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做了决定,就宽心的等着下一轮的补选。
做科研的有一桩好,就是以成果论英雄。你的成果好,做出来的项目厉害,自然就有荣誉和金钱飞蛾扑火般的涌过来,一时的失利,并不会像是商场或者政界那样万劫不复,只要科学的原理不变,只要世界的参数不变,技术的陈酿总有出土的一天,就像是将稻苗藏在水井里的袁隆平,又或者总是评不上院士的屠呦呦。
当然,酒香却怕巷子深的故事或许更多,杨锐却是不愿意再出门去吆喝了。
归根结底,做科研的学者,最值钱的永远是他自己的脑袋,而非金钱或者权力这样的身外之物。
比起后两者,做科研的人,固然难以大富大贵,但固守的领地也不容易丢失。
政界商界和学界三者中,最不需要好脾气的是学者,也是因为学者的自由度最高。
杨锐虽然没有追求简单生活的情节,却也懒得将自己彻底拽入政治或商界旋涡。
他用一天调整好了心情,就安静的回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轨迹上,如常的到实验室工作。
反而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们,总用安慰的语气和杨锐说话。
“杨主任,您这次是被人坑了,不过,就您的水平,早晚还得他们求着你进委员会。”喜欢这样说话的是王思胜,这位来自北理的教授,向来比较有腔调,就是有时候也会像新闻联播一样聊天。
苏先凯和杨锐比较熟悉了,就给杨锐泡一杯咖啡,劝道:“这种事情是免不了的。咱们国内的事情就是这样子,学术能力说到底,只是块敲门砖,进了门以后,人家就只看你手里提的什么礼,说的什么了。”
杨锐谢了一声,端起杯子喝咖啡,表情上看不出什么来。
范振龙担心杨锐不高兴,咳嗽一声,道:“老苏,下面那套在京城不一定管用。这次提名了几十个人的委员会,难不成一个个的送礼送过去?没有这回事嘛。”
“我打听过了,投反对票的总共就是五个人,全是蒋同化圈子里的人。”焦阳平是清华副教授的出身,如今被挖过来以后,也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扎了根,此时道:“蒋同化的名声,许多人都知道,送礼确实没用?人家是闲杨锐挡了路。”
“挡什么路?”
“真的假的?”
“怎么回事?”苏先凯范振龙等人是从外省调进来的,都没听过蒋同化,好奇的问过来。
焦阳平就给他们介绍蒋同化和梁策其人。
杨锐也顺便在旁边听着。
蔡教授说的相对简略,更多的内容,还是焦阳平这样较低级别的研究员了解的比较多。
苏帆也听的很认真,他之前在北燕农学院工作,虽然算是京城人,却没有接触蒋同化这种人的途径,听焦阳平说的煞有介事,有些不太相信的问:“他这样子有必要吗?蒋同化已经是被提名了吧?他这全是为你说的梁策干活了?梁策那天不在吧。”
焦阳平不屑一顾的道:“肯定是这两个人,蒋同化为梁家咬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就是投靠了自己的这个小师弟以后,才发起来的,要不然,蒋同化哪里有这么多的项目做。”
“有项目的话,梁策自己为啥不做?”
“做不过来,也做不出来。”不用焦阳平说,田兵代替他道:“我和梁策合作过,怎么说呢,学问有点,就是太刚愎自用了,也不是做科研的态度。再者,他也不愿意天天泡到实验室里,就是隔三差五的过来,安排一下工作,还不一定安排的合适。”
焦阳平颔首赞同道:“我也接触过,特独的一个人,不太喜欢反对意见,经常一条路走到黑,要是方向选对了还好,方向选错了,项目就全完蛋了。我以前还想,这位不知道什么时间就该当官去了吧,结果人家还真耐得住性子,就做科研做了有十年了吧。”
“十年都不止。我估计,他以前或许还有点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梁家前些年也是遭过罪的,想在学校里多呆几年看看风头也能理解。”田兵略显沉稳的说了一句,转头看向杨锐道:“我和梁策合作的时候,就有感觉,他是吃了肉还不一定给人留汤的人,有点欺软怕硬,难打交道的很。”
杨锐微微点头,脑海中已经勾画出一名官僚阶级的科研人形象来。
这其实不难想象,科研之枯燥是圈内圈外人有目共睹的。勉强来说,高三时代的复习生活的枯燥程度,大约与科研相差无几,区别在于,高三时期的补课活动,现在变成了科研时代的实验活动,而每天1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理论学习是少不了的。
要是学的门类的数学要求高一点,长期学习是免不了的,时不时的还要做点习题。所谓数学工具,就像是工厂里的机械工具一样,久了不用就会生疏,有新玩意出来了,你也得了解和学习。
