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书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质疑声,主要的质疑是在主角的身份与后续的安排等等方面。
关于为什么选择李元吉这个角色,这个就不多解释了,我想书名和简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甚至可以解释后续的一些剧情安排等问题。
那么咱们继续来说一说主角为什么能忍着不去造反,即使五个儿子被杀也能忍。
其一,这五个儿子跟穿越后的主角没有什么感情,换句话说,实际上并不是‘亲生’的,主角又为什么要因为这五个连面都没见过的儿子去造反?
其二,还是那句话,书名和简介已经解释了一切,可以说这就是本书的主线,既然走的是这一条线,就不可能再去走造反这条路,至于为什么没有提醒李建成,这个后面会有解释。
第二个问题,李世民为什么不杀主角。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文中也不止一次解释过,可能大家都忽略了。
从道理上来讲,在高层那个位置,想杀掉一个身份同样很高的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容易,其实跟打仗是一样的,错过了那个最佳的机会,可能就再也不会有机会了。
主角出城躲,原因有二,一是军营内的军队是以李建成和李元吉部下为主,李世民的部下只是少量的,因为他们本先的计划是把李世民引入军营。但是为了增加剧情的冲突感,所以我把军营的负责将领写成了秦琼,但我想这个并不影响整个军营的兵力构成。
秦琼是理智的,能够分析利弊的,我想这个评价大家应该都认可,而文中也数次提起,李元吉的武力值并不弱,秦琼此时基本上已经算是伤痕累累,唐统一后秦琼就久病缠身,做个统帅没问题,但对战的话,武力值肯定不行。
程咬金其实是个被‘神化’的人物,并不是说程咬金真的就一无是处,恰恰相反,论武力,程咬金排不到前面,但这个人非常聪明,为人处世非常老道,用老狐狸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是程咬金为什么会混上一个混世魔王的称号,当然,这个称号是隋唐演义中的,正史中从未出现过这个称号,但是从程咬金生猝年来看,以及民间的形象,他必须要做出点荒唐的事,但那全是装的,每一件事都是适可而止,毕竟这是小说,不是正史,对人物刻画稍微改变一些,但不改变本质应该问题不大。
段志玄的武力可能高一些,但此时他的地位并不如秦、程二人,所以他的意见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说了上面几点,为什么不在军营杀主角已经相当明确了,一,主角也不是吃素的,即便不可能战胜他们三个,但拖个一时半会儿还是没问题的,账外有一百多护卫,在真实战争中,能够成为王爷身边护卫的,没几个是软蛋,主角托住,护卫放冷刀,弄死他们三个可以说是问题不大。
现场杀不死,军营兵力也没主角多,加上主角已经表明了意图,作为一个统帅,我想这个时候没理由再去下令拼着全军覆没去强杀主角。
而回到城中以后,李世民就更没理由杀掉主角了,这就牵扯到第三个问题了。
关于李世民的性格。
说到这里,我先解释一下我的历史知识的来源问题。
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正史,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唐六典,资治通鉴等,读正史是无聊,枯燥的,而且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正史的记载未必就是准确的,而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翻开所有的正史一片片的去对比,去推断。
所以另一个来源是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所有关于唐太宗时期前后的内容,我至少看了不下五遍,而讲师也全是名牌大学的教授,都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级人物,通过百家讲坛,可以解决因时间问题,无法从正史获得的知识。
而关于李世民的性格,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玄武门之前,那个时期的李世民的性格是暴躁的,心怀幽怨的,说白了,这一时期李世民的性格几乎跟李元吉差不多,但是在军功方面要远胜于李元吉,加上有李元吉这个出头鸟,所以掩盖了这些,另外就是登基以后,李世民曾修改过史书,这一点是正史有记载的。
修改史书可以说他改掉了一些不好的记载,可为什么要说他的性格与李元吉没什么差别呢?
其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天策府,天策府都是李世民的旧将,玄武门之后也都得到了重用,身居高位,但李世民为什么不像其他君主那样,杀掉一批手握军权帮他打天下的老人呢?
