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五日思考,左思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他确实是被太子提出的报纸这个新鲜物给吸引住了。尤其是代民张目这一条,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左思对朝廷、权贵失去了信心,但是他那颗为民请命的心还未彻底冷却!
最后左思在朝廷报备之后,由司马遹亲自指点,终于经营起晋朝第一家民间报馆。要想让报纸畅销天下,最重要的是要降低每份报纸的成本,否则的话报馆最终也得关门倒闭!
对于这一点,司马遹早就有准备,大家猜的没错,就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当然比雕版印刷要效率高得多,同时最终成本也要低得多。
但首先需要制做好大量字模,因此初始成本远高于雕版印刷,而且技术难度也要大得多。中国历史的大规模活字印刷籍只有几次,而且还都是官方组织的。民间的活字印刷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简易低级的印刷运用。很少用来印刷籍。
事实从明朝中期开始,在经济繁荣的江浙一带,用铜活字印刷逐渐出现并流行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有无锡的华家、安家,苏州的孙家和南京的张家等,他们用铜活字印卖的籍流传甚多,印刷效果也很不错。
不过中国本身的铜矿不多,而且铜又是流通货币的原材料,铜字模太贵,一般人用不起,因此后世铜活字无法大规模应用,一般只有皇家才用得起。
其实铁模、铅模其实也能替代铜模,但由于中国古代主要使用是以烟墨为颜料的水溶性墨水。在木制的雕版能够表现的很好,但是在金属活字很容易变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样通过简单的压印就能完成转印。
拓印也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为了保证能够有效的印刷,还必须使用吸水性强的纸张,结果就是纸张的背面也会有墨迹,无法做到双面印刷,无形中又提高了印刷的成本。这点不如木活字。
当然木活字也有它的弱点:如果用木活字印,大约印了2oo部左右,字模的字划就因为吸收烟墨中的水分,胀大模糊。但总的来看,木活字的弱点却比泥活字和金属活字要少得多。因此一直到清代,中国的活字印刷还是木刻活字。但即使是木活字,不管是在明代,还是在清代,终都没有淘汰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最终退出中国印刷行业,得等到清朝灭亡的前夕。
造成这个情况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古代沒有使用油墨,而在十五世纪中期,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创造了以铅锑锡合金字模和油墨为原材料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才使欧州在印刷技术一举过了中国。
由于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前期,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使得印刷品的成本大为下降,而清晰度却提高了许多,从而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后世有不少学者都认为,欧州能在十六、十七世际取得飞的展,缩短与中国的差距,甚至在十八、十九世际全面过中国。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且古登堡的在活字印刷技术也没有什么难度,其实中国的印刷技术以经很成熟了,只要弄出铅锑锡合金字模和油墨,即使是没有古登堡印刷机,效率也不会差到那里去。
铅锑锡合金字模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实就是以铅为主,加入一定比例的锑和锡。这两种矿产这个时代中国就以经大量开釆了,只不过这个时候锑和锡往往都被混在一起,全当锡矿来用。
当然铸字也还有一系列的细节工艺:铅字必须大小一致,字座部分必须完全能够彼此吻合,以便在排字版能够排列整齐。