杨锐在实验室里招人一直坚持1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也是如此。一只科研汪或者头犬要是一个星期干不了110个小时,招募过来简直是浪费粮食,朝五晚九年休110天的工作多了,许多人每天工作30个小时都没必要,但研究员却是永远处在竞争当中。
杨锐不相信一名官三代能够长期的维持这样的生活。
事实上,如果不是一股不服输的气推着杨锐,如果不是重活一次就应该如此的思想支配着杨锐,他也难以坚持下来。
当然,真正让杨锐坚持下来的,是不间断的成就感。
他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更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他也就能比别人坚持的更久一些。
做科研的,其实都是在坚持,每天都活的像是濒临高考似的——最终,也只有那些不觉得高三复习痛苦,或者能够忍受高三的痛苦复习的孩子,有资格继续科研工作。
杨锐不觉得梁策有这样的心气。
田兵继续回忆,道:“听梁策做报告的时候,还是有些水平的。不过,他做的项目,只有少数几个勉强够得上国内一流,所以,他这个副所长还是比较有水分的。”
“就这样,人家还是进了gp委员会。”苏先凯不服气的道:“简直荒谬。”
“还没进呢,这不是补选还没开始呢?”许正平瞄了杨锐一眼,不让几个人胡说八道。
杨锐也道:“说不定就是偶然事件,要等下次补选了以后,才知道情况。”
“也是,下次补选就知道情况了。”
“梁策这种人,就是补选也不会通过的,讨厌他的人多了。”
“也是,再补选,蒋同化总不能再弄一次反对吧,这违反组织程序嘛。”
几个人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尽量安慰杨锐。
杨锐呵呵的笑着,看起来毫不担心的样子。
不过,在众人眼里,这样子的杨锐,更像是强颜欢笑呢。
一天的工作结束,杨锐率先离开实验室。
其他人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悄悄的说话:
“杨锐也是不容易呢。”
“是呦,年纪轻轻的做了主任,也就是北大的气氛宽松。gp委员会还是跨度大了点。”
“要按学术能力,啥委员会都不大。”
“也是,但国内哪里有只看学术能力的?”
“国外也没有。”
“可惜了,杨锐今年21吧,这要是进了gp委员会,再过20年,都要变成前辈了。九成人都得被他熬死。”
“再过40年呢?gp委员会重建,现在进去的可都是元老。21岁的元老,我看卫生部的那群人也怕。”
“这么说,人家是不会让杨锐进了?”
几个人越说越对杨锐没信心,干脆都不说了。
……
做科研的有一桩好,就是以成果论英雄。你的成果好,做出来的项目厉害,自然就有荣誉和金钱飞蛾扑火般的涌过来,一时的失利,并不会像是商场或者政界那样万劫不复,只要科学的原理不变,只要世界的参数不变,技术的陈酿总有出土的一天,就像是将稻苗藏在水井里的袁隆平,又或者总是评不上院士的屠呦呦。
当然,酒香却怕巷子深的故事或许更多,杨锐却是不愿意再出门去吆喝了。
归根结底,做科研的学者,最值钱的永远是他自己的脑袋,而非金钱或者权力这样的身外之物。
比起后两者,做科研的人,固然难以大富大贵,但固守的领地也不容易丢失。
政界商界和学界三者中,最不需要好脾气的是学者,也是因为学者的自由度最高。
杨锐虽然没有追求简单生活的情节,却也懒得将自己彻底拽入政治或商界旋涡。
他用一天调整好了心情,就安静的回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轨迹上,如常的到实验室工作。
反而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们,总用安慰的语气和杨锐说话。
“杨主任,您这次是被人坑了,不过,就您的水平,早晚还得他们求着你进委员会。”喜欢这样说话的是王思胜,这位来自北理的教授,向来比较有腔调,就是有时候也会像新闻联播一样聊天。
苏先凯和杨锐比较熟悉了,就给杨锐泡一杯咖啡,劝道:“这种事情是免不了的。咱们国内的事情就是这样子,学术能力说到底,只是块敲门砖,进了门以后,人家就只看你手里提的什么礼,说的什么了。”
杨锐谢了一声,端起杯子喝咖啡,表情上看不出什么来。
范振龙担心杨锐不高兴,咳嗽一声,道:“老苏,下面那套在京城不一定管用。这次提名了几十个人的委员会,难不成一个个的送礼送过去?没有这回事嘛。”
“我打听过了,投反对票的总共就是五个人,全是蒋同化圈子里的人。”焦阳平是清华副教授的出身,如今被挖过来以后,也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扎了根,此时道:“蒋同化的名声,许多人都知道,送礼确实没用?人家是闲杨锐挡了路。”
“挡什么路?”
“真的假的?”