历史上很多君主都这么做了,但李世民没有,那是因为这些帮他打天下的旧将,手中压根就没有军权,没错,虽然他们身兼十六卫将军,但实际上就是个荣誉职位,军权并不在他们手上,而他们的办公地点也是在长安。如果还有人质疑,那么请想一下,东、西部战区的司令官,会一年四季都在京城办公吗?
杯酒释兵权?那么看完下面这个解释再来确定。
玄武门之后的李世民是善于纳谏的,魏徵等一大批谏臣历史上赫赫有名,而谏官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是最好的。
魏徵出自于太子府,再往前是李密,是前隋的官员,也曾数次改换门庭,魏徵有自己的抱负,而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后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个有抱负,一个想成为明君,两人是曾经的死对头,而李世民也曾数次想杀掉魏徵,但是被长孙皇后拦了下来,如果觉得我是在胡说,那么魏徵死后太宗亲自写了一篇碑文,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又把碑文给推倒了,直到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才有竖了起来。
所以说,他们两个是各自抱着目的走在一起的,一个使劲弹,显示自己是直臣,一个来者不拒,你提我就接受,显示明君的气度。
但是,有一点请注意,唐太宗时期的谏官,没有一个出自于天策府。
是的,没有错,天策府旧将到底有没有进行过纳谏,史书上只在房玄龄转记载了一段,那是房玄龄将死之时,写了一道谏言让人送去给正在东征高句丽的李世民,而在送出去不久后,房玄龄就死了,太宗听从了意见,停止了东征。
连房玄龄这种李世民的心腹重臣,跟着他打天下走了几十年的老人,活着的时候都不敢谏言,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天策府老将,玄武门之后的谏官,两者一对比,答案自然揭晓。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主角?难道他就不知道主角有问题吗?答案是知道,做了亏心事,别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书中也曾数次或明或暗提出李世民想杀主角,一次被长孙皇后制止,一次被魏徵制止。
在这个时期,李世民已经开始向一名合格的演员演变了,主角能忍,他更能忍,主角忍与不忍在自己,李世民则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忍。
还是那句话,刚坐上皇位,历史上的情况就不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那些原来的旧将只能服从李世民。
但书中不同,李元吉还活着,朝中李渊的势力(后面会讲),李建成的势力,主角自己的势力,即便李世民吸收了部分势力,但余下的三股势力混在一起,也不是李世民能抗衡的,况且还有河北这个李建成和李元吉亲自打造的地盘,历史上这个区域是魏徵去收复的,但书中李元吉还活着,魏徵去已经不管用了。
加上主角利用历史知识开的神秘势力bug,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李世民还敢杀吗?而这些情况,除了河北以外,我在书中也有提及过。
最后说下玄武门,这一点只要稍微细心一点的都可以发现,整个玄武门之变,异常的情况太多太多。
首先,李渊已经下令李建成和李元吉次日进宫对峙,那么李渊的心该有多大?听到太子和四子与自己后宫有染的消息之后,还会在对峙当日去内湖划船?
