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总看来是个有想法的人,他不仅仅是把玩石单纯的看作一种喜欢,而是想上升到一种情怀,想让自己的玩石和爱国爱家乡连结起来,这明显比自己追求金钱而上升了一个高度,自己会学他吗?
九龙也在深思。
老玩童后来和舜总谈起了生意,九龙和小铁心神领会,先行告辞。
第二天,鉴评师培训班搞了个简短的开班仪式,照例全体人员合影留念,鲁省有关部门领导都来祝贺、讲话,九龙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彭建军先生、柳会长,他俩竟然是讲师,也在主席台就座,这让九龙感到吃惊,自己和他俩也接触几次,他俩从没说过自己是什么身份,看来高人就是高人,深藏不露。
第二个让九龙没想到的,是石界掌门人邵会长竟然也来了,她除了在仪式上讲话外,第一课《新形势下的中国观赏石文化》,就由她开讲。
她说,中华观赏石文化发端于先秦,起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繁荣于当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改革开放后,赏石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普及化的大众赏玩活动。
2005年8月,我们中石协成立,赏石文化发展走上全国统筹、有序化发展的轨道。
邵掌门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赏石理念,她称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一”:?
一方石头和谐一个家庭;
一方石头汇聚一批朋友;
一方石头造福一方百姓;
一方石头传承一种文化;
一方石头弘扬一种精神;
一方石头拓展一个产业。
她讲完后,学员们一哄而上,无非是想和掌门人合影,将来有显耀的资本,九龙坐着不动,只是静静地消化这“六个一”理念,细细想来,觉得满有道理。
九龙也没闲着,他揪着机会,来到雷先生和柳会长面前,互致问候。
上午的课,就在掌门人讲完后,一片拍照声中结束。
下午以后,其他老师也分别从观赏石美学、经济学、地质学以及观赏石鉴评等方面讲授相关课程,丰富学员的观赏石基础知识,提高观赏石鉴评鉴赏能力。
柳会长的课引起了九龙的浓厚兴趣,原来他这个会长不是白当的,他具有丰富的鉴评实践经验,利用鉴评师培训班的机会,对学员倾囊相授。
他用了几十页的篇幅,图文并地讲解了《观赏石鉴评标准》中“观赏石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意韵的鉴评实践”。
这又让九龙对柳州水石的玩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非常适用,现在都已经推广到全国了,看起来,章卫老师他们功不可没呀。
让他感到吃惊的,是柳会长的低调,他在讲课中,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他说这鉴评标准毕竟才出不久,也需要完善,有个来自内蒙古的同学,对这标准百般刁难,觉得这标准对戈壁石不公。
问得柳会长左支右绌,幸好是见过世面之人,总算把这标准讲透了,临了,内蒙古同学仍然表示不服,柳会长只能两手一摊,告诉那位同学,没有什么标准是十全十美的,以后逐步完善吧。
九龙也趁机讲到了这标准太过程序化的问题,没有突出稀缺性,这是最大败笔。
柳会长笑笑:“九龙,你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我会向上反映,希望下次再出台时,能够把此意见加进去。”
九龙终于松了口气,自己一直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总算有人重视了。
接下来的课,是雷先生的,他讲到了《观赏石美学》。
美学?不就是侯老“三字诀”排第一位的美吗?虽然侯老有讲到美的概念,但专门听人讲美学,这还是第一次,九龙很想听听,雷先生讲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雷先生讲起课来,依然是声如洪钟,句句冲进九龙心里。
?雷先生讲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奇石之所以又叫观赏石、雅石、美石、供石,皆因有一个美的内涵。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美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奇石赏析的社会实践中,对奇石之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加以探讨。
首先,奇石之美在于它是自然之物。
地球有五十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不过五百万年,人类本来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是“自然之子”。
可是当人类社会一出现便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从原始人类的敬畏自然到现代人类的改造自然,莫不如此。
但在人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回归自然母体的情愫。
现在提出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回归。
现代环境美学家如卡而松则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全美”的命题,意思是凡自然之物都是美的,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相似之处。
老子说的道,“道法自然”就有自然的意思。
第二,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是自然中稀罕之物。
从奇石赏析来看,不外立体欣赏、平面欣赏以及平面欣赏与立体欣赏相结合这三个方面。
而这都要把对奇石的型、质、色、纹等自然属性的考究作为切入点。
那末,在自然造化的作用下,奇石所特有的,非常见的或型、或质、或色、或纹或其组合就会令人惊叹自然造化之功,而受到一种美的震撼。
所以奇石之美,一个“奇”字,切中要害。
第三,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
现代经典美学认为,美的社会属性是因“自然人化”才使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
就是说,奇石之美,既有客观属性的一面,同时又有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赏析者对其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的一面。
当你从河滩上采撷到一枚你认可的卵石时,这卵石的性质就变了,它由原生态的“自然之物”变成了“为人之物”。
它的美既是天生的,也是你认同的。
九龙也在深思。
老玩童后来和舜总谈起了生意,九龙和小铁心神领会,先行告辞。
第二天,鉴评师培训班搞了个简短的开班仪式,照例全体人员合影留念,鲁省有关部门领导都来祝贺、讲话,九龙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彭建军先生、柳会长,他俩竟然是讲师,也在主席台就座,这让九龙感到吃惊,自己和他俩也接触几次,他俩从没说过自己是什么身份,看来高人就是高人,深藏不露。
第二个让九龙没想到的,是石界掌门人邵会长竟然也来了,她除了在仪式上讲话外,第一课《新形势下的中国观赏石文化》,就由她开讲。
她说,中华观赏石文化发端于先秦,起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繁荣于当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改革开放后,赏石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普及化的大众赏玩活动。
2005年8月,我们中石协成立,赏石文化发展走上全国统筹、有序化发展的轨道。
邵掌门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赏石理念,她称之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一”:?
