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公主便带着和平的使命启行去了京城,陪同公主一起前往的是梁嬷嬷,王承恩则留在了江南。
公主去了后,方原令小苑暂代主持后院事务,他交给小苑上任的第一件任务就是,与王承恩配合,将王府迁移到凤阳。
王府上上下下有百来号人,大部分府里男仆女婢都是苏州本地人,连同护卫王府的五百锦衣卫,五百特战军,一共有上千人。
这些男仆女婢,锦衣卫,军士里大部分早在苏州府安了家,小苑经过方原的首肯,公布了迁府的政策。愿意一同迁去凤阳的,连带家眷都可以一同迁去,由王府统一安排住宿。若不愿迁去的,每人发五两银子遣散。
经过短暂的筛选,愿意迁去凤阳的特战军军士、锦衣卫、男仆女婢有一千人,连带着家眷至少有三、四千号人,需要在凤阳安置。
小苑令王承恩前去凤阳城先安排这些下人的住处,她本人则留在苏州王府,指挥宫女、太监,男仆女婢收拾行囊,准备迁府。
在小苑的指挥下,迁府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方原便提前去了凤阳城。他这么急着前去凤阳,是要召开一场军方、内阁都要一起参加的军政会议,这是西征李自成后,第一次重大的军政会议。
这次军政会议的主题,就是北伐的问题。
李自成被打崩溃了,李自成在湖广、河南的地盘尽数收复,不愿投降,还想反抗的流民也几乎全被赶到四川。
方原又令施琅安排了一百艘战舰,驻扎在武昌府,封锁了夷陵、秭归一线的水路,断绝了流民出川之路。四川的张献忠,刘宗敏等人虽一时没闲暇去平定,但在西线也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西线战局趋于平缓,北伐,就被提上当下的议程。
凤阳皇宫刚刚修葺完成的奉天殿内,按照方原规划的设计,御座的位子,前方是一张王椅。在王椅之后,隔着一个帘子,帘子之后就是大明皇帝的龙椅。平日里坐朝理政之时,由方原、朱慈焕二人共同出席军政会议。
方原端端坐在御座正中的摄政王王椅上,望着下方的文武两班军政官员,穿越九年之后,终于坐上了这个位极人臣的宝座。平时只能在影视剧里发生的情景,却身临其境的发生了,心中是豪情一生,感慨万千,缓缓的道,“诸位,如今南线早已平定,西线也再无威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次的议题就是是否起兵北伐,一统天下,诸位一同议议吧!”
景杰出来说道,“摄政王,兵法所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军当趁着击败李自成的百胜余威,一举平定京城,统一天下!”
副帅赤古台平日里虽与景杰政见不合,但在北伐的问题上,却是意见出奇的一致,“摄政王,这大半年在山东,我再训练了一万玄甲铁骑,战士的战刀早已磨刀霍霍,朝廷那点软脚蟹的兵力,一战而定!”
另一个副帅施琅也出来说道,“摄政王,威海卫的水师舰队已整军待发,只要摄政王一声令下,水师立刻便能攻陷天津卫,水路两军向北京城进发。”
军方的一个主帅,两个副帅全都一致的赞同北伐,其他诸营统领虽然在军中未曾表态。但三个统帅的态度,就代表着诸营统领的态度。
军方是绝对支持出兵北京城,一战而江山定。
以王秉鉴为首的内阁、六部等一干文官却是面面相觑,既不接口,也不赞成。他们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支持北伐,但也不想出来和军方作对。
北伐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玄甲军在前方攻城拔寨,浴血沙场,也需要后方的物资后勤支援。军方一头热,后方文官一副事不关己的冷可是不成。
方原目光落在内阁首辅王秉鉴身上,缓缓的问道,“王阁老,内阁、六部什么想法,你说一说吧!”
王秉鉴迟疑了一下,还是勉为其难的出来奏道,“摄政王,关于北伐之事,我的疑虑有三。”
方原召集所有军政高官来商谈,不是来听气势汹汹的请战,最想听的,还是北伐的难处。王秉鉴愿意提意见,提困难,那是最好不过,正好集思广益,互有增补。
方原面不动容的说道,“王阁老无须顾忌,快快说来。”
王秉鉴道,“其一,之前监国太子软禁了陛下,我军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自是天下影从。但如今陛下重登大位,我们北伐朝廷,摄政王可想到了出师之名?”
