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会破案。”杨锐跟在曹达身边,小声的说明。
曹达笑笑,道:“杨主任……”
“还是叫杨锐吧,我这个主任也不是官职。”杨锐道。
曹达点点头,说:“那就杨锐,不用你会破案,我们只说你现在有新技术,想要有所应用就可以了。咱们可以讨论一番,尽量找一个适合你的案件。”
“会不会太麻烦对方了。”杨锐稍稍抬眉。
曹达笑了,道:“我现在是以中国驻瑞典大使的身份去帮你做介绍,他嫌麻烦又能怎么样。”
曹达看看杨锐,又说:“你的时间也不多了,估计没空去重新拉关系了,还是干脆一些好。再者,也不一定就让他们的局长负责此事,介绍一名下属给你,也就可以了。”
杨锐顺着曹达指点的方向看过去,果然看到好几名穿警服的家伙。
曹达见杨锐轻松了一些,又道:“你说的pcr,就像是指纹一样,是吗?比指纹更准确吗?有百分之多少的相似?”
他是需要提前了解一些相关信息,不过,却也不用多么细致的知道具体内容,晚宴上的事,就像是酒场一样,只是开个头而已。
杨锐琢磨了一下曹达的问题,道:“pcr的技术,是将dna检测给普及化了,要说比指纹准确多少,如果有合适的生物学线索,我是说各种体液毛发什么的,比指纹的准确度就高的多了。”
“最好能有一个量度,外国人比较信这个。”
“一百万倍?”杨锐耸耸肩。
指纹的鉴定直到后世,仍然是半依赖人工判断的,而且,犯罪分子留下全指纹的概率比较是比较低的。dna就不一样了,只要没有受到强烈的污染,dna的准确度是极高的,重复率更低。
曹达听的愣了一下,重复道:“一百万倍这么高?”
“生物学的技术发展到后面,原本就是天文数字了。”杨锐顿了一下,道:“这么说吧,如果地上有一滴汗,给我相配套的仪器,再从房间内的所有人这里采集一次信息,我就能知道这滴汗是谁的。”
杨锐说的或许是后世小孩子都知道的基础知识,但在曹达听来,简直就如天方夜谭一般。
曹达认真的看了一眼杨锐,发现他并没有说大话的样子,不禁低声道:“真的这么厉害?”
“人家美国人都登月了,我们能检查出一滴汗的dna,也算不得什么。”杨锐既谦虚又骄傲。
其实dna的独一无二性,或者它的各种特性,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弄的比较清楚了,但是,dna检测用于司法鉴定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出现,关键就在于解决了pcr解决了dna的用量的问题。
在pcr发明以前,你想检测生物的dna,需要的可不是一滴汗,而是一管血,甚至一管血都不够,得储备大量的含有dna的物质才能搅和出足够检测用的量。
pcr就不一样了,pcr是一个无损扩增的过程,只要有一个dna链,它就能以极短的时间将之翻倍,一个单位时间变成两倍,两个单位时间变成四倍,接着是8倍,16倍,32倍,64倍……而pcr的通常循环次数是25次到30次。
循环25次得到的dna将是原本数量的3355万倍,循环30次得到的则是10亿倍,这是一管血或者一颗肾不能提供的巨大数量。
事实上,人体内的体细胞总数还不到100万亿,不过是pcr循环50次的水平。换言之,将一个人整个绞了,还得提取出全部dna物质,还不如让pcr多工作24小时的水平。
可以说,有没有pcr仪,人体基因学的研究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妥妥的代差的体现。
pcr的发明,能得诺奖,没有丝毫问题。
杨锐以后世的角度来看,甚至不用运作,pcr也一定能得诺奖,因为它的价值,也是循环扩增的,到90年代,到21世纪,到10年代都是越走越强的。韩春雨的伪成果为何能号称诺奖级的,就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一种更高效的基因工具,而pcr就是元祖级的超高效基因工具。
