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蓝白社最新章节!
五帝之说,始于五行五德之说,但并非无中生有。
灵感来源于上古群帝,比如炎黄,此二帝,自古便被尊称炎帝、黄帝。
一个代表火,照耀万方,一个代表土,厚德载物。
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就用特别宏大,规格极高的待遇,祭祀一个称为‘黄’的先祖。
部分狭隘的史学派还在那掰这个‘黄’到底是谁,说他不一定就是黄帝,我真的没话说了。
自古以来,除黄帝以外,我相信没有任何一名始祖,可以只用一个‘黄’字代表的。
总之虽然现在的五帝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划定。
但在上古时期,依旧有黄帝、炎帝、白帝这种称呼,只是没有系统的弄出五帝罢了,因为五行的理论还不成熟。
随着时间推移,五行之说日益成熟,于是周朝人就想凑个五帝,选出人气、功劳最高的前五名,代表水、木、金、火、土五行。
帝,是上古之时,华夏民族的天下共主。
但为帝者的数量,绝不止五个。
从数量上来说,至少十个帝,山海经原文称为:群帝,或众帝
假若非要选五个,那么炎黄必然列于其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另外三个,要能与炎黄同列在一起。那么在我心中,第一个冒出来的,一定是帝颛顼!
不会有人不认识这俩字吧?跟我念:专虚……
颛顼生于若水,立于空桑,号高阳氏,代表的是冬天。后世以五德之说,尊其名号为黑帝,并列炎黄,属北方玄水。
炎黄为尊,其次就是颛顼。
首先,一切从《山海经》开始。
山海经中,颛顼出场次数很多,先说他的来历。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一看我们就知道,颛顼是黄帝后裔。
不过黄帝有很多孩子,昌意只是其中一个。他是嫡子,因为他是黄帝的正妻嫘祖所生。
这里只说昌意一脉,被降到了若水待在封地,生下了韩流,然后韩流生了帝颛顼。
现传的山海经版本,把嫘祖写成雷祖,乾荒写成韩流,大抵是传抄错误。至少别的典籍,都是写乾荒,都是些嫘祖。
这里我要提一下,在山海经中,有的时候写了帝颛顼,帝尧这种名号,有的时候,则是只有一个字‘帝’怎么怎么了,‘帝’命谁干嘛了。
根据我的理解,这可能有一部分,是书写者时代的问题。
山海经有很多作者,有的作者是尧舜时期的人,有的作者是大禹时期的人,有的作者则是夏朝,甚至商周时期的人。
如果记述者,在帝尧的时代,那么他在写尧的时候,就不会写帝尧二字,而是直接写一个‘帝’字。
凡是写了具体帝号的段落,都意味着,写这段文字的人,所处的时代中,那位帝已经死了……
我们看山海经,经常看到有些话,就只写了‘帝’,这让很多学者根本搞不清楚,这指得是谁……那么多帝,你这写的是那位帝啊?
另外,帝颛顼的这个颛顼,不一定是颛顼的名字,它的古汉语象形文义里,颛是指体面高贵的人,顼指头戴玉冠。
所以颛顼的意思,就是头戴玉冠的尊贵之人。
主流学术界,认为这是颛顼的谥号。因为颛顼二字,若以谥号而论的话,是专正于天道者的含义,是非常褒义的称呼。
但是,我寻思这难道不能是名字吗?我父母有文化,给我名字取得好听点不行吗?我就算叫日天谁能管我?
另外,还有第三种可能,颛顼是其自身氏族的图腾。
《山海经》中有时候称呼一个名字,未必是指一个人,有可能是称号,甚至有可能是其国名,或图腾!
就比如我第一篇写的夸父和应龙,我就认为,夸父指代一个氏族,应龙也是。并非单独某一个人。
夸父是巨人的意思,应龙是长翅膀的龙。
我觉得这是这两个氏族的图腾、国名……高举操蛇巨人图腾的夸父国,高举翼龙图腾的应龙国。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举个前面讲过的例子,《大荒南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这里以前说过,感觉像是描绘企鹅。最后也明确写了,‘有驩头之国’。
也就是说,这明确的是在描述一个‘国’的名字,那时候的国,可不是现在国家的意思,更多的是指一个地区或氏族部落。这个习惯,一直到后世都还有。
比如大汉州郡行政划分中,兖州就有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这四个‘国’,实则与郡同级。冀州也有赵国和中山国,豫州也有梁国、沛国……这种情况一直到宋朝才彻底消失。
黄帝是建都有熊国,因为有熊是那块地方的名字,那块地方有很多熊……后羿是有穷国君,因为‘穷’是他的图腾,我在蓝白社正文里写了,穷就是弓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有虞、有夏、有莘……类似的名字太多了。
这是当时的文化习惯,而我更倾向于,这其实在描述那个国,或者那个地区氏族的吉祥物、特产,也就是图腾物。
有熊国,同时也代表着这个氏族部落有很多熊。有穷国的图腾,是弧形的弓,因为他们擅长造弓。
那么‘有驩头之国’,它的图腾就是企鹅。
还有‘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白马是为鲧,说明他又叫鲧又叫白马,我倾向于鲧是真名,白马是他的图腾。
所以,颛顼也可以是这位黑帝氏族的图腾,或者说黑帝氏族这里特产尊贵的玉冠。或者他就是给自己的直属势力,或者说直接统领的家族势力取名为:尊贵玉冠之国。
有人可能就说:“你有什么根据呢?”
因为我们是在解读山海经,所以我只能拿出原文《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这里明确写了,有国!有国!有国!
所以颛顼是个国名,而非单纯一个人的姓名。
不过虽然不是姓名,可根据古代的习惯,却是可以当做人名称呼来用。比如可以对任何一名夸父氏的人叫夸父,用地名称呼人,或用其图腾称呼人,这个习惯不仅在山海经,也在先秦大量的古籍中出现。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称呼某个人:湾湾。
总之颛顼本意是指一国,可通常也指个人,酋长代表了整个部落是常态。
三种说法,你们智者见智吧。
回归正题,我认为写下‘帝颛顼’这句话的山海经作者,大概是颛顼已经死了的时代的人。
而写下‘帝’,却不写到底哪个帝的人,我们可以直接认为,记述者乃是上古,夏朝还没有建立时,五帝时代的人。他正处于某位帝还活着,某帝还在位时期的人。
虽然不算什么证据,但可以感性地认为,这样古老的先贤,写下的那段话,可信度极高,乃是山海经中最原稿的文字。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吧。
而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又可以划分另外两种情况。
那就是直呼‘颛顼’二字,与尊称‘帝颛顼’,有没有可能在描述两个概念。
比如《大荒北经》: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
这里的记述者,就直呼了‘颛顼’二字。
而我们前面发的海内经原文,记述者尊称‘帝颛顼’。
前者直呼颛顼,我可以认为他其实指的不是黑帝,而是指颛顼国。
生,不一定是生孩子的意思,如果这两个名词是氏族、图腾、国名的话,那么就应该取衍生之意。
也就是翻译成,颛顼之国,衍生出了驩头之国。驩头之国又衍生出了苗民之国。苗民百姓,食肉。
注意,这里的百姓,不是指平头老百姓的意思,现在的词义早就变了。
百姓在五帝时期,就是指所有的‘有姓者’。比如姓姬的,姓姒的,姓姜的……黄帝打破了九黎部落的‘黎民’制度,建立了百姓制度,自己的族人、后代分封到各处,并且封他们全新的姓。
初期大概十四个吧,统称百姓。不是这十四个姓的,不算百姓,哪怕你有别的姓。
后期姓越来越多,但都是各种帝的子嗣分封。
其实,是阶级洗牌了。本来蚩尤统治的制度,是所有人都是‘黎民’,也就是‘黑头人’,‘黔首’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姓黎,氏族间只有细微区别,从部落名就看得出来:黎贪、黎巨、黎廉、黎破……
黎贪部落就是蚩尤氏掌管,同时也是九黎(所有黎)的共主。
黄帝击败蚩尤后,这个制度就变成了百姓制度,从所有人是一家人,变成了无数家人……虽然大多都是黄帝的后裔掌管,但社会也因此复杂起来。直至五百年以后,不是一家人了……
真正开启私天下,把公有社会转入私有社会的不是大禹,而是黄帝,当然,这是极为先进的。
分封百姓,实则分封诸侯。百姓在当时是权贵者,不是黄帝或后来各种帝封的姓,而自己随便取得姓,则不算姓。大量的非‘百姓’,只能称为民。
姓就那么点,当时的人都倒背如流。要是有人穿越到上古,说自己是百姓,人家不仅不会怠慢,当地的贵人还会接待你,并询问你来自荀还是任,你张口就说自己姓马,人家脸色一变,一听就知道百姓中没有这个,认为你在羞辱他,说不定直接喊人道:把他马拖出去祭了。
扯远了。
总之称呼颛顼的,不一定是黑帝本人,虽然通常黑帝一个人就可以代表整个部落,但这个词本身是称呼一个集体。
但如果尊称了‘帝颛顼’,毫无疑问就是指黑帝本人,是指专一而特定的个体。
或者干脆叫帝高阳,高阳是黑帝的氏。
我再发一遍,《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关于颛顼的身世,儒家非常霸道。
我发一段史记里颛顼的身世,你们就懂了。
《史记》:“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还有《帝系》里,也是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
在近现代之前,儒家主流说法之中,颛顼都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
韩流呢?韩流被吃了?
