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dec 28 16:00:00 cst 2013
随后的时间里,基本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但高原也没有闲下来。虽然姜桓武、凌风还没有回来,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內回来。但这并不表示高原就只能在代郡等待,而是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是为突击阴山的军事行动准备物资。除了最基本的马匹武器之外,还有车辆帐蓬粮草,包括每名士兵的棉衣等等。
这些事情当然都交给宁戚、申慎、耿忠等人去办理。随后高原又下令,各地的驻军集中操练,加紧练军演阵。其实在秋收结束以后,各地的百姓大多基本都没有太多的农事,因此也是组织百姓进行习武练军演阵的时间。毕竟在这个时代,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战争,百姓的武事练习也必须要抓紧。
百姓是如此,那么专业的军队更是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因为马上就要进行对匈奴的阴山营地进攻,当然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高原还专门对代郡的军队组织了两次为期七天的野外行军拉练,让士兵们习惯这种长距离的行军,并且从中积累长距离行军作战的经验。好在是代郡地区地方广阔,由其是长城以外,有足够的行军拉练的地域空间。
时间也过很快,一转眼就过了二十余天,到了十月底,而就在这时,凌风带着十名士兵回到了代郡,向高原汇报了阴山一行的经过。
阴山山脉是中国北部的重要山脉,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西起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和蒙古高原相连;东止于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长一千二百多公里,南北宽五十至一百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线,亦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
在中国古代,阴山地区也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山脉间的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由其是阴山山脉的中部地区,即后世的鄂尔多斯一带,因为地势南陡北缓,北坡多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形成了不少的盆地,集水成湖,水草丰盛,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牧区。这一次匈奴南下,营地也设在这里。
这一次出行,姜桓武和凌风带去了五十名士兵,另外有三名向导,一共带了一百二十六匹马,并且换上了游牧民族的衣服,冒充草原牧民,从雁门关出发,一路向北进发,从阴山山脉的东段峡各穿过,绕到了阴山北部,才转向西行,到达阴山的中段地区,一路上马不停蹄的行走了九天的时间,并且绘制了一份详细的路线地图,标注上了沿途的河流、湖泊的位置。
其实在越过了阴山之后,就己经完全进入了草原,沿路都能发现一些游牧民族放牧,而越接近阴山中段,游牧民族也就越多,而且基本是以匈奴人为主。
到了这里,众人也不敢大意,向一些游牧民族买下了一些牛羊,伪装成放牧的小部落,混如匈奴人当中,找了一个地方驻扎下来。这样的小部落在匈奴人中十分常见,而且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会匈奴语,因此只要是小心翼翼,也混得过去。随后姜桓武才下令,将众人分散,分别去打探匈奴的消息。经过了十余天的打探之后,也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消息。
虽然匈奴人这次南下阴山有十余万人,但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成几个部份,分别寻找合适的地方驻扎放牧,因此分布极广,相差可能达到数百里。不过这一次匈奴的主将右贤王头须的营地驻扎在乌梁素海边,人数大约有四万余人。
乌梁素海位于后世的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境内,古时本是黄河的一部分。后来黄河改道形成了河迹湖,后世是黄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
一般游牧民族选择驻地,都会在靠近河流湖泊,因为牲口的生存需要大量的饮用水源,而且河流湖泊边的水草也长得茂盛一些,更适合做牧场。而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不仅湖边的水草丰盛,而且湖里的鱼类众多,同时还栖息着大量的鸟兽,不仅可以放牧,而且还能是游牧民族栖息扎营的最好地区,因此右贤王头须也将自已的主营地也设在这里。
姜桓武和凌风也偷偷的潜入到乌梁素海边,查看匈奴的主营地,并且绘制了一份详细的地图,而且根据两人的观查,匈奴主营地的防备十分松懈,除了头须的王营还有一些卫兵,并且建立了简单的木栅墙之外,其他匈奴居民的帐蓬基本毫无防范。一来匈奴是游牧民族,本来就是居无定所的,不可能每到一处都要建立坚固的营地。二来也是因为现在这一带地区都是匈奴的地盘,其他的游牧民族早就被匈奴赶走出了这一带地区,因此也没有其他的势力可以危胁到匈奴。而代郡的高原,更是没有被匈奴放在心上,这里离代郡足有两千多里的距离,高原的军队怎么可能杀到这里来呢?