以臣讨伐君主,本就是以下犯上,哪里来的出师之名?!
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倒真是个问题,出师之名,说重要也不重要,有没有这个名号,双方军事实力明摆着的,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但,要说不重要,其实也重要,如果不学着满清大搞文字狱,单凭战刀焉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青史上更不会绕过这一笔,方原就是个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
且不说青史怎么书写,至少在这次军政会议上,方原总不能开口承认,他就是要北伐灭了京城朝廷,就是要当了这个乱臣贼子。
公道自在人心,所以,所谓可有可无的出师之名其实是必须的。
方原口气也软了下来,沉吟道,“王阁老,其实我也不想与京城开战,已派了公主前去京城探亲,再次劝说陛下和谈。公主那方是以礼服人,我们这方是以战迫和。双管齐下,软硬兼施,说服陛下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自从投降了方原,从未献过一策的宋献策突然从最末端的官员行列站了出来,开口道,“摄政王所言极是,我献一策假道灭虢之计,便是现成的出师之名。我们只需向朝廷上书,我们不和朝廷为敌,要出关讨伐满清,希望朝廷能让一条路出来,我们可以从山海关出关,且看朝廷如何应对。”
方原听了是大喜过望,朝廷接到这个消息,必然是进退失据。若应允方原入境,那就是引狼入室,开门缉盗;若不应允,方原便可以站上家国、民族大义的制高点。忠于朝廷,和忠于江山社稷,民族大义之间,方原选择忠于江山社稷,民族大义强行进入京畿,便是名正言顺的出师之名。
方原是连连鼓掌,连声叫好,“好,献策这一计简直是神来之笔,王阁老,这一下该有了出师之名。”
王秉鉴默然了一会,又说道,“好,出师之名算是有了!其二,若以讨伐满清的名义出征,会不会将关外的满清也拉扯进这场战火之中?若满清八旗真的入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王秉鉴是受了方原的知遇之恩,倒也不是与京城朝廷有什么深厚感情。出来劝说也是迫于无奈,不能不表态,这个乱臣贼子之名,他也不想背啊!
公主去了后,方原令小苑暂代主持后院事务,他交给小苑上任的第一件任务就是,与王承恩配合,将王府迁移到凤阳。
王府上上下下有百来号人,大部分府里男仆女婢都是苏州本地人,连同护卫王府的五百锦衣卫,五百特战军,一共有上千人。
这些男仆女婢,锦衣卫,军士里大部分早在苏州府安了家,小苑经过方原的首肯,公布了迁府的政策。愿意一同迁去凤阳的,连带家眷都可以一同迁去,由王府统一安排住宿。若不愿迁去的,每人发五两银子遣散。
经过短暂的筛选,愿意迁去凤阳的特战军军士、锦衣卫、男仆女婢有一千人,连带着家眷至少有三、四千号人,需要在凤阳安置。
小苑令王承恩前去凤阳城先安排这些下人的住处,她本人则留在苏州王府,指挥宫女、太监,男仆女婢收拾行囊,准备迁府。
在小苑的指挥下,迁府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方原便提前去了凤阳城。他这么急着前去凤阳,是要召开一场军方、内阁都要一起参加的军政会议,这是西征李自成后,第一次重大的军政会议。
这次军政会议的主题,就是北伐的问题。
李自成被打崩溃了,李自成在湖广、河南的地盘尽数收复,不愿投降,还想反抗的流民也几乎全被赶到四川。
方原又令施琅安排了一百艘战舰,驻扎在武昌府,封锁了夷陵、秭归一线的水路,断绝了流民出川之路。四川的张献忠,刘宗敏等人虽一时没闲暇去平定,但在西线也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西线战局趋于平缓,北伐,就被提上当下的议程。
凤阳皇宫刚刚修葺完成的奉天殿内,按照方原规划的设计,御座的位子,前方是一张王椅。在王椅之后,隔着一个帘子,帘子之后就是大明皇帝的龙椅。平日里坐朝理政之时,由方原、朱慈焕二人共同出席军政会议。
方原端端坐在御座正中的摄政王王椅上,望着下方的文武两班军政官员,穿越九年之后,终于坐上了这个位极人臣的宝座。平时只能在影视剧里发生的情景,却身临其境的发生了,心中是豪情一生,感慨万千,缓缓的道,“诸位,如今南线早已平定,西线也再无威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次的议题就是是否起兵北伐,一统天下,诸位一同议议吧!”