这里可能有人没看出来,觉得山海经里,意思也许是:昌意生韩流,生帝颛顼。因为生帝颛顼这四个前面,没有韩流二字,也许韩流是颛顼哥哥。
不,这么理解就错了。只要在生谁谁谁前面,写了娶谁谁谁。那么一定是娶得那个人生的。
也就是说,是那个叫‘阿女’的女人,生了帝颛顼。是表达帝颛顼是嫡子的意思,是正妻的孩子。而娶了阿女的,是韩流。
《海内经》里的韩流生帝颛顼,绝不是瞎写,因为他还详尽描述了韩流的特征。
这么个关键人物,颛顼的亲生父亲,怎么就漏了呢?
事实上,有很多文献,都记载颛顼是昌意的孙子。
比如《路史·卷十四》:“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这里的乾荒,就是韩流。这俩象形字是一样的。若论好听和含义,应该就是叫乾荒,写作韩流属于传抄错误。
不过不管怎么说,记录乾荒的都是比较没有地位的著作,记录昌意生颛顼的,则都是官方正式文献。
颛顼到底是黄帝孙子,还是曾孙子,这是有争议的。现在主流史学界,认可历朝历代儒家官方的说法,那就是没有乾荒这个人。
不承认帝颛顼有个父亲,叫乾荒。
而部分不明情况的百科爱好者,甚至直接将‘乾荒’,作为了颛顼的真名……
百度百科完整说法,就是:帝颛顼,高阳氏,姓姬名乾荒。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我无力反驳好吧,毕竟从司马迁开始,历代官方史家都不认可乾荒是颛顼的父亲。
可是,我们既然是解读《山海经》,并且将其视为信史。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就直接以山海经为最尊。
山海经说,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大前提。
当我们完全站在山海经的立场时,就会发现,山海经作为最老信史,没必要编出这么一个人来。
又不是很有名的人,后面历朝历代都抹掉了,大多数人没听说过,这么个人编出来有啥意义?
图什么?就图给颛顼找个相貌丑陋的爹,过个瘾?
首先我要说,乾荒在山海经里描述的这个样子,并不丑陋,乃是有特殊意义的。
第二,乾荒一定不是颛顼的真名。
在无数的小说或文章,以及百度百科之类的地方,颛顼姓姬名乾荒,几乎成定论了。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啊……
认为颛顼叫乾荒的,只有一个文献根据,一个!唯一的一个!
那就是《竹书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
《竹书纪年》我们都知道,写舜囚尧,反驳禅让论的那个。
可是,这段完全没有说,帝乾荒就是颛顼啊。
昌意生了帝乾荒,不代表帝乾荒不能再生个帝颛顼。《竹书》本来就是反驳史记的,它记载了大量跟史记不一样东西,非常的‘叛逆’。
只是因为在乾荒上加了个‘帝’字,就认为他是颛顼吗?
根据《海内经》的那段,我完全可以认为,昌意生帝乾荒,帝乾荒生帝颛顼。
要知道,那时候,可不止黄帝一个帝啊。
与黄帝同时在位的,还有炎帝,虽然炎帝被架空,但依旧是帝之名。除此之外,海外还有少昊。
上古时期,帝可以分为两个等级,天帝和伪帝。
天帝不用说,天下共主,所以氏族的最高领袖。伪帝就是那种偏远地区,中原炎黄势力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一些较为强大的氏族部落领袖,也在那一亩三分地称帝。
而若水是哪里呢?若水就是现在四川境内的雅砻江,也就是说,若水之野指的是蜀川都广平原。
黄帝因为昌意‘德逊’,也就是德行不好,能力不够。继而把他封到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区,经营若水之野。
昌意在那里娶了当地的女人,生下了乾荒,到了乾荒那一代,因为传入了中原的技术,再加上自己出类拔萃的能力,所以可能发展的很不错,有少量的当地人,称其为帝。
所以《竹书》可能是站在了蜀川的角度,记载了以当地人为口吻的称呼。
毕竟那段文字,到‘产帝乾荒’就没了。如果后面来一句‘产帝乾荒,号高阳氏’,OK,我承认这就是颛顼。
可是并没有啊,就凭此孤证,怎么能硬生生无视了各种文献记载的,‘乾荒生颛顼’,而强行把颛顼父辈的称号,按在了颛顼身上……
这个错误,就像是唐太宗,姓李名渊一样……
颛顼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就叫他颛顼也可以,但乾荒肯定不是他。
乾荒怎么也是个独立的人,根据山海经所说,就是乾荒生颛顼。
甚至于,乾荒二字,很可能跟颛顼一样,本是个图腾名,当然也可以指其领袖。
所以《山海经》上,才会出现象形错误。韩流与乾荒,象形体是完全一样的。而这个错误,其他文献都没犯,唯独山海经犯了,足以说明,最初的山海经书写的是某种上古象形文字。
那么我凭什么说乾荒是图腾名,或者说地名、国名呢?
证据是最难的。首先,我前面所有提到的,非《山海经》文献,都不算为证据。
还是那句话,我既然定义山海经为正确的这个大前提,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还随便举证就是耍流氓。
所以只有山海经本身的文献,以及现实存在的事物,外加自然科学规律,以及合理的逻辑,才能作为论据。
回归山海经,再看《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乾荒。乾荒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的作者,并且没有称乾荒为帝,说明正规角度来说,乾荒还不足以王天下,不够格,只能算是乡下土霸主部落。
属于那种带领一个独立文化的氏族,在偏远地区称霸的小帝,比如黄帝还在位时就封到东夷自建国的少昊。
前面我说了,叫乾荒不一定是人,但叫帝乾荒,一定是指个体。《竹书》前半句用了‘产’字,所以一定是生产诞下一个人,而不是衍生一国。
反过来,《竹书》这么写,可能只是想说昌意生了帝乾荒这个首领,没别的意思。
不过山海经的作者,在这里又着重描述了乾荒,并且奇异怪相。
这么奇异的风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图腾。
我之前提到过,乾荒的这个形象描述,并不丑陋。为什么?因为看文字,感觉好丑,又是豕喙,又是猪蹄的,乍一看就觉得是怪物。
可实际上,翻译一下,再往他首先是个人类这个前提上去靠,就会发现还好。
擢首,指僵直长长的头颈。谨耳,指小小的耳朵。人面不用说,他就是个人脸。豕喙,是指嘴巴像猪一样朝两边突出。
麟身,就是指纹身。渠股豚止,两腿长在一块,脚像猪蹄一般。
如果你们脑补的时候,直接把现代看的各种妖怪形象拿来对照,就会误导自己,因为那明显脑补过度了。
古人描述因词汇量不够,所以还是得当成人类去想,然后略微朝这些描述靠近一些。
综上,人样,却又比常人怪样、夸张很多的人形物,有吗?
