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磨盘对于李安来说,也算不上什么伟大的发明,不过,这东西普及之后,会极大的提高面食工坊的劳动效率,之前磨面需要二十人的,以后只要五六人就够了,之前需要十个人的,三四人就够了,可以极大的减少用工需求,更可以减少牲畜的使用,让牲畜不必如此遭罪,毕竟,转磨盘对于任何动物来说,都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每天围着一个点在不停的转圈,这种感觉有多痛苦,只有经历过这种运动的人才会明白。
这也算是给辛苦为人类贡献了千万年的牲畜一个福利了,在自动磨盘普及之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愿意用牲畜磨面了,至少,从成本的角度去考虑,用自动磨盘会更加的划算。
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要有好多工匠会面临失业的危险,在引起自动磨盘之后,因为对磨面这个工序的人工需求大大降低了,多出来的人工是肯定要被辞退了,这样一来,这些被辞退之人就失业了。
不过,历史的车轮是不能逆转的,技术进度也同样不可阻挡,不能因为这个自动磨盘出现之后,威胁了众多工匠的饭碗,就不发明这项技术,否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进步,如何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发明自动磨盘的时候,李安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磨面的效率,至于提高效率之后,部分劳动者被淘汰的情况,李安就不能考虑这么多了,否则,处处畏首畏尾,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了。
大中华后世被人欺辱的原因,就是因为所有的物产都是人工制造的,而洋人差不多的商品,却都是用高效率的机器生产的,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质量甚至比手工的还要好,如此,只要不是傻子就都会去买洋人的物美价廉产品,而不会去买自己同胞的产品,从而会造成本国手工业的彻底凋敝,进而引起整个国家的衰弱,最后被外敌所欺辱。
比如造针是一门很耗费精力的手艺,制造一根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成本自然不低,售卖的价格也低不了,最关键的是造出来的针的个头还不小,根本就不是太好用的东西。
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古人造针需要首先将铁块捶成小细条,在钻有小孔的铁尺中把铁条用力拉过,从而让细铁条变成了一根铁线。
然后,根据需要将铁线逐村剪断,一端挫扁,一端锤扁。在锤扁的那端作为针鼻钻上孔,并且打磨平整,就出来了针的初步形态。
当然这还是半成品,需要进一步制作,让人想不到的是,古人接下来把这些针当作菜放到锅里,慢炒,而且是用细火,再加上土末、豆豉、松木灰等“佐料”。这些“佐料”的量要把针覆盖住。
炒完之后,还要蒸,蒸的时候,要将两三根针头留在外面。等到外面的针头能够用手捻碎时,就不用再蒸了,起锅。还要最后完成一道工序,淬火。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为淬火决定了针的软硬程度。
现在我们用的针放久了就容易生锈,但是用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针,就不易生锈。但是,因为成本很高,所以传统工艺制成的针最终失去市场,因为老百姓都很穷,谁会去花高价买这些玩意呢而洋人做的针都是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制造的效率远远超过手工制造的针,而且,洋人机器做的针还可以做的更细更短,更加的符合绣工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一些名贵的刺绣来说,细针越小做出来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洋人的廉价针进入华夏之后,本土生产的针就再也没有市场了,从事这个行业的工匠也都渐渐的转行不干了,只要没有足够的利益,任何工作都是没人愿意干的,工匠也是人,也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没有利益的情况下,工匠只能选择转行。
也就是说,你考虑工匠的利益,不去发明可替代人工的机器,也许暂时可以保护工匠,但别人可未必会这么想,当别人提前发明了这个机器之后,就会大量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如此一来,你的好心就办了坏事了,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这种太过于爱民如子的人,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早晚会被外敌入侵的。