“怎么回事?”苏先凯范振龙等人是从外省调进来的,都没听过蒋同化,好奇的问过来。
焦阳平就给他们介绍蒋同化和梁策其人。
杨锐也顺便在旁边听着。
蔡教授说的相对简略,更多的内容,还是焦阳平这样较低级别的研究员了解的比较多。
苏帆也听的很认真,他之前在北燕农学院工作,虽然算是京城人,却没有接触蒋同化这种人的途径,听焦阳平说的煞有介事,有些不太相信的问:“他这样子有必要吗?蒋同化已经是被提名了吧?他这全是为你说的梁策干活了?梁策那天不在吧。”
焦阳平不屑一顾的道:“肯定是这两个人,蒋同化为梁家咬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就是投靠了自己的这个小师弟以后,才发起来的,要不然,蒋同化哪里有这么多的项目做。”
“有项目的话,梁策自己为啥不做?”
“做不过来,也做不出来。”不用焦阳平说,田兵代替他道:“我和梁策合作过,怎么说呢,学问有点,就是太刚愎自用了,也不是做科研的态度。再者,他也不愿意天天泡到实验室里,就是隔三差五的过来,安排一下工作,还不一定安排的合适。”
焦阳平颔首赞同道:“我也接触过,特独的一个人,不太喜欢反对意见,经常一条路走到黑,要是方向选对了还好,方向选错了,项目就全完蛋了。我以前还想,这位不知道什么时间就该当官去了吧,结果人家还真耐得住性子,就做科研做了有十年了吧。”
“十年都不止。我估计,他以前或许还有点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梁家前些年也是遭过罪的,想在学校里多呆几年看看风头也能理解。”田兵略显沉稳的说了一句,转头看向杨锐道:“我和梁策合作的时候,就有感觉,他是吃了肉还不一定给人留汤的人,有点欺软怕硬,难打交道的很。”
杨锐微微点头,脑海中已经勾画出一名官僚阶级的科研人形象来。
这其实不难想象,科研之枯燥是圈内圈外人有目共睹的。勉强来说,高三时代的复习生活的枯燥程度,大约与科研相差无几,区别在于,高三时期的补课活动,现在变成了科研时代的实验活动,而每天1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理论学习是少不了的。
要是学的门类的数学要求高一点,长期学习是免不了的,时不时的还要做点习题。所谓数学工具,就像是工厂里的机械工具一样,久了不用就会生疏,有新玩意出来了,你也得了解和学习。
杨锐在实验室里招人一直坚持1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也是如此。一只科研汪或者头犬要是一个星期干不了110个小时,招募过来简直是浪费粮食,朝五晚九年休110天的工作多了,许多人每天工作30个小时都没必要,但研究员却是永远处在竞争当中。
杨锐不相信一名官三代能够长期的维持这样的生活。
事实上,如果不是一股不服输的气推着杨锐,如果不是重活一次就应该如此的思想支配着杨锐,他也难以坚持下来。
当然,真正让杨锐坚持下来的,是不间断的成就感。
他比别人更容易成功,更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他也就能比别人坚持的更久一些。
做科研的,其实都是在坚持,每天都活的像是濒临高考似的——最终,也只有那些不觉得高三复习痛苦,或者能够忍受高三的痛苦复习的孩子,有资格继续科研工作。
杨锐不觉得梁策有这样的心气。
田兵继续回忆,道:“听梁策做报告的时候,还是有些水平的。不过,他做的项目,只有少数几个勉强够得上国内一流,所以,他这个副所长还是比较有水分的。”
“就这样,人家还是进了gp委员会。”苏先凯不服气的道:“简直荒谬。”
“还没进呢,这不是补选还没开始呢?”许正平瞄了杨锐一眼,不让几个人胡说八道。
杨锐也道:“说不定就是偶然事件,要等下次补选了以后,才知道情况。”
“也是,下次补选就知道情况了。”
“梁策这种人,就是补选也不会通过的,讨厌他的人多了。”
“也是,再补选,蒋同化总不能再弄一次反对吧,这违反组织程序嘛。”
几个人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尽量安慰杨锐。
杨锐呵呵的笑着,看起来毫不担心的样子。
不过,在众人眼里,这样子的杨锐,更像是强颜欢笑呢。
一天的工作结束,杨锐率先离开实验室。
其他人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悄悄的说话:
“杨锐也是不容易呢。”
“是呦,年纪轻轻的做了主任,也就是北大的气氛宽松。gp委员会还是跨度大了点。”
“要按学术能力,啥委员会都不大。”
“也是,但国内哪里有只看学术能力的?”
“国外也没有。”
“可惜了,杨锐今年21吧,这要是进了gp委员会,再过20年,都要变成前辈了。九成人都得被他熬死。”
“再过40年呢?gp委员会重建,现在进去的可都是元老。21岁的元老,我看卫生部的那群人也怕。”
“这么说,人家是不会让杨锐进了?”
几个人越说越对杨锐没信心,干脆都不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