真有,而且我们挖出来了……并且正好就在若水这个地方,即今蜀川广阳三星堆。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直立人像,那真是奇特无比,但是确实又是个人样,鼻子很大,嘴巴很开,头颈长直,身体细窄,并且手脚上都有鳞状纹身。
注意,我并没有说,乾荒的山海经描述,就和三星堆青铜直立人一样。
首先山海经没有提及乾荒的眼睛,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直立人,都是大眼睛,甚至还有个变态,双目直凸,犹如光柱。
其次,一个是文字形容,一个是实物对照,像不像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主观的问题。
每个人的脑补习惯是不一样的,差别会很大,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很像,有的人就会觉得不像。
我个人只觉得,仅有三成相似。
但我认为,不重要。
重要的是风格,重要的是时间,重要的是地点,重要的是这份巧合。
山海经描述的是乾荒,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不一定非得照着他捏……
乾荒可能是指某个人,也可能是指一个国。然后什么擢首、人面,是指图腾的形象。
而三星堆纵目人,则不是图腾,更像是古蜀王蚕丛,蚕丛历史上明显记载‘纵目’。
我这里想说的是,假设山海经写得是真的,那么昌意在蜀地若水之野发展,然后儿子伪帝乾荒,继续发展,并且娶了当地淖子,也就是蜀山氏女子,一个叫阿女的人,生下了帝颛顼。
以上这个若是真的。
那么在‘若水’这里,就应该有发现。而现实之中,若水之野,就有三星堆。
从时间上来看,三星堆文化开始于距今四千六百年,时间上正好是吻合的,大约正是黄帝、昌意、乾荒、颛顼的时代。
山海经描述乾荒奇人怪相,三星堆青铜器风格也都是奇人怪相。
时间、地点乃至风格都相当吻合。如果帝颛顼,不是出生在三星堆,那我真的也找不着别的地方了。
我们并不需要,非把乾荒的形象,跟任何文物去牵强附会。
根据以上的分析,已经足够说明乾荒,以及黑帝颛顼出生的地方,就是三星堆。
三星堆,确实发展的非常好,一点也不比同期的中原差,甚至某些方面还更优秀。
也只有这样地方出来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很快得到少昊的重用,最终步步登临为帝。
如果颛顼的父辈们,是待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恐怕他也不可能成为帝的。
说了这么多,可终于说到颛顼本人了……
颛顼依靠三星堆不弱于中原的国力和文化,走出了蜀山,走入了黄河流域,甚至去往了海外。
黄河流域上游,是炎黄联盟,下游则是东夷部落群。这是史学家的说法。
不过根据山海经,也可能包括大量的海外岛屿,乃至另一片大陆……因为整本东山经,都不在我国境内,且海内经就已经最远描述到朝鲜了,那么海外经写得是哪?算了,扯远了。
总之,在东方有个少昊集团,势力范围很大,拥有着浓郁的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这是没问题的。
姑且,称其为‘东夷’,当时东夷的诸多国度,有个叫少昊国。
千字文中的鸟官人皇,说的就是少昊,他手下管理的都是‘鸟’。
国家也都是以鸟为名,以鸟为图腾。图腾包括但不限于凤凰、鸾鸟、玄鸟……金乌……
而东夷势力内,还有个羲和之国。十日传说就是那里。
好死不死,在三星堆,竟然发现了《海外东经》里的‘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三星堆青铜神树,完全吻合,上面共有九只鸟。
可能有人要问,怎么才九只,还有一只去哪了?
天上啊。山海经作者又不是傻子,真以为他分不清太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样的描述就已经在表达,有一个比较特殊,它位置最高,在比另外九日更远更高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那最高的太阳,就是真正的恒星。另外九日,是记述者的一种描述,看到太阳落到巨树的枝,或巨柱延伸出来的平台上。
这个笔直冲天的巨树,或者巨柱,插在大海上,九日在上面停泊出入,还有一个日居于最高点,不在大气层内,即我们的太阳。
关于扶桑,要说的东西太多了,这个要以后找时间单独说,又扯远了。
总之,我们先说颛顼。事实上,太阳树的模型,出现在蜀地就很离谱。
主流学界认为这就是三星堆的神话,山海经记载的扶桑十日,其实是三星堆这块地方的文化和传说。
一度怀疑我们的文明,是从古蜀发祥出来的。
我无语了,在哪挖的东西,就是起源于哪?这不是韩国逻辑吗?韩国挖出了我国文化里的九鼎,所以九鼎是韩国发明的?
别的不说,古蜀国有海嘛?
从地理位置来看,蜀地和东夷,相隔甚远,一个东一个西,一个内陆,一个海外。
描述东夷某文化中的太阳神树,为何会在蜀地有这样的青铜模型呢?
当时的社会交流这么方便么……
也许真就很方便。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这里就说了,少昊养育了帝颛顼一段时间。而史记说少昊青睐颛顼,让颛顼辅佐他治理国家。
我不管史记,暂时帝颛顼可以确定的是,先在蜀地出生,之后少年到了东海外的少昊之国,由少昊养育。
史记说少昊是黄帝长子,颛顼的叔叔,是昌意的哥哥,所以俩人是亲戚,少昊非常照顾颛顼。
可惜的是,《山海经》里却没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他们的势力范围都不在一个区域,除非黄帝真的是超强的天帝,连海外都管了。
少昊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也许少昊并不是黄帝的儿子,他是独立的另一个文明的主宰。这里写不下,先不管他,以后再讲。
总而言之,颛顼从西南的蜀地三星堆出生,莫名其妙跑到了东海之外的大壑。可谓少时便行走天下,自然见识广博,心智不凡。
在神秘的少昊之国,颛顼肯定学习了很多,这为他后来成为黑帝,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可是他为何要来这里呢?
主流的说法都有两个,儒家主流说法是少昊为黄帝儿子,颛顼是他亲戚,他在这培养颛顼,希望颛顼以后辅佐他。因为颛顼非常喜欢琴瑟音乐,所以少昊把颛顼的琴瑟扔了……
这是希望颛顼好好学习治国,不要沉迷靡靡之音,啧啧,浓浓的儒家风格啊。
这种价值观,是在汉朝以后才形成的,而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夏商周时期,‘乐’都是极度重要的。礼乐一体,是任何一国的领导人都必须要懂的!
在上古,乐就是礼,只有懂的美妙音乐的人,才是文明人。
所以这个肯定是扯淡。
至于现代的主流说法,则是颛顼为人质,作为黄帝的直系血脉,交给了东夷部落的少昊。
当时炎黄势力和东夷势力商定罢战,颛顼成了合约下的质子。
而弃其琴瑟,是合约被撕破了,将作为国礼的乐器扔掉了。蜜月期结束,友好交流的日子结束,继续开战。
以上,就是主流说法。
不过,这就没意思了。而且作为质子,开战后难道不杀了吗?
只看山海经,并没有说颛顼是质子,也没有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所以单看山海经,颛顼可能就只是出国进修而已……因为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有身份的人,而且当时年纪肯定很小,否则不会写‘孺’,这是孺养、养育的意思。
可见少昊对他很好,简直就跟把黄帝的后裔当成自己的一样。
颛顼从小就爱琴瑟,琴瑟也是炎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到了海外少昊国后,可能受到了文化冲击,或是某种冲击,导致颛顼主动把琴瑟扔了……
这少年,千里迢迢来到海外,这里有什么吸引了他?让他连琴瑟都扔了?
