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连上苍都觉得赵兴想要横扫世界的念头过于逆天,从汉历二年开始,获得重生的大汉帝国便开始遭受接二两三的打击,若非皇帝拥有远超常人的气魄和声望,若非大汉各级官府新上任的官吏们能力强悍,帝国发动的第一次西征很有可能便要因为后继无力而不得不中断或者功败垂成。※笔.趣.阁
www.BiquKe.COM※
汉历二年春夏两季,西北地区大旱,河套乃至关中地区颗粒无收。帝国动用了储备在朔方和西域的两座战备粮库,力保西北地区无一人饿死。因为天气大旱,许多河川断流,赵兴命令西北四百万劳力吃着赈济粮,人人皆参于到挖掘河道、兴修水利、开山采矿的行动中来。其余的老弱妇孺则要么在家纺线,要么前往中原地区学习各种技术,总之受灾地区的老百姓都不能闲着,必须人人有事可做。
为了支援西北地区,长江以南的荆州、吴州和扬州等产粮大州紧急筹措稻米五百万石,先经长江入海运至青州,然后由黄河河道送至洛阳,再从洛阳派出车队送往西北各地。
第二年,也就是汉历三年,西北的旱灾仍在持续,北方的草原上却又遭受了重大的雪灾,冻死牛羊无数。皇帝似乎早就预料到这种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局面,在前一年冬季到来之时,便向尧兴、黄轩和炎晟三族发出指示,要求三族民众入秋之后便从遥远的北方赶着牛羊向南迁徙,这才使得三族在遭遇百年难遇的严重雪灾时,冻死的人员并不十分严重。
三族民众越是向南而来,便可以快速接受到更多的救济,尤其是沿路修筑的一些应急救援点,平时看不出来作用,但到了大雪埋屋的时候,便发挥出难以想象的效果。这些救援点内储备有足量的煤石、食盐、药品以及一些粮草,是为了帮助牧民们应对突发灾难,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仅留几个人进行维护。
雪灾到来之后,从极北之地向南迁徙的牧民们便被风雪阻拦在了南归的道路之上,当他们几乎快要绝望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传说中的灾民救济点,于是想尽办法赶到最近的一处据点,然后便能生存下来。
按照帝国皇帝的教导,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都是最重要的,牛羊被冻死了没有关系,来年还可以重新养。就算把种牛、种羊都冻死光了,那也没有关系,大汉农科院设在西疆、并州、幽州以及东北等地的牧场之中,年年都会保留一批做种的优质牲畜。
大雪灾虽然会让牧民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缩水,但也可以冻死草原上大部分的病菌,只要挺过去,接下来就能连续几年获得好收成。等到大雪停止之后,躲进救济点内的牧民赶紧带着食盐回到自家的牛羊圈内,按照以往的经验,迅速地将被冻死的牛羊剥皮腌制最后风干。虽然这样的腌制肉没有活蹦乱跳的活牛和活羊好卖,但官府却从来不会拒绝收购,倒是能为牧民们减轻不少的损失。
被牧民们腌制的牛羊肉收入官库之后,大部分会被送往西征大军的后勤补给站,其余部分则会出现在长安、洛阳、陈留、许昌等大都会的市集之上,被各地的老百姓购买一空。如今随着普通民众的收入提高,大汉国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像以往很难吃到的牛羊肉如今也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连续两年,皇帝亲自担任赈灾委员会主席,指导大汉这架庞大的机器顺利挺过了旱灾和雪灾的难关。然而,更大的危机和考验接踵而来。
汉历三年,黄河以北的冀州、并州、幽州也跟着关中发生旱灾,同时整个北方还发生了蝗灾。这还远远不算完,原本主产稻米的江南地区发生重大洪灾,同时还爆发了大规模的疟疾。
因为各种灾害接踵而至,倒是让赵兴想到了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遭遇的那场连续自然灾害。赵兴在心里安慰自己,如今大汉的人口只有六千万,远远不比后世那四亿多人口,加之大汉如今的疆域已经拓展的极为庞大,总有没受灾的地方可以有效支援受灾的地方。
皇帝命令各地驻军强势镇压下了那些开始造谣生事,意图对帝国不利的门阀余孽之后,再次动用他强大的手腕战天斗地,硬生生地扛过了一场又一场灾害。
皇帝命令沿海各地的渔船大规模出动,只要天气和海况允许的情况,便出海捕鱼。被渔民们打捞上来的大鱼小虾,统统地被腌制晒干,然后运往内地作为救济辅粮使用。当然了,这些渔民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一笔利润。那个时候的海洋,各种鱼类远比后世品种繁多,数量也更加密集,虽然捕捞的手段有限,但只要架起网来总有收获。同时,皇帝还命令打开北海(贝加尔湖)的战备肉库,将帝国秘密积蓄了十多年的北海渔产尽数解冻之后运往内地,也作为储备辅粮使用。