第二,李世民派尉迟恭去给李渊担任警卫,那么问题来了,史书记载,常何开门以后进入皇宫的人只有几个大将,而李渊身为皇帝,身边的护卫难道全被买通了不成?李世民没有这个能耐,他也不敢,如果觉得不信,可以试着去买通一下某南海的警卫试试,看看是什么结果,古代皇帝身边的护卫,忠诚度甚至比现在更牢靠。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宫中见到李世民为什么要扭头就跑?宫中护卫那么多,李元吉的武力不比李世民弱,又有什么理由要跑?而结果只有一个,他们两个看到了让他们恐惧的画面,幻想一下,一个身穿豪华丝绸服饰的李世民站在那里等他们两个,就算心中有疑惑,也不会扭头就跑,但如果是一个身穿战甲,手持兵器,浑身血粼粼的李世民站在那里呢?似乎一切都可以解释的通了。
综合以上所述,其实也不难判断出答案,其实在玄武门发生的时候,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了,李世民手中是有军权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军权根本比不上李世民,那种情况,谁进宫谁死。主角穿越的时间是玄武门前一天,或者可以说,在主角穿越的时候,玄武门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告诉李建成,只能引起更大的骚乱,同时也减少了主角存活的可能。
而不告诉他,则可以装出一副不忍骨肉相残的可怜姿态来获取同情感,加上李渊还活着,势力岁残,但是还在,李世民为了明君的形象,不能,也不敢什么都不顾的就痛下杀手。
可以说,选择李元吉这个主角,的确就是一盘死局,无论从哪个阶段来说,他最多也就活到李渊死的时候。
选择了这个题材,这个身份,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新书期废掉的稿子不下十万字,第一份稿子四万多字,写的也比较详细,很多布局,解决方案都写的很清楚,但是被徐总给毙了,回过头一看,详细是详细了,可读起来却少了很多感觉。
我不想像上一本书那样匆促的动笔,在准备不足的时候就贸然发书,最后搞得成绩根本不行,而自己也写不下去,即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也浪费了读者对我的期待与信任。
这本书从开始动笔,到发书,中间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我思考了无数个方案,改了无数次的稿子,终于找到了一个破解这个死局的方法,在我看来,这是这条主线唯一破解这个死局的方案,具体是什么我暂时无法透漏,不然就剧透了,而以上的解释,也全是已经写出来的内容。
本以为大家应该会理解我的这种布局方案,但没想到批评的声音还是很多,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写蹦,也不会写蹦,不可能会写蹦,现在不会,以后也同样不会。
这段时间的批评让我感觉很失落,很颓废,特别是在推荐期间成绩开始出现下滑,心中更是烦躁不堪,看着冷冰冰的数据,只能点燃一颗接着一颗的烟,我也很不甘心,所以我觉得必须要出来解释一下,很感谢所有支持过我的兄弟们,无论你们是默默的投票与打赏,或者是发出严厉的批评与质疑声。
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不同方式的鼓励与支持,至少证明你们还在看,我会继续将这本书写下去,也希望大家可以一直继续的支持我走下去,我会给你们一个不一样的大唐,一个从未有人以这种切入方式与剧情写过的大唐。
关于为什么选择李元吉这个角色,这个就不多解释了,我想书名和简介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甚至可以解释后续的一些剧情安排等问题。
那么咱们继续来说一说主角为什么能忍着不去造反,即使五个儿子被杀也能忍。
其一,这五个儿子跟穿越后的主角没有什么感情,换句话说,实际上并不是‘亲生’的,主角又为什么要因为这五个连面都没见过的儿子去造反?
其二,还是那句话,书名和简介已经解释了一切,可以说这就是本书的主线,既然走的是这一条线,就不可能再去走造反这条路,至于为什么没有提醒李建成,这个后面会有解释。
第二个问题,李世民为什么不杀主角。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文中也不止一次解释过,可能大家都忽略了。
从道理上来讲,在高层那个位置,想杀掉一个身份同样很高的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容易,其实跟打仗是一样的,错过了那个最佳的机会,可能就再也不会有机会了。
主角出城躲,原因有二,一是军营内的军队是以李建成和李元吉部下为主,李世民的部下只是少量的,因为他们本先的计划是把李世民引入军营。但是为了增加剧情的冲突感,所以我把军营的负责将领写成了秦琼,但我想这个并不影响整个军营的兵力构成。
秦琼是理智的,能够分析利弊的,我想这个评价大家应该都认可,而文中也数次提起,李元吉的武力值并不弱,秦琼此时基本上已经算是伤痕累累,唐统一后秦琼就久病缠身,做个统帅没问题,但对战的话,武力值肯定不行。
程咬金其实是个被‘神化’的人物,并不是说程咬金真的就一无是处,恰恰相反,论武力,程咬金排不到前面,但这个人非常聪明,为人处世非常老道,用老狐狸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是程咬金为什么会混上一个混世魔王的称号,当然,这个称号是隋唐演义中的,正史中从未出现过这个称号,但是从程咬金生猝年来看,以及民间的形象,他必须要做出点荒唐的事,但那全是装的,每一件事都是适可而止,毕竟这是小说,不是正史,对人物刻画稍微改变一些,但不改变本质应该问题不大。
段志玄的武力可能高一些,但此时他的地位并不如秦、程二人,所以他的意见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说了上面几点,为什么不在军营杀主角已经相当明确了,一,主角也不是吃素的,即便不可能战胜他们三个,但拖个一时半会儿还是没问题的,账外有一百多护卫,在真实战争中,能够成为王爷身边护卫的,没几个是软蛋,主角托住,护卫放冷刀,弄死他们三个可以说是问题不大。