这需要特殊的工艺设备加以保证,还要有专门的修字工人进行磋磨处理等等,即使是在欧州,全套的铸字工艺也是从十五世纪开始,逐步的改进完善,到十八世纪以后,才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而古登堡印刷术最关建的油墨,在后世也不是什么密秘,其实就是用亚麻油来调制,一直到司马遹穿越之前,亚麻油还被用来调制油画颜料。古登堡当年是将亚麻仁油煮沸,冷却到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馏松树脂得到的松节油精与碳黑搅匀后,放置一段后即成了油墨。
在这个时代,亚麻和松树等原材料都不缺,再加上司马遹手中掌握的油墨技术,很快就能制作出印刷所需的油墨。为了筹备报馆开业,司马遹一边让人制作油墨,一边让人开始铸字模。
为了防止泄露,他专门吩咐小邓子,让其找一群小黄门负责,先去铸一百个字模,并且将铅锑锡的配比量告诉他,再三强调一定要按这个配比量进行铸字,然后等着自己试用就行了。
在解决了印刷术之后,司马遹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报纸上,这一次除了左思负责的民间报纸外,朝廷也将开办两家报馆,准备充当朝廷的咽喉。
这是一场舆论权的争夺,在晋朝舆论权基本上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在司马遹对世家的经济人口、文化知识两方面采取措施后,他又对准了世家手中掌握的舆论权。
报纸这件事,司马遹早就思考多时,经过跟左思再三商议,二人决定所办报纸为周刊,一旬出两期,每七天出一刊。至于报刊的名字,司马遹跟左思发生激烈的争吵。
“殿下,这个所谓的洛阳周刊到底是什么意思?”左思非常不满司马遹起的名字,一点儿也没有文化内涵。
“没什么意思,不过就是个名字而已,通俗易懂多好啊!你整地那些酸不拉几的东西,又有多少人看得懂?要知道我们这个报纸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下层的庶民,要想他们认同,你就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
别看司马遹说得这么冠冕堂皇,实际只不过是他心底的一点恶趣味而已,就像让太子妃喊他老公,他就是想通过这种小花招来提醒自己曾来自二十一世纪。
“好吧,既然殿下坚持,那就用这个名字吧!”左思到了也没看出报名有哈好的,在心里他始终认为自己起的名字最好!
“对了,殿下,这一份报纸需要卖多少钱?”
“五文钱一份。”
“这……这价格是不是有点高啊?”
“孤的左大主编,这价格确实不太低,但是你要明白能买得起报纸的人会是一般人吗?可以想象,除非我晋朝的经济实现大发展,否则的话报纸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奢侈品。”
“殿下既然庶民们买不起报纸,那殿下怎么才能让庶民接受报纸呢?”
“这就要靠那些遍布各地的酒楼、茶馆,在这种地方有许多说书的人,你们可以将报纸卖给他们,让他们每天充当报纸解说员。这样庶民就算是不认识字,或者买不起报纸,却不影响他们喜欢上报纸!”
在商量完价格之后,左思又跟司马遹商量了报纸版面的问题,由于洛阳周刊定位的消费人群是寒门士子、商人、手工业者、个体户、富农等。因此整个版面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洛阳周刊共分四开八版。
按照两人商定的结果,第一版为标题新闻,全报介绍,二、三、四版为时事新闻;五、六版为专栏,专题;七版为广告,八版灵活机动。先这么办几期,以后再慢慢增加版面。
“殿下,这……这收费广告……”左思最不愿让俗物玷污了报纸这件神圣的事业。
“呵呵,左主编如果没钱,你的报馆该如何经营下去?你不会觉得靠卖报纸就能收回成本吧?广告就是今后报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有了这份收入,你们的报馆就能自给自足。只有完全不依靠别人,你们报馆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各种问题!”
从后世的经验来看,对新闻出版物来说,前几期是最重要的,虽然这个时代沒有竞争者,但前几期的效应和影响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制造轰动效果,司马遹准备将朝廷推广的大农场计划作为重点新闻进行报道,这段时间左思正好到下面搜集一下素材,然后写出几篇讨伐世家的檄文,最好将世家大族丑恶的一面给揭露出来,指出他们是如何为了一己之私阻挠朝廷政策实施。
目前洛阳报馆只有左思一个人坐镇,一开始估计还能应付,不过时间一长恐怕就不行了。司马遹考虑再三,觉得左思的妹妹左芬应该是个不错的特约作者,她本身的才华不错,再加上她待在皇宫实在是有些浪费。
“太冲,你看这样行不行,今后孤打算你的妹妹左芬来当你们报馆的特约作者,你可以为她留一个专门的版面,每期发表一些左芬写的文章、诗词,还可以让其对一些事实发表评论。”
“这……这不太好吧?”左思闻言心动不已,但还是有些担心其他人反对。
“呵呵,放心吧,这件事就包在孤身上!”
