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章分散投资
对于此次阅卷,冉明给了王猛和卢偃二人同样的大的权力。每人有权在这一千四百多名考生中选择五十名成绩优异者为进士。
由于卢偃是范阳卢氏卢谌的四子,这是世族名门,范阳卢氏出身的世家子弟,他作为世家子弟,多多少少有点偏向世族子弟。虽然这次科举参加的世族子弟都是在家族不受待见的旁枝或者是庶出子弟,不过,卢偃通通给了他们机会。
而王猛则是寒门出身,他在审卷时比较同情寒门子弟,除非才学差距特别明显,否则王猛都是把心不由自主的偏向了寒门仕子。
主审卷官心思不正,也造就了这次科举的不公平。不过再不公平,也比垄断的门阀制度要先进得多,况且寒士还有大量的机会!
这样以来,两人的名单各不相同,卢偃的五十名名额中,其中四十名是名门世家子弟,而寒门子弟仅占了十名,王猛则恰恰相反,他的录取名单中仅四名是世家子弟,其他皆是寒门出身!
对于这一百名进士中的前十名,卢偃和王猛二人一合计,把决定权交给冉明!
冉明拿着名单一看“第一名荥阳郑容!”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
魏国的原洛州刺史叫郑系,当初吕护叛魏,把郑系捉起来送到了建康,后来被晋朝在建康斩了头!冉明拿着名单问道:“这第一名郑容和前洛州刺史郑系是何关系?”
王猛对郑系不太熟悉,他没有发言,而卢偃是卢谌的四子,属于魏国开国元勋的后代,对于郑系有一定的了解。卢偃抱拳道:“郑容是郑系最小的幼弟,不过考得非常好,几乎是满分,只是书法略逊一筹!”
王猛赶紧将郑容的试卷递给冉明,冉明拿起了郑容的策论题目是“安青州八策”他从息兵戈、奖农耕、兴水利、薄税负、轻徭役等几个方面入手,引据经典,一篇文章八百余字,写得甚是流畅。即使王猛亲自写这样的东西,也比他强不了几分。最主要的是,这篇文章和王猛当时的提议有异曲同工之妙!
冉明又看着名单问道:“这第二名是琅邪王捷!第八名是琅邪王元。他们二人都是琅邪王氏族人?”
王猛道:“臣看过他们的履历,他们虽然都是琅邪王氏,不过和王导却是远亲,并没有随王导南迁,而是留在了青州!”
冉明看了看其他名单,前十名仅二人是寒士出身,第五名的历城秦郎,第十名是曹县郭亮!冉明背着手沉思了好久,对二人道:“第一名可定为历城秦郎,第二名郑容,第三名为郭亮,其他名次照旧!”
次日广固城刺史衙门前的告示栏前,人山人海,一千多士子带着紧张、激动和期望,翘首以盼。就在时,刺史衙门里出来一个穿四品文官模样的人,此人正是卢偃!
卢偃向众人举手示意安静,然后淡淡的笑道:“魏国科举秋考,现在成绩已经出来了,此次青州六郡六十五县共有六千七百四十三人参加科举,其中实考为六千五百四十一人,复试一千四百二十三人,共录取进士一百人。名单如下!”
说着,衙役将黄色的绫子写着的名单贴在告示墙上!卢偃随即离开。
众仕子立即涌扑上去。
第一百名进士广固冯碌。实授安民县丞!
人群中出现一个疯狂如魔症一般的年轻人,他狂笑道:“咦,我中了,我居然中了,我现在是官了!”
“恭喜冯兄,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得偿所愿!”一个认识冯碌的人道!
冯碌从疯狂中回过神来,整整衣冠,咳嗽了一声道:“原来刘兄,碌总算祖宗保佑,如今有了官身。”
刘兄却道:“这不是冯兄祖宗保佑,而是楚王殿下之功,若非殿下创科举,我等寒门士子焉有出头之日!”
冯碌点点头道:“楚王殿下对碌有再造之恩,如同碌之父母,今生碌为楚王殿下效力,至死不渝!”
