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玻璃是一个用途很广的领域,而且利润丰厚,尤其自70年代开始,金属玻璃的研究在学术和应用两个领域都非常活跃,大量的不同体系合种类的二元或三元金属玻璃被合成了出来。
李鑫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也与金属玻璃是当前热点有关。现在的中文期刊并不多,一些好文章都要排队才能刊载,作为一名经费不多的研究生,他所做的项目能够连续刊载在期刊上,是需要一些环境因素的。
魏振学以前虽然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但在同一个学科,不同的领域是相通的,更不用说金属玻璃的应用本身,其实并是太有难度的事。
这是一个更倾向于工程的领域,相比理论领域,工程讲究的是投入产出。
杨锐为了李鑫的事情,投入了上千元,并且借用了价值不菲的仪器。
魏振学的运气不错,不仅产出了李鑫的论文,还顺便多做了全新的铁基玻璃出来。
实际上,如果李鑫能多花费些时间精力,多投入一些资金,也有可能做出这个全新的铁基玻璃来。
科研原本就是在泥浆中打滚,如果你只想在里面小心翼翼的步行,是不可能从泥浆里摸出宝来的。
杨锐给魏振学打下手,多做了一些铁基的金属玻璃实验,再帮他修改成英文的,然后以魏振学为第一作者将之发表了出去。
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对魏振学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接下来的几天,魏振学几乎每天都会神经兮兮的问杨锐一句:“怎么还没回信,会不会黄了?”
杨锐也例行公事的回答:“不会,信说不定还没寄到呢,耐心等着吧。”
他并不厌烦魏振学的激动,甚至能够理解魏振学的激动,任何一名研究员,都会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第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第一篇英文论文……
这是一种证明,更像是一种测试,测试你是否适合科研的残酷生活。
不能发表论文的自然不能在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不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也意味着不能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而不能发表国际化的论文,其实也意味着科研生活的终结。
科研是个不断攀升的领域,不是落后的人会被淘汰,是停滞不前的人就会被淘汰。
尤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随着200万科研工作者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竞争压力也变的越来越大。
在十年代,发表一篇science,nature或者cell,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学部委员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几乎是手到擒来。进入2000年,再在s上发表论文,能够立刻得到的也就是长江学者了,当然,各个学校和研究院必然是抢着要的,给套北京上海200平米的学位房,外带全家户口,解决老婆工作什么的,差不多是想要什么要什么。再到2010年以后的时候看,别说长江学者了,知名大学的教授人手一篇s,若是生物等热点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发表篇论文在自然、科学并不奇怪,甚至还有本科生做到此点。
魏振学对科研的期望丝毫不逊色于杨锐,所以,在看到了杨锐的实验室以后,他宁愿放弃煤研所的工作。但究竟能不能顺利的延续自己的科研事业,魏振学并不确信。
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魏振学就像是猴子似的,想起来就去看信,没事了就去看信。
杨锐也只能一次次的劝说。
在此期间,生物系的门口小桌上,却是出现了回寄给杨锐的信件。
“你的论文又发表了?”看到杨锐的名字,毛启明立刻给他收拾了起来,拿回宿舍。
杨锐笑着拆开长条形的信封,大略的读了一遍,摇头道:“是送回来修改的。”
“啥意思?”
“审稿人认为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或者认为某些地方有疏漏,所以打回来重写,大修比较惨,小修还好。这篇是小修,恩,另外几篇估计也快出结果了。”杨锐在遇到李鑫之前,连续完成了四篇论文,全都是为了积累论文而做。
这批论文都是以北大的名义来发表的,杨锐还选择了逼格更高的期刊,以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
当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意味着审查的更严格。如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sci入门级期刊,通常只要论文言之有物就可以了,简单来说,任何一点小的发现,任何一点碎片化的研究,都可以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
但像是acs化学生物学这样影响因子四到五的期刊,要求就会严格一些,审稿人对论文的文字数据都会有全新的要求,结论也需要更有建设性一些。
偶尔,像是这样的期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论文,也会更加严格的审核。
用有色眼镜看数据,某些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杨锐还在有循序渐进的发表论文,时不时的还会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文章,倒是有助于自己的论文发表。
不过,小修乃至大修这样的回信,终究是避免不了的。
毛启明不太明白这些,问:“修改以后就能发表?”