已经得到了一定开发的东北地区,此时终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源源不断的粮食从辽州、长州、余州和延州经由水陆两路被送至黄河两岸和江南地区。处于天府之国的益州也不甘落后,将新产的粮食经由长江航道运送至荆州地区。
远在西域之地作战的各路大军,此时也传回了让人振奋的好消息,三路大军如今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以战养战。除了消耗性的作战装备仍需要帝国进行支援以外,粮草这方面已经不足为虑。据说行动较快的征西北路军占据了一处大粮仓,甚至开始向西域地区输送粮食,对帝国进行反哺。
在帝国内部连续五年受灾的情况下,除了因为洪灾、雪灾和地震等不可抵抗的因素造成了各地数十万人的伤亡以外,竟然没有出现轻微饿死人的情况,更没有出现“人吃人”的恐怖画面。
皇帝登基时,曾经对着天下人说在他任内不会出现“人吃人”的悲剧,如今看来还真能做到。在这五年里,作为太子的赵振邦经常出现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有几次甚至差点因为泥石流和地震而回不了洛阳。
作为帝国荣耀的象征,皇族在这连续五年的抗灾过程中不仅出钱出力,而且派出许多皇子皇女亲赴各地与当地百姓共同抗灾,七名皇妃也是各展手段,为抗灾积极奔走,赢得了天下人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到了汉历七年的时候,帝国终于迎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先是河套地区和关中地区连续八年大获丰收,收获的粮食不仅塞满了帝国此前已经被彻底掏空的战备粮库,而且还有大量的粮食被送往开始遭灾的西域各地。接着是江南地区试种的南洋高产水稻获得成功,一举将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两倍;已经日趋繁荣的东北地区继续保持着粮食高产的势头,似乎黑土地上撒下种子就能结出无尽的粮食。
除了这些地方,已经全境被占领的倭奴四岛如今正式划入帝国版图,被赵兴命名为瀛州,第一任州牧由帝国皇太子赵振邦亲自担任。为了加强对瀛州的管理,皇帝大手一挥,让太行书院、凤凰书院、以及五大院分别派出大量年轻力壮的毕业学员前往东瀛,誓要将东瀛之地经营成为帝国的后花园和旅游度假胜地。
赵兴不相信未来的帝国皇帝,他的亲儿子会脑残到想要在东瀛一隅之地另立山头。
今后,赵兴打算将皇族后裔担任瀛州最高长官的规定写入《大汉宪章》,他就不信自己的子子孙孙们没有能力替大汉帝国守好东大门!
www.BiquKe.COM※
汉历二年春夏两季,西北地区大旱,河套乃至关中地区颗粒无收。帝国动用了储备在朔方和西域的两座战备粮库,力保西北地区无一人饿死。因为天气大旱,许多河川断流,赵兴命令西北四百万劳力吃着赈济粮,人人皆参于到挖掘河道、兴修水利、开山采矿的行动中来。其余的老弱妇孺则要么在家纺线,要么前往中原地区学习各种技术,总之受灾地区的老百姓都不能闲着,必须人人有事可做。
为了支援西北地区,长江以南的荆州、吴州和扬州等产粮大州紧急筹措稻米五百万石,先经长江入海运至青州,然后由黄河河道送至洛阳,再从洛阳派出车队送往西北各地。
第二年,也就是汉历三年,西北的旱灾仍在持续,北方的草原上却又遭受了重大的雪灾,冻死牛羊无数。皇帝似乎早就预料到这种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局面,在前一年冬季到来之时,便向尧兴、黄轩和炎晟三族发出指示,要求三族民众入秋之后便从遥远的北方赶着牛羊向南迁徙,这才使得三族在遭遇百年难遇的严重雪灾时,冻死的人员并不十分严重。
三族民众越是向南而来,便可以快速接受到更多的救济,尤其是沿路修筑的一些应急救援点,平时看不出来作用,但到了大雪埋屋的时候,便发挥出难以想象的效果。这些救援点内储备有足量的煤石、食盐、药品以及一些粮草,是为了帮助牧民们应对突发灾难,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仅留几个人进行维护。
雪灾到来之后,从极北之地向南迁徙的牧民们便被风雪阻拦在了南归的道路之上,当他们几乎快要绝望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传说中的灾民救济点,于是想尽办法赶到最近的一处据点,然后便能生存下来。
按照帝国皇帝的教导,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都是最重要的,牛羊被冻死了没有关系,来年还可以重新养。就算把种牛、种羊都冻死光了,那也没有关系,大汉农科院设在西疆、并州、幽州以及东北等地的牧场之中,年年都会保留一批做种的优质牲畜。