揭开后九十名进士,几乎同时造成了九十个范进,好在这时人的思想承受能力要强些,总没有出现大乱子。
这后九十名进士,大都是寒门士子居多,他们实授官职也大都是县丞、主薄、为主,最好的莫过于下县县令或郡从事佐官。
仅仅一次微不足道,极不成熟的科举,冉明就得到了无数寒门士子忠心的拥护!哪怕没有高中的士子,他们还打听着,原来此次科举形成定制,往后每三年举行一次。春试在各郡治举行,通过郡试的可进入广固城中参见解试。当然这其中会渐渐完善科举制度和细节!
至于前十名进士,则没有授于官职,而是统一进入楚王府。授为楚国佐官。
虽然冉明的科举考试极不成熟,漏洞也多,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意义却是非常巨大的。九品中正制,断绝了寒门士子的出头机会,世族门阀垄断了做官的途径,现在冉明开创了这一举动,无疑给无数寒门仕子一个出头的机会。
特别是成绩公布出来以后,百名进士,超过半数是寒门子弟,更让无数寒门子弟为之疯狂,尽管下一次科举还有三年,但是士庶平等的举措,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无数燕国、代国、秦国、凉国、晋国治下的寒门士子开始涌向青州。
尽管此时魏国仅一个名义上的洛州,实际控制的魏郡和青州,地盘在诸国中属于实力小地盘小的国家,可是仍挡不住众寒门士子对魏国的关注!
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建康,建康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在淮河南岸的夫子庙南,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乌衣巷,这是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乌衣巷西北角有一栋占地二十亩的大宅,这是东晋开国功臣,太保王导的府邸。此时王导已死,而琅邪王氏并没有因为王敦之乱而受到牵连,王导的从弟王彬为度支尚书,王彬之子王彪官至尚书令,位任不衰,琅琊王氏仍然是当时最大的望族。
琅邪王氏是当时最大的名门,比谢鲲主持的陈郡谢氏还要兴旺。此时王导死了,王氏的撑门人变成了王洽。王洽是王导的三子,长子王悦早死,次子王恬是一个武夫,不问世事!而掌舵王氏的重任就落在了王洽头上。
其实王氏在东晋地位也非常尴尬,有道是盛极必衰,这是必变的定律,自从王敦叛乱,王氏一门就开始没落了,王氏又接着遇到了更大的挫折,就是王导死了。现在王氏虽然依然地位显赫,不过已经被排除了晋朝核心权力的之外!
对于王氏的出路,王洽甚是忧心。此时王洽在房子中默默的翻看着族谱。青州科举的消息已经传来,他们琅邪王氏有两名子弟高中,进入魏国楚王府翰林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管家的声音“老爷,逸少老爷来了!”
“逸少是王羲之的字,他是王导的堂侄,和王洽是堂兄弟!”
王洽点点头,冲门外道:“请他进来!”
王羲之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王洽和王羲之的关系极好,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王洽的书法被王羲之评价甚高“尝与羲之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晋书本传》
王羲之四十余岁,做事稳重,已经是王氏一门的抵住之一了!进门之后,王羲之便笑道:“吾猜敬和贤弟应该在找族谱?”
王洽苦笑一声,把族谱合上,“你也是为青州科举之事来吧!”
“正是!”王羲之道:“不用找了,他们都是留北支属于。其实他们属于同父兄弟,他们的父亲,贤弟还认识。琛叔公次子王侃的儿子。算是你我同辈兄弟!不过他们都是庶出!”
“实在想不到啊,这两个王氏庶子居然会给王氏带来这么大的被动!”王洽道:“陛下现在是我们王氏百般打压,若是这事情被陛下得知,恐怕会更加为难王氏!”
王羲之摇摇头道:“也不尽然,帝王之术,就是维持平衡。他先前打压我们王氏,是因为我们王氏太强势了,但是他绝对不会再次为难我们王氏,因为陛下需要用我们王氏来牵制陈郡谢氏、还有威慑江南顾氏、周氏,贺氏、纪氏四大家族!”
“伴君如伴虎,帝心难测啊!”王洽无奈的道:“我们王氏现在经不起折腾了,必须与琛叔公那一房划清界线!”
王羲之摇摇头道:“我劝贤弟还是不要这样做的好!”
