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西山岛时天已大亮。§笔趣阁
WWW.Biquke.Com§
方以智带了白文选早就恭候在岸,远远的就在与在船投的李定国互相招呼着,眼看那船离青石码头尚有四五步的距离,李定国就在身后的惊呼声中跳船登岸,与方以智把臂相看。
“宁宇愈显高达神俊了,惜乎穿错了衣服。”方以智又高兴又担心的赞一句、损一句。赞这兄弟长身玉立、身材魁梧、面目益的英挺,损这兄弟穿着轻袍缓带的文士服,却险险的跳船,因心急而不顾身形有伤大雅。
李定国“哈哈”一笑,仔细看了看方以智道:“大哥清减了,却显出一番仙风道骨来,这西山飘渺峰原本神仙之所在,今日多了方神仙而已。玩笑话,大哥操持书院辛苦了。”说着,李定国就抱拳躬身给方以智行个大礼。
此时,船才靠实码头,舟子系了缆绳下了锚杆(浅水船只用竹竿经锚孔插入船下泥沙中即可固定船身)。钱文直抢先上前,站到一边等秦燕柔与柳如是携手下船才道:“文直所托之事,不知曼公办妥否?”
方以智却不答话更不理会,径直向秦燕柔作揖躬身行了一个隆重的大礼道:“桐城方以智见过秦、姑娘。”话语间的转折显得颇为笨拙可笑,而礼节却是行得方方正正、无可挑剔。
秦燕柔看了李定国一眼,也搭手屈膝侧着身子作礼道:“前番,多谢方家公子相助宁宇。”
李定国见方以智又要作礼说话。忙上前道:“大哥,书院在哪里?兄弟我急切想看上一看。”他怕方大公子的礼数太多,反勾起秦燕柔对某个身份的回忆,那不是开历史的倒车是什么?
方以智知道他担心什么,笑着再作了一礼道:“这一拜,为秦姑娘对宁宇七年来的回护之劳而生,姨娘否、情侣否?这一拜过后皆成云烟,以智当以弟媳事秦姑娘。”
柳如是在一旁笑道:“曼公,码头之处不是说话之地吧?”
方以智这才会过意来,忙侧身做个请的姿势后,却当先把了李定国的手走了出去。一路走,一路介绍在西山下的“西山书院”的情况。
一行人走了约莫一刻钟的时间,穿过一片梅林后就沿着蜿蜒的石梯上行,再走几步,一长排竹木书舍就远远在望了。在仔细砍,书舍前的竹林下,正有七八人影聚成一圈争论着什么?随着距离越近,声音就越显得清晰起来。
“……内又流寇、外有满清。所谓三饷残民,五不因此而生。加之天灾连连、旱蝗不断,才导致出今日之局面。天意如此,能怨当今、能怨朝廷乎?彼之流寇,不识时事、不谙国体、不守大义、不循天道,朝廷自当兵讨伐之,有何不妥!?如追本溯源,乱民贼子,方为天下祸。攘外必先安内,内之流寇不平,大明朝廷如何集全国之力,平满清复辽东,重收蒙古、朝鲜,现大明中兴之万象?愚以为,流寇不堪教化,当尽戮之,戮之则清平天下,容之则国体崩溃!”
“桑南兄,学弟有一事不明。流寇从何而来?永乐年间可有流寇?中原、西北,流寇纵横屡扑不灭、劳师靡饷之根源究系何故?按兄之说法,朝廷天兵一到,流寇纷纷束手,为何流寇从西北而中原,从中原而湖广、四川、南北直隶呢?八年,破凤阳之流寇,不就是西北八大王、闯王之军吗?既是流寇,既是西北一地之患,为何中原腹心百姓却应者云集,迎流寇而拒官兵?此般疑惑,子龙着实难解。”
“流寇,乃地方之惰民。民性本惰,思不劳而获者甚众,流寇不事农桑以劫掠而生,自然引得惰民蜂拥从之。此乃国之悲哀,懋中兄为读圣贤书者,岂不明‘灭人欲、行天道’,乃天下大治之根本乎?教化、教化,西北民教化无方,乃当地官吏之失职耳!西北流寇犹如痔疮,过一地而传一地,糜烂地方,教唆良民,以至世风日下而成大患。当今天子锐意中兴而宽厚,九年五月锁下‘抚民诏旨’即可见圣心眷民、宽大流寇之一斑,奈何流寇禀性顽劣,非学拿闯贼效死不可,哪能怪责官军大加征剿屠戮?”
