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夫鞭打战马,橡胶车轮在水泥路上快速转动。前方几百之外有慢行的商队挡路。开道的腾骧四卫吹响刺耳的喇叭声,商队急忙避让一边。
同时,刘瑾带上人马和财物追上车队;杨廷和已经从河套动身,接上正在替太子慰军的杨慎回京;坚持留在河套的李晴和李兆先兄妹,接到李东阳的电话,开始收集有河套40万军民指纹的‘万民伞’。
《大明皇家日报》总编辑胡献同张永等内行厂骨干商议后,兵行险着,加刊一期征集以‘太子千秋节日,三都同时地动’为题的时文。
一时之间,大明上下噤若寒蝉。大明皇太子不好惹的印象深入人心。得罪东厂或者锦衣卫,或许可以找官员说情放人。但得罪太子,无法预料遭受的报复会是什么。
深受后世教育长大的朱寿意识不到此事的严重性。去年阙里孔庙失火,没对他产生任何影响。老崇王指责他是妖孽,最后轮为笑谈。
朱寿一直认为:舆论可以被权贵引导。他是大明唯一的皇子,有便宜老爹的支持,他谁都不用怕。
无知是种幸福。
淡定娃朱寿抱怨:“宁公公,郡主仪宾可是内行厂最年轻的技师。代王能把郡主嫁给技师,说明工匠的社会地位被认可。如此有意义的婚礼本宫怎能错过!”
宁瑾眉头深锁,幽幽地看了眼朱寿,“老奴对太子爷的气度深感佩服。”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纠结细枝未节。
朱寿撇撇嘴:“这不是气度,是对自身实力的信任。本宫自认对大明有些功劳。朝臣们还能因为地动废去本宫太子之位?”
废了他找谁当太子?嘉靖皇帝还没出生呢!
“老奴不知。老奴只知道先帝想废去皇爷的太子之位,因为泰山地动示警,先帝打消废太子的计划。太子爷应该有对老天爷起码的敬畏之心。”宁瑾死死盯着朱寿。
朱寿闭上眼假寐。宁瑾眼中的指责意味浓重。一直以来除了陈宽暗中给他下绊脚石,还是首次有太监对他不假颜色。
“系统,你怎么看?”朱寿戳戳系统。
系统嗡嗡地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天爷忙得很,哪有空理你。”系统不敢确定地动是否是为了警告他。
朱寿摸摸下巴,感觉系统说得挺对的。宁瑾劝谏的话语被他当成空气。朱寿用度娘查询地动之后的应对措施,准备让内行厂花钱消灾。
今后几年大明的地震会非常频繁,他要多赚银子,应付每次的放血。相对于棉布、羊毛衫,还是江南的丝绸更受中亚地区欢迎。每次看到江南商人从‘撒马尔罕使者’手里收获一大笔银子,他的胸口绞痛难忍。明明是他打通的商路,为什么要给江南豪商占便宜?
宁瑾看到太子脸上不以为意的表情,轻轻叹了口气。半路休息时,太子还在询问河套税警部队的情况。宁瑾护送太子全程无笑容。
地动第二日早朝虽不是朔望大朝,在京所有官员自发地参与朝会。早朝从谨身殿平台移到奉天门。
除回大同嫁女的代王,领衔军机处的兴王、崇王、辽王等藩王代表宗室上折。夸了一顿弘治帝治国有方,收复河套,做成太祖想做而没完成的事。他们也提出朝廷应该重视中都的发展,毕竟中都凤阳是太祖的龙兴之地。
昨日的地震让百官中不少人带伤上朝,他们缠着白布,阴恻恻地看着藩王。陛下给藩王们从政撕开一道口子,被压制百年的藩王肯定支持陛下和太子。藩王们在这群官员的眼神下提早结束拍马屁的行为。
藩王们退下后,英国公代表军机处详细叙述河套一战的成果。分列两旁的百官依旧沉默。
在刘大夏眼神的示意下,英国公的表功很快收尾。
户部尚书侣钟硬着头皮提及内行厂捐20万银子救灾时,百官还是沉默。
李东阳捏着手里的奏章没有出列的打算。
