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曹锟所部在冯国璋的求援下仓皇渡江北撤,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宣告全部落入国民军控制当中,同样随着北洋军撤回江北,同时也宣示着苏南战事即将告一段落,此时国民军和北洋军隔着长江在南京对持,纵然国民军的警卫师还在南京东部的[***]地区,但是已经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接应曹锟部渡江后,冯国璋随即派王汝贤的第七师和第二混成旅为主力东进[***],初步交战后国民军司令部命令警卫师进一步东撤,避免无所谓的损失,而后在海军的沿岸掩护下一路沿着刚开始渡江西进南京的路线快速向扬州方向撤退,试图在仪征、扬州一线重新建立稳固防线。
然冯国璋这个时候是憋着一股气,苏南战事的是失败让他遭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随后最后曹锟所部的渡江北撤是袁世凯亲自准许的,但是作为北洋军在整个苏南战事中的实际指挥官,他对苏南战事的失利是有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而为了挽回危局,同时也作为当初主张接应曹锟渡江北撤的理由之一,那就是要把在江北的国民军警卫师给吃掉,所以一接应曹锟渡江成功后,他就是迫不及待的抽调了主力部队准备追击围剿江北的警卫师。
北洋军收复[***]后又一路紧随警卫师其后,进抵仪征扬州一线,面对北洋军的紧追不舍,国民军司令部方面担心已经损失惨重的警卫师会遭到被围歼的命运,就连陈敬云也是极为担心,责令参谋部方面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最后参谋部方面通过预演,认定南京方向的北洋军主力已经没有力量再一次发动渡江作战,在南京前线继续保持大量的主力部队已经是没有必要的,随后作战司梁训勤和陈仪等参谋部内军官制定了新一轮的调整计划,将集中在南京附近地区的国民军主力部队东调,留下国民军第二师、第七师防备南京附近地区,第一师回师镇江到上海一线,而第四师的主力部队则准备紧急渡江增援扬州方向的警卫师。
不过这个作战计划还没有完成,北洋军的东进部队已经发动了对仪征和扬州的进攻,警卫师不敌,连接丢失仪征等扬州外围重要防线,配属警卫师作战的第四师四十二团损失惨重。而此时,国民军准备调集第四师的主力部队渡江增援还没那么快到呢,于是乎警卫师又是向被赶鸭子一样收缩在扬州主要战线里。
“这几天第二旅打的很不错,可以说大震我军军威!”江北泰山镇内,北洋军第二军的司令部内,曹锟和冯国璋细细交谈着扬州方面的战事。
冯国璋也是一边点头一边道:“这一次,我是要国民军的这个警卫师回不去了!”
曹锟此时却是道:“此事怕是没那么容易,王汝贤不是说国民军已经在扬州开始构筑工事防线了吗,而且从对岸的国民军动向来看,他们的主力部队应该也是开始东调了,极有可能会对扬州进行增援!”
冯国璋听罢也是叹了口气:“对岸的国民军是越来越多了,这两个月来我们少说也打掉了他们两万多人,但是人家却是依旧主力未损,而反看我们?唉,如果我们手中兵力足够的话,再派遣一个师增援扬州方向,说什么也能够拿下来的!”
