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73章故事简介:北魏皇帝拓跋珪在取得柴壁之战胜利后,为了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不断接触江南士人,并且受到江南士人陋习的影响,服用寒食散,以至于喜怒无常,枉杀大臣,在其册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之后,被怀恨在心的次子拓跋绍所杀,太子拓跋嗣又杀掉了作乱的拓跋绍,在众臣的拥戴下,继承北魏皇位,拓跋嗣为政宽仁,北魏政局恢复正常。

    在这个故事中,拓跋珪在带领鲜卑拓跋部占据关东地区后,为了维护自己对当地的汉族先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拓跋珪所领导的北魏王朝不断向东晋王朝学习,自己也身体力行的与江南士人加深交往,其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部族以最快的速度汉化,这样能够方便自己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但是随着与江南士人的交往加深,本来汉化程度并不深厚的拓跋珪看到了华夏文化的魅力,所以不加思索和甄别,对于当时世家大族的一切都全盘接受,结果导致了自己依赖上了江南士人普遍食用的寒食散,最终让其死于非命。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是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中药,这种药物是由五种矿石熔炼而成,用现在的话说这种中药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所以寒食散毒性很大,人微量服用可以治疗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是大量服用,却能让人浑身燥热,冲动易怒,长期服用能使人毒发身亡,史书记载曹操的女婿何宴就长期且大量服用寒食散充当春药,结果中毒而死的。但是三国时期结束后,因为士族地主阶级成为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出身世家大族的士人们世代荣华富贵,整日无所事事,为了寻求刺激,便以服用寒食散为乐,进而引发了一场寒食散的热潮,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士族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才退去。

    其实,介绍完了寒食散这种药物,我们似乎看到了现代毒品的影子,我们完全可以把寒食散比作古代的毒品。寒食散在当时士人们之间流行,造成了这些士人们在山野之中或坦胸露乳,或披头散发,或引吭高歌,或狂奔不止的怪异举动,而这些士人的怪异举动竟然被后世称赞为魏晋风度,所以魏晋风度绝不是先进的文化流派,这种文化是颓废的,荒诞的,完全不能值得我们现在的人们所推崇和学习。

    而崇尚魏晋风度的士人们作为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他们对统治阶层的不良影响是多么巨大,也难怪士族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北方大地就因为游牧民族的不断汉化而狼烟遍地了,西晋王朝随即短命而亡,而被游牧民族赶到江南地区的士人们依然不醒脑子,仗着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继续以服用寒食散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行为,并且因为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寒食散在士人间的滥用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受到南方士人的影响,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从北方蒙古草原来到关东地区,其为了让自己的部族快速汉化,保持自己的王朝能够顺利的完成入主中原的历史重任,拓跋珪对于当时的士人文化不加分辨,更不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道理,最终深受其害,使得自己众叛亲离,被儿子弑杀。

    而关于北魏皇帝拓跋珪所立的“皇子被立太子,必杀其生母”的祖训,同样也是拓跋珪在学习中原文化时,糟粕和精华不分而造成,这跟拓跋珪服用寒食散是一样的道理。这项陋习源自西汉武帝时期立太子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的典故,汉武帝当时是因为刘弗陵太过年幼而钩弋夫人过于年轻,其害怕出现西汉初年吕后乱政的情况重演才出此下策,而汉武帝之后,并没有哪个皇帝将此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来执行。但是拓跋珪对此却推崇备至,竟然将子贵母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来执行。

    对于“皇子被立太子,必杀其生母”这条祖训,足以说明拓跋珪的执政能力还停留在游牧民族简单粗暴的行事作风上,立子杀母其实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事,毕竟后宫嫔妃都是人,不可能有人为了生个孩子而去死,这就导致了北魏王朝时期,皇室嫔妃们没人愿意为皇帝生育男孩,直到北魏王朝末期,才因为嫔妃胡氏冒死为皇帝拓跋恪,也称元恪,生下男婴,元恪感恩胡氏的冒死生子的举动,而废止了这条祖训,但是胡氏为了获得政治地位能冒死生子,同样也能冒死揽权,结果在胡氏成为北魏太后以后,其篡权干政导致北魏王朝内部矛盾尖锐,起义叛乱迭起,政权分崩离析,北魏王朝也经胡太后之手走向灭亡了。由此也说明了,这条毫无人性的祖训间接的灭亡了北魏王朝。

