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进驻了老龙头海城,立刻实施了下一步的计划。
其一是派出施琅率水师舰队从辽东不冻的港口登陆,杀入辽土腹地,侵袭满清后方,实行减丁政策。
其二是派人对山海关卫城的吴三桂的关宁军进行招降。
吴三桂拥有四万关宁军,说能决定天下的归属,也太看得起他。但山海关的归属,吴三桂还是能做主的。至少京畿这一仗的胜败,至少有一半系在吴三桂身上。
若吴三桂投降满清,八万满清铁骑加四万关宁军,以方原的估计,这一次北上京城只带了七、八万兵马,胜算并不大,只能撤回山东再图后计。
若吴三桂向方原投降,满清的多尔衮除了退兵,是别无选择。
方原派出的使者,给吴三桂开出的投降条件是:1.吴三桂续任前都督,关宁总兵,麾下诸将也一并任职,与之前一般无二;2.吴家在京的田产、家财如数保留;3.关宁军必须接受改编,入玄甲军编制,月饷由2两/月,比照玄甲军的标准,提高到5两/月。
方原自问这三个条件已十分优厚,唯一令吴三桂会为难的,估计就是关宁军接受改变这一条件。但,这个条件乃是红线,若改编都做不到,那关宁军与之前的军阀做派有什么区别?方原岂能花银子去养一群脱离政权掌控的军阀?
他派出了周鉴当使者,前去山海关内劝降,还一并送去了十万两银子,作为安抚吴三桂的举措。周鉴掌管着京畿戍卫明军,也就是掌管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还有在京数十口家人的生死。由周鉴前去劝降,对吴三桂的心理压力显然更大。
周鉴一行人送银子去了山海关,吴三桂只是礼节性的接待了一下,便将周鉴安置在关城内,一连数日都没动静。
吴三桂这些日子也是左右为难,关内,方原的七万玄甲军抵达了老龙头海城,派来了周鉴来当劝降使者;关外,满清皇帝多尔衮也到了山海关下,也派了之前合作过的晋商范永斗前来劝降。
这一南一北两股势力,全都派来了劝降使者,将吴三桂逼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
满清开出的条件是,多尔衮令阿济格与吴三桂结为异姓兄弟;裂土封王,只要吴三桂领满清入关,吴三桂所部能打下多少疆土,劫掠的子女、钱财,全归吴三桂所有。
满清这是慷他人之慨,反正明朝的土地子女都不是满清的,乐得借花献佛来给吴三桂做人情。
而方原开出的条件显然就不如满清的条件更有诱惑力,其他的条件还好说,但关宁军必须接受改编这一条,令吴三桂是生生的忌惮。吴家能享有尊崇的地位,令方原、满清双方势力全来拉拢,无非就是因为掌控着这支关宁军。若关宁军没了,方原想要生杀予夺,吴三桂还能怎么反抗?
从条件宽厚来讲,自然是满清的条件更有诱惑力。但从忠义来讲,引满清入关是什么性质的事,吴三桂是心知肚明。投降方原,不过是大明的内战,吴三桂算是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满清,他就铁定坐稳了汉奸之名,千年后也无法洗刷耻辱。
吴三桂是心事重重,披上了虎皮棉袄,由几个亲兵护卫着到了山海关的北关楼上,望着关外远方满清鞑子密密麻麻,闪着火把的军营,默然不语。
之前他已从条件优厚,忠义两个因素上分明考量了投降方原、满清的利弊。满清、方原各得了一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军事上的考量,吴三桂是不能不顾忌。他是关宁军的统帅,不能不顾全整个关宁集团的利益。
方原、满清两方,到底孰强孰弱,也是他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投降实力更强大的一方,关宁军可以最大限度上的保全;投降实力较弱的一方,关宁军显然就是成了传说中的炮灰。
吴三桂一生都在与满清八旗作战,满清八旗的战力强横,他是了如指掌。纵然以关宁军的战力,能在相同兵力下,与满清打出2:1的战损比,也十分不易。
方原玄甲军的战力又如何呢?