“为何?”
“因为我从陛下那里看不到他北伐的决心!”王羲之苦笑道:“既然陛下无心北伐,我们晋朝就没有北归之期。自古以来,江南各国从来没有统一天下之势,晋朝同样如此,我们江南虽然有长江天险,不过南民积弱,不比北方悍勇,况且我们缺乏马匹,就注定无进攻之力!”
“而且!”王羲之眯眼笑了起来,“贤弟不觉得冉明和他父亲冉闵完全不一样吗?”“此子年轻虽然轻,却敢心狠手辣,一下子尽屠慕容恪十四万大军威慑了燕国,而且强势进入青州之后,没有再少年心性,争勇好胜,而是稳定青州,闷头发展!吾倒感觉冉明此子成就会比他父亲更大,此科举一法既出,让众寒士为他所用,岂能是一匹夫之勇可及的?”
王洽沉思了片刻,他不得不承认,王羲之比自己看得远,看得深。他说道:“冉明将来如果问鼎天下,我们王氏就在他那里布一颗棋子,成功固然好,失败不过是我们王氏的一旁系子弟,影响也是不大。况且说起来,冉明录取王元、王捷也是对我们王氏释放的一种友好信号!”
“你说得很对,确实如此!”王羲之又道:“还有一事,不知贤弟可曾知晓?”
“什么事?”
“中山刘氏!”
王洽说道:“你是说,刘氏商号在江南大量买粮的事情?”
“不错!”王羲之道:“刘氏商号不仅从北面带来的数百石上好的青盐,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帛,其中一些珠宝首饰还是当初晋国皇宫里流落出去的东西!”
王洽倒也不傻,晋国被匈奴刘聪所灭,当初刘聪率领两万匈奴军攻打洛阳,必杀洛阳军民王公大臣三万余人,几乎把洛阳皇宫给搬空了。这些皇室财宝当然落到了刘聪手里,后来石勒灭匈奴汉国,这些东西又落到了石虎手中,冉闵灭后赵,建魏,这些财宝肯定又到了冉闵手中。
即使散落民间,数量也肯定很少,现在刘氏居然携带如此大量的财宝,他们从哪里得来的?答案随即呼之欲出。
王洽道:“这刘氏居然是冉魏的人?”
“呵呵”王羲之笑道:“十有八九!魏国常年征战,良田几乎近废,整个魏国极度缺粮。据北面的细作传来的消息,魏国的粮食不足支撑三个月,没有粮食,魏军再悍勇也军无战心,所以魏国就千法设法想寻找粮食,先前的安喜魏燕之战,说到底就是为了争夺粮食。此时燕国战败,他们在冀州所抢的战利品大部分都落在了冉明手中,可是这冉明并没有要这些财宝,反而把财宝散出购买粮食,以收民心,足可见其志向不小!”
王洽淡淡的道:“粮食在晋朝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各地的粮仓都有大量发霉的粮食,烂在仓库里,不如我们王氏投桃投李,送给冉明一个大礼!也算给我们王氏留下一条后路!”
王羲之道:“不光如此,贤弟还应该将琛叔公那一样立为王氏嫡长房。作为我们琅邪王氏的北留嫡支,如果可能,贤弟最好是派一个重量人物北上,与冉明交流一下!”
“可是,冉明发明科举,他这是要断天下世族的根基啊!”王洽道:“我们王氏岂能做与虎谋皮?”
“此言差矣!”王羲之道:“冉明得到了青州,对于青州各大世族并没有触动分毫。即使是各大世族无人耕种的废田,他也没有动,而是派人圈起来。宁愿组织百姓垦荒,也不愿意得罪各大世族,他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他明白,世族才是统治天下之根基!现在北方各大世族大部分南迁,他又无人可用,不得已只好采取使用寒门仕子,等冉明统一北方,我们世族北归,他一定会合理的安排的!”
家国天下,家放在国前,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是世族,也是千年世族不倒的根本原因!
就在此时,荥阳郑氏祖宅中郑氏家主也同其核心成员招开了紧急会议!
ps:兑现承诺,万赏加一更,这一章老程绝对诚意满满,四千五百字!