“小修的话,发表的几率很高。大修就难说了,因为修改的部分太多了,修好也不一定满足审稿人的要求。”杨锐说的是自己以后得到的经验,现在的国内期刊刚刚复活,国外期刊全凭运气,根本谈不上经验。
董志成一下子从床上伸出了脑袋,问:“照你这么说,碰上大修就很倒霉了?”
“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是大修的要求多的话,不如直接放弃,重新投另一个期刊。”杨锐颇为认真的解答。
董志成挠挠头:“这样也行?”
“当然,目的是发表论文,不一定要固定在某个期刊发表吧。一些审稿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当然,要是连续遇到大修或者大修和拒绝的情况,重新修改也是有必要的。你的论文遇到情况了?”杨锐以前很少见董志成如此关心一个话题。
董志成甩甩凹凸不平的大脑袋,道:“算是吧,说是修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改。”
“老师怎么说?”
“让我再做实验。我考虑要不要推倒重做。”
“先修饰,实在不行,再动结构。”杨锐一边说,一边找出自己的论文底稿,尝试修改。
小修的要求本来就不高,算不得什么事情。
剩下三篇论文的结果,果然是接二连三的反馈了回来。
两篇直接通过,另一篇依旧要求小修,就比例来说,比大部分的老师还要好。
这也是因为杨锐用的本就是成熟的实验和论文,需要修改的空间很小。
魏振学期待的论文紧随其后,赶在期末考试以前,送了过来。
直接通过!
看到这样的结果,魏振学险些乐疯了。
“就算没有你的论文的级别高,我也满意了。”魏振学坐在实验室里,见到杨锐,就举起了酒杯。
“实验室里不许喝酒。”杨锐带着笑意,道:“恭喜,但下不为例。”
“下不为例什么呀,我没喝酒。”
杨锐用手在鼻子下扇了扇,像是嗅化学试剂似的,道:“好像是没什么酒味,你喝什么呢?水?”
“无水酒精。”魏振学抿了口酒杯,有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自豪与满足感。
杨锐叹口气,道:“少喝点,对身体不好。”
“我知道,我兑了蒸馏水,最多40度。”魏振学刺溜喝了小半杯:“对了,有机化学通报的主编来了,想和我谈谈。”
……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或者直接访问网站http://www.yunlaige.com』
李鑫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也与金属玻璃是当前热点有关。现在的中文期刊并不多,一些好文章都要排队才能刊载,作为一名经费不多的研究生,他所做的项目能够连续刊载在期刊上,是需要一些环境因素的。
魏振学以前虽然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但在同一个学科,不同的领域是相通的,更不用说金属玻璃的应用本身,其实并是太有难度的事。
这是一个更倾向于工程的领域,相比理论领域,工程讲究的是投入产出。
杨锐为了李鑫的事情,投入了上千元,并且借用了价值不菲的仪器。
魏振学的运气不错,不仅产出了李鑫的论文,还顺便多做了全新的铁基玻璃出来。
实际上,如果李鑫能多花费些时间精力,多投入一些资金,也有可能做出这个全新的铁基玻璃来。
科研原本就是在泥浆中打滚,如果你只想在里面小心翼翼的步行,是不可能从泥浆里摸出宝来的。
杨锐给魏振学打下手,多做了一些铁基的金属玻璃实验,再帮他修改成英文的,然后以魏振学为第一作者将之发表了出去。
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对魏振学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接下来的几天,魏振学几乎每天都会神经兮兮的问杨锐一句:“怎么还没回信,会不会黄了?”
