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先生其实也有这种想法,诗词他是教不了什么的,国画在书院也可以学,进去了他就不会那么懒懒散散,对他的将来是很有帮助的。
两人都看着他,叶唐有些苦笑,文蔚先生说的很有吸引力,但是国家领导人关他什么事?他又没想成为国家主席或是总统,那太遥远了。
而且他也自认没那个本事,管理一个国家可不是开玩笑的,叶唐是想都不敢想的。
文蔚先生是好意,水清先生估计也有点那意思,叶唐就道:“这个,能不能让我先考虑一下?想去了我再给您老答复行么?”
叶唐使了个拖延计,暂时他是真没那个打算的,有钱又有小仙女,他还奢望那么多做什么?自讨苦吃的事情他可真不想干。
他没直接拒绝,但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不是傻子,自然也听出了他婉拒的意思,两人都无奈摇头,他不想去他们也不能把他绑着去,幸好他没把话说死,以后还有机会的。
文蔚先生道:“那也行,想去了你再找我吧,你个臭小子。”也不生气,笑眯眯的。
水清先生也笑骂道:“就是个混小子,去华夏书院学习可是许多人求都求不到的,你还不想去,也不知道你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叶唐嘿嘿的傻笑,他还能想什么?不想跳火坑呗,再说了,大学他又不是没读过,没什么新鲜的,再读一回有那个必要吗?
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都是想让他学经史子集的意思,叶唐打算有空还是钻研一下,反正古文底子还在,省得他们老是起那‘坏’心思,未雨绸缪很有必要,有备无患。
以如今灵光的脑袋,想要学习古文应该是很快的,大部分死记硬背的东西,在叶唐看来,应该比学国画可要简单多了。
……
华夏书院的课程还真很繁杂,除了经史子集,什么政治,工商管理,财经等等都有,在亭子与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畅聊半天,叶唐也弄清楚了许多情况。
从华夏书院出来的几位领导人,几乎都是学的政治,或是工商管理,没有一位是学经史子集的,这也让叶唐腹诽了半天。
用几位国家领导者来引诱他,却居然没一位是学经史子集的,就没见过这么坑爹诱惑人的,完全不搭杠啊,用国学课程美女来引诱他都比这好,那样还实际点。
洛瑶一直在旁边陪着,帮他们温温酒做些杂事,很少插嘴,华夏书院她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她也没进去过,他是就近在云大读的大学,离家比较近。
当然,华夏书院也是比较难进的,进华夏书院没有分数线,但是想进去也十分困难,没有显现某个方面特别的天赋,想都别想。
洛瑶自认自己不算差,但是对当初能否进华夏书院也是不敢肯定的,特别的天赋她好像也没有,除了诗词不错,不过如今与叶唐一比,她的诗词简直差到天上去了。
对叶唐不愿意去华夏书院,洛瑶有惋惜,但也能理解,以他的天分,去不去都无所谓了,而且钱他好像也不缺了,名气他又不怎么在意,不去其实也没什么的。
但估计这个死小子不愿意去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为了林妩,去了华夏书院想要回来一趟可就很难了,一个月才放两天假,屁股没坐热又得动身,以他对林妩那热情,估计去个三五天就会憋不住想跑回来了。
要是没林妩他肯定就不会这样了,唉,这个死小子,你说你才多大点,怎的就那么儿女情长呢。
洛瑶心里微微叹了一息,望着叶唐一副侧耳聆听,专心致志的模样,就想去揪他耳朵两下,又在装正经了,真是膈应人。
叶唐其实还真没装正经的意思,在两位长者面前,总不能老嬉皮笑脸吧?而且他们现在说的都是一些诗词文章上的事,听听对他也有好处的。
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对古文国学都很精通,认真听听能长不少见识的,比如他们说的一些成语典故,在叶唐听来就很有意思,跟听故事似的。
不过对他们说的《周易》易经之类的就完全抓瞎了,什么乾呀坤呀初六初九的,听都听不懂,简直就跟听天书没两样。
洛瑶也是这种感觉,比叶唐好不了多少,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说了一会儿见两人都是迷迷茫茫的,水清先生就道:“子清,洛瑶,《周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博大精深,我也不建议你们现在就学习,但是你们别看它好像说的很深奥,其实总结起来也就六个字:简易,不易,变易,万事万物有阴阳,事物时刻都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
文蔚先生也道:“确实如此,《周易》研究的本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其实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差别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讨论的是道,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器,那道和器又有什么差别呢?”