最后左思在朝廷报备之后,由司马遹亲自指点,终于经营起晋朝第一家民间报馆。要想让报纸畅销天下,最重要的是要降低每份报纸的成本,否则的话报馆最终也得关门倒闭!
对于这一点,司马遹早就有准备,大家猜的没错,就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当然比雕版印刷要效率高得多,同时最终成本也要低得多。
但首先需要制做好大量字模,因此初始成本远高于雕版印刷,而且技术难度也要大得多。中国历史的大规模活字印刷籍只有几次,而且还都是官方组织的。民间的活字印刷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简易低级的印刷运用。很少用来印刷籍。
事实从明朝中期开始,在经济繁荣的江浙一带,用铜活字印刷逐渐出现并流行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有无锡的华家、安家,苏州的孙家和南京的张家等,他们用铜活字印卖的籍流传甚多,印刷效果也很不错。
不过中国本身的铜矿不多,而且铜又是流通货币的原材料,铜字模太贵,一般人用不起,因此后世铜活字无法大规模应用,一般只有皇家才用得起。
其实铁模、铅模其实也能替代铜模,但由于中国古代主要使用是以烟墨为颜料的水溶性墨水。在木制的雕版能够表现的很好,但是在金属活字很容易变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样通过简单的压印就能完成转印。
拓印也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为了保证能够有效的印刷,还必须使用吸水性强的纸张,结果就是纸张的背面也会有墨迹,无法做到双面印刷,无形中又提高了印刷的成本。这点不如木活字。
当然木活字也有它的弱点:如果用木活字印,大约印了2oo部左右,字模的字划就因为吸收烟墨中的水分,胀大模糊。但总的来看,木活字的弱点却比泥活字和金属活字要少得多。因此一直到清代,中国的活字印刷还是木刻活字。但即使是木活字,不管是在明代,还是在清代,终都没有淘汰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最终退出中国印刷行业,得等到清朝灭亡的前夕。
造成这个情况的最大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古代沒有使用油墨,而在十五世纪中期,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创造了以铅锑锡合金字模和油墨为原材料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才使欧州在印刷技术一举过了中国。
由于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前期,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使得印刷品的成本大为下降,而清晰度却提高了许多,从而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后世有不少学者都认为,欧州能在十六、十七世际取得飞的展,缩短与中国的差距,甚至在十八、十九世际全面过中国。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且古登堡的在活字印刷技术也没有什么难度,其实中国的印刷技术以经很成熟了,只要弄出铅锑锡合金字模和油墨,即使是没有古登堡印刷机,效率也不会差到那里去。
铅锑锡合金字模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实就是以铅为主,加入一定比例的锑和锡。这两种矿产这个时代中国就以经大量开釆了,只不过这个时候锑和锡往往都被混在一起,全当锡矿来用。
当然铸字也还有一系列的细节工艺:铅字必须大小一致,字座部分必须完全能够彼此吻合,以便在排字版能够排列整齐。
这需要特殊的工艺设备加以保证,还要有专门的修字工人进行磋磨处理等等,即使是在欧州,全套的铸字工艺也是从十五世纪开始,逐步的改进完善,到十八世纪以后,才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而古登堡印刷术最关建的油墨,在后世也不是什么密秘,其实就是用亚麻油来调制,一直到司马遹穿越之前,亚麻油还被用来调制油画颜料。古登堡当年是将亚麻仁油煮沸,冷却到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馏松树脂得到的松节油精与碳黑搅匀后,放置一段后即成了油墨。