备受文人尊重的老臣谢铎撕开沉默的口子:“昨日三都同时地动,必定有所暗示。老天爷不会为开疆扩土降下示警。军机处成立半年有余,朝政四平八稳。臣苦思冥想,绝得唯有前几日太子的谏言会招致示警。无论是‘在江南推行基层吏’、还是‘革新钞关推行税务部’,都会招致民变。”
对太子殿下任意妄为最有意见的吴宽好似石像一动不动。连谢迁也没有出声。
“朕已经驳回太子上奏。”弘治帝立刻表态。
朝堂还是一片沉默。
勋贵、武将们绞尽脑汁找事‘活跃气氛’,但大部分文官像看猴戏一样瞧他们。
部分文官的真实想法是想废除太子!太子不停地折腾,不断破坏祖宗律法。军机处、河套、内行厂、西厂……可陛下只有一个儿子,废了太子还有谁能继位?宗室吗?因为军机处,陛下军权在握。
面对未来,他们惶恐,他们愤怒却无力反抗。太子殿下瞧不顺眼可以换人,可他们只有货与帝王家一条路。
高坐在高台的弘治帝感受到沉默的文官带给他的压力。让他想起林廷玉带人在皇宫门口静坐的事。
李东阳自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启禀陛下,”李东阳沉着脸出列,“巡抚陕西都御史熊翀上奏,鄠县百姓毛志学等人在赵伦村泥河水滨得到一枚印章,上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弘治帝‘腾’得从龙椅上坐起。
“李阁老此言属实?”首辅刘健双目圆瞪。为什么这份奏章没送到内阁!
李东阳把手里的奏章递给刘健:“这是今早通过电报收到的消息。因为事态紧急,此份奏章为在下书写。熊大人的奏章会和印章一起上京。”
吴宽马上跳出来高声质问:“自从后唐末帝环抱传国玉玺在玄武楼而亡,所谓的‘传国玉玺’屡次出现在世人眼中。李阁老如何保证找到的是真玉玺。”
今日朝廷的沉默,是吴宽串通部分官员刻意达到的效果。林廷玉虽然功败垂成,但他号召士子在皇宫前静坐的威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他们原打算一直静默,直到太子妥协或者……但有可能出现的传国玉玺让吴宽乱了方寸。
“等陕西把玉玺送入京,我等一看便知。”李东阳淡淡地回道。
不止吴宽,连弘治帝都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李东阳。这些日子来,李东阳没少帮太子善后。
同时,刘瑾带上人马和财物追上车队;杨廷和已经从河套动身,接上正在替太子慰军的杨慎回京;坚持留在河套的李晴和李兆先兄妹,接到李东阳的电话,开始收集有河套40万军民指纹的‘万民伞’。
《大明皇家日报》总编辑胡献同张永等内行厂骨干商议后,兵行险着,加刊一期征集以‘太子千秋节日,三都同时地动’为题的时文。
一时之间,大明上下噤若寒蝉。大明皇太子不好惹的印象深入人心。得罪东厂或者锦衣卫,或许可以找官员说情放人。但得罪太子,无法预料遭受的报复会是什么。
深受后世教育长大的朱寿意识不到此事的严重性。去年阙里孔庙失火,没对他产生任何影响。老崇王指责他是妖孽,最后轮为笑谈。
朱寿一直认为:舆论可以被权贵引导。他是大明唯一的皇子,有便宜老爹的支持,他谁都不用怕。
无知是种幸福。
淡定娃朱寿抱怨:“宁公公,郡主仪宾可是内行厂最年轻的技师。代王能把郡主嫁给技师,说明工匠的社会地位被认可。如此有意义的婚礼本宫怎能错过!”
宁瑾眉头深锁,幽幽地看了眼朱寿,“老奴对太子爷的气度深感佩服。”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纠结细枝未节。
朱寿撇撇嘴:“这不是气度,是对自身实力的信任。本宫自认对大明有些功劳。朝臣们还能因为地动废去本宫太子之位?”
废了他找谁当太子?嘉靖皇帝还没出生呢!