冯国璋的感叹不是凭空而来的,苏南战事打到现今,双方可谓都是损失惨重,国民军那边的损失到底有多大冯国璋自然是不知道详细数据的,但是通过下属部队的战报而他自己的估计,大体上也能够估计的出来,这前后两个月加起来少说也打掉了国民军两万人。而北洋军自己呢,损失更大。
此时苏南战事当中,北洋军前后一共投入了四个师一个混成旅以及一个重炮团。分别是前期南下作战的北洋军第三师、第五师、第八师。失守江北后紧急从山东、燕京增援而来的第七师、第二旅、重炮团,总兵力高达六万余人,师属中口径火炮一百七十余门,大口径重炮三十余门。
这样大规模的战事可谓是北洋军自从成军后所经历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事,惨烈程度远不是去年的湖北战事和南京战事可以相比较的,前后作战两个月,北洋军虽然前期控制了整个南京以及南下溧水和镇江,但是后续作战当中一步一步退守,最后又把南京南城给丢了,让国民军把整个江南都占据了。而这一场战争中,到目前为止北洋军可谓是损失惨重,伤亡总人数将近三万人,其中张勋的第八师可以说几乎被成建制的消灭,张勋的第八师从一开始就比较倒霉,当初还在扬州时准备渡江就损失了不小,然后留守在江北驻守扬州和南京的两个团在冯国璋的率领下几乎警卫师全歼,只剩下不到数百人的残部而已。
第八师主力在镇江前线以及后来的南京防守作战中又遭到极大损失,到北洋军北撤前夕已经不足四千人,而在撤退前夕第八师发生大规模崩溃,众多部队向国民军投降,到最后张勋只是带着五百多人的部队跟着曹锟撤退而已,后来又是收拢了几百人残兵,一整个师万三千余最后竟然只剩下千人不到,可以说已经被彻底歼灭了。而张勋的一回到江北后就是向冯国璋和袁世凯哭诉啊,最后袁世凯不得不让张勋暂时率领他那残兵撤出南京前线,现在张勋已经是带着他的残兵往清江浦回去了,至于事先承诺的重建第八师袁世凯也是明确表示会做,但是现在战事紧张自然不可能现在就给张勋多少钱或者装备之类的,只是给了张勋一个名头,让他回去清江浦地区休整。要重建第八师,恐怕就得张勋自己一个人面对天空一边流泪一边狠狠的搜刮地方了。
第三师和第五师以及第七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第三师唐天喜的第五旅损失为重,唐天喜的第五旅在整场苏南战事中几乎重头到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抵达镇江前线,重创立足未稳的国民军第一师,从而造成了战争初期的国民军镇江大败,更让国民军第一师前任师长陈卫华的被罢免。后来江北泰山镇失守后,曹锟又让他率领本部防守大卓镇,成功的只用了三千不到的步兵和千骑不到的骑兵部队阻挡了国民军林肇民部第七师的北上步伐,保证了曹锟和张勋的主力部队西撤的路线。固守南京时又是独自承担了面对着国民军主力第一师的进攻,撤退前夕唐天喜更是被曹锟委以重任,接替已经奔溃的第八师担任全军渡江撤退的后军,阻击国民军的追击,唐天喜的第五旅是最后一支渡江北撤的北洋军部队。
这一连串战事当中,让唐天喜的第五旅成为了北洋军在苏南战事的唯一亮点,虽然北洋军最后败退苏南,但是也掩盖不了唐天喜的赫赫战功,几乎唐天喜刚渡江成功,袁世凯的嘉奖就已经抵达,授唐天喜少将加中将衔,勋五位。成为苏南战事当中唯一得到晋升嘉奖的北洋军高级将领。
俗话说的好,一将成万骨枯,唐天喜得到晋升的时候,他所带领的第五旅也是损失惨重,伤亡人数高达七成,占据了第三师伤亡的绝大多数。加上第三师其他部队的伤亡人数,第三师的伤亡总人数接近六千余,几乎损失高达四成。
北洋军第五师相对要好一些,溧水前线的战事中损失不大,后续南京撤退当中又因为没有承担全军掩护阻击任务,虽然在南京防守作战中有所损失,但是总体来说损失不大,第五师的损失不大,也就让第五师成为了北洋军南下各部队当中唯一一支没有受到重创的部队,就连后续增援而来的王汝贤第七师和第二旅都比第五师损失的大。
王汝贤的第七师损失主要是因为增援南下后,因为急着救援被围困的泰山镇冯国璋,后来又因为要求援困在南京南城的曹锟部,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再猛烈的打着攻坚战,如此一来损失自然很大,总体伤亡也有数千人。