在这个时代,亚麻和松树等原材料都不缺,再加上司马遹手中掌握的油墨技术,很快就能制作出印刷所需的油墨。为了筹备报馆开业,司马遹一边让人制作油墨,一边让人开始铸字模。
为了防止泄露,他专门吩咐小邓子,让其找一群小黄门负责,先去铸一百个字模,并且将铅锑锡的配比量告诉他,再三强调一定要按这个配比量进行铸字,然后等着自己试用就行了。
在解决了印刷术之后,司马遹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报纸上,这一次除了左思负责的民间报纸外,朝廷也将开办两家报馆,准备充当朝廷的咽喉。
这是一场舆论权的争夺,在晋朝舆论权基本上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在司马遹对世家的经济人口、文化知识两方面采取措施后,他又对准了世家手中掌握的舆论权。
报纸这件事,司马遹早就思考多时,经过跟左思再三商议,二人决定所办报纸为周刊,一旬出两期,每七天出一刊。至于报刊的名字,司马遹跟左思发生激烈的争吵。
“殿下,这个所谓的洛阳周刊到底是什么意思?”左思非常不满司马遹起的名字,一点儿也没有文化内涵。
“没什么意思,不过就是个名字而已,通俗易懂多好啊!你整地那些酸不拉几的东西,又有多少人看得懂?要知道我们这个报纸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下层的庶民,要想他们认同,你就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
别看司马遹说得这么冠冕堂皇,实际只不过是他心底的一点恶趣味而已,就像让太子妃喊他老公,他就是想通过这种小花招来提醒自己曾来自二十一世纪。
“好吧,既然殿下坚持,那就用这个名字吧!”左思到了也没看出报名有哈好的,在心里他始终认为自己起的名字最好!
“对了,殿下,这一份报纸需要卖多少钱?”
“五文钱一份。”
“这……这价格是不是有点高啊?”
“孤的左大主编,这价格确实不太低,但是你要明白能买得起报纸的人会是一般人吗?可以想象,除非我晋朝的经济实现大发展,否则的话报纸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奢侈品。”
“殿下既然庶民们买不起报纸,那殿下怎么才能让庶民接受报纸呢?”
“这就要靠那些遍布各地的酒楼、茶馆,在这种地方有许多说书的人,你们可以将报纸卖给他们,让他们每天充当报纸解说员。这样庶民就算是不认识字,或者买不起报纸,却不影响他们喜欢上报纸!”
在商量完价格之后,左思又跟司马遹商量了报纸版面的问题,由于洛阳周刊定位的消费人群是寒门士子、商人、手工业者、个体户、富农等。因此整个版面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洛阳周刊共分四开八版。
按照两人商定的结果,第一版为标题新闻,全报介绍,二、三、四版为时事新闻;五、六版为专栏,专题;七版为广告,八版灵活机动。先这么办几期,以后再慢慢增加版面。
“殿下,这……这收费广告……”左思最不愿让俗物玷污了报纸这件神圣的事业。
“呵呵,左主编如果没钱,你的报馆该如何经营下去?你不会觉得靠卖报纸就能收回成本吧?广告就是今后报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有了这份收入,你们的报馆就能自给自足。只有完全不依靠别人,你们报馆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各种问题!”
从后世的经验来看,对新闻出版物来说,前几期是最重要的,虽然这个时代沒有竞争者,但前几期的效应和影响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为了制造轰动效果,司马遹准备将朝廷推广的大农场计划作为重点新闻进行报道,这段时间左思正好到下面搜集一下素材,然后写出几篇讨伐世家的檄文,最好将世家大族丑恶的一面给揭露出来,指出他们是如何为了一己之私阻挠朝廷政策实施。
目前洛阳报馆只有左思一个人坐镇,一开始估计还能应付,不过时间一长恐怕就不行了。司马遹考虑再三,觉得左思的妹妹左芬应该是个不错的特约作者,她本身的才华不错,再加上她待在皇宫实在是有些浪费。
“太冲,你看这样行不行,今后孤打算你的妹妹左芬来当你们报馆的特约作者,你可以为她留一个专门的版面,每期发表一些左芬写的文章、诗词,还可以让其对一些事实发表评论。”
“这……这不太好吧?”左思闻言心动不已,但还是有些担心其他人反对。
“呵呵,放心吧,这件事就包在孤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