“民性本惰,桑南兄好精辟的论断!流寇不事农桑而好劫掠,岂不知被官军征剿有性命之忧?以性命事劫掠,于理大为不通;以此论西北、中原百万流寇,于情大为不合。子龙意味,论事如医者把脉诊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乃庸医之道,肺腑脏器、肌体肤,有里外之别。病由里生,所谓体虚则病生,乃表里关系之明证。就流寇而言,其多为失地流民、失业驿卒、工商,所谓天灾不过是引病患之外因,失业、失地不可活而成流民,乃大明重患之根本。桑南兄尝言天子好生而宽厚,却不曾道流民四起、田地荒芜,一地之赋税又仅剩之民完纳乎?长此以往,良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寇,国之殇也!”
李定国登人不禁停下了脚步,听那翠竹之下两个声音你来我往的论争。只是白文选在身后气得咬牙切齿,估计手里有战刀的话,非冲上去生劈拿“桑南兄”不可。好在李定国早有警觉,伸手一直拉着白文选的胳膊,让他暂时动弹不得。
好在那“桑南兄”一时被问住了,只听“子龙”继续道:“大明之钱粮在何处?户部府库中?不,在皇族、官宦、采伐之手中!河南一省之地竟然有七位藩王,所封之地已占全省可耕地之六七,军屯之地占一二,百姓无敌可种之情在中原足以生患!再者,桑南兄与子龙同属官宦子弟,大灾之年可曾减衣食、节挥霍否?读圣贤书者不事农桑、不知疾苦,读来何用?尝闻三国之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百忙之中尚亲历农事,与蜀中老农共事农桑、畅谈丰欠,思之仰之,惭愧于心啊。而今,民欲事农桑而不得其地、其种,官欲安流民也不得钱粮、土地、农具。何因?土地钱粮皆在贵介之手,安能出让?去岁十月,天子令百官、皇亲纳资以充府库,可有从者?桑南兄,一国之中枢、一族之精英上不承天命,下不应万民,岂有不天下大乱之理?”
李定国见那“子龙”说的精彩、切中要害,忘形鼓掌高呼了一声“好!”
这一下顿时打乱了竹林边的论争氛围,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道:“曼公兄原来有佳客,我等应回避才是。”
方以智看了李定国一眼,摆手道:“不必,方某来介绍,这位就是方某常言之苏州李公子,今日方从湖广东来,众位所论之事,李公子当有精辟见解,诸位可以畅所欲言、交流一二。”
说完,方以智拉了一把,李定国道:“近年底,已散学,所留之人皆诚心向学者,当善待。”
李定国这才知道眼前这些人是在书院散学后仍然流连不去的学子。忙了作了一揖道:“阊门李安邦见过诸位仁兄。”
礼毕,就大步走了过去。身后众人也不去理会他,径直向拿排竹舍而去。
“方才听两位仁兄所论,安邦有感而,不知诸位可否指教一二?”李定国趁了这个时候,哪里有不继续被自己打断的话题,借机影响这一批人的?
众人都还了礼纷纷而做出专神聆听的姿态来。
“方才闻桑南兄有云:大明之所以有今日之祸,根源在百姓本性懒惰,表现在流寇与满清内外的祸患上。又闻子龙兄有云:民本不懒惰,弊端在于民脂民膏集于贵胄、财阀之加,在于民无地可种。安邦深意味然却觉尚未圆满。”
李定国见众人都露出感兴趣的样子来,笑了笑又道:“大明开国初年有民四千万,万历年有九千万。各位,民以食为天,禾苗嫁桑来于图,人口增长则土地应该相应增长才能满足民生需要。这是土地问题之其一。”
众书生、学子待他话音一停纷纷开始交头接耳了。这番话可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的!奇论、妙论,开思想风气之先了!人口增长与土地增长相适应这个论调,不就意味着大明的国土应该增长吗?
