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一场单独活动,并当众宣读论文,对杨锐来说,也是件很新奇的事。
并不是说此事本身有什么新奇的,它的外在形式,与普通的讲演别无二致,但是,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的核心,在于单独和宣读两点。
要形容一下的话,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就相当于厂商为一款新产品做一场单独的发布会。
普通的学者发布论文,就相当于厂商出了一款新产品,然后在报纸上打广告。厉害一点的学者,在高端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参加高端的学术会议,就等于厂商参加了集体展会,例如某车厂参加车展一样。
然而,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厂商承受的压力就大了,等于为一款新产品专门做一场展览一样。
这对厂商本身的名气有要求,对产品也有要求。
如果可能的话,杨锐倒是希望新写一篇论文,再做这样的当众宣讲。
可是,站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角度上,杨锐现在做的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却是已经绰绰有余了。
他们特意在宣传的时候,加上了pcr的字样,从而吸引到了诸多的媒体参与。
有媒体,有观众,谁还在乎内容怎么样呢。
没人指望杨锐动辄拿出跨时代的技术出来,事实上,能刊登在《科学》上的文章,本身已经够厉害了,远远超出s级的文章,虽然每年还是会有,但多数是学者们数年潜心研究之功,最起码,也是一箩筐的灵机一动汇聚而成的,又岂是说来就来的。
只不过,站在台上的时候,杨锐总还是希望自己拿出来的东西更好,准备的更充分。
然而,这个世界上,原本并没有什么人,是真的能充分准备起来的吧。
杨锐这么想着,静静的等待着主持人的串场。
今天的主持人,是来自瑞典科学院的辛克莱,他同时也是多届诺贝尔化学奖的五人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虽然早在80年前后,辛克莱就淡出了诺奖圈子,但他只要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就已经代表了大量的信息了。
最起码,瑞典科学家对杨锐的关注度,会提高一个档次都不止。
仅此一点,杨锐就觉得此次宣讲没有浪费。
“现在,有请pcr的创世人,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来自中国的生物学家杨锐先生……”辛克莱的声音突然高昂起来,并且带动了一阵热情的掌声。
杨锐深吸一口气,就此上台而去。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大会堂弄不好就有百年历史了,站在台上望过去,密密麻麻的人头,数量很是不少。
要是看的更仔细一点,还能发现,一堆聚集起来发型乱的都是中老年学者们,人头与器械共舞的都是媒体记者们,皱巴巴的人头和板正的西装的是文青型的各界人士,板正的西装和肌肉健硕的团队是——我了个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团队。
杨锐一眼就望见了人群中的日本和服,暗忖日本学者在瑞典竟是如此玩的开?
再仔细看,只隐约间觉得好像有纹身在日本和服男周围的人身上显露,不禁奇怪的皱眉。
掌声停歇,杨锐也没时间乱看了,调整了一下话筒,就缓缓开口道:“感谢大家的到来……”
来自意大利的马塞勒斯停止了鼓掌,摸摸发红的手掌,再问身边的人,道:“这就是做出了pcr的杨锐?看不出来啊。接下来呢?他得讲多久?”
“一般的流程是一两个小时,也有更短更长的。”来自那不勒斯大学的真学者摸了一把头上渗出来的油,很是心虚的回答。
马塞勒斯瞪了他一眼,道:“你好好听着,有什么新消息,立即反馈给我,明白吗?一秒钟都不许耽搁。”
“是……但是,这样的场合,每句话应该都是新消息吧……”
“我这样解释给你听。”马塞勒斯抓住那不勒斯大学的教授的肩膀,道:“如果我们第一时间知道pcr,你猜我们会怎么做?”
学者深入思考了几秒钟,迟疑的道:“不再犯罪了?”
“去你的。”马塞勒斯恨不得一脚将这家伙踹走,他使劲咳嗽了一声,道:“算了,我告诉你,如果我第一时间知道了pcr,我就会把带血的衣服,粘上了脏东西的裤子藏起来,明白吗?”