因此姜桓武也认为,只要是代郡的军队能够突然到达乌梁素海边,就可以十分轻易的攻破头须的王营。于是姜桓武立刻决定,派凌风带领十个人返回代郡向高原报告,而自己仍然留在匈奴的营地里,一边继缓收集情报,一边等待高原的大军到来。不过在回程的路上,凌风等人一人配三马,轮流换程,结果只用了六天时间就赶回到了代郡。
听完了凌风的汇报之后,高原也十分满意,姜桓武和凌风果然没有让自己失望,他们收集到的情报十分重要,完全可以发动突袭阴山的军事行动。
于是高原也立刻招集李瑛鸿、宁戚、申慎、赵轩等人商议出击的计划。
首先是确定这一次出兵的人数。驻扎在阴山营地的匈奴人口大约有十余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包括了所有的男女老幼,按正常比例,青壮年男子应在三至四万人之间,但卡鲁恩部己经全军覆灭,这一支匈奴军全是由青壮年男子组成,因此现在阴山营地的匈奴人中,青壮年男子的数量应该只有两万多人,绝不会超过三万。
不过匈奴民族是全民皆民的,一但发生战争,除了不能骑马作战的老人幼儿之外,男女老少都是可以上阵打仗的,这样箅起来,阴山营地的匈奴人中最多可以出动七到八万军队。虽然战斗力如何很难说,但就看这个数字也绝不能轻视。好在现在匈奴是分散放牧,因此武安军也可以逐个击破。
众人最终决定,武安军这一次出击的兵力为三万人,其中骑军应在二万左右,步军一万,当然步军也都是骑马行走。按一名士兵配两匹战马换程,另外还需耍一匹战马驮运粮食物资,以保证全军的行进速度。而像这样计算的话,如果是出动三万军队,却么需要出动的战马约近十万匹。因此出动三万兵力,差不多也是目前能够出动的极限兵力了。
而这一次出兵,高原也不打算从百姓中征集士兵,而是从各地的驻军中抽集军队,组成这一次出击的远征军。最终出动的兵力为武安军团的骁骑军、胜捷军;雁门军团的飞骑军、长捷军;云中军团的烈骑军;上谷军团的威骑军,总计是四支骑军,二支步军,总兵力约为三万一千余人。而这一次带队出战的主将是高原、李瑛鸿、袁选三人。因为上谷、云中两郡都要预备燕秦两囯的攻击,因此司马尚和陈咨都驻守原地。而虽然从上谷、云中两郡抽调了兵力,但现在各地的百姓都在大练军,实际两地都有足够的防守兵力。
从凌风等人住返两次所用的时间来看,高原估计大军从代郡出发,到达阴山匈奴营地的时间大约需要十天左右。而在阴山战斗的时间估计也需要十天左右,加上回程的时间,和一些不可预知的时间,这一次出击的最部时间不会超过四十天。当然还制定了一份行军的计划,预计毎天要走完多少路程,到那里可以取得水源,那里驻扎营地等等,非常的详尽。
大军出发的时候,携带十五天的粮食,而且全部都做成熟食携带,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单程的粮食供应,只要是到达了阴山的匈奴营地,就可以从匈奴那里取得粮食补济了。另外因为沿路都有水源,因此水不用多带,只准备三天的饮用水。而且现在己是十月底,天气转冷,途中还有可能遇到大雪,每名士兵必须带一件皮祅和一件毛皮斗蓬。以抵御严寒。
本来在高原提出了突击阴山匈奴营地计划之后,众人都认为不可思议,但制定好了全部计划安排之后,众人又都觉得这一次突击行动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看来高原并不是突发奇想。而高原也立刻向各地的军队下令,参加突击行动的军队立刻出发,到诸闻泽汇合。
随后的时间里,基本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但高原也没有闲下来。虽然姜桓武、凌风还没有回来,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內回来。但这并不表示高原就只能在代郡等待,而是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是为突击阴山的军事行动准备物资。除了最基本的马匹武器之外,还有车辆帐蓬粮草,包括每名士兵的棉衣等等。
这些事情当然都交给宁戚、申慎、耿忠等人去办理。随后高原又下令,各地的驻军集中操练,加紧练军演阵。其实在秋收结束以后,各地的百姓大多基本都没有太多的农事,因此也是组织百姓进行习武练军演阵的时间。毕竟在这个时代,随时都有可能发动战争,百姓的武事练习也必须要抓紧。
百姓是如此,那么专业的军队更是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因为马上就要进行对匈奴的阴山营地进攻,当然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高原还专门对代郡的军队组织了两次为期七天的野外行军拉练,让士兵们习惯这种长距离的行军,并且从中积累长距离行军作战的经验。好在是代郡地区地方广阔,由其是长城以外,有足够的行军拉练的地域空间。