“其二,奈何土地有限,也不如生灵般可以从小到大,由少至多。拿,可以考虑增加地亩之产出。兴修水利、改用良种、倡导农学,这本应该是大明王朝之为政根本之一。然而,洪武、永乐年间兴修的水利早已经荒驰,却未见朝廷斥资维护整理,只以地方之力维护水利,实不足以让农事兴旺、产出增加以应人口增长之需。再看农学,世间读书人有多少在读故论今经以谋仕途展,有多少在读《农政》,事稼桑、考水利?(手机小说网ap.)风气也!治学之风气如此乃朝廷之失策。学子只知空谈治国之策往往引经据典,却不知国之根本在于民、民之根本在于衣食住行、衣食之根本在于土地,扩大土地也好,善用土地也罢,不事农桑者又何来良策呢?”
“对!学以致用方为学,学而无用,空谈济世,不及根本正式学风所致,正是学子以私利为重而朝廷治学无方使然!”那叫“子龙”的鼓掌失声道,眼光无比热切的看着身材高大、神采奕奕的李定国。
李定国点头向他笑了笑,又扫视了众人一遍后重新整了整嗓子道:“其三,治国之道犹如治家,量入为出、调剂地方、平衡万民之利益才是正途。然自分封藩王始,皇家以一家之利益为国家之利益,兼并土地、广占良田,动辄千顷万顷以计之;上行下效,皇家如此,百官自然不遑多让,如此经年累月,还有多少土地在百姓手中?!方才子龙兄言道河南土地兼并之列,难道江南没有?只是江南风调雨顺,田亩产出较多而已,土地矛盾尚未激化。然如此下去,终有一日民变将生!中华自有秦一来,皇朝几度更迭兴废,以土地、流民之事而起者十之**。秦有陈胜、吴广领民起义,方有刘邦以亭长小吏成就天下,创立大汉;汉有黄巾之乱起于流民,才有天下三分而归晋;华夏南北而分,分久必合才有隋,炀帝盘剥百姓、穷尽国力征高丽、兴运河,才有山东知事郎之‘无向辽东浪死歌’,才有万民以雄长揭竿而起,才有李渊父子借天下群雄之乱以唐代隋。唐末,则有王仙芝、黄巢领流民而其;到得元末,红巾军不也是流民吗?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应运而起。”
李定国顿了顿,稍微缓解了些口干舌燥之感。
“反观之,汉有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才得武帝之功,唐有均田制才得贞观之盛,大明有洪武、永乐重视农耕才有永乐盛世。由此可知土地乃国之根本,以家为国,国、家部分,则为当今天下大乱之肇始!再观之,先帝创业而后住守成,再次享受,再次奢靡,已成皇家演变之规律。为何?诸位,安邦闻开国之马皇后登位为国母后还亲自纺织,闻太祖皇帝戎马一生百战浴血,当今呢?空谈中兴而不切实际,空作榜样而不动国家弊端之根本,能中兴乎?”
这两句话可就出格了,顿时众人做声不得,你看我我看你,眼神里都带着担心。这西厂、锦衣卫的特务可是无孔不入的,谁也不敢保证身边那位“仁兄”就一定跟厂卫没有关系。
李定国哪里肯就这样住嘴的,他看出大家的担心,那不又是一个话题了吗?
“唐,有太宗开颜路广纳谏,辩而施行之。明,则广设厂卫监控民言,而当今却屡旨要求百官进言,可谓自相矛盾!安邦想请问诸位一句,求学求知何用?”
“安邦兴国!”众人多数都这样回答道,少数有不同者,也是字词上的差距。
李定国左右看了看,笑道:“这国家是何人所有?”
这个问题是不能指望答案的,于是李定国说:“是万民所有,是百姓所有。百姓以税赋供养皇家、朝廷、百官、军队,目的何在?求得安居乐业而已,这个小小的要求不能办到,百姓会如何想?如何做?天下之乱,乱在百姓无处可活,诸位岂不知西北百姓有‘饿死是死,为贼也是死,惟贼可多活几日耳!’之语?安邦兴国不是为一家皇朝效力,而是为万万百姓谋求安居乐业。如此,则学而有益、论而有据也!”
“安邦兄,可有良策解我万民之困,解国家边关之危?”