另外,虽然自动磨盘的出现,会让好多从事人工拉磨的人员失业,但大唐的工作机会是很多的,这个职位被淘汰了,可以换一个职位的,这个工坊倒闭了,可以去别家的工坊啊只要不是太过于懒散的人,总是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还有就是随着李安发明的机器越来越多,开辟的行业持续的扩大,日后对人力的需求还是很高的,庞大的人口需求完全能够为整个大唐的老百姓充足的工作机会,甚至,在人员逐步紧张之后,还需要从周边诸国引入人口,以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看,人力资源还是相对比较充足的,在大唐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大批量的农民,这些农民就是非常好的后备劳动力资源,随着这些农民一步步的进入城池,便可以很好的解决城池工坊劳动力缺乏的难题。
不过,随着大唐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周边诸国的老百姓开始心向大唐,好多老百姓都想方设法的进入大唐境内,以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生活。
刚开始来大唐的都是搞贸易的商人,而随着商人把大唐的富有情况传播出去,好多普通的老百姓,也开始进入大唐境内,其中,进入京城长安城的外来人口是最多的,蜀中的首府也有很多,东南沿海一带,也有不少,总之,这些外来者,首选的目的地是大唐的长安城,然后便是离他们最近的大唐繁华都市了。
比如西南一带的外族百姓,大部分都愿意去蜀中的首府谋生,东部海岛的外族则喜欢在扬州一带定居,而南部海岛诸国的百姓,则更喜欢广州和崖州一带,总之,越是繁华越是距离他们比较近,他们就越是喜欢。
对于这些外来的老百姓,大唐朝廷自然是不能拒绝的,只要这些外来的老百姓,能够更好的服从大唐朝廷的律法,老老实实的工作和生活,就一定会得到大唐朝廷的认可,从而世世代代的生活下去。
毕竟,评价一个帝国强大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便是这个帝国的人口规模,规模人口越多,这个帝国的力量自然就越是强大。
虽然自古一来,人口少的小国击败人口大国的事情屡屡发生,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口多少与国力无关,那只不过是特殊情况罢了,人口众多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大的优势,华夏后世的强势崛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庞大的人口了源源不断的充足劳动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还了强大的后备兵员,总之,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至于限制人口,那是因为担心人口增长太快,超过了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土地供养不起的灾难,如此,那就非常的可怕了,不过,这些不是李安需要考虑的,大唐的人口密度并不高,就算再增长一百年,也不会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完全不用担心资源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口,红薯和土豆这些耐寒耐贫的高产作物都弄来了,还怕老百姓饿肚子么。
自动磨盘还在不停的磨面,旁边的几名工匠在忙着往里面加入泡好的黄豆,两个工匠轮流加豆,还有几个人在旁边看着,以防止机器出现什么异常。
李安待了一刻的时间,对机器的情况了解的差不多了,于是就离开了,过些日子就要去朔方玩啥了,在这之前,李安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行,好多该带的物品都是要带齐了,一样也不能缺。
衣食住行这些都不算什么,很轻松的就能搞定了,安全问题要尤其注意,北方马贼猖獗,要是落到马贼的手里,那就非常的不妙了。
所以,为了避免遇到马贼的时候打不过,李安必须要多造一些子弹和枪械,随身带在身上,若是遇到危险,啪啪啪的几枪,就可以干掉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
轻便的手枪至少要带上两把,子弹随身一百发就足够了,剩下的放在车辆里就好,长枪一支就够了,多了也没有必要,携带也不是很方便。
有了这个杀手锏的自保神器,李安北上朔方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绝对不会被马贼威胁的,而且,随身携带的枪械是最后关头才会使用的,估计都用不上。
除此之外,李安还打算把刚刚新造出来的电报机运到朔方去,这样一来,李安就能够及时的与京城方向联系了,研发中心或者朝廷有什么事情的话,也可以及时的知道。