学者微微点头,然后低声,道:“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会很多。”
“我可以烧了它。”马塞勒斯恶狠狠的道。
学者愣了一下,服气的道:“我知道了。”
“所以,你现在就要告诉我,杨锐说出了什么新东西,然后,我应该藏起什么东西,烧掉什么东西,明白了吗?”马塞勒斯又松了松领带,现在它基本只是一根绳子的存在了。
被他从意大利一路带过来的学者苦笑莫名,道:“我也不一定能说全,这是犯罪鉴定方面的内容……”
“那你现在最好拼命的想。”马塞勒斯紧紧地搂住那不勒斯教授的脖子,又转头对来自佛罗伦萨大学的学者道:“你们也是,好好的想清楚。”
“是……”
被一起带过来的几名学者无可奈何的答应着。
如今正是西西里岛的家族们昌盛的时间,检察官被成吨重的炸药轰飞的故事,实打实的改变了舆论走向。
不过,马塞勒斯如今最在意的还是pcr。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知道怎么避开指纹检查了,一些家族里的强人,甚至会为了方便工作,而将十指的指纹给毁掉。dna证据却不是想毁就毁的,更重要的是,dna证据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来,并不是简单的戴手套就能解决问题的。
难不成,所有成员以后上街的时候,都把全身包裹起来?
马塞勒斯越想越不开心,眼睛盯着台上的杨锐,突然问:“你们说,这个中国人有没有解决pcr的方法,就是让一个人测不出来,像把指纹弄掉一样。”
他说的话有点颠三倒四,但旁边的几名学者都听懂了。
被马塞勒斯搂在怀里的学者无奈的叹口气,道:“没有。”
“为什么?”马塞勒斯不喜欢这个答案,于是勒紧了提出答案的人的脖子。
“因为dna是不能消去的。”学者喘着气,道:“dna坏掉了,人也就死掉了。”
“有时候,真想将这样的家伙打死。”马塞勒斯用手指瞄准台上的杨锐,做了一个射击的动作。
旁边数名学者噤若寒蝉。
杨锐的论文宣讲却不会因为观众的看法,而有所改变。
不仅如此,他的宣讲还渐入佳境。
“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确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跨时代的发明,但那是以30年后的观点来看。
以30年后的观点来看,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最多就是15代pcr,与2代pcr的价值相去甚远,甚至远远不及原版pcr到1代pcr的跨越。
然而,30年后的观点,并不代表着现实的观点。
以基础技术而论,半代的进步也是蛮不容易了,而最重要的是,活下当下的人,是如何看待这半代技术的提高的。
而以今天的宣讲来说,关心杨锐的新技术的,更多的并不是纯粹的学者。
面对汹涌澎湃的崭新世界,面对海量的dna鉴定的需求,“全自动”一词,很快将现场的气氛给炒热了起来。
这时候,即使是纯粹的学者,也不免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其实,现实的学者与人们想象中的学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普通人的想法中,学者仿佛是一种星外来客,某一种技术交给某学者看,后者瞬间就能意识到它的价值,即使不能意识到,仿佛也瞬间能够分辨好坏。
可惜,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大多数时间,学者的判断力与普通人一样,时刻承受着周围人与环境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个学者,都专精每一个领域的。
能够专精一个领域的学者就很了不起了,科学的领域却如此之多,即使单论生物学家,懂得基因的学者还不到全部学者的三分之一乃至五分之一,专精基因复制等方面的,全世界或许都只有三位数,站在领域前沿的,有能力对pcr指手画脚的,若是有两位数,已经是该领域热门了。
这也是同行评审为什么经常坑爹的原因。
多少大拿的论文丢给s级的期刊,结果不予录用,再往前看,开创了遗传学的孟德尔,全世界所有学生只要读生物就逃不过去的遗传三定律,却是孟德尔死后16年,理论发表35年后,才得到承认的——
真相从来不会缺席,但它能迟到35年,就问你小孟服不服!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盛大的礼堂与众多的支持者,配合着来自多方的舆论,又往往会将不那么好的成果,高高的捧起。
15代的pcr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成果了,当它被捧起来的时候,现场没有任何人有违和感。
除了杨锐。
如雷的掌声和随之而来的赞誉,将结束了讲演的杨锐牢牢的堵在了台上。
“杨锐先生,这是您开发的新技术吗?您如何评价它,您认为它和pcr的意义,哪个更大?”
“杨锐先生,这项新技术,我是指‘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是否意味着pcr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新pcr的时代到来了?”
