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十九章故事简介:东晋王朝建立后,不断有大臣主张北伐中原,匡扶天下,祖狄便是这些大臣中的佼佼者。他利用各地的村寨坞堡。不断打击占据关东的石勒,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被东晋皇帝所猜忌,最终忧郁而死,东晋王朝主导的北伐也告一段落。
这个故事说明了以士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东晋王朝,根本无力应对北方的乱局,世家,大族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严重的阻碍了封建王朝的大一统进程。出身地方世家大族的祖狄即使有雄心壮志,但其功高震主,最终引起东晋王朝统治阶级的忌惮,其军事行动被制约,祖狄也抱憾而死。
祖狄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岳飞,二人同样有北定中原的雄心壮志,但都是被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忌惮,只不过岳飞的下场更为惨烈,被奸臣秦桧诬陷,惨死风波亭,而祖狄只是在军事行动中被受被掣肘,自己抑郁而死,还算是得到善终。
实际上在隋唐以后,各个封建王朝中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基本上都没有太好的命运,抗金英雄岳飞如此,领导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也被人构陷而遭冤杀,还有就是取得宁锦大捷的袁崇焕,更是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那些曾经救封建王朝于水火中的将军们,功成名就后,个个噤若寒蝉,聪明者则功成身退,不知深浅者就一味孤行,最终落得功败身死,只得在后世扬名吐气。
像岳飞的这种情况,在士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中却鲜有出现,这就跟建功立业的官员,都是出身世家大族有很大关系,而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宦,往往只在乎自家的利益,很少会出现为了封建王朝而抵死卖命情况,当西晋王朝被游牧民族所攻灭的时候,世家大族基本上都保持了缄默,甚至想尽办法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情况出现。当琅琊王司马睿依靠世家大族建立东晋王朝后,关于出兵北伐之事,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出身地方上的世家大族的祖狄,就算是在世家大族中的有识之士,即使他的功绩和权力被统治者所忌惮,其势力被遏制,但是东晋王朝的封建统治者其实也知道世家大族难以对付,是不敢轻易的向忠心耿耿的祖狄挥起屠刀的。而东晋王朝那些后世的功高震主的世家大族,在得到极大的名望和权势之后,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攻击皇权,再以士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功高震主的事情。
然而,到了庶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权势得到了极大的巩固,王朝中的官吏基本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根基,多数也都出身寒门庶族,即使他们功高震主之后也很好解决,因为没有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撑来威胁皇权,而且同样是寒门庶族的官员也对名望太高的官员有很强的嫉妒之心,也会帮助统治者来打压这些功勋卓著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中,功劳越大,死得越惨,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
从这里也能够看到,当封建王朝进入庶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时代时,封建皇权大大的加强了,而且历朝历代都会对前朝的一些威胁皇权的陋规进行改进,到了清代时期,皇帝的权势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强者。同样也是中央集权发展的最高阶段。
而在贵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中,往往很少出现功高震主的权臣,主要是因为这时期所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封建王朝内的历代统治者多数是比较英明和睿智的,即使有功高震主的权臣出现,也会及时的被压制,而且皇室宗亲的权势也比较强盛,不仅使得统治者要有一定的执政能力,也使得权臣难以有施展的空间,在这一时期里比较有名的权臣也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了,但同样也有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在平叛中立有不世功勋,但是,汉景帝作为一个比较有谋略的皇帝,很睿智和果断的解决了来自周亚夫以及梁孝王的压力,保证了西汉王朝的正常运转。而且贵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这一时期正是黄老之学兴盛的时期,而且封建王朝也历经秦末的农民战争,百废待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发展经济和民生上,外族匈奴的实力也不算强大,没有权臣崛起的土壤,更没有争当权臣的思想。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三个时期的比较,也只有庶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时期,功高震主的权臣是比较多的,封建统治者则对于权臣的掌控也是想法设法的,这也是因为寒门庶族对于建立功勋的渴望,远远高于皇室宗亲和世家大族,然而,这些寒门庶族的子弟却没有想到自己功成名就之后,那么将现统治者于何地?当他们取得功勋的时候,也正是统治阶层衰弱或者无能的时候,这些建立不世功勋,饱含衷心的寒门庶族子弟即使只是想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和统一,但最终还是被统治者所忌惮,最终落子身陷囹圄而至命丧黄泉,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其实这也是庶族地主阶级的悲哀。而且,掌权的寒门庶族之间同样会因为执政理念以及自身利益等原因,相互攻击,相互争权,尤其在统治者比较昏庸时期,这种政治上的争斗就极为强烈,演变成党争。这也是庶族地主阶级的软肋。