后面写了,‘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海外大壑归墟,甘渊之地,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竟然让颛顼弃了至爱琴瑟。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扶桑太阳神树,九日居下枝的那个地方,正在甘渊附近。
九日不光出入扶桑木,在天上飞来飞去,还连海里都去,总是泡进那海底大壑。
这里我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颛顼受到了东方少昊、羲和国的文化冲击,少昊孺养颛顼,是想用自身先进的文化,来影响三星堆来的颛顼,这是一种文化入侵,让这位黄帝的曾孙,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倾慕于东夷国度。
当然,可能是少昊刻意为之,也可能是颛顼主动……比如人家少昊真有这个文化吸引力。
还有一种解读,就离谱了。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能看出,少昊国与羲和国是挨着的,扶桑神树立在海里,位于羲和国汤谷那个地方,而住在扶桑木上的太阳,总是会泡进少昊国境内的甘渊。
而这一切,如果是真实发生的。
那么颛顼千里迢迢从三星堆跑到东海外的少昊国,其实就是早就听说了这事,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一看。
也许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但只有他看懂了某些意义,并被深深地吸引了。
总之他在那个神秘的海上国度,见识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切,他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之物的冲击。
之后颛顼不回去了……就一直住在少昊那里,然后可能在学习,亦或者只是天天地观察。但至少,那些年颛顼得到的东西,令他原本至爱的琴瑟都变得索然无味……他在孜孜不倦练习学习别的东西。
那么颛顼,到底看到了什么?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皆载于乌!
如果只是文化冲击,那么很好理解,东夷人崇拜鸟图腾,所以认为太阳是金乌背负的,或者太阳是因为金乌而会飞的。
颛顼受到了太阳鸟传说及神话的各种冲击,甚至是他看到了极度优秀的青铜技术,比如羲和国,用他们的技术,建造了高大的青铜巨树,以及上面九只会放光的鸟,而且还会根据某种规律运行。这在当时,已经是巧夺天工,堪称神物。
因为受此感染,颛顼后来从少昊那里,学到了优越的青铜技术,并且把那里的文化,也都带回了三星堆。
所以三星堆,出土了本应该在东海外的青铜神树。
颛顼,就是三星堆这个西蜀地区与东海少昊羲和之国的交流媒介。
以上是比较合理的情况。
不过如果再离谱点,十日所浴,假如是完全写实的记载。
那就是高等文明版本了。
也就是在太平洋上,真的不知道何时,耸立了一方巨柱,巨柱延伸出了平台,九颗表面发光,实际上内里是黑色的鸟形飞行器,出入于此,停泊在巨柱延伸的平台上。
这些发光时跟太阳一般是个光球,不发光时就像是乌鸦一般的飞行器,在天空中往来穿行,甚至能深入海里。
那时的人,哪知道是什么飞行器,只以为是某种鸟。继而将‘日载于乌’,当做真理般信奉。
由此,那里的人,受此影响,极度地崇拜鸟,所有部落氏族的图腾,都是鸟。
比如少昊的图腾,就是玄鸟。一种黑色的展开翅膀的鸟形图案。
包括后来出现的凤凰、鸾鸟都有个特色,那就是刀翅,也就是羽翼如刀。
也许他们崇拜的,是天上到处乱飞的各种飞行器。
大海上并非只有金乌那一种飞行器,《大荒东经》:“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多的不说了,帝俊是真牛逼,山海经上下,他衍生出了无数会‘使四鸟’的国度。
使四鸟没关系,后世儒家解释的是四鸟为少昊手下的四种属官,正如千字文所说,鸟官人皇。少昊手下的官员职位,都以鸟为名。四鸟为:玄鸟、青鸟、丹鸟、伯赵。
但是一看山海经,怎么四鸟是:豹、虎、熊、罴?
这四种玩意儿是鸟?
《山海经》的内容总是跟后世儒家史官们的说法不一样,理智点想,这是儒家大一统思维作祟,要抹掉东夷文化的影响,把东夷的帝很多发明,都切割移植到了炎黄一系的帝身上,甚至把少昊都说成是黄帝的儿子,帝俊都说成就是帝喾。最终将其文化都融入进炎黄体系,这是儒家的目的。
OK,理智的说完了。
可我还是不懂,为什么要把四鸟,叫做豹、虎、熊、罴这四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这不是黄帝大战蚩尤时,所号令的战力吗?黄帝指挥豹、虎、熊、罴四种部队与蚩尤作战。
然而山海经,却是将其统称为‘四鸟’。
莫非当年黄帝战蚩尤,是派了会飞的豹、虎、熊、罴战斗?
山海经的归类很简单,凡是会飞的,都是鸟。水里的,都是鱼。哪怕水里的是章鱼,也被归类为鱼。
所以别管豹、虎、熊、罴名字如何,我们只看前面的归类来定它的性质。
而山海经这里,明确写了,四鸟,而非四兽。
刨除所有后世文献的说法,只看山海经,并认为它很真实的话。
那么所谓的使四鸟,就是能操控四种会飞的东西。
我不知道什么功能,但肯定能飞就是了。所以可以称为飞豹、飞虎、飞熊、飞罴。
综上,羲和少昊国,是真的牛啊。
颛顼对这些神秘国度的东西,非常痴迷,之后就一直在这工作了。
直到他后来回去,成为了黑帝。
当然,并没有什么证据就是了,这种高等文明解读只是我下本书的科幻素材。
比如继续这个思路的话,颛顼绝天地通,便是将这些总是到处飞,在天地间上上下下的文明,给赶走了。
这些高等文明,尽管影响了地球人,但是却没有毁灭地球人。更像是到处研究和间接影响,意味着他们被更高的秩序所约束。
而这个秩序,是高等文明也不敢违背的,比如说是法律。
法律允许他们引导式影响低等文明发展,所以这些高等文明,会选中一些地球人,帮助其成为帝王,并借助他们散播自己的影响,间接统治。
不过前提,却是这个文明自愿的。
如果低等文明不允许,那么高等文明就必须撤离,将自由归还给低等文明。
当然,并不是随便谁不愿意,就可以的。自愿的判定标准,也许是百分之多少的人来决定,也可能是,直接由任何一个领袖来决定。
只要该低等文明政府或帝王,自愿,那么高等文明就可以干涉他们。
反之,任何一个低等文明的领袖,明确拒绝高等文明的帮助以及影响,那么从‘法律’上,那个文明就不能强加影响给低等文明。
在那秩序下,低等文明的帝王,有权驱逐高等文明出境,禁止他们再影响自己的子民。
然而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愚昧的低等文明,不会有人能拒绝。
高等文明有无数文化、思想上的手段,忽悠人类自愿。继而使得这种行为合法。
那种法律,本就形同虚设,让高等文明能钻空子。
直到颛顼的出现。
颛顼,生于蜀地,学于东海。
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见识,踏上了帝位。
他被选中为下一代帝王,高等文明本自信于对他的掌控。
但是在晚年,颛顼竟做出了难以置信的选择,他拒绝了人类本不可能拒绝的力量,赶走了这群堪称神明的存在。
成为全球古往今来,唯一一个,拒绝了永生,拒绝了智慧,拒绝了力量的人类。
只求人归与人,神归于神。
高等文明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他们不能用物理方式消灭颛顼,只能服从于规则,撤离了地球。
至此人神永隔,天上再也没有飞来飞去的金乌。
人类的天空,只剩下了一颗太阳。
神话时代结束了。地球上所有的文明,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民族,都失去了他们的神。
苏美尔文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尼比鲁下一次的降临。古埃及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神明所承诺的永生。古印加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天上的星星带他们离去。非洲多贡族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天狼星诺母们的归来。
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颛顼去世,其后五十年,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灭亡,该时期古埃及人疯狂沉迷建造金字塔长达五百年,被后世史学家称‘金字塔时期’。
又三十年后,苏美尔最后一代半神君主吉尔伽美什去世,史诗记载,他一生也没能找到诸神留下的最后一颗不死药,绝望地死去。
自他之后,君王从未再有神圣的。
……
五帝之说,始于五行五德之说,但并非无中生有。
灵感来源于上古群帝,比如炎黄,此二帝,自古便被尊称炎帝、黄帝。
一个代表火,照耀万方,一个代表土,厚德载物。
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就用特别宏大,规格极高的待遇,祭祀一个称为‘黄’的先祖。
部分狭隘的史学派还在那掰这个‘黄’到底是谁,说他不一定就是黄帝,我真的没话说了。
自古以来,除黄帝以外,我相信没有任何一名始祖,可以只用一个‘黄’字代表的。
总之虽然现在的五帝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划定。
但在上古时期,依旧有黄帝、炎帝、白帝这种称呼,只是没有系统的弄出五帝罢了,因为五行的理论还不成熟。
随着时间推移,五行之说日益成熟,于是周朝人就想凑个五帝,选出人气、功劳最高的前五名,代表水、木、金、火、土五行。
帝,是上古之时,华夏民族的天下共主。
但为帝者的数量,绝不止五个。
从数量上来说,至少十个帝,山海经原文称为:群帝,或众帝
假若非要选五个,那么炎黄必然列于其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另外三个,要能与炎黄同列在一起。那么在我心中,第一个冒出来的,一定是帝颛顼!