因为李安此时研发出来的电报机都是有线的,铺设一条线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提早进行部署,也就是说,李安此刻就要开始部署,先取得朝廷的同意,然后迅速的把其中一台新的电报机运输到朔方的首府灵武城,还要调动大量的人口,沿着铁路线建设电线杆,把线路延伸过去。
因为这个工程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动用足够多的人力,便可以很快的把这个工程弄完,而李安是有调动大批工匠的权利的,只要一声令下,让大批工匠分段铺设电线杆,估计,用不了半个月,上千里的电线就能够铺设完成。
按照李安的设想,一千多里的路程,分成一百个施工小组的话,每组负责的长度也就十几里而已,一天铺设一里路,十几天的时间也铺设完了。
按照一里路架设十个电线杆的密度来计算,一组至少需要二三十人才能忙得过来,如此一算,一百组就需要二三千人,再加上运输原材料和总体指挥的人马,总计参与的人力,肯定会超过三千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李安完全有权力调动这么多的人力,仅仅研发中心就有好几十万人,调动三千工匠还不容易,至于朝廷方面的事情,李安自然会去协调的。
自从年前把新研发的电报机献给皇帝,这两个宝贝疙瘩就被皇帝视为珍宝,过年的时候,皇帝几乎每天都会给洛阳城方面发电报,问候那里的大臣,并及时得到洛阳城大臣的反馈,这种瞬间就能传递消息的机器,让皇帝欣喜万分。
而李安也没有闲着,在献上最初的两个电报机之后,又让麾下研发中心的工匠进行加班加点的制造,过年的假期都没有休息,一个批次就造了三台,而且,比之前的两台还要好一些,主要就是外形更小巧了,只有之前的一半大小,这是个很不错的进步,已经很让李安满意了。
之所以如此着急的加紧制造,就是因为皇帝下了旨意,让李安多造多研发,尽快让大唐更多的城池用上电报机,如此,皇帝治理天下就方便太多了,行政成本将极大的降低。
至于无线的电报机,最多半年的时间,李安就有信心能够搞出来,到时候,那就更加的方便了,也用不着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铺设电线的工作了,成本节约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当然了,已经铺设的电线是肯定不会浪费的,日后电话机出来的时候,也是能够用得上的,先铺着再说就是了,而且,就可靠性来说,有线的肯定比无线的要可靠的多,无线的容易被干扰,若是有很多山体的阻挡,信号大概就传递不到了,而有线的就不同了,只要线路不被破坏,那就一定能够把信号传递到位,绝对不用担心信号被干扰的情况发生,甚至在无线电极为发达的后世,还是有人选择在海底铺设电缆的,因为铺设电缆的可靠性更高。
。
这也算是给辛苦为人类贡献了千万年的牲畜一个福利了,在自动磨盘普及之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愿意用牲畜磨面了,至少,从成本的角度去考虑,用自动磨盘会更加的划算。
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要有好多工匠会面临失业的危险,在引起自动磨盘之后,因为对磨面这个工序的人工需求大大降低了,多出来的人工是肯定要被辞退了,这样一来,这些被辞退之人就失业了。
不过,历史的车轮是不能逆转的,技术进度也同样不可阻挡,不能因为这个自动磨盘出现之后,威胁了众多工匠的饭碗,就不发明这项技术,否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进步,如何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发明自动磨盘的时候,李安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磨面的效率,至于提高效率之后,部分劳动者被淘汰的情况,李安就不能考虑这么多了,否则,处处畏首畏尾,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了。
大中华后世被人欺辱的原因,就是因为所有的物产都是人工制造的,而洋人差不多的商品,却都是用高效率的机器生产的,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质量甚至比手工的还要好,如此,只要不是傻子就都会去买洋人的物美价廉产品,而不会去买自己同胞的产品,从而会造成本国手工业的彻底凋敝,进而引起整个国家的衰弱,最后被外敌所欺辱。
比如造针是一门很耗费精力的手艺,制造一根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成本自然不低,售卖的价格也低不了,最关键的是造出来的针的个头还不小,根本就不是太好用的东西。
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古人造针需要首先将铁块捶成小细条,在钻有小孔的铁尺中把铁条用力拉过,从而让细铁条变成了一根铁线。