这些部队的伤亡人数全部加起来,倒是北洋军伤亡高达近三万人,其中第八师占了半数,剩下几支部队各有损伤。除了人员伤亡外,重武器损失更多,第八师就不说,整个师都没了,师属炮团也丢了一干二净,而第三师和第五师在撤退过程中,火炮之类的重武器也多数被遗弃,加上之前的战损,北洋军的火炮几乎损失过半。
如果说北洋军要把第三师、第五师恢复建制,人员兵力好说,但是武器装备的漏洞就不是那么容易填补的了,没有外来资金援助的情况下把现在的北洋军底`裤都当掉都重建不起来,不过北洋军体制和国民军不一样,中央没钱不代表下面各师没钱,比如张勋要重建第八师,袁世凯不给钱他照样也咬着牙重建,曹锟和靳云鹏要恢复第三师和第五师的战斗力的话,中央不给钱他们自己也会想办法的,上面不给钱自己搜刮就是了,简单的很。
冯国璋叹息着北洋军的损失,陈敬云也是在上海听着袁方回报苏南战事的相关报告,里面的伤亡数字的同样让陈敬云为之动容。
然冯国璋这个时候是憋着一股气,苏南战事的是失败让他遭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随后最后曹锟所部的渡江北撤是袁世凯亲自准许的,但是作为北洋军在整个苏南战事中的实际指挥官,他对苏南战事的失利是有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而为了挽回危局,同时也作为当初主张接应曹锟渡江北撤的理由之一,那就是要把在江北的国民军警卫师给吃掉,所以一接应曹锟渡江成功后,他就是迫不及待的抽调了主力部队准备追击围剿江北的警卫师。
北洋军收复[***]后又一路紧随警卫师其后,进抵仪征扬州一线,面对北洋军的紧追不舍,国民军司令部方面担心已经损失惨重的警卫师会遭到被围歼的命运,就连陈敬云也是极为担心,责令参谋部方面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最后参谋部方面通过预演,认定南京方向的北洋军主力已经没有力量再一次发动渡江作战,在南京前线继续保持大量的主力部队已经是没有必要的,随后作战司梁训勤和陈仪等参谋部内军官制定了新一轮的调整计划,将集中在南京附近地区的国民军主力部队东调,留下国民军第二师、第七师防备南京附近地区,第一师回师镇江到上海一线,而第四师的主力部队则准备紧急渡江增援扬州方向的警卫师。
不过这个作战计划还没有完成,北洋军的东进部队已经发动了对仪征和扬州的进攻,警卫师不敌,连接丢失仪征等扬州外围重要防线,配属警卫师作战的第四师四十二团损失惨重。而此时,国民军准备调集第四师的主力部队渡江增援还没那么快到呢,于是乎警卫师又是向被赶鸭子一样收缩在扬州主要战线里。
“这几天第二旅打的很不错,可以说大震我军军威!”江北泰山镇内,北洋军第二军的司令部内,曹锟和冯国璋细细交谈着扬州方面的战事。
冯国璋也是一边点头一边道:“这一次,我是要国民军的这个警卫师回不去了!”
曹锟此时却是道:“此事怕是没那么容易,王汝贤不是说国民军已经在扬州开始构筑工事防线了吗,而且从对岸的国民军动向来看,他们的主力部队应该也是开始东调了,极有可能会对扬州进行增援!”
冯国璋听罢也是叹了口气:“对岸的国民军是越来越多了,这两个月来我们少说也打掉了他们两万多人,但是人家却是依旧主力未损,而反看我们?唉,如果我们手中兵力足够的话,再派遣一个师增援扬州方向,说什么也能够拿下来的!”
冯国璋的感叹不是凭空而来的,苏南战事打到现今,双方可谓都是损失惨重,国民军那边的损失到底有多大冯国璋自然是不知道详细数据的,但是通过下属部队的战报而他自己的估计,大体上也能够估计的出来,这前后两个月加起来少说也打掉了国民军两万人。而北洋军自己呢,损失更大。
此时苏南战事当中,北洋军前后一共投入了四个师一个混成旅以及一个重炮团。分别是前期南下作战的北洋军第三师、第五师、第八师。失守江北后紧急从山东、燕京增援而来的第七师、第二旅、重炮团,总兵力高达六万余人,师属中口径火炮一百七十余门,大口径重炮三十余门。
这样大规模的战事可谓是北洋军自从成军后所经历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事,惨烈程度远不是去年的湖北战事和南京战事可以相比较的,前后作战两个月,北洋军虽然前期控制了整个南京以及南下溧水和镇江,但是后续作战当中一步一步退守,最后又把南京南城给丢了,让国民军把整个江南都占据了。而这一场战争中,到目前为止北洋军可谓是损失惨重,伤亡总人数将近三万人,其中张勋的第八师可以说几乎被成建制的消灭,张勋的第八师从一开始就比较倒霉,当初还在扬州时准备渡江就损失了不小,然后留守在江北驻守扬州和南京的两个团在冯国璋的率领下几乎警卫师全歼,只剩下不到数百人的残部而已。