李定国一看,是那位“桑南兄”红着脸提出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
WWW.Biquke.Com§
方以智带了白文选早就恭候在岸,远远的就在与在船投的李定国互相招呼着,眼看那船离青石码头尚有四五步的距离,李定国就在身后的惊呼声中跳船登岸,与方以智把臂相看。
“宁宇愈显高达神俊了,惜乎穿错了衣服。”方以智又高兴又担心的赞一句、损一句。赞这兄弟长身玉立、身材魁梧、面目益的英挺,损这兄弟穿着轻袍缓带的文士服,却险险的跳船,因心急而不顾身形有伤大雅。
李定国“哈哈”一笑,仔细看了看方以智道:“大哥清减了,却显出一番仙风道骨来,这西山飘渺峰原本神仙之所在,今日多了方神仙而已。玩笑话,大哥操持书院辛苦了。”说着,李定国就抱拳躬身给方以智行个大礼。
此时,船才靠实码头,舟子系了缆绳下了锚杆(浅水船只用竹竿经锚孔插入船下泥沙中即可固定船身)。钱文直抢先上前,站到一边等秦燕柔与柳如是携手下船才道:“文直所托之事,不知曼公办妥否?”
方以智却不答话更不理会,径直向秦燕柔作揖躬身行了一个隆重的大礼道:“桐城方以智见过秦、姑娘。”话语间的转折显得颇为笨拙可笑,而礼节却是行得方方正正、无可挑剔。
秦燕柔看了李定国一眼,也搭手屈膝侧着身子作礼道:“前番,多谢方家公子相助宁宇。”
李定国见方以智又要作礼说话。忙上前道:“大哥,书院在哪里?兄弟我急切想看上一看。”他怕方大公子的礼数太多,反勾起秦燕柔对某个身份的回忆,那不是开历史的倒车是什么?
方以智知道他担心什么,笑着再作了一礼道:“这一拜,为秦姑娘对宁宇七年来的回护之劳而生,姨娘否、情侣否?这一拜过后皆成云烟,以智当以弟媳事秦姑娘。”
柳如是在一旁笑道:“曼公,码头之处不是说话之地吧?”
方以智这才会过意来,忙侧身做个请的姿势后,却当先把了李定国的手走了出去。一路走,一路介绍在西山下的“西山书院”的情况。
一行人走了约莫一刻钟的时间,穿过一片梅林后就沿着蜿蜒的石梯上行,再走几步,一长排竹木书舍就远远在望了。在仔细砍,书舍前的竹林下,正有七八人影聚成一圈争论着什么?随着距离越近,声音就越显得清晰起来。
“……内又流寇、外有满清。所谓三饷残民,五不因此而生。加之天灾连连、旱蝗不断,才导致出今日之局面。天意如此,能怨当今、能怨朝廷乎?彼之流寇,不识时事、不谙国体、不守大义、不循天道,朝廷自当兵讨伐之,有何不妥!?如追本溯源,乱民贼子,方为天下祸。攘外必先安内,内之流寇不平,大明朝廷如何集全国之力,平满清复辽东,重收蒙古、朝鲜,现大明中兴之万象?愚以为,流寇不堪教化,当尽戮之,戮之则清平天下,容之则国体崩溃!”
“桑南兄,学弟有一事不明。流寇从何而来?永乐年间可有流寇?中原、西北,流寇纵横屡扑不灭、劳师靡饷之根源究系何故?按兄之说法,朝廷天兵一到,流寇纷纷束手,为何流寇从西北而中原,从中原而湖广、四川、南北直隶呢?八年,破凤阳之流寇,不就是西北八大王、闯王之军吗?既是流寇,既是西北一地之患,为何中原腹心百姓却应者云集,迎流寇而拒官兵?此般疑惑,子龙着实难解。”
“流寇,乃地方之惰民。民性本惰,思不劳而获者甚众,流寇不事农桑以劫掠而生,自然引得惰民蜂拥从之。此乃国之悲哀,懋中兄为读圣贤书者,岂不明‘灭人欲、行天道’,乃天下大治之根本乎?教化、教化,西北民教化无方,乃当地官吏之失职耳!西北流寇犹如痔疮,过一地而传一地,糜烂地方,教唆良民,以至世风日下而成大患。当今天子锐意中兴而宽厚,九年五月锁下‘抚民诏旨’即可见圣心眷民、宽大流寇之一斑,奈何流寇禀性顽劣,非学拿闯贼效死不可,哪能怪责官军大加征剿屠戮?”