文蔚先生问了一句,见两人说不出来,就又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看病,西医看病很程式化:开了处方之后,验血,验尿等等然后开方抓药,过程中离不开各种仪器,而中医看病,主要是“望闻问切”,不用仪器分析。
中西医诊断病人之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大一样,西医得出各种含量、指标参数,而中医得出的结论是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比如中医上有个“阴虚湿肾”的结论,什么叫阴,什么叫虚,阴和虚到什么程度?各占百分之多少?对这些中医是不会去定量的。
叶唐本有些懵懵懂懂,但是他这么一举例就明白了,一个着重的是实,一个专注的是虚,实的不一定对,但虚的也不一定错,各有各的道理,一实一虚其实也暗合了阴阳二字,为正反两面。
《周易》那个世界也有,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曰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都不敢毁伤它。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对《周易》叶唐了解的不多,一般人谁有那个心思研究那么深奥的东西,连正经书都没看过的,当然算命摊上倒见过不少回,那可是看相算命人士的神器法宝,忽悠人不扯上两句《周易》里边的句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算命看相的。
其实叶唐也算是知道一些《周易》里边的句子,比如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等等,丐帮的绝学‘降龙十八掌’就是取自《周易》里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庸对《周易》也是有一定研究的,至少看过,不然也不会用那些名词来给武功招式命名。
《周易》叶唐是没想学的,太艰深不说,学了也没什么用,又不是仙侠秘籍,修真功法,光看那些句子就够让人头疼了,比《论语》《孟子》之类的还要难懂,完全没必要自讨苦吃。
水清先生其实也没一定要让叶唐和洛瑶学,就连他和文蔚先生都学的一知半解的,未能穷究其理,何必让两个小辈也一头扎进来,能闲暇时看看就不错了,没必要勉强。
《周易》,经史子集这些都算是学问,要娱乐谈资还是诗词这些比较受欢迎,在古代,作诗本就是文人之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只是比较高雅而已,属于‘阳春白雪’。
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诗词就是娱乐,聊了一会儿《周易》,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又来了赋诗的兴致,总是谈论那些艰深难懂的东西,不说叶唐和洛瑶听的无趣,他们也渐渐兴致缺缺了。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问之余,娱乐娱乐也是应当,这也是天地至理,符合阴阳大道的。(未完待续。)
两人都看着他,叶唐有些苦笑,文蔚先生说的很有吸引力,但是国家领导人关他什么事?他又没想成为国家主席或是总统,那太遥远了。
而且他也自认没那个本事,管理一个国家可不是开玩笑的,叶唐是想都不敢想的。
文蔚先生是好意,水清先生估计也有点那意思,叶唐就道:“这个,能不能让我先考虑一下?想去了我再给您老答复行么?”
叶唐使了个拖延计,暂时他是真没那个打算的,有钱又有小仙女,他还奢望那么多做什么?自讨苦吃的事情他可真不想干。
他没直接拒绝,但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不是傻子,自然也听出了他婉拒的意思,两人都无奈摇头,他不想去他们也不能把他绑着去,幸好他没把话说死,以后还有机会的。
文蔚先生道:“那也行,想去了你再找我吧,你个臭小子。”也不生气,笑眯眯的。
水清先生也笑骂道:“就是个混小子,去华夏书院学习可是许多人求都求不到的,你还不想去,也不知道你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叶唐嘿嘿的傻笑,他还能想什么?不想跳火坑呗,再说了,大学他又不是没读过,没什么新鲜的,再读一回有那个必要吗?