以杨锐年龄,他绝对能在有生之年,等到pcr得诺贝尔奖。80年代如果不行,就90年代,90年代如果没希望,就再过十年,或者再十年,只要人活着,诺奖的希望就是与日俱增的。
只不过,杨锐并不愿意等罢了。
有没有诺奖的科研待遇和政治待遇可是千差万别的。
杨锐如今在国内,不管是要经费还是争取人员编制,都得一遍遍的描述自己的工作,介绍自己的成果,但如果有了诺奖,那就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了,经费、人员编制带着腿跑过来不是开玩笑的。
理论上,战斗在第一线的诺奖获得者,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而这也正是杨锐所渴望的。
相比之下,赚1000亿又如何,还不是每天要禅精竭虑的考虑再投资,末了还不是要考虑遗嘱和捐款,临死前还得为基金会奉献自己所余不多的时间。
曹大使看着杨锐自信的表情,不由一笑,道:“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说话间,两人已然来到斯德哥尔摩警察局长面前。
“舍伍德局长,欢迎来到中国大使馆。”曹达早就从助手那里知道了局长的信息,三两句话,就将杨锐介绍给了对方。
而今正是中瑞合作最多的时期,瑞典人的冷漠伴随着的则是礼貌,舍伍德局长亦是距离不失礼貌的向杨锐点点头。
“我来瑞典的时候,听人说,瑞典人是不喜欢寒暄的,让我说话的时候要直接一点。”曹达身材粗壮却长袖善舞,以最简单的方式,转向道:“舍伍德局长,杨锐先生希望在瑞典尝试他的新技术,您愿意听一下吗?”
“新技术?”舍伍德的脸颊红彤彤的,转眼间又喝掉了一杯威士忌。
杨锐接过话头来,用英语道:“我想将pcr用于刑事侦查中,这是很好用的一种技术,可以比指纹更容易的确认嫌疑犯。不过,这项技术有一定的成本,还不适合在中国推广,我想在欧洲试一试。”
瑞典人的英语水平都很不错,尤其是政府官员,基本都能熟练的使用英语。
杨锐的话出口,曹达不免有些着急,怎么好好的搞新闻的,又谈起钱来了。
他却不了解杨锐的顾忌。
如果就是为了搞一个大新闻而亏本赚吆喝的话,学界指不定会对他有什么看法,还不如做成单纯的生意。
而且,杨锐相信,pcr的价值是能够吸引舍伍德的,假如他没有被酒精冲昏脑袋的话。
紧接着,杨锐就用尽量简单的句子,来描述pcr的使用与意义,并着重举例道:“您比如列车上发生了强奸案件,受害者无法指认凶手,我们就可以对全车的男性采集dna,与做比较,直接就能确认凶手。”
曹达在旁听的一阵紧张,你们见面就谈这个真的好吗?
杨锐只当看不见曹达的表情。
就他这些天的经验来看,瑞典人并不忌讳谈性,就像他们的电视台那样,瑞典人是出了名的在公共场合谈性的民族,其开放程度经常让美国人感到羞耻并嗤之以鼻,更不要说他们在谈论专业的时候的专业态度了。
舍伍德局长也不觉得杨锐说的有问题,反而引起了兴趣,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们能在一群嫌疑人中,确定是哪一个?”
“在有生物学痕迹的情况下,是的。”杨锐像是给曹达说的那样,又解释了他的一滴汗理论。
瑞典人向来是喜欢新技术的,就像是他们将美国货成为一次性产品一样,他们对于新技术的开发不遗余力,也是因此才能以900万人的规模,建成一座能独立设计制造最新型战斗机的国家。
舍伍德局长对杨锐所言的技术有些上心了,这一半是因为杨锐的说明,另一半也是他听说了杨锐的名声,来到中国大使馆参加晚宴,自然会听说这里的名人。
舍伍德局长半是好奇的问:“如果有一滴血,你们也能检查出它是谁的,是这个意思吗?”
“没错。”杨锐肯定的道:“任何微小的生物学痕迹都可以。”
“原谅我,如果我说的猜测的没错,头发也可以是吗?”
