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27章故事简介:早在西晋王朝内乱迭起之时,生活于辽河流域的鲜卑族慕容部在历代首领的带领下,开始走向强盛,到了慕容皝继承首领之位时,慕容皝主动接纳躲避战乱而北逃到辽河流域的汉族先民,臣服占据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连接攻灭兼并周围的鲜卑各部,当鲜卑慕容部开始强盛之际,慕容皝又击败后赵大军,摆脱了后赵对其的控制,同时又出击劫掠东北地区的高句丽政权和扶余政权,获得土地和人口,鲜卑慕容部威震东北,慕容皝参考仿照中原典章制度,建立前燕政权,慕容皝病逝后,其子慕容儁继位,借着后赵帝国的乱象不断,慕容儁借机南下攻城略地,图谋入主中原。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早在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之时,在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已经开始走向强盛,因为中原地区战乱频生,有大量的汉族先民逃往辽河流域,归附于当地的鲜卑各个部族,这些汉族先民不仅仅是在增加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同样给游牧于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各个部族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得占据辽河流域的鲜卑族各部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占据辽东和辽西的鲜卑族段部和慕容部发展最为迅猛,当幽州刺史王浚勾结段部骑兵攻入中原之时,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肯定看到了中原王朝军队的不堪一击,他们自然而然的想要在中原大乱中分得一杯羹,可惜的是,当时东北地区游牧部族很多,难以有一个统一的领导,而且游牧民族的小部族羯人出现了伟大的领袖石勒,熄灭了中原大地的各处狼烟,建立了后赵帝国,其继位者石虎没有石勒的雄才大略,终于被刚刚攻灭段部的鲜卑族慕容部所败,而石虎死后,冉闵篡位,中原地区重新四分五裂,狼烟遍地,而这时,鲜卑慕容部在首领慕容皝的带领下,已经将辽河流域的鲜卑各部统一到了一起,在其死后,其子慕容儁继位,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权已经具备了逐鹿中原的实力了。
正因为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接纳了汉族先民,其汉化程度自然也就高于在游牧于北方蒙古草原和西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所以能够尽早的称王建国,鲜卑慕容部只是汉化程度比较高的鲜卑族各部的杰出代表,有了能力突出的首领慕容皝,慕容部兼并其他部族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而此时。占据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被冉魏所取代,而其建立后赵帝国的主体民族羯人受到汉族皇帝冉闵的杀胡令的迫害,族群开始衰亡,但同时冉魏政权也面临后赵帝国残余势力的讨伐,而且杀胡令所引发的社会动荡持续发酵,占据中原地区的冉魏政权岌岌可危。
而且,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经济条件远没有中原地区富庶,自然环境更是不如中原地区,汉化程度比较高的鲜卑慕容部在强盛之际,当然就要换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了,慕容儁继位后,借着中原地区的战乱不断,自然而然的要带领部族南取中原。通过鲜卑慕容部建立前燕政权的故事,我们不妨就再说一说鲜卑族的一些情况。
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不同,其更接近于现在的少数民族,比较像单一的种族,其族名远比他的宗主民族匈奴的族名要好很多,不是我们汉族先民的蔑称,是按照其族群兴起于大鲜卑山的山川名字来命名的,这和氐族的命名有些类似,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汉族先民开始重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了。
到了现代社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的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祭祖的石碑,同时通过现在考古证明了内蒙古地区的兴安盟境内的蒙格罕山就是古代史籍记载的大鲜卑山。而且通过北魏墓葬出土的尸骨与我们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dna进行比对,在我们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就是当年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的后裔。