“杨锐先生,如此频繁的提升技术,您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起码有几十杆的话筒,落在了杨锐的嘴边。
这样的场面,不禁令杨锐惊讶,更令在场的所有学者惊讶。
关注度,这或许是学者们最不在乎,又最在乎的指标。
……
(本章完)
并不是说此事本身有什么新奇的,它的外在形式,与普通的讲演别无二致,但是,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的核心,在于单独和宣读两点。
要形容一下的话,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就相当于厂商为一款新产品做一场单独的发布会。
普通的学者发布论文,就相当于厂商出了一款新产品,然后在报纸上打广告。厉害一点的学者,在高端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参加高端的学术会议,就等于厂商参加了集体展会,例如某车厂参加车展一样。
然而,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厂商承受的压力就大了,等于为一款新产品专门做一场展览一样。
这对厂商本身的名气有要求,对产品也有要求。
如果可能的话,杨锐倒是希望新写一篇论文,再做这样的当众宣讲。
可是,站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角度上,杨锐现在做的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却是已经绰绰有余了。
他们特意在宣传的时候,加上了pcr的字样,从而吸引到了诸多的媒体参与。
有媒体,有观众,谁还在乎内容怎么样呢。
没人指望杨锐动辄拿出跨时代的技术出来,事实上,能刊登在《科学》上的文章,本身已经够厉害了,远远超出s级的文章,虽然每年还是会有,但多数是学者们数年潜心研究之功,最起码,也是一箩筐的灵机一动汇聚而成的,又岂是说来就来的。
只不过,站在台上的时候,杨锐总还是希望自己拿出来的东西更好,准备的更充分。
然而,这个世界上,原本并没有什么人,是真的能充分准备起来的吧。
杨锐这么想着,静静的等待着主持人的串场。
今天的主持人,是来自瑞典科学院的辛克莱,他同时也是多届诺贝尔化学奖的五人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虽然早在80年前后,辛克莱就淡出了诺奖圈子,但他只要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就已经代表了大量的信息了。
最起码,瑞典科学家对杨锐的关注度,会提高一个档次都不止。
仅此一点,杨锐就觉得此次宣讲没有浪费。
“现在,有请pcr的创世人,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来自中国的生物学家杨锐先生……”辛克莱的声音突然高昂起来,并且带动了一阵热情的掌声。
杨锐深吸一口气,就此上台而去。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大会堂弄不好就有百年历史了,站在台上望过去,密密麻麻的人头,数量很是不少。
要是看的更仔细一点,还能发现,一堆聚集起来发型乱的都是中老年学者们,人头与器械共舞的都是媒体记者们,皱巴巴的人头和板正的西装的是文青型的各界人士,板正的西装和肌肉健硕的团队是——我了个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团队。
杨锐一眼就望见了人群中的日本和服,暗忖日本学者在瑞典竟是如此玩的开?
再仔细看,只隐约间觉得好像有纹身在日本和服男周围的人身上显露,不禁奇怪的皱眉。
掌声停歇,杨锐也没时间乱看了,调整了一下话筒,就缓缓开口道:“感谢大家的到来……”
来自意大利的马塞勒斯停止了鼓掌,摸摸发红的手掌,再问身边的人,道:“这就是做出了pcr的杨锐?看不出来啊。接下来呢?他得讲多久?”
“一般的流程是一两个小时,也有更短更长的。”来自那不勒斯大学的真学者摸了一把头上渗出来的油,很是心虚的回答。
马塞勒斯瞪了他一眼,道:“你好好听着,有什么新消息,立即反馈给我,明白吗?一秒钟都不许耽搁。”
“是……但是,这样的场合,每句话应该都是新消息吧……”
“我这样解释给你听。”马塞勒斯抓住那不勒斯大学的教授的肩膀,道:“如果我们第一时间知道pcr,你猜我们会怎么做?”
学者深入思考了几秒钟,迟疑的道:“不再犯罪了?”
“去你的。”马塞勒斯恨不得一脚将这家伙踹走,他使劲咳嗽了一声,道:“算了,我告诉你,如果我第一时间知道了pcr,我就会把带血的衣服,粘上了脏东西的裤子藏起来,明白吗?”