景杰出来说道,“摄政王,兵法所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军当趁着击败李自成的百胜余威,一举平定京城,统一天下!”
副帅赤古台平日里虽与景杰政见不合,但在北伐的问题上,却是意见出奇的一致,“摄政王,这大半年在山东,我再训练了一万玄甲铁骑,战士的战刀早已磨刀霍霍,朝廷那点软脚蟹的兵力,一战而定!”
另一个副帅施琅也出来说道,“摄政王,威海卫的水师舰队已整军待发,只要摄政王一声令下,水师立刻便能攻陷天津卫,水路两军向北京城进发。”
军方的一个主帅,两个副帅全都一致的赞同北伐,其他诸营统领虽然在军中未曾表态。但三个统帅的态度,就代表着诸营统领的态度。
军方是绝对支持出兵北京城,一战而江山定。
以王秉鉴为首的内阁、六部等一干文官却是面面相觑,既不接口,也不赞成。他们的态度很明显,就是不支持北伐,但也不想出来和军方作对。
北伐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玄甲军在前方攻城拔寨,浴血沙场,也需要后方的物资后勤支援。军方一头热,后方文官一副事不关己的冷可是不成。
方原目光落在内阁首辅王秉鉴身上,缓缓的问道,“王阁老,内阁、六部什么想法,你说一说吧!”
王秉鉴迟疑了一下,还是勉为其难的出来奏道,“摄政王,关于北伐之事,我的疑虑有三。”
方原召集所有军政高官来商谈,不是来听气势汹汹的请战,最想听的,还是北伐的难处。王秉鉴愿意提意见,提困难,那是最好不过,正好集思广益,互有增补。
方原面不动容的说道,“王阁老无须顾忌,快快说来。”
王秉鉴道,“其一,之前监国太子软禁了陛下,我军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自是天下影从。但如今陛下重登大位,我们北伐朝廷,摄政王可想到了出师之名?”
以臣讨伐君主,本就是以下犯上,哪里来的出师之名?!
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倒真是个问题,出师之名,说重要也不重要,有没有这个名号,双方军事实力明摆着的,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但,要说不重要,其实也重要,如果不学着满清大搞文字狱,单凭战刀焉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青史上更不会绕过这一笔,方原就是个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
且不说青史怎么书写,至少在这次军政会议上,方原总不能开口承认,他就是要北伐灭了京城朝廷,就是要当了这个乱臣贼子。
公道自在人心,所以,所谓可有可无的出师之名其实是必须的。
方原口气也软了下来,沉吟道,“王阁老,其实我也不想与京城开战,已派了公主前去京城探亲,再次劝说陛下和谈。公主那方是以礼服人,我们这方是以战迫和。双管齐下,软硬兼施,说服陛下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自从投降了方原,从未献过一策的宋献策突然从最末端的官员行列站了出来,开口道,“摄政王所言极是,我献一策假道灭虢之计,便是现成的出师之名。我们只需向朝廷上书,我们不和朝廷为敌,要出关讨伐满清,希望朝廷能让一条路出来,我们可以从山海关出关,且看朝廷如何应对。”
方原听了是大喜过望,朝廷接到这个消息,必然是进退失据。若应允方原入境,那就是引狼入室,开门缉盗;若不应允,方原便可以站上家国、民族大义的制高点。忠于朝廷,和忠于江山社稷,民族大义之间,方原选择忠于江山社稷,民族大义强行进入京畿,便是名正言顺的出师之名。
方原是连连鼓掌,连声叫好,“好,献策这一计简直是神来之笔,王阁老,这一下该有了出师之名。”
王秉鉴默然了一会,又说道,“好,出师之名算是有了!其二,若以讨伐满清的名义出征,会不会将关外的满清也拉扯进这场战火之中?若满清八旗真的入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王秉鉴是受了方原的知遇之恩,倒也不是与京城朝廷有什么深厚感情。出来劝说也是迫于无奈,不能不表态,这个乱臣贼子之名,他也不想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