对于此次阅卷,冉明给了王猛和卢偃二人同样的大的权力。每人有权在这一千四百多名考生中选择五十名成绩优异者为进士。
由于卢偃是范阳卢氏卢谌的四子,这是世族名门,范阳卢氏出身的世家子弟,他作为世家子弟,多多少少有点偏向世族子弟。虽然这次科举参加的世族子弟都是在家族不受待见的旁枝或者是庶出子弟,不过,卢偃通通给了他们机会。
而王猛则是寒门出身,他在审卷时比较同情寒门子弟,除非才学差距特别明显,否则王猛都是把心不由自主的偏向了寒门仕子。
主审卷官心思不正,也造就了这次科举的不公平。不过再不公平,也比垄断的门阀制度要先进得多,况且寒士还有大量的机会!
这样以来,两人的名单各不相同,卢偃的五十名名额中,其中四十名是名门世家子弟,而寒门子弟仅占了十名,王猛则恰恰相反,他的录取名单中仅四名是世家子弟,其他皆是寒门出身!
对于这一百名进士中的前十名,卢偃和王猛二人一合计,把决定权交给冉明!
冉明拿着名单一看“第一名荥阳郑容!”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
魏国的原洛州刺史叫郑系,当初吕护叛魏,把郑系捉起来送到了建康,后来被晋朝在建康斩了头!冉明拿着名单问道:“这第一名郑容和前洛州刺史郑系是何关系?”
王猛对郑系不太熟悉,他没有发言,而卢偃是卢谌的四子,属于魏国开国元勋的后代,对于郑系有一定的了解。卢偃抱拳道:“郑容是郑系最小的幼弟,不过考得非常好,几乎是满分,只是书法略逊一筹!”
王猛赶紧将郑容的试卷递给冉明,冉明拿起了郑容的策论题目是“安青州八策”他从息兵戈、奖农耕、兴水利、薄税负、轻徭役等几个方面入手,引据经典,一篇文章八百余字,写得甚是流畅。即使王猛亲自写这样的东西,也比他强不了几分。最主要的是,这篇文章和王猛当时的提议有异曲同工之妙!
冉明又看着名单问道:“这第二名是琅邪王捷!第八名是琅邪王元。他们二人都是琅邪王氏族人?”
王猛道:“臣看过他们的履历,他们虽然都是琅邪王氏,不过和王导却是远亲,并没有随王导南迁,而是留在了青州!”
冉明看了看其他名单,前十名仅二人是寒士出身,第五名的历城秦郎,第十名是曹县郭亮!冉明背着手沉思了好久,对二人道:“第一名可定为历城秦郎,第二名郑容,第三名为郭亮,其他名次照旧!”
次日广固城刺史衙门前的告示栏前,人山人海,一千多士子带着紧张、激动和期望,翘首以盼。就在时,刺史衙门里出来一个穿四品文官模样的人,此人正是卢偃!
卢偃向众人举手示意安静,然后淡淡的笑道:“魏国科举秋考,现在成绩已经出来了,此次青州六郡六十五县共有六千七百四十三人参加科举,其中实考为六千五百四十一人,复试一千四百二十三人,共录取进士一百人。名单如下!”
说着,衙役将黄色的绫子写着的名单贴在告示墙上!卢偃随即离开。
众仕子立即涌扑上去。
第一百名进士广固冯碌。实授安民县丞!
人群中出现一个疯狂如魔症一般的年轻人,他狂笑道:“咦,我中了,我居然中了,我现在是官了!”
“恭喜冯兄,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得偿所愿!”一个认识冯碌的人道!
冯碌从疯狂中回过神来,整整衣冠,咳嗽了一声道:“原来刘兄,碌总算祖宗保佑,如今有了官身。”
刘兄却道:“这不是冯兄祖宗保佑,而是楚王殿下之功,若非殿下创科举,我等寒门士子焉有出头之日!”
冯碌点点头道:“楚王殿下对碌有再造之恩,如同碌之父母,今生碌为楚王殿下效力,至死不渝!”