第八师主力在镇江前线以及后来的南京防守作战中又遭到极大损失,到北洋军北撤前夕已经不足四千人,而在撤退前夕第八师发生大规模崩溃,众多部队向国民军投降,到最后张勋只是带着五百多人的部队跟着曹锟撤退而已,后来又是收拢了几百人残兵,一整个师万三千余最后竟然只剩下千人不到,可以说已经被彻底歼灭了。而张勋的一回到江北后就是向冯国璋和袁世凯哭诉啊,最后袁世凯不得不让张勋暂时率领他那残兵撤出南京前线,现在张勋已经是带着他的残兵往清江浦回去了,至于事先承诺的重建第八师袁世凯也是明确表示会做,但是现在战事紧张自然不可能现在就给张勋多少钱或者装备之类的,只是给了张勋一个名头,让他回去清江浦地区休整。要重建第八师,恐怕就得张勋自己一个人面对天空一边流泪一边狠狠的搜刮地方了。
第三师和第五师以及第七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第三师唐天喜的第五旅损失为重,唐天喜的第五旅在整场苏南战事中几乎重头到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抵达镇江前线,重创立足未稳的国民军第一师,从而造成了战争初期的国民军镇江大败,更让国民军第一师前任师长陈卫华的被罢免。后来江北泰山镇失守后,曹锟又让他率领本部防守大卓镇,成功的只用了三千不到的步兵和千骑不到的骑兵部队阻挡了国民军林肇民部第七师的北上步伐,保证了曹锟和张勋的主力部队西撤的路线。固守南京时又是独自承担了面对着国民军主力第一师的进攻,撤退前夕唐天喜更是被曹锟委以重任,接替已经奔溃的第八师担任全军渡江撤退的后军,阻击国民军的追击,唐天喜的第五旅是最后一支渡江北撤的北洋军部队。
这一连串战事当中,让唐天喜的第五旅成为了北洋军在苏南战事的唯一亮点,虽然北洋军最后败退苏南,但是也掩盖不了唐天喜的赫赫战功,几乎唐天喜刚渡江成功,袁世凯的嘉奖就已经抵达,授唐天喜少将加中将衔,勋五位。成为苏南战事当中唯一得到晋升嘉奖的北洋军高级将领。
俗话说的好,一将成万骨枯,唐天喜得到晋升的时候,他所带领的第五旅也是损失惨重,伤亡人数高达七成,占据了第三师伤亡的绝大多数。加上第三师其他部队的伤亡人数,第三师的伤亡总人数接近六千余,几乎损失高达四成。
北洋军第五师相对要好一些,溧水前线的战事中损失不大,后续南京撤退当中又因为没有承担全军掩护阻击任务,虽然在南京防守作战中有所损失,但是总体来说损失不大,第五师的损失不大,也就让第五师成为了北洋军南下各部队当中唯一一支没有受到重创的部队,就连后续增援而来的王汝贤第七师和第二旅都比第五师损失的大。
王汝贤的第七师损失主要是因为增援南下后,因为急着救援被围困的泰山镇冯国璋,后来又因为要求援困在南京南城的曹锟部,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再猛烈的打着攻坚战,如此一来损失自然很大,总体伤亡也有数千人。
这些部队的伤亡人数全部加起来,倒是北洋军伤亡高达近三万人,其中第八师占了半数,剩下几支部队各有损伤。除了人员伤亡外,重武器损失更多,第八师就不说,整个师都没了,师属炮团也丢了一干二净,而第三师和第五师在撤退过程中,火炮之类的重武器也多数被遗弃,加上之前的战损,北洋军的火炮几乎损失过半。
如果说北洋军要把第三师、第五师恢复建制,人员兵力好说,但是武器装备的漏洞就不是那么容易填补的了,没有外来资金援助的情况下把现在的北洋军底`裤都当掉都重建不起来,不过北洋军体制和国民军不一样,中央没钱不代表下面各师没钱,比如张勋要重建第八师,袁世凯不给钱他照样也咬着牙重建,曹锟和靳云鹏要恢复第三师和第五师的战斗力的话,中央不给钱他们自己也会想办法的,上面不给钱自己搜刮就是了,简单的很。
冯国璋叹息着北洋军的损失,陈敬云也是在上海听着袁方回报苏南战事的相关报告,里面的伤亡数字的同样让陈敬云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