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当家,少夫人,”……
当杨文礼走到船队面前时,一路上的兵丁,都向他鞠躬行礼问候,执礼甚恭。
杨文礼睥睨四顾,步履从容,对兵丁们只是微微颌首,自然引起了一众船东的注目。
这一细看,可不得了,只见那人生得虎背熊腰,高大健壮,最重要的是他那睥睨天下的气势,非同小可,是长年居于上位者的人才能拥有,与之比肩的,至少是部府大堂。
问题是他这么年轻,这就耐人回味了,还有那拥立其后的几千兵丁,各个面目凶恶,体格健壮,再加上统一的制式着装,竟然比身着大红胖袄的官兵,还要威风不小。
……
“大当家,少夫人,请上这艘大船。”杨仁天在前边躬身引路道。
这个时候,除了几个少年家丁,陪侍在旁,其余的军官都没有机会上前见礼了,包括负责监管船队的扬义盈什长,他们只能远远的遥遥鞠躬。
迎接大当家果然气派不凡,在船上站岗的所有兵丁一齐鞠躬,那双手合腿,呈四十五度的标准鞠躬礼,震撼了一众船东水手的心灵。
中国自古重礼,但从没有此鞠躬礼般恭敬精神,所谓执礼甚恭,莫过如此了。
礼也可以有美,美能给人心灵享受,此等礼节,比双手作揖或跪礼就要高明不少。
一众船东水手的小心思,杨文礼不知道,他在杨仁天的带领下,在一艘最大的达到200料载重的船仓坐定,小燕儿在右手陪坐。
“大……大……大王!小的是此艘船的主人,小的代表全体船工水手,欢迎大王大驾光临!”此船的船东,依照礼节,只能麻着胆子进船仓战战兢兢的致欢迎辞。
客大欺主,这就是真实的例子,杨文礼拥兵几千,虽然不是高官大员,但同样威势无俦,他只是小小的商人,生怕一句话没讲好,惹怒了面前的这位年轻的山大王,被咔嚓了,可就冤死了。
“船东,你无须害怕,我不是吃人的恶魔,不会伤害你的,我是你的客人,仅此而已,我会足额付给你船款,包你不会赔本。
我的手下,虽然面目凶恶,但都不是坏人,没有我的命令,没人敢伤害你们……”杨文礼换上一副和蔼的面孔温言细语地安抚船东道。
船东倒也知道这些强人,需要用船,不会杀他们,但他还是本能的害怕,两人势力太不对等了,有如蝼蚁对比大象。因此他还是战战兢兢的感谢道:“谢谢大王,谢谢大王!”
见船东如此拘谨,杨文礼就扬手让他出去了。
陪同杨文礼在船仓里坐定的只有杨仁天、杨仁月两位总旗官,还有几位文书。
杨文礼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对堂下众人吩咐道:“等兵丁们上船,就马上启航,我们要趁官府尚不知情就走一大段路,能走多远就多远,虽然我们并不畏惧官兵,但我不想多造无谓杀戮。
仁月,你去负责船队指挥,尽快启程。”
“遵命”杨仁月马上起身立正行礼应诺道,然后他一个立定转身就出去了。
紧接着,杨文礼又召唤在门口侍立的奴兵杨礼人道:“礼人,将杨仁宇小旗官部下,那个叫杨义什么的伍长找来,我好随时了解一路上的情况。”
“是”杨礼人深鞠一躬应诺,也出船仓去传令了。
姓杨的太多了,杨文礼不可能记得每个人的名字,这也是一大缺点,杨文礼在心里已经决定不再轻易赐姓赐名了,今后非大功绩者,不会再赐姓,杨姓将是一种荣耀。
……
一直到现在,小燕儿都像一个大人一样危身正坐,一副严肃的面孔,不苟言笑,以保持着她主母的威严。
但太师椅有点高,她悬挂着小短腿,不免有失体统,又加上椅子比较深,她靠不到椅背,配上她故作庄严的样子,甚是滑稽。
其实她不知道,她每天制造的笑料有很多,主要是她的身份很怪异,如果她是杨文礼的女儿倒没什么,可是她小小年纪就要当这几千部众的主母,就难免惹出不少笑话了。
……
几个文书现在主管后勤部,也算是位高权重了,特别是后勤部总管李怀宣和考功司司长王汝成,掌握实权,还管着几百列兵。但也因此更畏惧杨文礼,他们的荣光全由他一言而决,坐在椅子上都是挨着半边屁股,执礼甚恭。
“李总管,到松江港购船购物的事宜,诸事繁杂,你们后勤部一定要一个统筹规划,务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我不想现在就与官府对立,这对我们没有益处,明朝享国祚二百多年,气数未尽,民心在彼,所以我才率领尔等远赴关外发展,避开国内的乱剧……”