揭开后九十名进士,几乎同时造成了九十个范进,好在这时人的思想承受能力要强些,总没有出现大乱子。
这后九十名进士,大都是寒门士子居多,他们实授官职也大都是县丞、主薄、为主,最好的莫过于下县县令或郡从事佐官。
仅仅一次微不足道,极不成熟的科举,冉明就得到了无数寒门士子忠心的拥护!哪怕没有高中的士子,他们还打听着,原来此次科举形成定制,往后每三年举行一次。春试在各郡治举行,通过郡试的可进入广固城中参见解试。当然这其中会渐渐完善科举制度和细节!
至于前十名进士,则没有授于官职,而是统一进入楚王府。授为楚国佐官。
虽然冉明的科举考试极不成熟,漏洞也多,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意义却是非常巨大的。九品中正制,断绝了寒门士子的出头机会,世族门阀垄断了做官的途径,现在冉明开创了这一举动,无疑给无数寒门仕子一个出头的机会。
特别是成绩公布出来以后,百名进士,超过半数是寒门子弟,更让无数寒门子弟为之疯狂,尽管下一次科举还有三年,但是士庶平等的举措,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无数燕国、代国、秦国、凉国、晋国治下的寒门士子开始涌向青州。
尽管此时魏国仅一个名义上的洛州,实际控制的魏郡和青州,地盘在诸国中属于实力小地盘小的国家,可是仍挡不住众寒门士子对魏国的关注!
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建康,建康也就是后世的南京,在淮河南岸的夫子庙南,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乌衣巷,这是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乌衣巷西北角有一栋占地二十亩的大宅,这是东晋开国功臣,太保王导的府邸。此时王导已死,而琅邪王氏并没有因为王敦之乱而受到牵连,王导的从弟王彬为度支尚书,王彬之子王彪官至尚书令,位任不衰,琅琊王氏仍然是当时最大的望族。
琅邪王氏是当时最大的名门,比谢鲲主持的陈郡谢氏还要兴旺。此时王导死了,王氏的撑门人变成了王洽。王洽是王导的三子,长子王悦早死,次子王恬是一个武夫,不问世事!而掌舵王氏的重任就落在了王洽头上。
其实王氏在东晋地位也非常尴尬,有道是盛极必衰,这是必变的定律,自从王敦叛乱,王氏一门就开始没落了,王氏又接着遇到了更大的挫折,就是王导死了。现在王氏虽然依然地位显赫,不过已经被排除了晋朝核心权力的之外!
对于王氏的出路,王洽甚是忧心。此时王洽在房子中默默的翻看着族谱。青州科举的消息已经传来,他们琅邪王氏有两名子弟高中,进入魏国楚王府翰林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管家的声音“老爷,逸少老爷来了!”
“逸少是王羲之的字,他是王导的堂侄,和王洽是堂兄弟!”
王洽点点头,冲门外道:“请他进来!”
王羲之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王洽和王羲之的关系极好,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王洽的书法被王羲之评价甚高“尝与羲之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晋书本传》
王羲之四十余岁,做事稳重,已经是王氏一门的抵住之一了!进门之后,王羲之便笑道:“吾猜敬和贤弟应该在找族谱?”
王洽苦笑一声,把族谱合上,“你也是为青州科举之事来吧!”
“正是!”王羲之道:“不用找了,他们都是留北支属于。其实他们属于同父兄弟,他们的父亲,贤弟还认识。琛叔公次子王侃的儿子。算是你我同辈兄弟!不过他们都是庶出!”
“实在想不到啊,这两个王氏庶子居然会给王氏带来这么大的被动!”王洽道:“陛下现在是我们王氏百般打压,若是这事情被陛下得知,恐怕会更加为难王氏!”
王羲之摇摇头道:“也不尽然,帝王之术,就是维持平衡。他先前打压我们王氏,是因为我们王氏太强势了,但是他绝对不会再次为难我们王氏,因为陛下需要用我们王氏来牵制陈郡谢氏、还有威慑江南顾氏、周氏,贺氏、纪氏四大家族!”
“伴君如伴虎,帝心难测啊!”王洽无奈的道:“我们王氏现在经不起折腾了,必须与琛叔公那一房划清界线!”
王羲之摇摇头道:“我劝贤弟还是不要这样做的好!”