“老奴不知。老奴只知道先帝想废去皇爷的太子之位,因为泰山地动示警,先帝打消废太子的计划。太子爷应该有对老天爷起码的敬畏之心。”宁瑾死死盯着朱寿。
朱寿闭上眼假寐。宁瑾眼中的指责意味浓重。一直以来除了陈宽暗中给他下绊脚石,还是首次有太监对他不假颜色。
“系统,你怎么看?”朱寿戳戳系统。
系统嗡嗡地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天爷忙得很,哪有空理你。”系统不敢确定地动是否是为了警告他。
朱寿摸摸下巴,感觉系统说得挺对的。宁瑾劝谏的话语被他当成空气。朱寿用度娘查询地动之后的应对措施,准备让内行厂花钱消灾。
今后几年大明的地震会非常频繁,他要多赚银子,应付每次的放血。相对于棉布、羊毛衫,还是江南的丝绸更受中亚地区欢迎。每次看到江南商人从‘撒马尔罕使者’手里收获一大笔银子,他的胸口绞痛难忍。明明是他打通的商路,为什么要给江南豪商占便宜?
宁瑾看到太子脸上不以为意的表情,轻轻叹了口气。半路休息时,太子还在询问河套税警部队的情况。宁瑾护送太子全程无笑容。
地动第二日早朝虽不是朔望大朝,在京所有官员自发地参与朝会。早朝从谨身殿平台移到奉天门。
除回大同嫁女的代王,领衔军机处的兴王、崇王、辽王等藩王代表宗室上折。夸了一顿弘治帝治国有方,收复河套,做成太祖想做而没完成的事。他们也提出朝廷应该重视中都的发展,毕竟中都凤阳是太祖的龙兴之地。
昨日的地震让百官中不少人带伤上朝,他们缠着白布,阴恻恻地看着藩王。陛下给藩王们从政撕开一道口子,被压制百年的藩王肯定支持陛下和太子。藩王们在这群官员的眼神下提早结束拍马屁的行为。
藩王们退下后,英国公代表军机处详细叙述河套一战的成果。分列两旁的百官依旧沉默。
在刘大夏眼神的示意下,英国公的表功很快收尾。
户部尚书侣钟硬着头皮提及内行厂捐20万银子救灾时,百官还是沉默。
李东阳捏着手里的奏章没有出列的打算。
备受文人尊重的老臣谢铎撕开沉默的口子:“昨日三都同时地动,必定有所暗示。老天爷不会为开疆扩土降下示警。军机处成立半年有余,朝政四平八稳。臣苦思冥想,绝得唯有前几日太子的谏言会招致示警。无论是‘在江南推行基层吏’、还是‘革新钞关推行税务部’,都会招致民变。”
对太子殿下任意妄为最有意见的吴宽好似石像一动不动。连谢迁也没有出声。
“朕已经驳回太子上奏。”弘治帝立刻表态。
朝堂还是一片沉默。
勋贵、武将们绞尽脑汁找事‘活跃气氛’,但大部分文官像看猴戏一样瞧他们。
部分文官的真实想法是想废除太子!太子不停地折腾,不断破坏祖宗律法。军机处、河套、内行厂、西厂……可陛下只有一个儿子,废了太子还有谁能继位?宗室吗?因为军机处,陛下军权在握。
面对未来,他们惶恐,他们愤怒却无力反抗。太子殿下瞧不顺眼可以换人,可他们只有货与帝王家一条路。
高坐在高台的弘治帝感受到沉默的文官带给他的压力。让他想起林廷玉带人在皇宫门口静坐的事。
李东阳自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启禀陛下,”李东阳沉着脸出列,“巡抚陕西都御史熊翀上奏,鄠县百姓毛志学等人在赵伦村泥河水滨得到一枚印章,上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弘治帝‘腾’得从龙椅上坐起。
“李阁老此言属实?”首辅刘健双目圆瞪。为什么这份奏章没送到内阁!
李东阳把手里的奏章递给刘健:“这是今早通过电报收到的消息。因为事态紧急,此份奏章为在下书写。熊大人的奏章会和印章一起上京。”
吴宽马上跳出来高声质问:“自从后唐末帝环抱传国玉玺在玄武楼而亡,所谓的‘传国玉玺’屡次出现在世人眼中。李阁老如何保证找到的是真玉玺。”
今日朝廷的沉默,是吴宽串通部分官员刻意达到的效果。林廷玉虽然功败垂成,但他号召士子在皇宫前静坐的威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他们原打算一直静默,直到太子妥协或者……但有可能出现的传国玉玺让吴宽乱了方寸。
“等陕西把玉玺送入京,我等一看便知。”李东阳淡淡地回道。
不止吴宽,连弘治帝都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李东阳。这些日子来,李东阳没少帮太子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