“没错。”
“这样的话,我们还真的有一个案件,也许能用得上您的新技术。”舍伍德局长有些上心了,道:“我们在附近的一个镇发生了凶杀案,我们的侦探搜索了整个镇,但是始终没有线索,接着又发生了两次案件,一样没有结果……”
“你说的是马尔勒案。”站在旁边的人立即喊出了名字。
舍伍德局长点点头,道:“我们有凶手用过的衣服,还有凶器,我想上面能找到毛发,但是,数量恐怕不会太多。”
“马尔勒案是连续三次的凶杀案。”
“一个小镇在两个月里死了三个人,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们都吓坏了。”
“听说是小镇里的人做的。”
当“马尔勒”这个词出现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来了兴致。
很显然,对于此时的瑞典人来说,这是一桩名案了。
杨锐同样打点起精神,问道:“凶手圈定在小镇里吗?”
“对,马尔勒是个孤独的小镇,只有一条通道到斯德哥尔摩,小镇居民很固定,也很团结,你知道,这就是典型的瑞典小镇,所以,当大家意识到小镇内有一名凶手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好受。”舍伍德局长看看周围的人,顿了一下道:“马尔勒案因此很受瑞典全国的关注,你们的技术如果能找到线索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远离尘世的小镇,那不仅是典型的瑞典小镇,而且是典型的北欧小镇。
杨锐毫不犹豫的点头道:“舍伍德局长,您如果愿意尝试采用新技术的话,我可以说服华锐公司,以成本价来做检测。”
曹达连咳两声,用中文道:“杨锐,这时候就别说钱的事了。”
舍伍德却不以为意,问道:“大概需要多少钱的预算?”
“每做一次检测,3000克朗左右。”杨锐能够开出这个价格,还是有赖于耐高温聚合酶是他的专利分。
即使如此,曹达还是被这个价格吓了一跳,就算是人口稀少的北欧小镇,起码也得有好几百人。能死三个人的小镇,听起来就不会太少人。
舍伍德则是计算了一下,道:“一人做一次检测,马尔勒镇有不到1000人,是300万克朗,这样计算吗?”
“差不多,为了准确,有的人会做两次,但总数不会增加太多。”
舍伍德沉吟起来:“听起来不错。”
杨锐猜想他或许是不想在酒宴上决定此事,于是乘热打铁的道:“舍伍德局长,我们是否可以约定一个时间,让我到警局向您亲自说明。”
“哦,这是个好主意。”听说能够尝试,舍伍德立即应允下来。
3590字,就是这么长!
(本章完)
曹达笑笑,道:“杨主任……”
“还是叫杨锐吧,我这个主任也不是官职。”杨锐道。
曹达点点头,说:“那就杨锐,不用你会破案,我们只说你现在有新技术,想要有所应用就可以了。咱们可以讨论一番,尽量找一个适合你的案件。”
“会不会太麻烦对方了。”杨锐稍稍抬眉。
曹达笑了,道:“我现在是以中国驻瑞典大使的身份去帮你做介绍,他嫌麻烦又能怎么样。”
曹达看看杨锐,又说:“你的时间也不多了,估计没空去重新拉关系了,还是干脆一些好。再者,也不一定就让他们的局长负责此事,介绍一名下属给你,也就可以了。”
杨锐顺着曹达指点的方向看过去,果然看到好几名穿警服的家伙。
曹达见杨锐轻松了一些,又道:“你说的pcr,就像是指纹一样,是吗?比指纹更准确吗?有百分之多少的相似?”
他是需要提前了解一些相关信息,不过,却也不用多么细致的知道具体内容,晚宴上的事,就像是酒场一样,只是开个头而已。
杨锐琢磨了一下曹达的问题,道:“pcr的技术,是将dna检测给普及化了,要说比指纹准确多少,如果有合适的生物学线索,我是说各种体液毛发什么的,比指纹的准确度就高的多了。”
“最好能有一个量度,外国人比较信这个。”
“一百万倍?”杨锐耸耸肩。
指纹的鉴定直到后世,仍然是半依赖人工判断的,而且,犯罪分子留下全指纹的概率比较是比较低的。dna就不一样了,只要没有受到强烈的污染,dna的准确度是极高的,重复率更低。
曹达听的愣了一下,重复道:“一百万倍这么高?”
“生物学的技术发展到后面,原本就是天文数字了。”杨锐顿了一下,道:“这么说吧,如果地上有一滴汗,给我相配套的仪器,再从房间内的所有人这里采集一次信息,我就能知道这滴汗是谁的。”
杨锐说的或许是后世小孩子都知道的基础知识,但在曹达听来,简直就如天方夜谭一般。
曹达认真的看了一眼杨锐,发现他并没有说大话的样子,不禁低声道:“真的这么厉害?”