学者微微点头,然后低声,道:“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会很多。”
“我可以烧了它。”马塞勒斯恶狠狠的道。
学者愣了一下,服气的道:“我知道了。”
“所以,你现在就要告诉我,杨锐说出了什么新东西,然后,我应该藏起什么东西,烧掉什么东西,明白了吗?”马塞勒斯又松了松领带,现在它基本只是一根绳子的存在了。
被他从意大利一路带过来的学者苦笑莫名,道:“我也不一定能说全,这是犯罪鉴定方面的内容……”
“那你现在最好拼命的想。”马塞勒斯紧紧地搂住那不勒斯教授的脖子,又转头对来自佛罗伦萨大学的学者道:“你们也是,好好的想清楚。”
“是……”
被一起带过来的几名学者无可奈何的答应着。
如今正是西西里岛的家族们昌盛的时间,检察官被成吨重的炸药轰飞的故事,实打实的改变了舆论走向。
不过,马塞勒斯如今最在意的还是pcr。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知道怎么避开指纹检查了,一些家族里的强人,甚至会为了方便工作,而将十指的指纹给毁掉。dna证据却不是想毁就毁的,更重要的是,dna证据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来,并不是简单的戴手套就能解决问题的。
难不成,所有成员以后上街的时候,都把全身包裹起来?
马塞勒斯越想越不开心,眼睛盯着台上的杨锐,突然问:“你们说,这个中国人有没有解决pcr的方法,就是让一个人测不出来,像把指纹弄掉一样。”
他说的话有点颠三倒四,但旁边的几名学者都听懂了。
被马塞勒斯搂在怀里的学者无奈的叹口气,道:“没有。”
“为什么?”马塞勒斯不喜欢这个答案,于是勒紧了提出答案的人的脖子。
“因为dna是不能消去的。”学者喘着气,道:“dna坏掉了,人也就死掉了。”
“有时候,真想将这样的家伙打死。”马塞勒斯用手指瞄准台上的杨锐,做了一个射击的动作。
旁边数名学者噤若寒蝉。
杨锐的论文宣讲却不会因为观众的看法,而有所改变。
不仅如此,他的宣讲还渐入佳境。
“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确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跨时代的发明,但那是以30年后的观点来看。
以30年后的观点来看,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最多就是15代pcr,与2代pcr的价值相去甚远,甚至远远不及原版pcr到1代pcr的跨越。
然而,30年后的观点,并不代表着现实的观点。
以基础技术而论,半代的进步也是蛮不容易了,而最重要的是,活下当下的人,是如何看待这半代技术的提高的。
而以今天的宣讲来说,关心杨锐的新技术的,更多的并不是纯粹的学者。
面对汹涌澎湃的崭新世界,面对海量的dna鉴定的需求,“全自动”一词,很快将现场的气氛给炒热了起来。
这时候,即使是纯粹的学者,也不免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其实,现实的学者与人们想象中的学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普通人的想法中,学者仿佛是一种星外来客,某一种技术交给某学者看,后者瞬间就能意识到它的价值,即使不能意识到,仿佛也瞬间能够分辨好坏。
可惜,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大多数时间,学者的判断力与普通人一样,时刻承受着周围人与环境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个学者,都专精每一个领域的。
能够专精一个领域的学者就很了不起了,科学的领域却如此之多,即使单论生物学家,懂得基因的学者还不到全部学者的三分之一乃至五分之一,专精基因复制等方面的,全世界或许都只有三位数,站在领域前沿的,有能力对pcr指手画脚的,若是有两位数,已经是该领域热门了。
这也是同行评审为什么经常坑爹的原因。
多少大拿的论文丢给s级的期刊,结果不予录用,再往前看,开创了遗传学的孟德尔,全世界所有学生只要读生物就逃不过去的遗传三定律,却是孟德尔死后16年,理论发表35年后,才得到承认的——
真相从来不会缺席,但它能迟到35年,就问你小孟服不服!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盛大的礼堂与众多的支持者,配合着来自多方的舆论,又往往会将不那么好的成果,高高的捧起。
15代的pcr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成果了,当它被捧起来的时候,现场没有任何人有违和感。
除了杨锐。
如雷的掌声和随之而来的赞誉,将结束了讲演的杨锐牢牢的堵在了台上。
“杨锐先生,这是您开发的新技术吗?您如何评价它,您认为它和pcr的意义,哪个更大?”
“杨锐先生,这项新技术,我是指‘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是否意味着pcr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新pcr的时代到来了?”
“杨锐先生,如此频繁的提升技术,您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起码有几十杆的话筒,落在了杨锐的嘴边。
这样的场面,不禁令杨锐惊讶,更令在场的所有学者惊讶。
关注度,这或许是学者们最不在乎,又最在乎的指标。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