,提高保暖能力。
第二点就更有意思了,俄罗斯的建筑物墙壁都很厚实,同样也是为了在冬天保证室内温度。
厚实的墙壁,和相对来说更小的窗子——这不就是炮楼的属性么?所以在俄罗斯打巷战,想要摧毁建筑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很多建筑物哪怕只剩下一面墙壁了,也可以保证屹立不倒。很多建筑物倒塌了三分之二了,剩下的部分依旧坚固,甚至可以住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肃清建筑物里面驻守的苏联士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斯大林格勒是如此;如今这个时空中,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也都是如此。
那栋在炮弹爆炸震动中倒塌的大楼,终究大部分还是熬过了这一天的炮击。
在夜晚的夕阳下,它依旧耸立在那里,露出钢筋狰狞无比,还能看见房间里的衣柜桌子,还能看见里面的吊灯还有木床。
他们有条不紊,依靠人数优势,还有武器上的优势,硬是忍受着较高的伤亡,来换掉苏联部队的生存空间。
当一个楼房被彻底占领之后,党卫军的部队就会留下士兵驻守,尽可能的阻止苏军的反击。
双方砸街道上拼命的争夺,有的时候仅仅是隔着一条马路,两边的房子里就驻守着不同阵营的士兵。
大家把枪口探出窗子,然后隔着马路互相射击,子弹打在墙壁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却根本没有人敢探出自己的脑袋。
在这样近的距离上,如果被对面飞来的子弹打中,那就真的没有救了。谁也不愿意做这样的尝试,所以都很随意的开枪。
来自白俄罗斯的党卫军士兵,把自己的毛瑟98k步枪探出窗外,然后闭着眼睛扣下了扳机。
他能够感受到一发子弹打出了自己的步枪,也能感受到对方飞过来的子弹,打在自己窗前的震动。
下意识的,开了一枪之后,他就缩回了自己的武器,等着对方可能的报复。
连续两天的战斗,这名白俄罗斯士兵所在的步兵连,已经损失了30名士兵。
这个损失差不多是一个连的兵力的五分之一了,之所以他们还没有崩溃,完全是对苏联敌人的憎恨罢了。
当然了,因为德国是保持进攻的状态,所以补充兵的速度也非常快。他们连获得了20名新兵,只不过当天就又阵亡了15人罢了。
毕竟这里是残酷的巷战,这里是要用人命去填的地狱。党卫军第15还有第19和第20师,负责的是攻坚任务,损失自然也很巨大。
不过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在交战第二天的时候,很多加强部队被配属到他们的部队之中。
比如说原来隶属德国国防军的工兵,还有一些巷战专用武器也跟着工兵们一起抵达前线。
其中,最让几个外籍兵团喜欢的,就是被称为铁拳的火箭筒武器。
这种武器一直都是德国步兵的重火力,没少给苏联部队制造麻烦。在拿到了这种武器之后,白俄罗斯的士兵们才发现,原来这种武器如此的好用。
比如说这个时候,他们就在等待,等后面的德国工兵部队到来,用这种武器来给对面大楼里的蠢货们,来一下狠的。
“工兵来了!”随着一声幸福的喊叫,所有的士兵们都振奋起来。虽然他们不知道工兵究竟在楼下哪里,可还是发出了一阵低沉的欢呼。
对面的苏联士兵似乎也感觉到了自己大难临头,反击的力度也跟着微弱了下来。
靠在墙壁上,等待街道对面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巨大的冲击力甚至把灰尘吹到了德队驻守的房间里面。
然后,很多德国士兵拎着自己的武器,冲过了街道,冲进了墙壁上有一个大洞的苏军驻守的那栋建筑物里面。
枪声持续着,没完没了的持续着。这个街道的尽头,还有另一个街道在持续交战,那个街道的尽头,还有另一个街道存在。
更远的地方,无数的黑烟已经遮天蔽日,海军的战舰正在提供远程炮火压制。
这些巨大的炮弹呼啸着从人们的头顶上飞过,然后撞在废墟上,或者撞在建筑物上,又或者是落在了另一个更大或者更小的弹坑里。
仅仅是听到那撕心裂肺的爆炸声,很多来自爱沙尼亚或者拉脱维亚的德军士兵,都从骨子里感到了第三帝国战争机器的强大。
他们真的找不到任何理由不投靠这样强大的国家,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的时候,对面的俄罗斯人怎么还不投降。
是啊,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苏联这边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没有人愿意投降。
说俄罗斯是一个战斗民族,一点儿都不假。苏联和其前身沙皇俄国,和边境上所有的国家都打过仗,才吞并了如此多的民族和如此多的土地。
而这是第二次,他们的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第一次危机是天骄拿破仑带来的,第二次危机是魔神希特勒的杰作。
能够挫败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强者,就知道俄罗斯这个民族是一个血性能战的狼性民族。
在激发出了斗志之后,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勇气,绝对值得人们钦佩。
又一轮炮击落了下来,远处的一栋建筑物在爆炸之中颤抖。终于,因为震动,它不堪重负,终于在不断的震动之中,倒塌了下来。
原本就留在墙壁上斑驳的裂纹,开始错位崩坏,外墙倒塌下来,露出了里面的楼层,还有内部的承重墙。
这里不得不重点提一下俄罗斯的建筑,因为整个苏联大部分国土都在地球的北部,大部分时间天气都很寒冷。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俄罗斯的建筑特点鲜明,窗子很狭小,高而且窄。这样做是在保证采光的同时,尽可能的在冬天减少缝隙,提高保暖能力。
第二点就更有意思了,俄罗斯的建筑物墙壁都很厚实,同样也是为了在冬天保证室内温度。
厚实的墙壁,和相对来说更小的窗子——这不就是炮楼的属性么?所以在俄罗斯打巷战,想要摧毁建筑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很多建筑物哪怕只剩下一面墙壁了,也可以保证屹立不倒。很多建筑物倒塌了三分之二了,剩下的部分依旧坚固,甚至可以住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肃清建筑物里面驻守的苏联士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斯大林格勒是如此;如今这个时空中,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也都是如此。
那栋在炮弹爆炸震动中倒塌的大楼,终究大部分还是熬过了这一天的炮击。
在夜晚的夕阳下,它依旧耸立在那里,露出钢筋狰狞无比,还能看见房间里的衣柜桌子,还能看见里面的吊灯还有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