“人家美国人都登月了,我们能检查出一滴汗的dna,也算不得什么。”杨锐既谦虚又骄傲。
其实dna的独一无二性,或者它的各种特性,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弄的比较清楚了,但是,dna检测用于司法鉴定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出现,关键就在于解决了pcr解决了dna的用量的问题。
在pcr发明以前,你想检测生物的dna,需要的可不是一滴汗,而是一管血,甚至一管血都不够,得储备大量的含有dna的物质才能搅和出足够检测用的量。
pcr就不一样了,pcr是一个无损扩增的过程,只要有一个dna链,它就能以极短的时间将之翻倍,一个单位时间变成两倍,两个单位时间变成四倍,接着是8倍,16倍,32倍,64倍……而pcr的通常循环次数是25次到30次。
循环25次得到的dna将是原本数量的3355万倍,循环30次得到的则是10亿倍,这是一管血或者一颗肾不能提供的巨大数量。
事实上,人体内的体细胞总数还不到100万亿,不过是pcr循环50次的水平。换言之,将一个人整个绞了,还得提取出全部dna物质,还不如让pcr多工作24小时的水平。
可以说,有没有pcr仪,人体基因学的研究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妥妥的代差的体现。
pcr的发明,能得诺奖,没有丝毫问题。
杨锐以后世的角度来看,甚至不用运作,pcr也一定能得诺奖,因为它的价值,也是循环扩增的,到90年代,到21世纪,到10年代都是越走越强的。韩春雨的伪成果为何能号称诺奖级的,就是因为它展现出了一种更高效的基因工具,而pcr就是元祖级的超高效基因工具。
以杨锐年龄,他绝对能在有生之年,等到pcr得诺贝尔奖。80年代如果不行,就90年代,90年代如果没希望,就再过十年,或者再十年,只要人活着,诺奖的希望就是与日俱增的。
只不过,杨锐并不愿意等罢了。
有没有诺奖的科研待遇和政治待遇可是千差万别的。
杨锐如今在国内,不管是要经费还是争取人员编制,都得一遍遍的描述自己的工作,介绍自己的成果,但如果有了诺奖,那就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了,经费、人员编制带着腿跑过来不是开玩笑的。
理论上,战斗在第一线的诺奖获得者,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而这也正是杨锐所渴望的。
相比之下,赚1000亿又如何,还不是每天要禅精竭虑的考虑再投资,末了还不是要考虑遗嘱和捐款,临死前还得为基金会奉献自己所余不多的时间。
曹大使看着杨锐自信的表情,不由一笑,道:“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说话间,两人已然来到斯德哥尔摩警察局长面前。
“舍伍德局长,欢迎来到中国大使馆。”曹达早就从助手那里知道了局长的信息,三两句话,就将杨锐介绍给了对方。
而今正是中瑞合作最多的时期,瑞典人的冷漠伴随着的则是礼貌,舍伍德局长亦是距离不失礼貌的向杨锐点点头。
“我来瑞典的时候,听人说,瑞典人是不喜欢寒暄的,让我说话的时候要直接一点。”曹达身材粗壮却长袖善舞,以最简单的方式,转向道:“舍伍德局长,杨锐先生希望在瑞典尝试他的新技术,您愿意听一下吗?”
“新技术?”舍伍德的脸颊红彤彤的,转眼间又喝掉了一杯威士忌。
杨锐接过话头来,用英语道:“我想将pcr用于刑事侦查中,这是很好用的一种技术,可以比指纹更容易的确认嫌疑犯。不过,这项技术有一定的成本,还不适合在中国推广,我想在欧洲试一试。”
瑞典人的英语水平都很不错,尤其是政府官员,基本都能熟练的使用英语。
杨锐的话出口,曹达不免有些着急,怎么好好的搞新闻的,又谈起钱来了。
他却不了解杨锐的顾忌。
如果就是为了搞一个大新闻而亏本赚吆喝的话,学界指不定会对他有什么看法,还不如做成单纯的生意。
而且,杨锐相信,pcr的价值是能够吸引舍伍德的,假如他没有被酒精冲昏脑袋的话。
紧接着,杨锐就用尽量简单的句子,来描述pcr的使用与意义,并着重举例道:“您比如列车上发生了强奸案件,受害者无法指认凶手,我们就可以对全车的男性采集dna,与做比较,直接就能确认凶手。”
曹达在旁听的一阵紧张,你们见面就谈这个真的好吗?