出身地方上的世家大族的祖狄能够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一,弹精竭虑,实在是难能可贵,但他应该庆幸的是,他处在了士族地主阶级所作为统治阶级的时期,否则同样会步岳飞的后尘。这也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而在他之后的桓温,不可不谓东晋王朝说一不二的权臣,即使三次北伐,无不为了扬名立万,增加家族阅历,他的人品道德已经无法跟祖狄所能比拟,而且后来的废帝掌权,更是让人大跌眼睛。
相比较之下,在桓温之后的谢安,领导淝水之战的伟大胜利,保住了东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也不可不谓是东晋王朝之中的功勋卓著的权臣,但是,谢安为人清心寡欲,不计功名利禄,也算得上是世家大族中的一个异类,但他最终名垂青史,流芳后世,实乃世家大族的最高境界者,远比祖狄和桓温更有韬略。
实际上,关于东晋王朝和南宋王朝来讲,北定中原即使成功,所面临的问题则更为棘手,主要就是在大一统王朝中的利益分配跟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利益分配又有极大的不同,尤其是被俘虏的先皇该如何处置,就令很多现任的皇帝难以取舍,所以,北伐成功后,皇位的争夺将更为激烈,而且统兵的官员必将盛名烛照,权势熏天,朝权的分配也定然出现重大问题,皇权肯定会被孤立,甚至丢失。
所以,无论东晋还是南宋,对于北伐中原来讲,只是保有半壁江山,苟安延残喘的小朝廷的一个政治口号,其统治者深深知道这个口号不仅可以迎合当时全国百姓的人心,安定危如累卵的政治局面,也可以在象征性出兵时,能够收复一些沦丧的土地,也算是一个一石二鸟的政治行为,但不管怎样,绝不可能还都中原。
而且,历史上的南方并不像现在那样非常富裕和发达,而是一片荒芜泽国,遍地瘴气,我们先民对南方的土著居民更是蔑称为南蛮,只有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和蜀汉政权建立后,我们先民才开始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当年迁居南方的汉族先民的后裔就是我们现在的客家人,而当时南方的一些土著部族的后裔,有很多留存到了今天,也就是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
在东晋和南宋时期,南方地区还属于半开发的状态,人口数量和生产能力远远不如已被开发千年的北方,而且气候因素也让偏安南方的小朝廷难以获得北伐的胜利,南方的军队往北打,一路之上,所需要的被服粮草是南方的朝廷难以供给的,无论东晋,还是南宋,对于北伐军的供给,实际上面临重重的困难。从古至今,北伐能够取得胜利的也无非就是明朝,但也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元朝并没有灭亡,而且蒙古军队却时常侵扰北疆,明成祖朱棣也就不得不迁都北京,况且元朝时期,统治者对于作为统治阶级的庶族地主阶级并不重视,导致国内民族问题及其尖锐,终于给了朱元璋北伐中原成功的机会。
而东晋和南宋就远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他们所面对的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非常向往定居生活,对于中原的治理极尽所能,根本不可能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无道和残暴,这也只是我们汉族先民对他们的偏见罢了。
所以东晋和南宋的北伐都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事情。
这个故事说明了以士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东晋王朝,根本无力应对北方的乱局,世家,大族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严重的阻碍了封建王朝的大一统进程。出身地方世家大族的祖狄即使有雄心壮志,但其功高震主,最终引起东晋王朝统治阶级的忌惮,其军事行动被制约,祖狄也抱憾而死。
祖狄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岳飞,二人同样有北定中原的雄心壮志,但都是被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忌惮,只不过岳飞的下场更为惨烈,被奸臣秦桧诬陷,惨死风波亭,而祖狄只是在军事行动中被受被掣肘,自己抑郁而死,还算是得到善终。
实际上在隋唐以后,各个封建王朝中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基本上都没有太好的命运,抗金英雄岳飞如此,领导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也被人构陷而遭冤杀,还有就是取得宁锦大捷的袁崇焕,更是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那些曾经救封建王朝于水火中的将军们,功成名就后,个个噤若寒蝉,聪明者则功成身退,不知深浅者就一味孤行,最终落得功败身死,只得在后世扬名吐气。
像岳飞的这种情况,在士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中却鲜有出现,这就跟建功立业的官员,都是出身世家大族有很大关系,而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宦,往往只在乎自家的利益,很少会出现为了封建王朝而抵死卖命情况,当西晋王朝被游牧民族所攻灭的时候,世家大族基本上都保持了缄默,甚至想尽办法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情况出现。当琅琊王司马睿依靠世家大族建立东晋王朝后,关于出兵北伐之事,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出身地方上的世家大族的祖狄,就算是在世家大族中的有识之士,即使他的功绩和权力被统治者所忌惮,其势力被遏制,但是东晋王朝的封建统治者其实也知道世家大族难以对付,是不敢轻易的向忠心耿耿的祖狄挥起屠刀的。而东晋王朝那些后世的功高震主的世家大族,在得到极大的名望和权势之后,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攻击皇权,再以士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功高震主的事情。
