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这边的防御不仅仅是修几个工事就算完事,还有一堆配套工程要解决。
虽然紧挨着怒江,可是松山上边却没有什么像样的水源。根据部队的调查,山上的居民一共是294户、1623人,雨季时随便接些雨水就能过日子,可是一到旱季只能依靠山上的几处小泉眼。
很可惜,这点出水量根本无法供应一个旅,为此部队不得不买来三百多匹滇马,组织运输队一天一趟下山背水。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由于工程的用水量太大,山上的部队没人每天只能保证两公升的饮用水。
后来根据当地居民的指引,侦察兵在水无川山谷中发现水源。修建好蓄水池以后,先用两级抽水泵抽水上山,然后在用水管送到各处阵地上。考虑到开战后供水设施可能受损,而且日本很有肯能通过投毒切断山上的水源供应,赵诚命令各个阵地必须使用空油桶储存够十五天的饮用水,旅部会派人随时进行抽查。
各个阵地之间的距离不近,从旅部到最远的一个要塞有二十来公里,确保战时通讯也是个大难题。目前边防二旅采取的是双重配置,除了电台还有电话进行联络,但是赵诚还是觉得不保险,张伟手下的新兵太多,打仗时一但指挥系统出问题,那些被分割包围的部队肯定会崩溃。
好在于璐刚送来一批摩托罗拉公司scr300tm步话机,这玩意有效距离达到17公里。因为数量的问题,第一批都给力李有财,而且只能下配发到连一级部队。部队在家里实验时的效果非常好,只是不知道上了战场会怎么样
松山这边的生活很单调,但是每天东奔西跑到也过的充实。视察阵地、和士兵谈心,偶尔还能去老林子打猎,野鸡、野兔、麂子、野猪,弄上几只来烧烤也挺不错。
几天下来,二十几个要塞跑了一大半。赵诚对惠通桥一线的防御还算满意,工事和武器配备在国内都已经属于第一流水平,尤其那些充当机动火力点的意大利坦克,连日本人都不会这么奢侈。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因为兵力的原因,张伟的旅部几乎没有什么机动部队,一但外围据点被日军攻下,根本无法组织反击。再有就是弹药和物资储备不足,西岸各个要塞的弹药储备只够支撑十天的战斗,一但惠通桥被毁,部队所依仗的自动火力很快就会变成摆设。
仔细斟酌过后,赵诚决定给边防二旅补充五百名新兵,等陕州那边局势稳定以后再调两百名打过仗的老兵给张伟。要塞区内的粮食要储备半年的份量,弹药要增加到八十天的作战份额,武器的储备也要适当增加。
除了人员和武器弹药,还得尽快给这边补充一些雨衣和大衣。雨衣是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雨季,这里和缅甸的天气差不多,一但进入五月,雨水就会没完没了,部队不可能整天躲在工事里,巡逻、训练、站岗都少不雨具。大衣是为高海拔部队准备的,别看这里处于亚热带,海拔高的地方一点不比华北暖和多少,尤其是晚上,有的工事里还得点上火塘
张伟的性子有些毛糙,以前都是跟在自己身后跑,这会陡然要管理几千号人的队伍,的确有些难为他。不过部队实在缺人,士官和中低级军官还好解决一些,营以上军官的缺口简直就是灾难。虽说部队这两年没少组织老弟兄进行培训,可指挥一个百十号人的连队和指挥千人团级单位区别非常大,光是日常事务就能让人手忙脚乱。
目前来看,只有曹二宝还算合格。大几千人的部队,五万多人的农场,要种地、要带队伍打仗、还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所以老弟兄里就数曹二宝成长的最快。以他现在的水平,就算统领一个步兵师肯定没有问题。
至于张伟、李有财他们就稍微差一点,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历练的机会。东川和盘县基地老弟兄多、犹太人人多、欧洲过来的军官多,大把的专业人士从旁协助,自然用不着像曹二宝那样事事烦心,所以做起事来总是不靠谱。
这兵也不行、官也不行,天知道现在真要把新24师全拉上去和日本人打阵地战会出什么乱子。
根据陕州那边得来的经验,惠通桥这边防谍、防渗透的任务现在就得抓起来。山里的居民统一迁到怒江东岸,部队给他们发工资,老人、妇女帮着养牲口种菜,男丁都发枪帮着部队巡逻。
沿途过往的司机也是大麻烦,往来的货车很多,车厢都有帆布盖着,里面装的是人是货、是什么货物都不知道。日本人现在整天都在打惠通桥的主意,光是轰炸机就来了几十次。不管是来弄一辆装满炸药的车过来一炸了之,派一队人过来直接抢桥,都不是那些守桥部队能防得住的。
滇缅公路从龙陵县城到保山一线都没什么像样的空地,只有在腊勐乡那里还算宽敞。把路边十来家民房都买下来,再用挖掘机把后面的山体做些小修整,大约可以同时停下二十辆卡车,弄一个检查站倒是正好,顺便可以为过往的司机当作临时休息区。检查站在高处有两个火力点,足以应付日军小队价格的进攻,山上的要塞可以为休息区提供防空火力保护、如果遇到大麻烦,怒江对岸的大炮可以直接用炮弹解决任何纠纷
查缺补漏,赵诚尽可能地把要塞区的漏洞尽可能地进行了弥补。上到人员装备,下到要塞区各厨房雨季需要的燃料,甚至还有官兵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厕所,都一一做了完善。
等张伟的假期结束,惠通桥要塞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部队的训练大纲也被重新修改过。射击、拼刺、投弹、攀登、防空、防化学攻击,甚至多雾天气的防御作战,如果训练进行的足够充分,部队至少不会在日本人的猛攻下惊慌失措。