一方石头和谐一个家庭;
一方石头汇聚一批朋友;
一方石头造福一方百姓;
一方石头传承一种文化;
一方石头弘扬一种精神;
一方石头拓展一个产业。
她讲完后,学员们一哄而上,无非是想和掌门人合影,将来有显耀的资本,九龙坐着不动,只是静静地消化这“六个一”理念,细细想来,觉得满有道理。
九龙也没闲着,他揪着机会,来到雷先生和柳会长面前,互致问候。
上午的课,就在掌门人讲完后,一片拍照声中结束。
下午以后,其他老师也分别从观赏石美学、经济学、地质学以及观赏石鉴评等方面讲授相关课程,丰富学员的观赏石基础知识,提高观赏石鉴评鉴赏能力。
柳会长的课引起了九龙的浓厚兴趣,原来他这个会长不是白当的,他具有丰富的鉴评实践经验,利用鉴评师培训班的机会,对学员倾囊相授。
他用了几十页的篇幅,图文并地讲解了《观赏石鉴评标准》中“观赏石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意韵的鉴评实践”。
这又让九龙对柳州水石的玩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非常适用,现在都已经推广到全国了,看起来,章卫老师他们功不可没呀。
让他感到吃惊的,是柳会长的低调,他在讲课中,欢迎大家踊跃发言,他说这鉴评标准毕竟才出不久,也需要完善,有个来自内蒙古的同学,对这标准百般刁难,觉得这标准对戈壁石不公。
问得柳会长左支右绌,幸好是见过世面之人,总算把这标准讲透了,临了,内蒙古同学仍然表示不服,柳会长只能两手一摊,告诉那位同学,没有什么标准是十全十美的,以后逐步完善吧。
九龙也趁机讲到了这标准太过程序化的问题,没有突出稀缺性,这是最大败笔。
柳会长笑笑:“九龙,你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我会向上反映,希望下次再出台时,能够把此意见加进去。”
九龙终于松了口气,自己一直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总算有人重视了。
接下来的课,是雷先生的,他讲到了《观赏石美学》。
美学?不就是侯老“三字诀”排第一位的美吗?虽然侯老有讲到美的概念,但专门听人讲美学,这还是第一次,九龙很想听听,雷先生讲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雷先生讲起课来,依然是声如洪钟,句句冲进九龙心里。
?雷先生讲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奇石之所以又叫观赏石、雅石、美石、供石,皆因有一个美的内涵。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美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奇石赏析的社会实践中,对奇石之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加以探讨。
首先,奇石之美在于它是自然之物。
地球有五十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不过五百万年,人类本来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是“自然之子”。
可是当人类社会一出现便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从原始人类的敬畏自然到现代人类的改造自然,莫不如此。
但在人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回归自然母体的情愫。
现在提出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回归。
现代环境美学家如卡而松则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全美”的命题,意思是凡自然之物都是美的,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相似之处。
老子说的道,“道法自然”就有自然的意思。
第二,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是自然中稀罕之物。
从奇石赏析来看,不外立体欣赏、平面欣赏以及平面欣赏与立体欣赏相结合这三个方面。
而这都要把对奇石的型、质、色、纹等自然属性的考究作为切入点。
那末,在自然造化的作用下,奇石所特有的,非常见的或型、或质、或色、或纹或其组合就会令人惊叹自然造化之功,而受到一种美的震撼。
所以奇石之美,一个“奇”字,切中要害。
第三,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
现代经典美学认为,美的社会属性是因“自然人化”才使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
就是说,奇石之美,既有客观属性的一面,同时又有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赏析者对其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的一面。
当你从河滩上采撷到一枚你认可的卵石时,这卵石的性质就变了,它由原生态的“自然之物”变成了“为人之物”。
它的美既是天生的,也是你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