时间也过很快,一转眼就过了二十余天,到了十月底,而就在这时,凌风带着十名士兵回到了代郡,向高原汇报了阴山一行的经过。
阴山山脉是中国北部的重要山脉,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西起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和蒙古高原相连;东止于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长一千二百多公里,南北宽五十至一百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线,亦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
在中国古代,阴山地区也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山脉间的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由其是阴山山脉的中部地区,即后世的鄂尔多斯一带,因为地势南陡北缓,北坡多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形成了不少的盆地,集水成湖,水草丰盛,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牧区。这一次匈奴南下,营地也设在这里。
这一次出行,姜桓武和凌风带去了五十名士兵,另外有三名向导,一共带了一百二十六匹马,并且换上了游牧民族的衣服,冒充草原牧民,从雁门关出发,一路向北进发,从阴山山脉的东段峡各穿过,绕到了阴山北部,才转向西行,到达阴山的中段地区,一路上马不停蹄的行走了九天的时间,并且绘制了一份详细的路线地图,标注上了沿途的河流、湖泊的位置。
其实在越过了阴山之后,就己经完全进入了草原,沿路都能发现一些游牧民族放牧,而越接近阴山中段,游牧民族也就越多,而且基本是以匈奴人为主。
到了这里,众人也不敢大意,向一些游牧民族买下了一些牛羊,伪装成放牧的小部落,混如匈奴人当中,找了一个地方驻扎下来。这样的小部落在匈奴人中十分常见,而且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会匈奴语,因此只要是小心翼翼,也混得过去。随后姜桓武才下令,将众人分散,分别去打探匈奴的消息。经过了十余天的打探之后,也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消息。
虽然匈奴人这次南下阴山有十余万人,但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成几个部份,分别寻找合适的地方驻扎放牧,因此分布极广,相差可能达到数百里。不过这一次匈奴的主将右贤王头须的营地驻扎在乌梁素海边,人数大约有四万余人。
乌梁素海位于后世的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境内,古时本是黄河的一部分。后来黄河改道形成了河迹湖,后世是黄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
一般游牧民族选择驻地,都会在靠近河流湖泊,因为牲口的生存需要大量的饮用水源,而且河流湖泊边的水草也长得茂盛一些,更适合做牧场。而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不仅湖边的水草丰盛,而且湖里的鱼类众多,同时还栖息着大量的鸟兽,不仅可以放牧,而且还能是游牧民族栖息扎营的最好地区,因此右贤王头须也将自已的主营地也设在这里。
姜桓武和凌风也偷偷的潜入到乌梁素海边,查看匈奴的主营地,并且绘制了一份详细的地图,而且根据两人的观查,匈奴主营地的防备十分松懈,除了头须的王营还有一些卫兵,并且建立了简单的木栅墙之外,其他匈奴居民的帐蓬基本毫无防范。一来匈奴是游牧民族,本来就是居无定所的,不可能每到一处都要建立坚固的营地。二来也是因为现在这一带地区都是匈奴的地盘,其他的游牧民族早就被匈奴赶走出了这一带地区,因此也没有其他的势力可以危胁到匈奴。而代郡的高原,更是没有被匈奴放在心上,这里离代郡足有两千多里的距离,高原的军队怎么可能杀到这里来呢?