现场杀不死,军营兵力也没主角多,加上主角已经表明了意图,作为一个统帅,我想这个时候没理由再去下令拼着全军覆没去强杀主角。
而回到城中以后,李世民就更没理由杀掉主角了,这就牵扯到第三个问题了。
关于李世民的性格。
说到这里,我先解释一下我的历史知识的来源问题。
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正史,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唐六典,资治通鉴等,读正史是无聊,枯燥的,而且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正史的记载未必就是准确的,而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翻开所有的正史一片片的去对比,去推断。
所以另一个来源是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所有关于唐太宗时期前后的内容,我至少看了不下五遍,而讲师也全是名牌大学的教授,都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级人物,通过百家讲坛,可以解决因时间问题,无法从正史获得的知识。
而关于李世民的性格,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玄武门之前,那个时期的李世民的性格是暴躁的,心怀幽怨的,说白了,这一时期李世民的性格几乎跟李元吉差不多,但是在军功方面要远胜于李元吉,加上有李元吉这个出头鸟,所以掩盖了这些,另外就是登基以后,李世民曾修改过史书,这一点是正史有记载的。
修改史书可以说他改掉了一些不好的记载,可为什么要说他的性格与李元吉没什么差别呢?
其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天策府,天策府都是李世民的旧将,玄武门之后也都得到了重用,身居高位,但李世民为什么不像其他君主那样,杀掉一批手握军权帮他打天下的老人呢?
历史上很多君主都这么做了,但李世民没有,那是因为这些帮他打天下的旧将,手中压根就没有军权,没错,虽然他们身兼十六卫将军,但实际上就是个荣誉职位,军权并不在他们手上,而他们的办公地点也是在长安。如果还有人质疑,那么请想一下,东、西部战区的司令官,会一年四季都在京城办公吗?
杯酒释兵权?那么看完下面这个解释再来确定。
玄武门之后的李世民是善于纳谏的,魏徵等一大批谏臣历史上赫赫有名,而谏官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是最好的。
魏徵出自于太子府,再往前是李密,是前隋的官员,也曾数次改换门庭,魏徵有自己的抱负,而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后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个有抱负,一个想成为明君,两人是曾经的死对头,而李世民也曾数次想杀掉魏徵,但是被长孙皇后拦了下来,如果觉得我是在胡说,那么魏徵死后太宗亲自写了一篇碑文,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又把碑文给推倒了,直到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才有竖了起来。
所以说,他们两个是各自抱着目的走在一起的,一个使劲弹,显示自己是直臣,一个来者不拒,你提我就接受,显示明君的气度。
但是,有一点请注意,唐太宗时期的谏官,没有一个出自于天策府。
是的,没有错,天策府旧将到底有没有进行过纳谏,史书上只在房玄龄转记载了一段,那是房玄龄将死之时,写了一道谏言让人送去给正在东征高句丽的李世民,而在送出去不久后,房玄龄就死了,太宗听从了意见,停止了东征。
连房玄龄这种李世民的心腹重臣,跟着他打天下走了几十年的老人,活着的时候都不敢谏言,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天策府老将,玄武门之后的谏官,两者一对比,答案自然揭晓。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主角?难道他就不知道主角有问题吗?答案是知道,做了亏心事,别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书中也曾数次或明或暗提出李世民想杀主角,一次被长孙皇后制止,一次被魏徵制止。
在这个时期,李世民已经开始向一名合格的演员演变了,主角能忍,他更能忍,主角忍与不忍在自己,李世民则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忍。
还是那句话,刚坐上皇位,历史上的情况就不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那些原来的旧将只能服从李世民。
但书中不同,李元吉还活着,朝中李渊的势力(后面会讲),李建成的势力,主角自己的势力,即便李世民吸收了部分势力,但余下的三股势力混在一起,也不是李世民能抗衡的,况且还有河北这个李建成和李元吉亲自打造的地盘,历史上这个区域是魏徵去收复的,但书中李元吉还活着,魏徵去已经不管用了。
加上主角利用历史知识开的神秘势力bug,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李世民还敢杀吗?而这些情况,除了河北以外,我在书中也有提及过。
最后说下玄武门,这一点只要稍微细心一点的都可以发现,整个玄武门之变,异常的情况太多太多。
首先,李渊已经下令李建成和李元吉次日进宫对峙,那么李渊的心该有多大?听到太子和四子与自己后宫有染的消息之后,还会在对峙当日去内湖划船?