不会有人不认识这俩字吧?跟我念:专虚……
颛顼生于若水,立于空桑,号高阳氏,代表的是冬天。后世以五德之说,尊其名号为黑帝,并列炎黄,属北方玄水。
炎黄为尊,其次就是颛顼。
首先,一切从《山海经》开始。
山海经中,颛顼出场次数很多,先说他的来历。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一看我们就知道,颛顼是黄帝后裔。
不过黄帝有很多孩子,昌意只是其中一个。他是嫡子,因为他是黄帝的正妻嫘祖所生。
这里只说昌意一脉,被降到了若水待在封地,生下了韩流,然后韩流生了帝颛顼。
现传的山海经版本,把嫘祖写成雷祖,乾荒写成韩流,大抵是传抄错误。至少别的典籍,都是写乾荒,都是些嫘祖。
这里我要提一下,在山海经中,有的时候写了帝颛顼,帝尧这种名号,有的时候,则是只有一个字‘帝’怎么怎么了,‘帝’命谁干嘛了。
根据我的理解,这可能有一部分,是书写者时代的问题。
山海经有很多作者,有的作者是尧舜时期的人,有的作者是大禹时期的人,有的作者则是夏朝,甚至商周时期的人。
如果记述者,在帝尧的时代,那么他在写尧的时候,就不会写帝尧二字,而是直接写一个‘帝’字。
凡是写了具体帝号的段落,都意味着,写这段文字的人,所处的时代中,那位帝已经死了……
我们看山海经,经常看到有些话,就只写了‘帝’,这让很多学者根本搞不清楚,这指得是谁……那么多帝,你这写的是那位帝啊?
另外,帝颛顼的这个颛顼,不一定是颛顼的名字,它的古汉语象形文义里,颛是指体面高贵的人,顼指头戴玉冠。
所以颛顼的意思,就是头戴玉冠的尊贵之人。
主流学术界,认为这是颛顼的谥号。因为颛顼二字,若以谥号而论的话,是专正于天道者的含义,是非常褒义的称呼。
但是,我寻思这难道不能是名字吗?我父母有文化,给我名字取得好听点不行吗?我就算叫日天谁能管我?
另外,还有第三种可能,颛顼是其自身氏族的图腾。
《山海经》中有时候称呼一个名字,未必是指一个人,有可能是称号,甚至有可能是其国名,或图腾!
就比如我第一篇写的夸父和应龙,我就认为,夸父指代一个氏族,应龙也是。并非单独某一个人。
夸父是巨人的意思,应龙是长翅膀的龙。
我觉得这是这两个氏族的图腾、国名……高举操蛇巨人图腾的夸父国,高举翼龙图腾的应龙国。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举个前面讲过的例子,《大荒南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这里以前说过,感觉像是描绘企鹅。最后也明确写了,‘有驩头之国’。
也就是说,这明确的是在描述一个‘国’的名字,那时候的国,可不是现在国家的意思,更多的是指一个地区或氏族部落。这个习惯,一直到后世都还有。
比如大汉州郡行政划分中,兖州就有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这四个‘国’,实则与郡同级。冀州也有赵国和中山国,豫州也有梁国、沛国……这种情况一直到宋朝才彻底消失。
黄帝是建都有熊国,因为有熊是那块地方的名字,那块地方有很多熊……后羿是有穷国君,因为‘穷’是他的图腾,我在蓝白社正文里写了,穷就是弓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有虞、有夏、有莘……类似的名字太多了。
这是当时的文化习惯,而我更倾向于,这其实在描述那个国,或者那个地区氏族的吉祥物、特产,也就是图腾物。
有熊国,同时也代表着这个氏族部落有很多熊。有穷国的图腾,是弧形的弓,因为他们擅长造弓。
那么‘有驩头之国’,它的图腾就是企鹅。
还有‘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白马是为鲧,说明他又叫鲧又叫白马,我倾向于鲧是真名,白马是他的图腾。
所以,颛顼也可以是这位黑帝氏族的图腾,或者说黑帝氏族这里特产尊贵的玉冠。或者他就是给自己的直属势力,或者说直接统领的家族势力取名为:尊贵玉冠之国。
有人可能就说:“你有什么根据呢?”
因为我们是在解读山海经,所以我只能拿出原文《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这里明确写了,有国!有国!有国!
所以颛顼是个国名,而非单纯一个人的姓名。
不过虽然不是姓名,可根据古代的习惯,却是可以当做人名称呼来用。比如可以对任何一名夸父氏的人叫夸父,用地名称呼人,或用其图腾称呼人,这个习惯不仅在山海经,也在先秦大量的古籍中出现。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称呼某个人:湾湾。
总之颛顼本意是指一国,可通常也指个人,酋长代表了整个部落是常态。
三种说法,你们智者见智吧。
回归正题,我认为写下‘帝颛顼’这句话的山海经作者,大概是颛顼已经死了的时代的人。
而写下‘帝’,却不写到底哪个帝的人,我们可以直接认为,记述者乃是上古,夏朝还没有建立时,五帝时代的人。他正处于某位帝还活着,某帝还在位时期的人。
虽然不算什么证据,但可以感性地认为,这样古老的先贤,写下的那段话,可信度极高,乃是山海经中最原稿的文字。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吧。
而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又可以划分另外两种情况。
那就是直呼‘颛顼’二字,与尊称‘帝颛顼’,有没有可能在描述两个概念。
比如《大荒北经》: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
这里的记述者,就直呼了‘颛顼’二字。
而我们前面发的海内经原文,记述者尊称‘帝颛顼’。
前者直呼颛顼,我可以认为他其实指的不是黑帝,而是指颛顼国。
生,不一定是生孩子的意思,如果这两个名词是氏族、图腾、国名的话,那么就应该取衍生之意。
也就是翻译成,颛顼之国,衍生出了驩头之国。驩头之国又衍生出了苗民之国。苗民百姓,食肉。
注意,这里的百姓,不是指平头老百姓的意思,现在的词义早就变了。
百姓在五帝时期,就是指所有的‘有姓者’。比如姓姬的,姓姒的,姓姜的……黄帝打破了九黎部落的‘黎民’制度,建立了百姓制度,自己的族人、后代分封到各处,并且封他们全新的姓。
初期大概十四个吧,统称百姓。不是这十四个姓的,不算百姓,哪怕你有别的姓。
后期姓越来越多,但都是各种帝的子嗣分封。
其实,是阶级洗牌了。本来蚩尤统治的制度,是所有人都是‘黎民’,也就是‘黑头人’,‘黔首’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姓黎,氏族间只有细微区别,从部落名就看得出来:黎贪、黎巨、黎廉、黎破……
黎贪部落就是蚩尤氏掌管,同时也是九黎(所有黎)的共主。
黄帝击败蚩尤后,这个制度就变成了百姓制度,从所有人是一家人,变成了无数家人……虽然大多都是黄帝的后裔掌管,但社会也因此复杂起来。直至五百年以后,不是一家人了……
真正开启私天下,把公有社会转入私有社会的不是大禹,而是黄帝,当然,这是极为先进的。
分封百姓,实则分封诸侯。百姓在当时是权贵者,不是黄帝或后来各种帝封的姓,而自己随便取得姓,则不算姓。大量的非‘百姓’,只能称为民。
姓就那么点,当时的人都倒背如流。要是有人穿越到上古,说自己是百姓,人家不仅不会怠慢,当地的贵人还会接待你,并询问你来自荀还是任,你张口就说自己姓马,人家脸色一变,一听就知道百姓中没有这个,认为你在羞辱他,说不定直接喊人道:把他马拖出去祭了。
扯远了。
总之称呼颛顼的,不一定是黑帝本人,虽然通常黑帝一个人就可以代表整个部落,但这个词本身是称呼一个集体。
但如果尊称了‘帝颛顼’,毫无疑问就是指黑帝本人,是指专一而特定的个体。
或者干脆叫帝高阳,高阳是黑帝的氏。
我再发一遍,《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关于颛顼的身世,儒家非常霸道。
我发一段史记里颛顼的身世,你们就懂了。
《史记》:“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还有《帝系》里,也是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
在近现代之前,儒家主流说法之中,颛顼都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
韩流呢?韩流被吃了?