早在西汉时期,鲜卑族还处于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的状态的时候,是臣服于称霸草原的匈奴,并受到匈奴的奴役,但是,随着汉王朝不断的对匈奴进行打击,匈奴主体部族或西迁或降汉,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落开始凋零,而鲜卑族因为生活于比较偏远的东北地区,没有受到汉王朝的直接打击,所以当匈奴开始没落的时候,鲜卑族反而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其部族逐渐的开始兴盛。自从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时期,中原的不断战乱以及匈奴的大规模内迁,使得鲜卑族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并逐渐控制了北方的蒙古草原,而且留在北方蒙古草原的匈奴人也大量的融入鲜卑族中,庞大的鲜卑族在不断的游牧迁徙中分出了很多强大的部族。
到了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各个部族分布广泛,有东北地区的鲜卑段部,宇文部,慕容部等,在北方草原地区的鲜卑拓跋部,贺兰部等,在西北地区的秃发部,慕容部的庶出部族等,其中慕容部的庶出部族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存在时间达到三百五十年的类似于部落联盟的国家,叫做吐谷浑。
但吐谷浑地处偏远,汉化不深,即使立国长久,并非强盛之邦。
而在吐谷浑立国之际,鲜卑的各个部族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应该是聚居于东北地区的部族,因为中原地区大乱,大量的汉族先民涌入辽河流域,使得位于这一地区的鲜卑族各部汉化进程很快,这些部族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同时封建化的进程也同步进行。所以在后赵立国之时,这些部族建立了辽东国和辽西国。
聚居于西北地区的鲜卑各部和其他游牧民族的部族相对来说实力比较弱小,但幸运的是,当时西北地区在张氏前凉政权的统治下,处于一个生活比较稳定的阶段,鲜卑各部以及西北地区的其他游牧民族都有了一个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的发展时期,同样在汉化进程上加快了脚步。
而聚居于北方蒙古草原的鲜卑各部,整体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但因为不断受到中原王朝的忌惮和压制,各个部族之间战乱不断,即使鲜卑拓跋部趁后赵帝国分崩离析的机会,建立了代国,但是北方的蒙古草原实在是中原王朝最为担心的地区,所以代国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频发,在北方蒙古草原的鲜卑各部也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虽然汉化程度比较缓慢,但其看到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各个部族所建国家的兴亡,总结经验教训,重视士族地主阶级在封建国家的作用,加快自身部族的汉化进程,也就为后来的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最终结束了十六国乱世,基本上完成了民族融合,打下基础。
而迁徙到西北地区鲜卑族慕容部的庶出部族所建立的国家吐谷浑,因为已经离中原地区比较遥远,汉化程度非常低,应该还是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吐谷浑这个国家本身也应该属于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和汉代时期。匈奴称霸北方草原的情况比较类似,所以吐谷浑与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各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反而因为生活地域的差别,受到文化的熏陶不同,同为鲜卑族的部族,但最终在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上与后来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各部渐行渐远。吐谷浑因为距离中原地区较远,汉化程度偏低。所以没有被后世史家列入到十六国之列,也正因为如此,吐谷浑没有进入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大染缸里,一直存在到了唐王朝的中后期,最终在唐王朝的连续打击下,吐谷浑趋于瓦解,其统治下的各个部族或投吐蕃,或归附契丹,鲜卑族各部所建立的各个国家才彻底消亡,鲜卑族也逐渐的淡出了史书的记载。
最终,东北地区和北方蒙古草原的鲜卑各个部族大多汉化。西北地区的鲜卑族也就随着吐谷浑的解体,融合在了西北地区的各个民族之中。时至今日的锡伯族很有可能只是鲜卑族兴起之际,留守发祥之地的鲜卑人小部族的后裔,也可能是北魏灭亡之际,奔逃回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贵族的后裔,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现在的少数民族基本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了,只能说是在血统上,风俗习惯上能够找到相关的留存,但是由于古代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不断与迁徙的民族杂处融合,而且游牧民族对于文字的使用和记述并不重视,甚至说古代的游牧民族终究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生活状态,难以给今天的人们留存更多的文字资料,而且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也比较简陋,又历经千百年来的盗墓,我们现在的考古活动也不能提供太多的证据,来证明古代游牧民族与今天少数民族的关系。