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都是想让他学经史子集的意思,叶唐打算有空还是钻研一下,反正古文底子还在,省得他们老是起那‘坏’心思,未雨绸缪很有必要,有备无患。
以如今灵光的脑袋,想要学习古文应该是很快的,大部分死记硬背的东西,在叶唐看来,应该比学国画可要简单多了。
……
华夏书院的课程还真很繁杂,除了经史子集,什么政治,工商管理,财经等等都有,在亭子与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畅聊半天,叶唐也弄清楚了许多情况。
从华夏书院出来的几位领导人,几乎都是学的政治,或是工商管理,没有一位是学经史子集的,这也让叶唐腹诽了半天。
用几位国家领导者来引诱他,却居然没一位是学经史子集的,就没见过这么坑爹诱惑人的,完全不搭杠啊,用国学课程美女来引诱他都比这好,那样还实际点。
洛瑶一直在旁边陪着,帮他们温温酒做些杂事,很少插嘴,华夏书院她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她也没进去过,他是就近在云大读的大学,离家比较近。
当然,华夏书院也是比较难进的,进华夏书院没有分数线,但是想进去也十分困难,没有显现某个方面特别的天赋,想都别想。
洛瑶自认自己不算差,但是对当初能否进华夏书院也是不敢肯定的,特别的天赋她好像也没有,除了诗词不错,不过如今与叶唐一比,她的诗词简直差到天上去了。
对叶唐不愿意去华夏书院,洛瑶有惋惜,但也能理解,以他的天分,去不去都无所谓了,而且钱他好像也不缺了,名气他又不怎么在意,不去其实也没什么的。
但估计这个死小子不愿意去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为了林妩,去了华夏书院想要回来一趟可就很难了,一个月才放两天假,屁股没坐热又得动身,以他对林妩那热情,估计去个三五天就会憋不住想跑回来了。
要是没林妩他肯定就不会这样了,唉,这个死小子,你说你才多大点,怎的就那么儿女情长呢。
洛瑶心里微微叹了一息,望着叶唐一副侧耳聆听,专心致志的模样,就想去揪他耳朵两下,又在装正经了,真是膈应人。
叶唐其实还真没装正经的意思,在两位长者面前,总不能老嬉皮笑脸吧?而且他们现在说的都是一些诗词文章上的事,听听对他也有好处的。
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对古文国学都很精通,认真听听能长不少见识的,比如他们说的一些成语典故,在叶唐听来就很有意思,跟听故事似的。
不过对他们说的《周易》易经之类的就完全抓瞎了,什么乾呀坤呀初六初九的,听都听不懂,简直就跟听天书没两样。
洛瑶也是这种感觉,比叶唐好不了多少,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说了一会儿见两人都是迷迷茫茫的,水清先生就道:“子清,洛瑶,《周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博大精深,我也不建议你们现在就学习,但是你们别看它好像说的很深奥,其实总结起来也就六个字:简易,不易,变易,万事万物有阴阳,事物时刻都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
文蔚先生也道:“确实如此,《周易》研究的本就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其实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差别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讨论的是道,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器,那道和器又有什么差别呢?”
文蔚先生问了一句,见两人说不出来,就又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看病,西医看病很程式化:开了处方之后,验血,验尿等等然后开方抓药,过程中离不开各种仪器,而中医看病,主要是“望闻问切”,不用仪器分析。
中西医诊断病人之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大一样,西医得出各种含量、指标参数,而中医得出的结论是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比如中医上有个“阴虚湿肾”的结论,什么叫阴,什么叫虚,阴和虚到什么程度?各占百分之多少?对这些中医是不会去定量的。
叶唐本有些懵懵懂懂,但是他这么一举例就明白了,一个着重的是实,一个专注的是虚,实的不一定对,但虚的也不一定错,各有各的道理,一实一虚其实也暗合了阴阳二字,为正反两面。
《周易》那个世界也有,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曰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都不敢毁伤它。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对《周易》叶唐了解的不多,一般人谁有那个心思研究那么深奥的东西,连正经书都没看过的,当然算命摊上倒见过不少回,那可是看相算命人士的神器法宝,忽悠人不扯上两句《周易》里边的句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算命看相的。
其实叶唐也算是知道一些《周易》里边的句子,比如见龙在田,亢龙有悔等等,丐帮的绝学‘降龙十八掌’就是取自《周易》里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庸对《周易》也是有一定研究的,至少看过,不然也不会用那些名词来给武功招式命名。
《周易》叶唐是没想学的,太艰深不说,学了也没什么用,又不是仙侠秘籍,修真功法,光看那些句子就够让人头疼了,比《论语》《孟子》之类的还要难懂,完全没必要自讨苦吃。
水清先生其实也没一定要让叶唐和洛瑶学,就连他和文蔚先生都学的一知半解的,未能穷究其理,何必让两个小辈也一头扎进来,能闲暇时看看就不错了,没必要勉强。
《周易》,经史子集这些都算是学问,要娱乐谈资还是诗词这些比较受欢迎,在古代,作诗本就是文人之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只是比较高雅而已,属于‘阳春白雪’。
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诗词就是娱乐,聊了一会儿《周易》,文蔚先生和水清先生又来了赋诗的兴致,总是谈论那些艰深难懂的东西,不说叶唐和洛瑶听的无趣,他们也渐渐兴致缺缺了。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学问之余,娱乐娱乐也是应当,这也是天地至理,符合阴阳大道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