这里可能有人没看出来,觉得山海经里,意思也许是:昌意生韩流,生帝颛顼。因为生帝颛顼这四个前面,没有韩流二字,也许韩流是颛顼哥哥。
不,这么理解就错了。只要在生谁谁谁前面,写了娶谁谁谁。那么一定是娶得那个人生的。
也就是说,是那个叫‘阿女’的女人,生了帝颛顼。是表达帝颛顼是嫡子的意思,是正妻的孩子。而娶了阿女的,是韩流。
《海内经》里的韩流生帝颛顼,绝不是瞎写,因为他还详尽描述了韩流的特征。
这么个关键人物,颛顼的亲生父亲,怎么就漏了呢?
事实上,有很多文献,都记载颛顼是昌意的孙子。
比如《路史·卷十四》:“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这里的乾荒,就是韩流。这俩象形字是一样的。若论好听和含义,应该就是叫乾荒,写作韩流属于传抄错误。
不过不管怎么说,记录乾荒的都是比较没有地位的著作,记录昌意生颛顼的,则都是官方正式文献。
颛顼到底是黄帝孙子,还是曾孙子,这是有争议的。现在主流史学界,认可历朝历代儒家官方的说法,那就是没有乾荒这个人。
不承认帝颛顼有个父亲,叫乾荒。
而部分不明情况的百科爱好者,甚至直接将‘乾荒’,作为了颛顼的真名……
百度百科完整说法,就是:帝颛顼,高阳氏,姓姬名乾荒。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我无力反驳好吧,毕竟从司马迁开始,历代官方史家都不认可乾荒是颛顼的父亲。
可是,我们既然是解读《山海经》,并且将其视为信史。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就直接以山海经为最尊。
山海经说,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大前提。
当我们完全站在山海经的立场时,就会发现,山海经作为最老信史,没必要编出这么一个人来。
又不是很有名的人,后面历朝历代都抹掉了,大多数人没听说过,这么个人编出来有啥意义?
图什么?就图给颛顼找个相貌丑陋的爹,过个瘾?
首先我要说,乾荒在山海经里描述的这个样子,并不丑陋,乃是有特殊意义的。
第二,乾荒一定不是颛顼的真名。
在无数的小说或文章,以及百度百科之类的地方,颛顼姓姬名乾荒,几乎成定论了。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啊……
认为颛顼叫乾荒的,只有一个文献根据,一个!唯一的一个!
那就是《竹书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
《竹书纪年》我们都知道,写舜囚尧,反驳禅让论的那个。
可是,这段完全没有说,帝乾荒就是颛顼啊。
昌意生了帝乾荒,不代表帝乾荒不能再生个帝颛顼。《竹书》本来就是反驳史记的,它记载了大量跟史记不一样东西,非常的‘叛逆’。
只是因为在乾荒上加了个‘帝’字,就认为他是颛顼吗?
根据《海内经》的那段,我完全可以认为,昌意生帝乾荒,帝乾荒生帝颛顼。
要知道,那时候,可不止黄帝一个帝啊。
与黄帝同时在位的,还有炎帝,虽然炎帝被架空,但依旧是帝之名。除此之外,海外还有少昊。
上古时期,帝可以分为两个等级,天帝和伪帝。
天帝不用说,天下共主,所以氏族的最高领袖。伪帝就是那种偏远地区,中原炎黄势力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一些较为强大的氏族部落领袖,也在那一亩三分地称帝。
而若水是哪里呢?若水就是现在四川境内的雅砻江,也就是说,若水之野指的是蜀川都广平原。
黄帝因为昌意‘德逊’,也就是德行不好,能力不够。继而把他封到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区,经营若水之野。
昌意在那里娶了当地的女人,生下了乾荒,到了乾荒那一代,因为传入了中原的技术,再加上自己出类拔萃的能力,所以可能发展的很不错,有少量的当地人,称其为帝。
所以《竹书》可能是站在了蜀川的角度,记载了以当地人为口吻的称呼。
毕竟那段文字,到‘产帝乾荒’就没了。如果后面来一句‘产帝乾荒,号高阳氏’,OK,我承认这就是颛顼。
可是并没有啊,就凭此孤证,怎么能硬生生无视了各种文献记载的,‘乾荒生颛顼’,而强行把颛顼父辈的称号,按在了颛顼身上……
这个错误,就像是唐太宗,姓李名渊一样……
颛顼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就叫他颛顼也可以,但乾荒肯定不是他。
乾荒怎么也是个独立的人,根据山海经所说,就是乾荒生颛顼。
甚至于,乾荒二字,很可能跟颛顼一样,本是个图腾名,当然也可以指其领袖。
所以《山海经》上,才会出现象形错误。韩流与乾荒,象形体是完全一样的。而这个错误,其他文献都没犯,唯独山海经犯了,足以说明,最初的山海经书写的是某种上古象形文字。
那么我凭什么说乾荒是图腾名,或者说地名、国名呢?
证据是最难的。首先,我前面所有提到的,非《山海经》文献,都不算为证据。
还是那句话,我既然定义山海经为正确的这个大前提,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还随便举证就是耍流氓。
所以只有山海经本身的文献,以及现实存在的事物,外加自然科学规律,以及合理的逻辑,才能作为论据。
回归山海经,再看《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乾荒。乾荒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的作者,并且没有称乾荒为帝,说明正规角度来说,乾荒还不足以王天下,不够格,只能算是乡下土霸主部落。
属于那种带领一个独立文化的氏族,在偏远地区称霸的小帝,比如黄帝还在位时就封到东夷自建国的少昊。
前面我说了,叫乾荒不一定是人,但叫帝乾荒,一定是指个体。《竹书》前半句用了‘产’字,所以一定是生产诞下一个人,而不是衍生一国。
反过来,《竹书》这么写,可能只是想说昌意生了帝乾荒这个首领,没别的意思。
不过山海经的作者,在这里又着重描述了乾荒,并且奇异怪相。
这么奇异的风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图腾。
我之前提到过,乾荒的这个形象描述,并不丑陋。为什么?因为看文字,感觉好丑,又是豕喙,又是猪蹄的,乍一看就觉得是怪物。
可实际上,翻译一下,再往他首先是个人类这个前提上去靠,就会发现还好。
擢首,指僵直长长的头颈。谨耳,指小小的耳朵。人面不用说,他就是个人脸。豕喙,是指嘴巴像猪一样朝两边突出。
麟身,就是指纹身。渠股豚止,两腿长在一块,脚像猪蹄一般。
如果你们脑补的时候,直接把现代看的各种妖怪形象拿来对照,就会误导自己,因为那明显脑补过度了。
古人描述因词汇量不够,所以还是得当成人类去想,然后略微朝这些描述靠近一些。
综上,人样,却又比常人怪样、夸张很多的人形物,有吗?