因此姜桓武也认为,只要是代郡的军队能够突然到达乌梁素海边,就可以十分轻易的攻破头须的王营。于是姜桓武立刻决定,派凌风带领十个人返回代郡向高原报告,而自己仍然留在匈奴的营地里,一边继缓收集情报,一边等待高原的大军到来。不过在回程的路上,凌风等人一人配三马,轮流换程,结果只用了六天时间就赶回到了代郡。
听完了凌风的汇报之后,高原也十分满意,姜桓武和凌风果然没有让自己失望,他们收集到的情报十分重要,完全可以发动突袭阴山的军事行动。
于是高原也立刻招集李瑛鸿、宁戚、申慎、赵轩等人商议出击的计划。
首先是确定这一次出兵的人数。驻扎在阴山营地的匈奴人口大约有十余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包括了所有的男女老幼,按正常比例,青壮年男子应在三至四万人之间,但卡鲁恩部己经全军覆灭,这一支匈奴军全是由青壮年男子组成,因此现在阴山营地的匈奴人中,青壮年男子的数量应该只有两万多人,绝不会超过三万。
不过匈奴民族是全民皆民的,一但发生战争,除了不能骑马作战的老人幼儿之外,男女老少都是可以上阵打仗的,这样箅起来,阴山营地的匈奴人中最多可以出动七到八万军队。虽然战斗力如何很难说,但就看这个数字也绝不能轻视。好在现在匈奴是分散放牧,因此武安军也可以逐个击破。
众人最终决定,武安军这一次出击的兵力为三万人,其中骑军应在二万左右,步军一万,当然步军也都是骑马行走。按一名士兵配两匹战马换程,另外还需耍一匹战马驮运粮食物资,以保证全军的行进速度。而像这样计算的话,如果是出动三万军队,却么需要出动的战马约近十万匹。因此出动三万兵力,差不多也是目前能够出动的极限兵力了。
而这一次出兵,高原也不打算从百姓中征集士兵,而是从各地的驻军中抽集军队,组成这一次出击的远征军。最终出动的兵力为武安军团的骁骑军、胜捷军;雁门军团的飞骑军、长捷军;云中军团的烈骑军;上谷军团的威骑军,总计是四支骑军,二支步军,总兵力约为三万一千余人。而这一次带队出战的主将是高原、李瑛鸿、袁选三人。因为上谷、云中两郡都要预备燕秦两囯的攻击,因此司马尚和陈咨都驻守原地。而虽然从上谷、云中两郡抽调了兵力,但现在各地的百姓都在大练军,实际两地都有足够的防守兵力。
从凌风等人住返两次所用的时间来看,高原估计大军从代郡出发,到达阴山匈奴营地的时间大约需要十天左右。而在阴山战斗的时间估计也需要十天左右,加上回程的时间,和一些不可预知的时间,这一次出击的最部时间不会超过四十天。当然还制定了一份行军的计划,预计毎天要走完多少路程,到那里可以取得水源,那里驻扎营地等等,非常的详尽。
大军出发的时候,携带十五天的粮食,而且全部都做成熟食携带,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单程的粮食供应,只要是到达了阴山的匈奴营地,就可以从匈奴那里取得粮食补济了。另外因为沿路都有水源,因此水不用多带,只准备三天的饮用水。而且现在己是十月底,天气转冷,途中还有可能遇到大雪,每名士兵必须带一件皮祅和一件毛皮斗蓬。以抵御严寒。
本来在高原提出了突击阴山匈奴营地计划之后,众人都认为不可思议,但制定好了全部计划安排之后,众人又都觉得这一次突击行动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看来高原并不是突发奇想。而高原也立刻向各地的军队下令,参加突击行动的军队立刻出发,到诸闻泽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