所以关于古代游牧民族的很多信息我们大多只能依据古代留存的正史资料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测和遐想,而且,古文中记载的一些词语和名称也大多是古人的音译,而古人的发音又与我们今天的发音有着极大的不同,我们不可以用古代的游牧民族的事情简单的放在现在的少数民族身上,那就太过武断和偏执了。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早在西晋王朝爆发八王之乱之时,在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已经开始走向强盛,因为中原地区战乱频生,有大量的汉族先民逃往辽河流域,归附于当地的鲜卑各个部族,这些汉族先民不仅仅是在增加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同样给游牧于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各个部族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得占据辽河流域的鲜卑族各部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占据辽东和辽西的鲜卑族段部和慕容部发展最为迅猛,当幽州刺史王浚勾结段部骑兵攻入中原之时,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肯定看到了中原王朝军队的不堪一击,他们自然而然的想要在中原大乱中分得一杯羹,可惜的是,当时东北地区游牧部族很多,难以有一个统一的领导,而且游牧民族的小部族羯人出现了伟大的领袖石勒,熄灭了中原大地的各处狼烟,建立了后赵帝国,其继位者石虎没有石勒的雄才大略,终于被刚刚攻灭段部的鲜卑族慕容部所败,而石虎死后,冉闵篡位,中原地区重新四分五裂,狼烟遍地,而这时,鲜卑慕容部在首领慕容皝的带领下,已经将辽河流域的鲜卑各部统一到了一起,在其死后,其子慕容儁继位,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权已经具备了逐鹿中原的实力了。
正因为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接纳了汉族先民,其汉化程度自然也就高于在游牧于北方蒙古草原和西北地区的鲜卑族各部,所以能够尽早的称王建国,鲜卑慕容部只是汉化程度比较高的鲜卑族各部的杰出代表,有了能力突出的首领慕容皝,慕容部兼并其他部族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而此时。占据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被冉魏所取代,而其建立后赵帝国的主体民族羯人受到汉族皇帝冉闵的杀胡令的迫害,族群开始衰亡,但同时冉魏政权也面临后赵帝国残余势力的讨伐,而且杀胡令所引发的社会动荡持续发酵,占据中原地区的冉魏政权岌岌可危。
而且,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经济条件远没有中原地区富庶,自然环境更是不如中原地区,汉化程度比较高的鲜卑慕容部在强盛之际,当然就要换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了,慕容儁继位后,借着中原地区的战乱不断,自然而然的要带领部族南取中原。通过鲜卑慕容部建立前燕政权的故事,我们不妨就再说一说鲜卑族的一些情况。
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不同,其更接近于现在的少数民族,比较像单一的种族,其族名远比他的宗主民族匈奴的族名要好很多,不是我们汉族先民的蔑称,是按照其族群兴起于大鲜卑山的山川名字来命名的,这和氐族的命名有些类似,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汉族先民开始重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了。
到了现代社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的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祭祖的石碑,同时通过现在考古证明了内蒙古地区的兴安盟境内的蒙格罕山就是古代史籍记载的大鲜卑山。而且通过北魏墓葬出土的尸骨与我们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dna进行比对,在我们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就是当年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的后裔。
早在西汉时期,鲜卑族还处于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的状态的时候,是臣服于称霸草原的匈奴,并受到匈奴的奴役,但是,随着汉王朝不断的对匈奴进行打击,匈奴主体部族或西迁或降汉,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落开始凋零,而鲜卑族因为生活于比较偏远的东北地区,没有受到汉王朝的直接打击,所以当匈奴开始没落的时候,鲜卑族反而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其部族逐渐的开始兴盛。自从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时期,中原的不断战乱以及匈奴的大规模内迁,使得鲜卑族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并逐渐控制了北方的蒙古草原,而且留在北方蒙古草原的匈奴人也大量的融入鲜卑族中,庞大的鲜卑族在不断的游牧迁徙中分出了很多强大的部族。