    拓跋珪还留有一条比较有意思的祖训,就是册立皇后时,必须要备选的后宫嫔妃亲手铸造金人,成功者才可立为皇后,我们所熟知的北魏文明太后胡氏就是铸造金人的成功者,幸运的成为了北魏王朝的掌舵人,主导了被后世人们推崇的孝文帝汉化改革。关于拓跋珪立下筛选皇后要“手铸金人,成者为吉”的原因,我们现在的学者们仍然再不断的探究和讨论,我认为这条祖训充分说明了鲜卑拓跋部尽管进入了基本完成汉化期,但是距离基本完成汉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条祖训正是游牧民族文化中蒙昧和原始的占卜观念的重要残留,事实上,在十六国时期的中前期,很多游牧民族的首领都根据谶言或者奇异景象来决定自己部族的未来走向和国家大事,这同样也说明了,这些游牧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一些原始的,蒙昧的文化观念,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同样不能免俗。

    但是,尽管这些游牧民族仍然残存原始的文化观念,但同样也基本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的洗礼,在拓跋珪被次子拓跋绍弑杀之后,外逃的太子拓跋嗣闻讯赶回,结果被朝中大臣众志成城的推选为新的皇帝,这也就说明鲜卑拓跋部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忠君爱国的核心思想,尽管拓跋绍弑父篡位成功,但是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被已经确立为太子的拓跋嗣所杀,拓跋绍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其发动的政变也就已失败告终了。

    拓跋嗣继位后,并没有趁着占据关中地区的后秦帝国走向衰落之际,而对其趁火打劫,而是加紧整顿内政,积蓄国力,加快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并且对于称霸北方蒙古草原的柔然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使得柔然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北魏王朝的国力也保持了蒸蒸日上的节奏。拓跋嗣的一切执政举动为北魏王朝能够迅速的结束十六国乱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如果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不能够完成结束十六国乱世的历史重任,崛起于北方蒙古草原的柔然部族必将趁机南下,到时我国的历史又会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但是即使柔然族群进入中原地区,因其文明程度同样与鲜卑拓跋部无异,历史的洪流也不会因此改变,因为追求平等民主幸福的百姓万民始终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不断的奋斗,而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士族地主阶级因为其自身的虚伪性和自私性必将被百姓万民所抛弃,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不会因此改变,所以,不管北方大地上的形势多么错综复杂,九州必将一统,新形成的汉族先民和中华文化必定要延续至今,只不过,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们充分的顺应了历史潮流的走向,使得十六国乱世的终止于北魏王朝。

    其实,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发展到北魏王朝占据关东地区之时,各个进入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上已经难觅差异了,整个民族大融合的血腥期最主要阶段也即将落幕,只不过历史在等待一个或者几个英雄而已,这些个英雄可以是任何一个游牧民族或者汉族先民的人物,只不过北魏王朝为这个时代提供了数个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英雄,所以北魏王朝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

    与北魏王朝的统治者相比,在这一时期能够称之为英雄的也就是北凉国主沮渠蒙逊了,后秦皇帝姚兴半世英名,半世糊涂,难算英雄,可惜的是沮渠蒙逊只是一个人在战斗,其太子沮渠牧犍性格懦弱,只会在后宫佳丽间争风吃醋,北凉政权的命运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并且沮渠蒙逊此时已经年老体迈,如果沮渠蒙逊能活上百岁,兴许历史还真要改写,可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沮渠蒙逊又不是神仙,反观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真的是后继有人,虽然自己晚年不幸,但其所立的太子拓跋浚可是虎父无犬子,不但平定了内乱,顺利登上皇帝宝座,还稳定了国家内部,消除了边患,其对北魏王朝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生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最终结束十六国乱世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沮渠蒙逊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后之事了。

章节目录

说说十六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看看网只为原作者望臣高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望臣高升并收藏说说十六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