真有,而且我们挖出来了……并且正好就在若水这个地方,即今蜀川广阳三星堆。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直立人像,那真是奇特无比,但是确实又是个人样,鼻子很大,嘴巴很开,头颈长直,身体细窄,并且手脚上都有鳞状纹身。
注意,我并没有说,乾荒的山海经描述,就和三星堆青铜直立人一样。
首先山海经没有提及乾荒的眼睛,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直立人,都是大眼睛,甚至还有个变态,双目直凸,犹如光柱。
其次,一个是文字形容,一个是实物对照,像不像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主观的问题。
每个人的脑补习惯是不一样的,差别会很大,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很像,有的人就会觉得不像。
我个人只觉得,仅有三成相似。
但我认为,不重要。
重要的是风格,重要的是时间,重要的是地点,重要的是这份巧合。
山海经描述的是乾荒,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不一定非得照着他捏……
乾荒可能是指某个人,也可能是指一个国。然后什么擢首、人面,是指图腾的形象。
而三星堆纵目人,则不是图腾,更像是古蜀王蚕丛,蚕丛历史上明显记载‘纵目’。
我这里想说的是,假设山海经写得是真的,那么昌意在蜀地若水之野发展,然后儿子伪帝乾荒,继续发展,并且娶了当地淖子,也就是蜀山氏女子,一个叫阿女的人,生下了帝颛顼。
以上这个若是真的。
那么在‘若水’这里,就应该有发现。而现实之中,若水之野,就有三星堆。
从时间上来看,三星堆文化开始于距今四千六百年,时间上正好是吻合的,大约正是黄帝、昌意、乾荒、颛顼的时代。
山海经描述乾荒奇人怪相,三星堆青铜器风格也都是奇人怪相。
时间、地点乃至风格都相当吻合。如果帝颛顼,不是出生在三星堆,那我真的也找不着别的地方了。
我们并不需要,非把乾荒的形象,跟任何文物去牵强附会。
根据以上的分析,已经足够说明乾荒,以及黑帝颛顼出生的地方,就是三星堆。
三星堆,确实发展的非常好,一点也不比同期的中原差,甚至某些方面还更优秀。
也只有这样地方出来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很快得到少昊的重用,最终步步登临为帝。
如果颛顼的父辈们,是待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恐怕他也不可能成为帝的。
说了这么多,可终于说到颛顼本人了……
颛顼依靠三星堆不弱于中原的国力和文化,走出了蜀山,走入了黄河流域,甚至去往了海外。
黄河流域上游,是炎黄联盟,下游则是东夷部落群。这是史学家的说法。
不过根据山海经,也可能包括大量的海外岛屿,乃至另一片大陆……因为整本东山经,都不在我国境内,且海内经就已经最远描述到朝鲜了,那么海外经写得是哪?算了,扯远了。
总之,在东方有个少昊集团,势力范围很大,拥有着浓郁的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这是没问题的。
姑且,称其为‘东夷’,当时东夷的诸多国度,有个叫少昊国。
千字文中的鸟官人皇,说的就是少昊,他手下管理的都是‘鸟’。
国家也都是以鸟为名,以鸟为图腾。图腾包括但不限于凤凰、鸾鸟、玄鸟……金乌……
而东夷势力内,还有个羲和之国。十日传说就是那里。
好死不死,在三星堆,竟然发现了《海外东经》里的‘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三星堆青铜神树,完全吻合,上面共有九只鸟。
可能有人要问,怎么才九只,还有一只去哪了?
天上啊。山海经作者又不是傻子,真以为他分不清太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样的描述就已经在表达,有一个比较特殊,它位置最高,在比另外九日更远更高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那最高的太阳,就是真正的恒星。另外九日,是记述者的一种描述,看到太阳落到巨树的枝,或巨柱延伸出来的平台上。
这个笔直冲天的巨树,或者巨柱,插在大海上,九日在上面停泊出入,还有一个日居于最高点,不在大气层内,即我们的太阳。
关于扶桑,要说的东西太多了,这个要以后找时间单独说,又扯远了。
总之,我们先说颛顼。事实上,太阳树的模型,出现在蜀地就很离谱。
主流学界认为这就是三星堆的神话,山海经记载的扶桑十日,其实是三星堆这块地方的文化和传说。
一度怀疑我们的文明,是从古蜀发祥出来的。
我无语了,在哪挖的东西,就是起源于哪?这不是韩国逻辑吗?韩国挖出了我国文化里的九鼎,所以九鼎是韩国发明的?
别的不说,古蜀国有海嘛?
从地理位置来看,蜀地和东夷,相隔甚远,一个东一个西,一个内陆,一个海外。
描述东夷某文化中的太阳神树,为何会在蜀地有这样的青铜模型呢?
当时的社会交流这么方便么……
也许真就很方便。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这里就说了,少昊养育了帝颛顼一段时间。而史记说少昊青睐颛顼,让颛顼辅佐他治理国家。
我不管史记,暂时帝颛顼可以确定的是,先在蜀地出生,之后少年到了东海外的少昊之国,由少昊养育。
史记说少昊是黄帝长子,颛顼的叔叔,是昌意的哥哥,所以俩人是亲戚,少昊非常照顾颛顼。
可惜的是,《山海经》里却没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他们的势力范围都不在一个区域,除非黄帝真的是超强的天帝,连海外都管了。
少昊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也许少昊并不是黄帝的儿子,他是独立的另一个文明的主宰。这里写不下,先不管他,以后再讲。
总而言之,颛顼从西南的蜀地三星堆出生,莫名其妙跑到了东海之外的大壑。可谓少时便行走天下,自然见识广博,心智不凡。
在神秘的少昊之国,颛顼肯定学习了很多,这为他后来成为黑帝,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可是他为何要来这里呢?
主流的说法都有两个,儒家主流说法是少昊为黄帝儿子,颛顼是他亲戚,他在这培养颛顼,希望颛顼以后辅佐他。因为颛顼非常喜欢琴瑟音乐,所以少昊把颛顼的琴瑟扔了……
这是希望颛顼好好学习治国,不要沉迷靡靡之音,啧啧,浓浓的儒家风格啊。
这种价值观,是在汉朝以后才形成的,而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夏商周时期,‘乐’都是极度重要的。礼乐一体,是任何一国的领导人都必须要懂的!
在上古,乐就是礼,只有懂的美妙音乐的人,才是文明人。
所以这个肯定是扯淡。
至于现代的主流说法,则是颛顼为人质,作为黄帝的直系血脉,交给了东夷部落的少昊。
当时炎黄势力和东夷势力商定罢战,颛顼成了合约下的质子。
而弃其琴瑟,是合约被撕破了,将作为国礼的乐器扔掉了。蜜月期结束,友好交流的日子结束,继续开战。
以上,就是主流说法。
不过,这就没意思了。而且作为质子,开战后难道不杀了吗?
只看山海经,并没有说颛顼是质子,也没有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所以单看山海经,颛顼可能就只是出国进修而已……因为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有身份的人,而且当时年纪肯定很小,否则不会写‘孺’,这是孺养、养育的意思。
可见少昊对他很好,简直就跟把黄帝的后裔当成自己的一样。
颛顼从小就爱琴瑟,琴瑟也是炎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到了海外少昊国后,可能受到了文化冲击,或是某种冲击,导致颛顼主动把琴瑟扔了……
这少年,千里迢迢来到海外,这里有什么吸引了他?让他连琴瑟都扔了?