然后,根据需要将铁线逐村剪断,一端挫扁,一端锤扁。在锤扁的那端作为针鼻钻上孔,并且打磨平整,就出来了针的初步形态。
当然这还是半成品,需要进一步制作,让人想不到的是,古人接下来把这些针当作菜放到锅里,慢炒,而且是用细火,再加上土末、豆豉、松木灰等“佐料”。这些“佐料”的量要把针覆盖住。
炒完之后,还要蒸,蒸的时候,要将两三根针头留在外面。等到外面的针头能够用手捻碎时,就不用再蒸了,起锅。还要最后完成一道工序,淬火。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为淬火决定了针的软硬程度。
现在我们用的针放久了就容易生锈,但是用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针,就不易生锈。但是,因为成本很高,所以传统工艺制成的针最终失去市场,因为老百姓都很穷,谁会去花高价买这些玩意呢而洋人做的针都是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制造的效率远远超过手工制造的针,而且,洋人机器做的针还可以做的更细更短,更加的符合绣工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一些名贵的刺绣来说,细针越小做出来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洋人的廉价针进入华夏之后,本土生产的针就再也没有市场了,从事这个行业的工匠也都渐渐的转行不干了,只要没有足够的利益,任何工作都是没人愿意干的,工匠也是人,也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没有利益的情况下,工匠只能选择转行。
也就是说,你考虑工匠的利益,不去发明可替代人工的机器,也许暂时可以保护工匠,但别人可未必会这么想,当别人提前发明了这个机器之后,就会大量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如此一来,你的好心就办了坏事了,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这种太过于爱民如子的人,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早晚会被外敌入侵的。
另外,虽然自动磨盘的出现,会让好多从事人工拉磨的人员失业,但大唐的工作机会是很多的,这个职位被淘汰了,可以换一个职位的,这个工坊倒闭了,可以去别家的工坊啊只要不是太过于懒散的人,总是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还有就是随着李安发明的机器越来越多,开辟的行业持续的扩大,日后对人力的需求还是很高的,庞大的人口需求完全能够为整个大唐的老百姓充足的工作机会,甚至,在人员逐步紧张之后,还需要从周边诸国引入人口,以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看,人力资源还是相对比较充足的,在大唐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大批量的农民,这些农民就是非常好的后备劳动力资源,随着这些农民一步步的进入城池,便可以很好的解决城池工坊劳动力缺乏的难题。
不过,随着大唐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周边诸国的老百姓开始心向大唐,好多老百姓都想方设法的进入大唐境内,以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生活。
刚开始来大唐的都是搞贸易的商人,而随着商人把大唐的富有情况传播出去,好多普通的老百姓,也开始进入大唐境内,其中,进入京城长安城的外来人口是最多的,蜀中的首府也有很多,东南沿海一带,也有不少,总之,这些外来者,首选的目的地是大唐的长安城,然后便是离他们最近的大唐繁华都市了。
比如西南一带的外族百姓,大部分都愿意去蜀中的首府谋生,东部海岛的外族则喜欢在扬州一带定居,而南部海岛诸国的百姓,则更喜欢广州和崖州一带,总之,越是繁华越是距离他们比较近,他们就越是喜欢。
对于这些外来的老百姓,大唐朝廷自然是不能拒绝的,只要这些外来的老百姓,能够更好的服从大唐朝廷的律法,老老实实的工作和生活,就一定会得到大唐朝廷的认可,从而世世代代的生活下去。
毕竟,评价一个帝国强大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便是这个帝国的人口规模,规模人口越多,这个帝国的力量自然就越是强大。