大雪灾虽然会让牧民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缩水,但也可以冻死草原上大部分的病菌,只要挺过去,接下来就能连续几年获得好收成。等到大雪停止之后,躲进救济点内的牧民赶紧带着食盐回到自家的牛羊圈内,按照以往的经验,迅速地将被冻死的牛羊剥皮腌制最后风干。虽然这样的腌制肉没有活蹦乱跳的活牛和活羊好卖,但官府却从来不会拒绝收购,倒是能为牧民们减轻不少的损失。
被牧民们腌制的牛羊肉收入官库之后,大部分会被送往西征大军的后勤补给站,其余部分则会出现在长安、洛阳、陈留、许昌等大都会的市集之上,被各地的老百姓购买一空。如今随着普通民众的收入提高,大汉国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像以往很难吃到的牛羊肉如今也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连续两年,皇帝亲自担任赈灾委员会主席,指导大汉这架庞大的机器顺利挺过了旱灾和雪灾的难关。然而,更大的危机和考验接踵而来。
汉历三年,黄河以北的冀州、并州、幽州也跟着关中发生旱灾,同时整个北方还发生了蝗灾。这还远远不算完,原本主产稻米的江南地区发生重大洪灾,同时还爆发了大规模的疟疾。
因为各种灾害接踵而至,倒是让赵兴想到了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遭遇的那场连续自然灾害。赵兴在心里安慰自己,如今大汉的人口只有六千万,远远不比后世那四亿多人口,加之大汉如今的疆域已经拓展的极为庞大,总有没受灾的地方可以有效支援受灾的地方。
皇帝命令各地驻军强势镇压下了那些开始造谣生事,意图对帝国不利的门阀余孽之后,再次动用他强大的手腕战天斗地,硬生生地扛过了一场又一场灾害。
皇帝命令沿海各地的渔船大规模出动,只要天气和海况允许的情况,便出海捕鱼。被渔民们打捞上来的大鱼小虾,统统地被腌制晒干,然后运往内地作为救济辅粮使用。当然了,这些渔民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一笔利润。那个时候的海洋,各种鱼类远比后世品种繁多,数量也更加密集,虽然捕捞的手段有限,但只要架起网来总有收获。同时,皇帝还命令打开北海(贝加尔湖)的战备肉库,将帝国秘密积蓄了十多年的北海渔产尽数解冻之后运往内地,也作为储备辅粮使用。
已经得到了一定开发的东北地区,此时终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源源不断的粮食从辽州、长州、余州和延州经由水陆两路被送至黄河两岸和江南地区。处于天府之国的益州也不甘落后,将新产的粮食经由长江航道运送至荆州地区。
远在西域之地作战的各路大军,此时也传回了让人振奋的好消息,三路大军如今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以战养战。除了消耗性的作战装备仍需要帝国进行支援以外,粮草这方面已经不足为虑。据说行动较快的征西北路军占据了一处大粮仓,甚至开始向西域地区输送粮食,对帝国进行反哺。
在帝国内部连续五年受灾的情况下,除了因为洪灾、雪灾和地震等不可抵抗的因素造成了各地数十万人的伤亡以外,竟然没有出现轻微饿死人的情况,更没有出现“人吃人”的恐怖画面。
皇帝登基时,曾经对着天下人说在他任内不会出现“人吃人”的悲剧,如今看来还真能做到。在这五年里,作为太子的赵振邦经常出现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有几次甚至差点因为泥石流和地震而回不了洛阳。
作为帝国荣耀的象征,皇族在这连续五年的抗灾过程中不仅出钱出力,而且派出许多皇子皇女亲赴各地与当地百姓共同抗灾,七名皇妃也是各展手段,为抗灾积极奔走,赢得了天下人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到了汉历七年的时候,帝国终于迎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先是河套地区和关中地区连续八年大获丰收,收获的粮食不仅塞满了帝国此前已经被彻底掏空的战备粮库,而且还有大量的粮食被送往开始遭灾的西域各地。接着是江南地区试种的南洋高产水稻获得成功,一举将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两倍;已经日趋繁荣的东北地区继续保持着粮食高产的势头,似乎黑土地上撒下种子就能结出无尽的粮食。
除了这些地方,已经全境被占领的倭奴四岛如今正式划入帝国版图,被赵兴命名为瀛州,第一任州牧由帝国皇太子赵振邦亲自担任。为了加强对瀛州的管理,皇帝大手一挥,让太行书院、凤凰书院、以及五大院分别派出大量年轻力壮的毕业学员前往东瀛,誓要将东瀛之地经营成为帝国的后花园和旅游度假胜地。
赵兴不相信未来的帝国皇帝,他的亲儿子会脑残到想要在东瀛一隅之地另立山头。
今后,赵兴打算将皇族后裔担任瀛州最高长官的规定写入《大汉宪章》,他就不信自己的子子孙孙们没有能力替大汉帝国守好东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