吴三桂在亲兵的护卫下,又纵马来到了南关城的城墙上。十里外就是老龙头海城,夜幕下,他能清清楚楚的看到老龙头海城和山上的灯火通明。
吴三桂的关宁军从未与玄甲军正面交战过,对玄甲军战力强弱的了解只是道听途说而来。
玄甲军确实在山东、辽东打败过满清八旗。但,以吴三桂看来,那是游击作战,是骚扰战,打了满清个措手不及。若与满清正面交战,靠的是真刀真枪,游击战、骚扰战什么的全不管用。玄甲军还能不能有优势,殊难预料。
至于玄甲军灭福建郑氏,那是水师强劲,与陆战无关;击溃江西的左良玉集团,也是因左良玉不过是一群匪兵,战力岂能和满清相提并论?
打败李自成的三十万闯军、孙传庭的二十万明军,倒是令人信服的战绩。但李自成、明军的战力,和满清还是有相当差距的。换做关外的满清八旗八万大军来,估计也能做到。当年的十省总督洪承畴在关内剿匪剿得风生水起,到了关外还不是打了个松锦惨败?
吴三桂远远眺望着老龙头海城,在他的内心,对方原玄甲军的战力确实是心中没底。若玄甲军遇上满清八旗是一战而溃,那他才真正的上了贼船,哭都哭不出来。
一阵寒冷的夜风袭来,吹得吴三桂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脑子里突然灵光闪过,百闻不如一见,既然摸不清玄甲军的战力,不如先约战玄甲军打一场小规模的战役,便可知玄甲军的战力强弱。
这一场试探之战,便可以决定军事实力的这一分该投给哪方,便投降哪方!
吴三桂心中已有计议,忙找来方原派来的使者周鉴,令他回去向方原回话。双方都是大明的军队,兵戎相见,不过是便宜了关外的满清八旗。不如双方在山海关以南的一片石约战一场,各派一千最强的军队出战。
关宁军若胜了,方原就立刻从老龙头海城撤兵前去京畿,不要再干涉山海关与满清的战事。玄甲军若胜了,吴三桂愿献关投降,与方原共同出战满清八旗。
周鉴被晾在山海关两日两夜,本还在惴惴不安,担心吴三桂会不会突然投降了满清,砍了他的人头祭旗。
但见吴三桂突然令他回去向方原约战,无论双方能不能谈妥,他也是逃离了虎口,忙连声应了,出关去向方原汇报。
吴三桂一面令周鉴去向方原约战,一面还邀请满清使者范永斗到随军观战。他这是在和满清拖延时间,佯作应允满清的劝降,并愿意先派兵和玄甲军开战。
其一是派出施琅率水师舰队从辽东不冻的港口登陆,杀入辽土腹地,侵袭满清后方,实行减丁政策。
其二是派人对山海关卫城的吴三桂的关宁军进行招降。
吴三桂拥有四万关宁军,说能决定天下的归属,也太看得起他。但山海关的归属,吴三桂还是能做主的。至少京畿这一仗的胜败,至少有一半系在吴三桂身上。
若吴三桂投降满清,八万满清铁骑加四万关宁军,以方原的估计,这一次北上京城只带了七、八万兵马,胜算并不大,只能撤回山东再图后计。
若吴三桂向方原投降,满清的多尔衮除了退兵,是别无选择。
方原派出的使者,给吴三桂开出的投降条件是:1.吴三桂续任前都督,关宁总兵,麾下诸将也一并任职,与之前一般无二;2.吴家在京的田产、家财如数保留;3.关宁军必须接受改编,入玄甲军编制,月饷由2两/月,比照玄甲军的标准,提高到5两/月。
方原自问这三个条件已十分优厚,唯一令吴三桂会为难的,估计就是关宁军接受改变这一条件。但,这个条件乃是红线,若改编都做不到,那关宁军与之前的军阀做派有什么区别?方原岂能花银子去养一群脱离政权掌控的军阀?
他派出了周鉴当使者,前去山海关内劝降,还一并送去了十万两银子,作为安抚吴三桂的举措。周鉴掌管着京畿戍卫明军,也就是掌管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还有在京数十口家人的生死。由周鉴前去劝降,对吴三桂的心理压力显然更大。
周鉴一行人送银子去了山海关,吴三桂只是礼节性的接待了一下,便将周鉴安置在关城内,一连数日都没动静。
吴三桂这些日子也是左右为难,关内,方原的七万玄甲军抵达了老龙头海城,派来了周鉴来当劝降使者;关外,满清皇帝多尔衮也到了山海关下,也派了之前合作过的晋商范永斗前来劝降。
这一南一北两股势力,全都派来了劝降使者,将吴三桂逼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
满清开出的条件是,多尔衮令阿济格与吴三桂结为异姓兄弟;裂土封王,只要吴三桂领满清入关,吴三桂所部能打下多少疆土,劫掠的子女、钱财,全归吴三桂所有。
满清这是慷他人之慨,反正明朝的土地子女都不是满清的,乐得借花献佛来给吴三桂做人情。
而方原开出的条件显然就不如满清的条件更有诱惑力,其他的条件还好说,但关宁军必须接受改编这一条,令吴三桂是生生的忌惮。吴家能享有尊崇的地位,令方原、满清双方势力全来拉拢,无非就是因为掌控着这支关宁军。若关宁军没了,方原想要生杀予夺,吴三桂还能怎么反抗?