第二,李世民派尉迟恭去给李渊担任警卫,那么问题来了,史书记载,常何开门以后进入皇宫的人只有几个大将,而李渊身为皇帝,身边的护卫难道全被买通了不成?李世民没有这个能耐,他也不敢,如果觉得不信,可以试着去买通一下某南海的警卫试试,看看是什么结果,古代皇帝身边的护卫,忠诚度甚至比现在更牢靠。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宫中见到李世民为什么要扭头就跑?宫中护卫那么多,李元吉的武力不比李世民弱,又有什么理由要跑?而结果只有一个,他们两个看到了让他们恐惧的画面,幻想一下,一个身穿豪华丝绸服饰的李世民站在那里等他们两个,就算心中有疑惑,也不会扭头就跑,但如果是一个身穿战甲,手持兵器,浑身血粼粼的李世民站在那里呢?似乎一切都可以解释的通了。
综合以上所述,其实也不难判断出答案,其实在玄武门发生的时候,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了,李世民手中是有军权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军权根本比不上李世民,那种情况,谁进宫谁死。主角穿越的时间是玄武门前一天,或者可以说,在主角穿越的时候,玄武门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告诉李建成,只能引起更大的骚乱,同时也减少了主角存活的可能。
而不告诉他,则可以装出一副不忍骨肉相残的可怜姿态来获取同情感,加上李渊还活着,势力岁残,但是还在,李世民为了明君的形象,不能,也不敢什么都不顾的就痛下杀手。
可以说,选择李元吉这个主角,的确就是一盘死局,无论从哪个阶段来说,他最多也就活到李渊死的时候。
选择了这个题材,这个身份,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新书期废掉的稿子不下十万字,第一份稿子四万多字,写的也比较详细,很多布局,解决方案都写的很清楚,但是被徐总给毙了,回过头一看,详细是详细了,可读起来却少了很多感觉。
我不想像上一本书那样匆促的动笔,在准备不足的时候就贸然发书,最后搞得成绩根本不行,而自己也写不下去,即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也浪费了读者对我的期待与信任。
这本书从开始动笔,到发书,中间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我思考了无数个方案,改了无数次的稿子,终于找到了一个破解这个死局的方法,在我看来,这是这条主线唯一破解这个死局的方案,具体是什么我暂时无法透漏,不然就剧透了,而以上的解释,也全是已经写出来的内容。
本以为大家应该会理解我的这种布局方案,但没想到批评的声音还是很多,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写蹦,也不会写蹦,不可能会写蹦,现在不会,以后也同样不会。
这段时间的批评让我感觉很失落,很颓废,特别是在推荐期间成绩开始出现下滑,心中更是烦躁不堪,看着冷冰冰的数据,只能点燃一颗接着一颗的烟,我也很不甘心,所以我觉得必须要出来解释一下,很感谢所有支持过我的兄弟们,无论你们是默默的投票与打赏,或者是发出严厉的批评与质疑声。
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不同方式的鼓励与支持,至少证明你们还在看,我会继续将这本书写下去,也希望大家可以一直继续的支持我走下去,我会给你们一个不一样的大唐,一个从未有人以这种切入方式与剧情写过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