闲着也是闲着,杨文礼又仔细叮嘱了一番李怀宣。
“属下一定谨记大当家的教诲,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李怀宣马上站起来,鞠躬行礼回禀道。
气数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但直通人心,后面的十几年,涌现出许多忠君爱国的志士就可见一斑,那也是明朝国运未衰的体现。
其实,杨文礼不知道的是,在他呆在跑马岭一心科研的时候,此时明朝已经发生剧变。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八月初因为到御花园乘龙舟赏花,不幸落水,落下病根,吃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丹:灵露饮,在八月十一就一命归西了。
天启皇帝英年早逝,没有后人,在临终前,他将皇位传给了信王朱由检,也就是明朝的未代皇帝崇祯。
天启皇帝给崇祯可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烂滩子,彼时天灾不断,朝堂上又是东林党与阉党党争不断。
崇祯皇帝一上台,就要操心朝政问题,可是他年幼继位,没有什么经验,被东林君子带歪了。
还有边关糜烂,屡吃败仗,九边重镇如同虚设,又无名将支撑,于是他就想到了起复在年初才罢职归乡的袁崇焕。
主要是袁崇焕两次所谓的大捷,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在败声一片的庸碌无为的文官当中,特别耀眼。
无独有偶,袁崇焕却是被魏忠贤贬回老家的,他的理由是,袁崇焕畏惧建奴,不救友军。
说真的,崇祯毕竟嫩了一点,只看到了人的表象,而魏忠贤却老谋深算,一眼就能辨别人的底子,是讲大话空话的,还是有真凭实料。
……未完待续
当杨文礼走到船队面前时,一路上的兵丁,都向他鞠躬行礼问候,执礼甚恭。
杨文礼睥睨四顾,步履从容,对兵丁们只是微微颌首,自然引起了一众船东的注目。
这一细看,可不得了,只见那人生得虎背熊腰,高大健壮,最重要的是他那睥睨天下的气势,非同小可,是长年居于上位者的人才能拥有,与之比肩的,至少是部府大堂。
问题是他这么年轻,这就耐人回味了,还有那拥立其后的几千兵丁,各个面目凶恶,体格健壮,再加上统一的制式着装,竟然比身着大红胖袄的官兵,还要威风不小。
……
“大当家,少夫人,请上这艘大船。”杨仁天在前边躬身引路道。
这个时候,除了几个少年家丁,陪侍在旁,其余的军官都没有机会上前见礼了,包括负责监管船队的扬义盈什长,他们只能远远的遥遥鞠躬。
迎接大当家果然气派不凡,在船上站岗的所有兵丁一齐鞠躬,那双手合腿,呈四十五度的标准鞠躬礼,震撼了一众船东水手的心灵。
中国自古重礼,但从没有此鞠躬礼般恭敬精神,所谓执礼甚恭,莫过如此了。
礼也可以有美,美能给人心灵享受,此等礼节,比双手作揖或跪礼就要高明不少。
一众船东水手的小心思,杨文礼不知道,他在杨仁天的带领下,在一艘最大的达到200料载重的船仓坐定,小燕儿在右手陪坐。
“大……大……大王!小的是此艘船的主人,小的代表全体船工水手,欢迎大王大驾光临!”此船的船东,依照礼节,只能麻着胆子进船仓战战兢兢的致欢迎辞。
客大欺主,这就是真实的例子,杨文礼拥兵几千,虽然不是高官大员,但同样威势无俦,他只是小小的商人,生怕一句话没讲好,惹怒了面前的这位年轻的山大王,被咔嚓了,可就冤死了。
“船东,你无须害怕,我不是吃人的恶魔,不会伤害你的,我是你的客人,仅此而已,我会足额付给你船款,包你不会赔本。
我的手下,虽然面目凶恶,但都不是坏人,没有我的命令,没人敢伤害你们……”杨文礼换上一副和蔼的面孔温言细语地安抚船东道。
船东倒也知道这些强人,需要用船,不会杀他们,但他还是本能的害怕,两人势力太不对等了,有如蝼蚁对比大象。因此他还是战战兢兢的感谢道:“谢谢大王,谢谢大王!”