杨锐只当看不见曹达的表情。
就他这些天的经验来看,瑞典人并不忌讳谈性,就像他们的电视台那样,瑞典人是出了名的在公共场合谈性的民族,其开放程度经常让美国人感到羞耻并嗤之以鼻,更不要说他们在谈论专业的时候的专业态度了。
舍伍德局长也不觉得杨锐说的有问题,反而引起了兴趣,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们能在一群嫌疑人中,确定是哪一个?”
“在有生物学痕迹的情况下,是的。”杨锐像是给曹达说的那样,又解释了他的一滴汗理论。
瑞典人向来是喜欢新技术的,就像是他们将美国货成为一次性产品一样,他们对于新技术的开发不遗余力,也是因此才能以900万人的规模,建成一座能独立设计制造最新型战斗机的国家。
舍伍德局长对杨锐所言的技术有些上心了,这一半是因为杨锐的说明,另一半也是他听说了杨锐的名声,来到中国大使馆参加晚宴,自然会听说这里的名人。
舍伍德局长半是好奇的问:“如果有一滴血,你们也能检查出它是谁的,是这个意思吗?”
“没错。”杨锐肯定的道:“任何微小的生物学痕迹都可以。”
“原谅我,如果我说的猜测的没错,头发也可以是吗?”
“没错。”
“这样的话,我们还真的有一个案件,也许能用得上您的新技术。”舍伍德局长有些上心了,道:“我们在附近的一个镇发生了凶杀案,我们的侦探搜索了整个镇,但是始终没有线索,接着又发生了两次案件,一样没有结果……”
“你说的是马尔勒案。”站在旁边的人立即喊出了名字。
舍伍德局长点点头,道:“我们有凶手用过的衣服,还有凶器,我想上面能找到毛发,但是,数量恐怕不会太多。”
“马尔勒案是连续三次的凶杀案。”
“一个小镇在两个月里死了三个人,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们都吓坏了。”
“听说是小镇里的人做的。”
当“马尔勒”这个词出现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来了兴致。
很显然,对于此时的瑞典人来说,这是一桩名案了。
杨锐同样打点起精神,问道:“凶手圈定在小镇里吗?”
“对,马尔勒是个孤独的小镇,只有一条通道到斯德哥尔摩,小镇居民很固定,也很团结,你知道,这就是典型的瑞典小镇,所以,当大家意识到小镇内有一名凶手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好受。”舍伍德局长看看周围的人,顿了一下道:“马尔勒案因此很受瑞典全国的关注,你们的技术如果能找到线索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远离尘世的小镇,那不仅是典型的瑞典小镇,而且是典型的北欧小镇。
杨锐毫不犹豫的点头道:“舍伍德局长,您如果愿意尝试采用新技术的话,我可以说服华锐公司,以成本价来做检测。”
曹达连咳两声,用中文道:“杨锐,这时候就别说钱的事了。”
舍伍德却不以为意,问道:“大概需要多少钱的预算?”
“每做一次检测,3000克朗左右。”杨锐能够开出这个价格,还是有赖于耐高温聚合酶是他的专利分。
即使如此,曹达还是被这个价格吓了一跳,就算是人口稀少的北欧小镇,起码也得有好几百人。能死三个人的小镇,听起来就不会太少人。
舍伍德则是计算了一下,道:“一人做一次检测,马尔勒镇有不到1000人,是300万克朗,这样计算吗?”
“差不多,为了准确,有的人会做两次,但总数不会增加太多。”
舍伍德沉吟起来:“听起来不错。”
杨锐猜想他或许是不想在酒宴上决定此事,于是乘热打铁的道:“舍伍德局长,我们是否可以约定一个时间,让我到警局向您亲自说明。”
“哦,这是个好主意。”听说能够尝试,舍伍德立即应允下来。
3590字,就是这么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