虽然自古一来,人口少的小国击败人口大国的事情屡屡发生,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口多少与国力无关,那只不过是特殊情况罢了,人口众多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大的优势,华夏后世的强势崛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庞大的人口了源源不断的充足劳动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还了强大的后备兵员,总之,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至于限制人口,那是因为担心人口增长太快,超过了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土地供养不起的灾难,如此,那就非常的可怕了,不过,这些不是李安需要考虑的,大唐的人口密度并不高,就算再增长一百年,也不会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完全不用担心资源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口,红薯和土豆这些耐寒耐贫的高产作物都弄来了,还怕老百姓饿肚子么。
自动磨盘还在不停的磨面,旁边的几名工匠在忙着往里面加入泡好的黄豆,两个工匠轮流加豆,还有几个人在旁边看着,以防止机器出现什么异常。
李安待了一刻的时间,对机器的情况了解的差不多了,于是就离开了,过些日子就要去朔方玩啥了,在这之前,李安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行,好多该带的物品都是要带齐了,一样也不能缺。
衣食住行这些都不算什么,很轻松的就能搞定了,安全问题要尤其注意,北方马贼猖獗,要是落到马贼的手里,那就非常的不妙了。
所以,为了避免遇到马贼的时候打不过,李安必须要多造一些子弹和枪械,随身带在身上,若是遇到危险,啪啪啪的几枪,就可以干掉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
轻便的手枪至少要带上两把,子弹随身一百发就足够了,剩下的放在车辆里就好,长枪一支就够了,多了也没有必要,携带也不是很方便。
有了这个杀手锏的自保神器,李安北上朔方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绝对不会被马贼威胁的,而且,随身携带的枪械是最后关头才会使用的,估计都用不上。
除此之外,李安还打算把刚刚新造出来的电报机运到朔方去,这样一来,李安就能够及时的与京城方向联系了,研发中心或者朝廷有什么事情的话,也可以及时的知道。
因为李安此时研发出来的电报机都是有线的,铺设一条线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提早进行部署,也就是说,李安此刻就要开始部署,先取得朝廷的同意,然后迅速的把其中一台新的电报机运输到朔方的首府灵武城,还要调动大量的人口,沿着铁路线建设电线杆,把线路延伸过去。
因为这个工程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动用足够多的人力,便可以很快的把这个工程弄完,而李安是有调动大批工匠的权利的,只要一声令下,让大批工匠分段铺设电线杆,估计,用不了半个月,上千里的电线就能够铺设完成。
按照李安的设想,一千多里的路程,分成一百个施工小组的话,每组负责的长度也就十几里而已,一天铺设一里路,十几天的时间也铺设完了。
按照一里路架设十个电线杆的密度来计算,一组至少需要二三十人才能忙得过来,如此一算,一百组就需要二三千人,再加上运输原材料和总体指挥的人马,总计参与的人力,肯定会超过三千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李安完全有权力调动这么多的人力,仅仅研发中心就有好几十万人,调动三千工匠还不容易,至于朝廷方面的事情,李安自然会去协调的。
自从年前把新研发的电报机献给皇帝,这两个宝贝疙瘩就被皇帝视为珍宝,过年的时候,皇帝几乎每天都会给洛阳城方面发电报,问候那里的大臣,并及时得到洛阳城大臣的反馈,这种瞬间就能传递消息的机器,让皇帝欣喜万分。
而李安也没有闲着,在献上最初的两个电报机之后,又让麾下研发中心的工匠进行加班加点的制造,过年的假期都没有休息,一个批次就造了三台,而且,比之前的两台还要好一些,主要就是外形更小巧了,只有之前的一半大小,这是个很不错的进步,已经很让李安满意了。
之所以如此着急的加紧制造,就是因为皇帝下了旨意,让李安多造多研发,尽快让大唐更多的城池用上电报机,如此,皇帝治理天下就方便太多了,行政成本将极大的降低。
至于无线的电报机,最多半年的时间,李安就有信心能够搞出来,到时候,那就更加的方便了,也用不着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铺设电线的工作了,成本节约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当然了,已经铺设的电线是肯定不会浪费的,日后电话机出来的时候,也是能够用得上的,先铺着再说就是了,而且,就可靠性来说,有线的肯定比无线的要可靠的多,无线的容易被干扰,若是有很多山体的阻挡,信号大概就传递不到了,而有线的就不同了,只要线路不被破坏,那就一定能够把信号传递到位,绝对不用担心信号被干扰的情况发生,甚至在无线电极为发达的后世,还是有人选择在海底铺设电缆的,因为铺设电缆的可靠性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