见船东如此拘谨,杨文礼就扬手让他出去了。
陪同杨文礼在船仓里坐定的只有杨仁天、杨仁月两位总旗官,还有几位文书。
杨文礼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对堂下众人吩咐道:“等兵丁们上船,就马上启航,我们要趁官府尚不知情就走一大段路,能走多远就多远,虽然我们并不畏惧官兵,但我不想多造无谓杀戮。
仁月,你去负责船队指挥,尽快启程。”
“遵命”杨仁月马上起身立正行礼应诺道,然后他一个立定转身就出去了。
紧接着,杨文礼又召唤在门口侍立的奴兵杨礼人道:“礼人,将杨仁宇小旗官部下,那个叫杨义什么的伍长找来,我好随时了解一路上的情况。”
“是”杨礼人深鞠一躬应诺,也出船仓去传令了。
姓杨的太多了,杨文礼不可能记得每个人的名字,这也是一大缺点,杨文礼在心里已经决定不再轻易赐姓赐名了,今后非大功绩者,不会再赐姓,杨姓将是一种荣耀。
……
一直到现在,小燕儿都像一个大人一样危身正坐,一副严肃的面孔,不苟言笑,以保持着她主母的威严。
但太师椅有点高,她悬挂着小短腿,不免有失体统,又加上椅子比较深,她靠不到椅背,配上她故作庄严的样子,甚是滑稽。
其实她不知道,她每天制造的笑料有很多,主要是她的身份很怪异,如果她是杨文礼的女儿倒没什么,可是她小小年纪就要当这几千部众的主母,就难免惹出不少笑话了。
……
几个文书现在主管后勤部,也算是位高权重了,特别是后勤部总管李怀宣和考功司司长王汝成,掌握实权,还管着几百列兵。但也因此更畏惧杨文礼,他们的荣光全由他一言而决,坐在椅子上都是挨着半边屁股,执礼甚恭。
“李总管,到松江港购船购物的事宜,诸事繁杂,你们后勤部一定要一个统筹规划,务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我不想现在就与官府对立,这对我们没有益处,明朝享国祚二百多年,气数未尽,民心在彼,所以我才率领尔等远赴关外发展,避开国内的乱剧……”
闲着也是闲着,杨文礼又仔细叮嘱了一番李怀宣。
“属下一定谨记大当家的教诲,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李怀宣马上站起来,鞠躬行礼回禀道。
气数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但直通人心,后面的十几年,涌现出许多忠君爱国的志士就可见一斑,那也是明朝国运未衰的体现。
其实,杨文礼不知道的是,在他呆在跑马岭一心科研的时候,此时明朝已经发生剧变。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八月初因为到御花园乘龙舟赏花,不幸落水,落下病根,吃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丹:灵露饮,在八月十一就一命归西了。
天启皇帝英年早逝,没有后人,在临终前,他将皇位传给了信王朱由检,也就是明朝的未代皇帝崇祯。
天启皇帝给崇祯可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烂滩子,彼时天灾不断,朝堂上又是东林党与阉党党争不断。
崇祯皇帝一上台,就要操心朝政问题,可是他年幼继位,没有什么经验,被东林君子带歪了。
还有边关糜烂,屡吃败仗,九边重镇如同虚设,又无名将支撑,于是他就想到了起复在年初才罢职归乡的袁崇焕。
主要是袁崇焕两次所谓的大捷,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在败声一片的庸碌无为的文官当中,特别耀眼。
无独有偶,袁崇焕却是被魏忠贤贬回老家的,他的理由是,袁崇焕畏惧建奴,不救友军。
说真的,崇祯毕竟嫩了一点,只看到了人的表象,而魏忠贤却老谋深算,一眼就能辨别人的底子,是讲大话空话的,还是有真凭实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