然而,到了庶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权势得到了极大的巩固,王朝中的官吏基本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根基,多数也都出身寒门庶族,即使他们功高震主之后也很好解决,因为没有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撑来威胁皇权,而且同样是寒门庶族的官员也对名望太高的官员有很强的嫉妒之心,也会帮助统治者来打压这些功勋卓著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中,功劳越大,死得越惨,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
从这里也能够看到,当封建王朝进入庶族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时代时,封建皇权大大的加强了,而且历朝历代都会对前朝的一些威胁皇权的陋规进行改进,到了清代时期,皇帝的权势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强者。同样也是中央集权发展的最高阶段。
而在贵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中,往往很少出现功高震主的权臣,主要是因为这时期所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封建王朝内的历代统治者多数是比较英明和睿智的,即使有功高震主的权臣出现,也会及时的被压制,而且皇室宗亲的权势也比较强盛,不仅使得统治者要有一定的执政能力,也使得权臣难以有施展的空间,在这一时期里比较有名的权臣也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了,但同样也有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在平叛中立有不世功勋,但是,汉景帝作为一个比较有谋略的皇帝,很睿智和果断的解决了来自周亚夫以及梁孝王的压力,保证了西汉王朝的正常运转。而且贵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这一时期正是黄老之学兴盛的时期,而且封建王朝也历经秦末的农民战争,百废待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发展经济和民生上,外族匈奴的实力也不算强大,没有权臣崛起的土壤,更没有争当权臣的思想。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三个时期的比较,也只有庶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时期,功高震主的权臣是比较多的,封建统治者则对于权臣的掌控也是想法设法的,这也是因为寒门庶族对于建立功勋的渴望,远远高于皇室宗亲和世家大族,然而,这些寒门庶族的子弟却没有想到自己功成名就之后,那么将现统治者于何地?当他们取得功勋的时候,也正是统治阶层衰弱或者无能的时候,这些建立不世功勋,饱含衷心的寒门庶族子弟即使只是想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和统一,但最终还是被统治者所忌惮,最终落子身陷囹圄而至命丧黄泉,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其实这也是庶族地主阶级的悲哀。而且,掌权的寒门庶族之间同样会因为执政理念以及自身利益等原因,相互攻击,相互争权,尤其在统治者比较昏庸时期,这种政治上的争斗就极为强烈,演变成党争。这也是庶族地主阶级的软肋。
出身地方上的世家大族的祖狄能够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一,弹精竭虑,实在是难能可贵,但他应该庆幸的是,他处在了士族地主阶级所作为统治阶级的时期,否则同样会步岳飞的后尘。这也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而在他之后的桓温,不可不谓东晋王朝说一不二的权臣,即使三次北伐,无不为了扬名立万,增加家族阅历,他的人品道德已经无法跟祖狄所能比拟,而且后来的废帝掌权,更是让人大跌眼睛。
相比较之下,在桓温之后的谢安,领导淝水之战的伟大胜利,保住了东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也不可不谓是东晋王朝之中的功勋卓著的权臣,但是,谢安为人清心寡欲,不计功名利禄,也算得上是世家大族中的一个异类,但他最终名垂青史,流芳后世,实乃世家大族的最高境界者,远比祖狄和桓温更有韬略。
实际上,关于东晋王朝和南宋王朝来讲,北定中原即使成功,所面临的问题则更为棘手,主要就是在大一统王朝中的利益分配跟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利益分配又有极大的不同,尤其是被俘虏的先皇该如何处置,就令很多现任的皇帝难以取舍,所以,北伐成功后,皇位的争夺将更为激烈,而且统兵的官员必将盛名烛照,权势熏天,朝权的分配也定然出现重大问题,皇权肯定会被孤立,甚至丢失。
所以,无论东晋还是南宋,对于北伐中原来讲,只是保有半壁江山,苟安延残喘的小朝廷的一个政治口号,其统治者深深知道这个口号不仅可以迎合当时全国百姓的人心,安定危如累卵的政治局面,也可以在象征性出兵时,能够收复一些沦丧的土地,也算是一个一石二鸟的政治行为,但不管怎样,绝不可能还都中原。
而且,历史上的南方并不像现在那样非常富裕和发达,而是一片荒芜泽国,遍地瘴气,我们先民对南方的土著居民更是蔑称为南蛮,只有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和蜀汉政权建立后,我们先民才开始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当年迁居南方的汉族先民的后裔就是我们现在的客家人,而当时南方的一些土著部族的后裔,有很多留存到了今天,也就是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
在东晋和南宋时期,南方地区还属于半开发的状态,人口数量和生产能力远远不如已被开发千年的北方,而且气候因素也让偏安南方的小朝廷难以获得北伐的胜利,南方的军队往北打,一路之上,所需要的被服粮草是南方的朝廷难以供给的,无论东晋,还是南宋,对于北伐军的供给,实际上面临重重的困难。从古至今,北伐能够取得胜利的也无非就是明朝,但也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元朝并没有灭亡,而且蒙古军队却时常侵扰北疆,明成祖朱棣也就不得不迁都北京,况且元朝时期,统治者对于作为统治阶级的庶族地主阶级并不重视,导致国内民族问题及其尖锐,终于给了朱元璋北伐中原成功的机会。
而东晋和南宋就远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他们所面对的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非常向往定居生活,对于中原的治理极尽所能,根本不可能像史书上记载的那样无道和残暴,这也只是我们汉族先民对他们的偏见罢了。
所以东晋和南宋的北伐都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