“民性本惰,桑南兄好精辟的论断!流寇不事农桑而好劫掠,岂不知被官军征剿有性命之忧?以性命事劫掠,于理大为不通;以此论西北、中原百万流寇,于情大为不合。子龙意味,论事如医者把脉诊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乃庸医之道,肺腑脏器、肌体肤,有里外之别。病由里生,所谓体虚则病生,乃表里关系之明证。就流寇而言,其多为失地流民、失业驿卒、工商,所谓天灾不过是引病患之外因,失业、失地不可活而成流民,乃大明重患之根本。桑南兄尝言天子好生而宽厚,却不曾道流民四起、田地荒芜,一地之赋税又仅剩之民完纳乎?长此以往,良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寇,国之殇也!”
李定国登人不禁停下了脚步,听那翠竹之下两个声音你来我往的论争。只是白文选在身后气得咬牙切齿,估计手里有战刀的话,非冲上去生劈拿“桑南兄”不可。好在李定国早有警觉,伸手一直拉着白文选的胳膊,让他暂时动弹不得。
好在那“桑南兄”一时被问住了,只听“子龙”继续道:“大明之钱粮在何处?户部府库中?不,在皇族、官宦、采伐之手中!河南一省之地竟然有七位藩王,所封之地已占全省可耕地之六七,军屯之地占一二,百姓无敌可种之情在中原足以生患!再者,桑南兄与子龙同属官宦子弟,大灾之年可曾减衣食、节挥霍否?读圣贤书者不事农桑、不知疾苦,读来何用?尝闻三国之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百忙之中尚亲历农事,与蜀中老农共事农桑、畅谈丰欠,思之仰之,惭愧于心啊。而今,民欲事农桑而不得其地、其种,官欲安流民也不得钱粮、土地、农具。何因?土地钱粮皆在贵介之手,安能出让?去岁十月,天子令百官、皇亲纳资以充府库,可有从者?桑南兄,一国之中枢、一族之精英上不承天命,下不应万民,岂有不天下大乱之理?”
李定国见那“子龙”说的精彩、切中要害,忘形鼓掌高呼了一声“好!”
这一下顿时打乱了竹林边的论争氛围,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道:“曼公兄原来有佳客,我等应回避才是。”
方以智看了李定国一眼,摆手道:“不必,方某来介绍,这位就是方某常言之苏州李公子,今日方从湖广东来,众位所论之事,李公子当有精辟见解,诸位可以畅所欲言、交流一二。”
说完,方以智拉了一把,李定国道:“近年底,已散学,所留之人皆诚心向学者,当善待。”
李定国这才知道眼前这些人是在书院散学后仍然流连不去的学子。忙了作了一揖道:“阊门李安邦见过诸位仁兄。”
礼毕,就大步走了过去。身后众人也不去理会他,径直向拿排竹舍而去。
“方才听两位仁兄所论,安邦有感而,不知诸位可否指教一二?”李定国趁了这个时候,哪里有不继续被自己打断的话题,借机影响这一批人的?
众人都还了礼纷纷而做出专神聆听的姿态来。
“方才闻桑南兄有云:大明之所以有今日之祸,根源在百姓本性懒惰,表现在流寇与满清内外的祸患上。又闻子龙兄有云:民本不懒惰,弊端在于民脂民膏集于贵胄、财阀之加,在于民无地可种。安邦深意味然却觉尚未圆满。”
李定国见众人都露出感兴趣的样子来,笑了笑又道:“大明开国初年有民四千万,万历年有九千万。各位,民以食为天,禾苗嫁桑来于图,人口增长则土地应该相应增长才能满足民生需要。这是土地问题之其一。”
众书生、学子待他话音一停纷纷开始交头接耳了。这番话可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的!奇论、妙论,开思想风气之先了!人口增长与土地增长相适应这个论调,不就意味着大明的国土应该增长吗?