从条件宽厚来讲,自然是满清的条件更有诱惑力。但从忠义来讲,引满清入关是什么性质的事,吴三桂是心知肚明。投降方原,不过是大明的内战,吴三桂算是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满清,他就铁定坐稳了汉奸之名,千年后也无法洗刷耻辱。
吴三桂是心事重重,披上了虎皮棉袄,由几个亲兵护卫着到了山海关的北关楼上,望着关外远方满清鞑子密密麻麻,闪着火把的军营,默然不语。
之前他已从条件优厚,忠义两个因素上分明考量了投降方原、满清的利弊。满清、方原各得了一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军事上的考量,吴三桂是不能不顾忌。他是关宁军的统帅,不能不顾全整个关宁集团的利益。
方原、满清两方,到底孰强孰弱,也是他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投降实力更强大的一方,关宁军可以最大限度上的保全;投降实力较弱的一方,关宁军显然就是成了传说中的炮灰。
吴三桂一生都在与满清八旗作战,满清八旗的战力强横,他是了如指掌。纵然以关宁军的战力,能在相同兵力下,与满清打出2:1的战损比,也十分不易。
方原玄甲军的战力又如何呢?
吴三桂在亲兵的护卫下,又纵马来到了南关城的城墙上。十里外就是老龙头海城,夜幕下,他能清清楚楚的看到老龙头海城和山上的灯火通明。
吴三桂的关宁军从未与玄甲军正面交战过,对玄甲军战力强弱的了解只是道听途说而来。
玄甲军确实在山东、辽东打败过满清八旗。但,以吴三桂看来,那是游击作战,是骚扰战,打了满清个措手不及。若与满清正面交战,靠的是真刀真枪,游击战、骚扰战什么的全不管用。玄甲军还能不能有优势,殊难预料。
至于玄甲军灭福建郑氏,那是水师强劲,与陆战无关;击溃江西的左良玉集团,也是因左良玉不过是一群匪兵,战力岂能和满清相提并论?
打败李自成的三十万闯军、孙传庭的二十万明军,倒是令人信服的战绩。但李自成、明军的战力,和满清还是有相当差距的。换做关外的满清八旗八万大军来,估计也能做到。当年的十省总督洪承畴在关内剿匪剿得风生水起,到了关外还不是打了个松锦惨败?
吴三桂远远眺望着老龙头海城,在他的内心,对方原玄甲军的战力确实是心中没底。若玄甲军遇上满清八旗是一战而溃,那他才真正的上了贼船,哭都哭不出来。
一阵寒冷的夜风袭来,吹得吴三桂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脑子里突然灵光闪过,百闻不如一见,既然摸不清玄甲军的战力,不如先约战玄甲军打一场小规模的战役,便可知玄甲军的战力强弱。
这一场试探之战,便可以决定军事实力的这一分该投给哪方,便投降哪方!
吴三桂心中已有计议,忙找来方原派来的使者周鉴,令他回去向方原回话。双方都是大明的军队,兵戎相见,不过是便宜了关外的满清八旗。不如双方在山海关以南的一片石约战一场,各派一千最强的军队出战。
关宁军若胜了,方原就立刻从老龙头海城撤兵前去京畿,不要再干涉山海关与满清的战事。玄甲军若胜了,吴三桂愿献关投降,与方原共同出战满清八旗。
周鉴被晾在山海关两日两夜,本还在惴惴不安,担心吴三桂会不会突然投降了满清,砍了他的人头祭旗。
但见吴三桂突然令他回去向方原约战,无论双方能不能谈妥,他也是逃离了虎口,忙连声应了,出关去向方原汇报。
吴三桂一面令周鉴去向方原约战,一面还邀请满清使者范永斗到随军观战。他这是在和满清拖延时间,佯作应允满清的劝降,并愿意先派兵和玄甲军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