后面写了,‘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海外大壑归墟,甘渊之地,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竟然让颛顼弃了至爱琴瑟。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扶桑太阳神树,九日居下枝的那个地方,正在甘渊附近。
九日不光出入扶桑木,在天上飞来飞去,还连海里都去,总是泡进那海底大壑。
这里我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颛顼受到了东方少昊、羲和国的文化冲击,少昊孺养颛顼,是想用自身先进的文化,来影响三星堆来的颛顼,这是一种文化入侵,让这位黄帝的曾孙,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倾慕于东夷国度。
当然,可能是少昊刻意为之,也可能是颛顼主动……比如人家少昊真有这个文化吸引力。
还有一种解读,就离谱了。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能看出,少昊国与羲和国是挨着的,扶桑神树立在海里,位于羲和国汤谷那个地方,而住在扶桑木上的太阳,总是会泡进少昊国境内的甘渊。
而这一切,如果是真实发生的。
那么颛顼千里迢迢从三星堆跑到东海外的少昊国,其实就是早就听说了这事,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一看。
也许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但只有他看懂了某些意义,并被深深地吸引了。
总之他在那个神秘的海上国度,见识了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切,他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之物的冲击。
之后颛顼不回去了……就一直住在少昊那里,然后可能在学习,亦或者只是天天地观察。但至少,那些年颛顼得到的东西,令他原本至爱的琴瑟都变得索然无味……他在孜孜不倦练习学习别的东西。
那么颛顼,到底看到了什么?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皆载于乌!
如果只是文化冲击,那么很好理解,东夷人崇拜鸟图腾,所以认为太阳是金乌背负的,或者太阳是因为金乌而会飞的。
颛顼受到了太阳鸟传说及神话的各种冲击,甚至是他看到了极度优秀的青铜技术,比如羲和国,用他们的技术,建造了高大的青铜巨树,以及上面九只会放光的鸟,而且还会根据某种规律运行。这在当时,已经是巧夺天工,堪称神物。
因为受此感染,颛顼后来从少昊那里,学到了优越的青铜技术,并且把那里的文化,也都带回了三星堆。
所以三星堆,出土了本应该在东海外的青铜神树。
颛顼,就是三星堆这个西蜀地区与东海少昊羲和之国的交流媒介。
以上是比较合理的情况。
不过如果再离谱点,十日所浴,假如是完全写实的记载。
那就是高等文明版本了。
也就是在太平洋上,真的不知道何时,耸立了一方巨柱,巨柱延伸出了平台,九颗表面发光,实际上内里是黑色的鸟形飞行器,出入于此,停泊在巨柱延伸的平台上。
这些发光时跟太阳一般是个光球,不发光时就像是乌鸦一般的飞行器,在天空中往来穿行,甚至能深入海里。
那时的人,哪知道是什么飞行器,只以为是某种鸟。继而将‘日载于乌’,当做真理般信奉。
由此,那里的人,受此影响,极度地崇拜鸟,所有部落氏族的图腾,都是鸟。
比如少昊的图腾,就是玄鸟。一种黑色的展开翅膀的鸟形图案。
包括后来出现的凤凰、鸾鸟都有个特色,那就是刀翅,也就是羽翼如刀。
也许他们崇拜的,是天上到处乱飞的各种飞行器。
大海上并非只有金乌那一种飞行器,《大荒东经》:“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多的不说了,帝俊是真牛逼,山海经上下,他衍生出了无数会‘使四鸟’的国度。
使四鸟没关系,后世儒家解释的是四鸟为少昊手下的四种属官,正如千字文所说,鸟官人皇。少昊手下的官员职位,都以鸟为名。四鸟为:玄鸟、青鸟、丹鸟、伯赵。
但是一看山海经,怎么四鸟是:豹、虎、熊、罴?
这四种玩意儿是鸟?
《山海经》的内容总是跟后世儒家史官们的说法不一样,理智点想,这是儒家大一统思维作祟,要抹掉东夷文化的影响,把东夷的帝很多发明,都切割移植到了炎黄一系的帝身上,甚至把少昊都说成是黄帝的儿子,帝俊都说成就是帝喾。最终将其文化都融入进炎黄体系,这是儒家的目的。
OK,理智的说完了。
可我还是不懂,为什么要把四鸟,叫做豹、虎、熊、罴这四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这不是黄帝大战蚩尤时,所号令的战力吗?黄帝指挥豹、虎、熊、罴四种部队与蚩尤作战。
然而山海经,却是将其统称为‘四鸟’。
莫非当年黄帝战蚩尤,是派了会飞的豹、虎、熊、罴战斗?
山海经的归类很简单,凡是会飞的,都是鸟。水里的,都是鱼。哪怕水里的是章鱼,也被归类为鱼。
所以别管豹、虎、熊、罴名字如何,我们只看前面的归类来定它的性质。
而山海经这里,明确写了,四鸟,而非四兽。
刨除所有后世文献的说法,只看山海经,并认为它很真实的话。
那么所谓的使四鸟,就是能操控四种会飞的东西。
我不知道什么功能,但肯定能飞就是了。所以可以称为飞豹、飞虎、飞熊、飞罴。
综上,羲和少昊国,是真的牛啊。
颛顼对这些神秘国度的东西,非常痴迷,之后就一直在这工作了。
直到他后来回去,成为了黑帝。
当然,并没有什么证据就是了,这种高等文明解读只是我下本书的科幻素材。
比如继续这个思路的话,颛顼绝天地通,便是将这些总是到处飞,在天地间上上下下的文明,给赶走了。
这些高等文明,尽管影响了地球人,但是却没有毁灭地球人。更像是到处研究和间接影响,意味着他们被更高的秩序所约束。
而这个秩序,是高等文明也不敢违背的,比如说是法律。
法律允许他们引导式影响低等文明发展,所以这些高等文明,会选中一些地球人,帮助其成为帝王,并借助他们散播自己的影响,间接统治。
不过前提,却是这个文明自愿的。
如果低等文明不允许,那么高等文明就必须撤离,将自由归还给低等文明。
当然,并不是随便谁不愿意,就可以的。自愿的判定标准,也许是百分之多少的人来决定,也可能是,直接由任何一个领袖来决定。
只要该低等文明政府或帝王,自愿,那么高等文明就可以干涉他们。
反之,任何一个低等文明的领袖,明确拒绝高等文明的帮助以及影响,那么从‘法律’上,那个文明就不能强加影响给低等文明。
在那秩序下,低等文明的帝王,有权驱逐高等文明出境,禁止他们再影响自己的子民。
然而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愚昧的低等文明,不会有人能拒绝。
高等文明有无数文化、思想上的手段,忽悠人类自愿。继而使得这种行为合法。
那种法律,本就形同虚设,让高等文明能钻空子。
直到颛顼的出现。
颛顼,生于蜀地,学于东海。
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见识,踏上了帝位。
他被选中为下一代帝王,高等文明本自信于对他的掌控。
但是在晚年,颛顼竟做出了难以置信的选择,他拒绝了人类本不可能拒绝的力量,赶走了这群堪称神明的存在。
成为全球古往今来,唯一一个,拒绝了永生,拒绝了智慧,拒绝了力量的人类。
只求人归与人,神归于神。
高等文明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他们不能用物理方式消灭颛顼,只能服从于规则,撤离了地球。
至此人神永隔,天上再也没有飞来飞去的金乌。
人类的天空,只剩下了一颗太阳。
神话时代结束了。地球上所有的文明,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民族,都失去了他们的神。
苏美尔文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尼比鲁下一次的降临。古埃及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神明所承诺的永生。古印加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天上的星星带他们离去。非洲多贡族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待天狼星诺母们的归来。
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颛顼去世,其后五十年,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最后一个王朝灭亡,该时期古埃及人疯狂沉迷建造金字塔长达五百年,被后世史学家称‘金字塔时期’。
又三十年后,苏美尔最后一代半神君主吉尔伽美什去世,史诗记载,他一生也没能找到诸神留下的最后一颗不死药,绝望地死去。
自他之后,君王从未再有神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