“其二,奈何土地有限,也不如生灵般可以从小到大,由少至多。拿,可以考虑增加地亩之产出。兴修水利、改用良种、倡导农学,这本应该是大明王朝之为政根本之一。然而,洪武、永乐年间兴修的水利早已经荒驰,却未见朝廷斥资维护整理,只以地方之力维护水利,实不足以让农事兴旺、产出增加以应人口增长之需。再看农学,世间读书人有多少在读故论今经以谋仕途展,有多少在读《农政》,事稼桑、考水利?(手机小说网ap.)风气也!治学之风气如此乃朝廷之失策。学子只知空谈治国之策往往引经据典,却不知国之根本在于民、民之根本在于衣食住行、衣食之根本在于土地,扩大土地也好,善用土地也罢,不事农桑者又何来良策呢?”
“对!学以致用方为学,学而无用,空谈济世,不及根本正式学风所致,正是学子以私利为重而朝廷治学无方使然!”那叫“子龙”的鼓掌失声道,眼光无比热切的看着身材高大、神采奕奕的李定国。
李定国点头向他笑了笑,又扫视了众人一遍后重新整了整嗓子道:“其三,治国之道犹如治家,量入为出、调剂地方、平衡万民之利益才是正途。然自分封藩王始,皇家以一家之利益为国家之利益,兼并土地、广占良田,动辄千顷万顷以计之;上行下效,皇家如此,百官自然不遑多让,如此经年累月,还有多少土地在百姓手中?!方才子龙兄言道河南土地兼并之列,难道江南没有?只是江南风调雨顺,田亩产出较多而已,土地矛盾尚未激化。然如此下去,终有一日民变将生!中华自有秦一来,皇朝几度更迭兴废,以土地、流民之事而起者十之**。秦有陈胜、吴广领民起义,方有刘邦以亭长小吏成就天下,创立大汉;汉有黄巾之乱起于流民,才有天下三分而归晋;华夏南北而分,分久必合才有隋,炀帝盘剥百姓、穷尽国力征高丽、兴运河,才有山东知事郎之‘无向辽东浪死歌’,才有万民以雄长揭竿而起,才有李渊父子借天下群雄之乱以唐代隋。唐末,则有王仙芝、黄巢领流民而其;到得元末,红巾军不也是流民吗?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太祖皇帝应运而起。”
李定国顿了顿,稍微缓解了些口干舌燥之感。
“反观之,汉有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才得武帝之功,唐有均田制才得贞观之盛,大明有洪武、永乐重视农耕才有永乐盛世。由此可知土地乃国之根本,以家为国,国、家部分,则为当今天下大乱之肇始!再观之,先帝创业而后住守成,再次享受,再次奢靡,已成皇家演变之规律。为何?诸位,安邦闻开国之马皇后登位为国母后还亲自纺织,闻太祖皇帝戎马一生百战浴血,当今呢?空谈中兴而不切实际,空作榜样而不动国家弊端之根本,能中兴乎?”
这两句话可就出格了,顿时众人做声不得,你看我我看你,眼神里都带着担心。这西厂、锦衣卫的特务可是无孔不入的,谁也不敢保证身边那位“仁兄”就一定跟厂卫没有关系。
李定国哪里肯就这样住嘴的,他看出大家的担心,那不又是一个话题了吗?
“唐,有太宗开颜路广纳谏,辩而施行之。明,则广设厂卫监控民言,而当今却屡旨要求百官进言,可谓自相矛盾!安邦想请问诸位一句,求学求知何用?”
“安邦兴国!”众人多数都这样回答道,少数有不同者,也是字词上的差距。
李定国左右看了看,笑道:“这国家是何人所有?”
这个问题是不能指望答案的,于是李定国说:“是万民所有,是百姓所有。百姓以税赋供养皇家、朝廷、百官、军队,目的何在?求得安居乐业而已,这个小小的要求不能办到,百姓会如何想?如何做?天下之乱,乱在百姓无处可活,诸位岂不知西北百姓有‘饿死是死,为贼也是死,惟贼可多活几日耳!’之语?安邦兴国不是为一家皇朝效力,而是为万万百姓谋求安居乐业。如此,则学而有益、论而有据也!”
“安邦兄,可有良策解我万民之困,解国家边关之危?”
李定国一看,是那位“桑南兄”红着脸提出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