虽然紧挨着怒江,可是松山上边却没有什么像样的水源。根据部队的调查,山上的居民一共是294户、1623人,雨季时随便接些雨水就能过日子,可是一到旱季只能依靠山上的几处小泉眼。
很可惜,这点出水量根本无法供应一个旅,为此部队不得不买来三百多匹滇马,组织运输队一天一趟下山背水。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由于工程的用水量太大,山上的部队没人每天只能保证两公升的饮用水。
后来根据当地居民的指引,侦察兵在水无川山谷中发现水源。修建好蓄水池以后,先用两级抽水泵抽水上山,然后在用水管送到各处阵地上。考虑到开战后供水设施可能受损,而且日本很有肯能通过投毒切断山上的水源供应,赵诚命令各个阵地必须使用空油桶储存够十五天的饮用水,旅部会派人随时进行抽查。
各个阵地之间的距离不近,从旅部到最远的一个要塞有二十来公里,确保战时通讯也是个大难题。目前边防二旅采取的是双重配置,除了电台还有电话进行联络,但是赵诚还是觉得不保险,张伟手下的新兵太多,打仗时一但指挥系统出问题,那些被分割包围的部队肯定会崩溃。
好在于璐刚送来一批摩托罗拉公司scr300tm步话机,这玩意有效距离达到17公里。因为数量的问题,第一批都给力李有财,而且只能下配发到连一级部队。部队在家里实验时的效果非常好,只是不知道上了战场会怎么样
松山这边的生活很单调,但是每天东奔西跑到也过的充实。视察阵地、和士兵谈心,偶尔还能去老林子打猎,野鸡、野兔、麂子、野猪,弄上几只来烧烤也挺不错。
几天下来,二十几个要塞跑了一大半。赵诚对惠通桥一线的防御还算满意,工事和武器配备在国内都已经属于第一流水平,尤其那些充当机动火力点的意大利坦克,连日本人都不会这么奢侈。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因为兵力的原因,张伟的旅部几乎没有什么机动部队,一但外围据点被日军攻下,根本无法组织反击。再有就是弹药和物资储备不足,西岸各个要塞的弹药储备只够支撑十天的战斗,一但惠通桥被毁,部队所依仗的自动火力很快就会变成摆设。
仔细斟酌过后,赵诚决定给边防二旅补充五百名新兵,等陕州那边局势稳定以后再调两百名打过仗的老兵给张伟。要塞区内的粮食要储备半年的份量,弹药要增加到八十天的作战份额,武器的储备也要适当增加。
除了人员和武器弹药,还得尽快给这边补充一些雨衣和大衣。雨衣是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雨季,这里和缅甸的天气差不多,一但进入五月,雨水就会没完没了,部队不可能整天躲在工事里,巡逻、训练、站岗都少不雨具。大衣是为高海拔部队准备的,别看这里处于亚热带,海拔高的地方一点不比华北暖和多少,尤其是晚上,有的工事里还得点上火塘
张伟的性子有些毛糙,以前都是跟在自己身后跑,这会陡然要管理几千号人的队伍,的确有些难为他。不过部队实在缺人,士官和中低级军官还好解决一些,营以上军官的缺口简直就是灾难。虽说部队这两年没少组织老弟兄进行培训,可指挥一个百十号人的连队和指挥千人团级单位区别非常大,光是日常事务就能让人手忙脚乱。
目前来看,只有曹二宝还算合格。大几千人的部队,五万多人的农场,要种地、要带队伍打仗、还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所以老弟兄里就数曹二宝成长的最快。以他现在的水平,就算统领一个步兵师肯定没有问题。
至于张伟、李有财他们就稍微差一点,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历练的机会。东川和盘县基地老弟兄多、犹太人人多、欧洲过来的军官多,大把的专业人士从旁协助,自然用不着像曹二宝那样事事烦心,所以做起事来总是不靠谱。
这兵也不行、官也不行,天知道现在真要把新24师全拉上去和日本人打阵地战会出什么乱子。
根据陕州那边得来的经验,惠通桥这边防谍、防渗透的任务现在就得抓起来。山里的居民统一迁到怒江东岸,部队给他们发工资,老人、妇女帮着养牲口种菜,男丁都发枪帮着部队巡逻。
沿途过往的司机也是大麻烦,往来的货车很多,车厢都有帆布盖着,里面装的是人是货、是什么货物都不知道。日本人现在整天都在打惠通桥的主意,光是轰炸机就来了几十次。不管是来弄一辆装满炸药的车过来一炸了之,派一队人过来直接抢桥,都不是那些守桥部队能防得住的。
滇缅公路从龙陵县城到保山一线都没什么像样的空地,只有在腊勐乡那里还算宽敞。把路边十来家民房都买下来,再用挖掘机把后面的山体做些小修整,大约可以同时停下二十辆卡车,弄一个检查站倒是正好,顺便可以为过往的司机当作临时休息区。检查站在高处有两个火力点,足以应付日军小队价格的进攻,山上的要塞可以为休息区提供防空火力保护、如果遇到大麻烦,怒江对岸的大炮可以直接用炮弹解决任何纠纷
查缺补漏,赵诚尽可能地把要塞区的漏洞尽可能地进行了弥补。上到人员装备,下到要塞区各厨房雨季需要的燃料,甚至还有官兵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厕所,都一一做了完善。
等张伟的假期结束,惠通桥要塞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部队的训练大纲也被重新修改过。射击、拼刺、投弹、攀登、防空、防化学攻击,甚至多雾天气的防御作战,如果训练进行的足够充分,部队至少不会在日本人的猛攻下惊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