“为何?”
“因为我从陛下那里看不到他北伐的决心!”王羲之苦笑道:“既然陛下无心北伐,我们晋朝就没有北归之期。自古以来,江南各国从来没有统一天下之势,晋朝同样如此,我们江南虽然有长江天险,不过南民积弱,不比北方悍勇,况且我们缺乏马匹,就注定无进攻之力!”
“而且!”王羲之眯眼笑了起来,“贤弟不觉得冉明和他父亲冉闵完全不一样吗?”“此子年轻虽然轻,却敢心狠手辣,一下子尽屠慕容恪十四万大军威慑了燕国,而且强势进入青州之后,没有再少年心性,争勇好胜,而是稳定青州,闷头发展!吾倒感觉冉明此子成就会比他父亲更大,此科举一法既出,让众寒士为他所用,岂能是一匹夫之勇可及的?”
王洽沉思了片刻,他不得不承认,王羲之比自己看得远,看得深。他说道:“冉明将来如果问鼎天下,我们王氏就在他那里布一颗棋子,成功固然好,失败不过是我们王氏的一旁系子弟,影响也是不大。况且说起来,冉明录取王元、王捷也是对我们王氏释放的一种友好信号!”
“你说得很对,确实如此!”王羲之又道:“还有一事,不知贤弟可曾知晓?”
“什么事?”
“中山刘氏!”
王洽说道:“你是说,刘氏商号在江南大量买粮的事情?”
“不错!”王羲之道:“刘氏商号不仅从北面带来的数百石上好的青盐,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金银财帛,其中一些珠宝首饰还是当初晋国皇宫里流落出去的东西!”
王洽倒也不傻,晋国被匈奴刘聪所灭,当初刘聪率领两万匈奴军攻打洛阳,必杀洛阳军民王公大臣三万余人,几乎把洛阳皇宫给搬空了。这些皇室财宝当然落到了刘聪手里,后来石勒灭匈奴汉国,这些东西又落到了石虎手中,冉闵灭后赵,建魏,这些财宝肯定又到了冉闵手中。
即使散落民间,数量也肯定很少,现在刘氏居然携带如此大量的财宝,他们从哪里得来的?答案随即呼之欲出。
王洽道:“这刘氏居然是冉魏的人?”
“呵呵”王羲之笑道:“十有八九!魏国常年征战,良田几乎近废,整个魏国极度缺粮。据北面的细作传来的消息,魏国的粮食不足支撑三个月,没有粮食,魏军再悍勇也军无战心,所以魏国就千法设法想寻找粮食,先前的安喜魏燕之战,说到底就是为了争夺粮食。此时燕国战败,他们在冀州所抢的战利品大部分都落在了冉明手中,可是这冉明并没有要这些财宝,反而把财宝散出购买粮食,以收民心,足可见其志向不小!”
王洽淡淡的道:“粮食在晋朝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各地的粮仓都有大量发霉的粮食,烂在仓库里,不如我们王氏投桃投李,送给冉明一个大礼!也算给我们王氏留下一条后路!”
王羲之道:“不光如此,贤弟还应该将琛叔公那一样立为王氏嫡长房。作为我们琅邪王氏的北留嫡支,如果可能,贤弟最好是派一个重量人物北上,与冉明交流一下!”
“可是,冉明发明科举,他这是要断天下世族的根基啊!”王洽道:“我们王氏岂能做与虎谋皮?”
“此言差矣!”王羲之道:“冉明得到了青州,对于青州各大世族并没有触动分毫。即使是各大世族无人耕种的废田,他也没有动,而是派人圈起来。宁愿组织百姓垦荒,也不愿意得罪各大世族,他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他明白,世族才是统治天下之根基!现在北方各大世族大部分南迁,他又无人可用,不得已只好采取使用寒门仕子,等冉明统一北方,我们世族北归,他一定会合理的安排的!”
家国天下,家放在国前,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是世族,也是千年世族不倒的根本原因!
就在此时,荥阳郑氏祖宅中郑氏家主也同其核心成员招开了紧急会议!
ps:兑现承诺,万赏加一更,这一章老程绝对诚意满满,四千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