杨锐也例行公事的回答:“不会,信说不定还没寄到呢,耐心等着吧。”
他并不厌烦魏振学的激动,甚至能够理解魏振学的激动,任何一名研究员,都会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第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第一篇英文论文……
这是一种证明,更像是一种测试,测试你是否适合科研的残酷生活。
不能发表论文的自然不能在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不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也意味着不能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而不能发表国际化的论文,其实也意味着科研生活的终结。
科研是个不断攀升的领域,不是落后的人会被淘汰,是停滞不前的人就会被淘汰。
尤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随着200万科研工作者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竞争压力也变的越来越大。
在十年代,发表一篇science,nature或者cell,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学部委员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几乎是手到擒来。进入2000年,再在s上发表论文,能够立刻得到的也就是长江学者了,当然,各个学校和研究院必然是抢着要的,给套北京上海200平米的学位房,外带全家户口,解决老婆工作什么的,差不多是想要什么要什么。再到2010年以后的时候看,别说长江学者了,知名大学的教授人手一篇s,若是生物等热点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发表篇论文在自然、科学并不奇怪,甚至还有本科生做到此点。
魏振学对科研的期望丝毫不逊色于杨锐,所以,在看到了杨锐的实验室以后,他宁愿放弃煤研所的工作。但究竟能不能顺利的延续自己的科研事业,魏振学并不确信。
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魏振学就像是猴子似的,想起来就去看信,没事了就去看信。
杨锐也只能一次次的劝说。
在此期间,生物系的门口小桌上,却是出现了回寄给杨锐的信件。
“你的论文又发表了?”看到杨锐的名字,毛启明立刻给他收拾了起来,拿回宿舍。
杨锐笑着拆开长条形的信封,大略的读了一遍,摇头道:“是送回来修改的。”
“啥意思?”
“审稿人认为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或者认为某些地方有疏漏,所以打回来重写,大修比较惨,小修还好。这篇是小修,恩,另外几篇估计也快出结果了。”杨锐在遇到李鑫之前,连续完成了四篇论文,全都是为了积累论文而做。
这批论文都是以北大的名义来发表的,杨锐还选择了逼格更高的期刊,以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
当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意味着审查的更严格。如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sci入门级期刊,通常只要论文言之有物就可以了,简单来说,任何一点小的发现,任何一点碎片化的研究,都可以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
但像是acs化学生物学这样影响因子四到五的期刊,要求就会严格一些,审稿人对论文的文字数据都会有全新的要求,结论也需要更有建设性一些。
偶尔,像是这样的期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论文,也会更加严格的审核。
用有色眼镜看数据,某些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杨锐还在有循序渐进的发表论文,时不时的还会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文章,倒是有助于自己的论文发表。
不过,小修乃至大修这样的回信,终究是避免不了的。
毛启明不太明白这些,问:“修改以后就能发表?”
“小修的话,发表的几率很高。大修就难说了,因为修改的部分太多了,修好也不一定满足审稿人的要求。”杨锐说的是自己以后得到的经验,现在的国内期刊刚刚复活,国外期刊全凭运气,根本谈不上经验。
董志成一下子从床上伸出了脑袋,问:“照你这么说,碰上大修就很倒霉了?”
“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是大修的要求多的话,不如直接放弃,重新投另一个期刊。”杨锐颇为认真的解答。
董志成挠挠头:“这样也行?”
“当然,目的是发表论文,不一定要固定在某个期刊发表吧。一些审稿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当然,要是连续遇到大修或者大修和拒绝的情况,重新修改也是有必要的。你的论文遇到情况了?”杨锐以前很少见董志成如此关心一个话题。
董志成甩甩凹凸不平的大脑袋,道:“算是吧,说是修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改。”
“老师怎么说?”
“让我再做实验。我考虑要不要推倒重做。”
“先修饰,实在不行,再动结构。”杨锐一边说,一边找出自己的论文底稿,尝试修改。
小修的要求本来就不高,算不得什么事情。
剩下三篇论文的结果,果然是接二连三的反馈了回来。
两篇直接通过,另一篇依旧要求小修,就比例来说,比大部分的老师还要好。
这也是因为杨锐用的本就是成熟的实验和论文,需要修改的空间很小。
魏振学期待的论文紧随其后,赶在期末考试以前,送了过来。
直接通过!
看到这样的结果,魏振学险些乐疯了。
“就算没有你的论文的级别高,我也满意了。”魏振学坐在实验室里,见到杨锐,就举起了酒杯。
“实验室里不许喝酒。”杨锐带着笑意,道:“恭喜,但下不为例。”
“下不为例什么呀,我没喝酒。”
杨锐用手在鼻子下扇了扇,像是嗅化学试剂似的,道:“好像是没什么酒味,你喝什么呢?水?”
“无水酒精。”魏振学抿了口酒杯,有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自豪与满足感。
杨锐叹口气,道:“少喝点,对身体不好。”
“我知道,我兑了蒸馏水,最多40度。”魏振学刺溜喝了小半杯:“对了,有机化学通报的主编来了,想和我谈谈。”
……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或者直接访问网站http://www.yunla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