到了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各个部族分布广泛,有东北地区的鲜卑段部,宇文部,慕容部等,在北方草原地区的鲜卑拓跋部,贺兰部等,在西北地区的秃发部,慕容部的庶出部族等,其中慕容部的庶出部族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存在时间达到三百五十年的类似于部落联盟的国家,叫做吐谷浑。
但吐谷浑地处偏远,汉化不深,即使立国长久,并非强盛之邦。
而在吐谷浑立国之际,鲜卑的各个部族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应该是聚居于东北地区的部族,因为中原地区大乱,大量的汉族先民涌入辽河流域,使得位于这一地区的鲜卑族各部汉化进程很快,这些部族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同时封建化的进程也同步进行。所以在后赵立国之时,这些部族建立了辽东国和辽西国。
聚居于西北地区的鲜卑各部和其他游牧民族的部族相对来说实力比较弱小,但幸运的是,当时西北地区在张氏前凉政权的统治下,处于一个生活比较稳定的阶段,鲜卑各部以及西北地区的其他游牧民族都有了一个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的发展时期,同样在汉化进程上加快了脚步。
而聚居于北方蒙古草原的鲜卑各部,整体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但因为不断受到中原王朝的忌惮和压制,各个部族之间战乱不断,即使鲜卑拓跋部趁后赵帝国分崩离析的机会,建立了代国,但是北方的蒙古草原实在是中原王朝最为担心的地区,所以代国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频发,在北方蒙古草原的鲜卑各部也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虽然汉化程度比较缓慢,但其看到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各个部族所建国家的兴亡,总结经验教训,重视士族地主阶级在封建国家的作用,加快自身部族的汉化进程,也就为后来的鲜卑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最终结束了十六国乱世,基本上完成了民族融合,打下基础。
而迁徙到西北地区鲜卑族慕容部的庶出部族所建立的国家吐谷浑,因为已经离中原地区比较遥远,汉化程度非常低,应该还是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吐谷浑这个国家本身也应该属于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和汉代时期。匈奴称霸北方草原的情况比较类似,所以吐谷浑与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各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反而因为生活地域的差别,受到文化的熏陶不同,同为鲜卑族的部族,但最终在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上与后来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各部渐行渐远。吐谷浑因为距离中原地区较远,汉化程度偏低。所以没有被后世史家列入到十六国之列,也正因为如此,吐谷浑没有进入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大染缸里,一直存在到了唐王朝的中后期,最终在唐王朝的连续打击下,吐谷浑趋于瓦解,其统治下的各个部族或投吐蕃,或归附契丹,鲜卑族各部所建立的各个国家才彻底消亡,鲜卑族也逐渐的淡出了史书的记载。
最终,东北地区和北方蒙古草原的鲜卑各个部族大多汉化。西北地区的鲜卑族也就随着吐谷浑的解体,融合在了西北地区的各个民族之中。时至今日的锡伯族很有可能只是鲜卑族兴起之际,留守发祥之地的鲜卑人小部族的后裔,也可能是北魏灭亡之际,奔逃回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贵族的后裔,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现在的少数民族基本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了,只能说是在血统上,风俗习惯上能够找到相关的留存,但是由于古代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不断与迁徙的民族杂处融合,而且游牧民族对于文字的使用和记述并不重视,甚至说古代的游牧民族终究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生活状态,难以给今天的人们留存更多的文字资料,而且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也比较简陋,又历经千百年来的盗墓,我们现在的考古活动也不能提供太多的证据,来证明古代游牧民族与今天少数民族的关系。所以关于古代游牧民族的很多信息我们大多只能依据古代留存的正史资料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测和遐想,而且,古文中记载的一些词语和名称也大多是古人的音译,而古人的发音又与我们今天的发音有着极大的不同,我们不可以用古代的游牧民族的事情简单的放在现在的少数民族身上,那就太过武断和偏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