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广华群虎”捉拿刺客的时间只剩下一天,除了满城搜捕江湖人,他们似乎没有别的办法,成果倒是非常丰硕,监狱都快要装满了,倦侯府中有十余位保镖从前是江湖人,现在连大门都不敢出。
韩孺子也不出门,留在家中等候消息,全是杨奉一人在外面奔波。
日上三竿,东海王姗姗来迟,经过妻子的教导,他不像昨天那么激动不安了,热情地打招呼,安稳地坐下,随手翻了几本书,对韩孺子说:“明天上官盛就要露面,顶多十天,宿卫八营就能掌控整座京城,咱们都知道,所谓追查刺客只是一个借口,上官盛的手肯定越伸越长,直到进入南、北军的大营里。”
“想必如此,不解决南、北军的威胁,太后不会心安。”
“所以咱们得有一个最终计划,不能就这么等着。”
韩孺子沉默一会,抬臂招手,东海王马上起身走过来,韩孺子小声道:“先让南、北军都来白桥镇驻守,给太后和上官盛一点压力。”
“这个没问题,已经在进行了,五天之内,南、北军就会像亲兄弟一样共同驻扎在白桥镇。”
“等时机一到,我希望南、北军能发生一点冲突。”
“啊?让那帮家伙发生冲突很容易,可是时间不好掌控,南、北军就是那等着分家产的亲兄弟,随时都可能打起来。”
“所以我需要你帮忙。北军只会派一小部分将士前往白桥镇,带队的将领应该是蔡兴海,他会听我的安排,平时隐忍,在关键时刻惹怒南军。但是你得让崔太傅克制一点,不要以多欺少,将蔡兴海率领的北军一下子全都消灭,要让事态一点点发展,直到引起朝廷的注意。”
“我明白了,南、北军僵持不下,太后与上官盛想要夺权,或许会派出宿卫八营,一旦城里守卫空虚……”
韩孺子点头,他与东海王联手,能支配一千多名死士,足够发起一场夺政宫变。
东海王想了一会,“如果太后和上官盛不上当呢?”
“那我就得想办法逃出京城。”
“就这么定了,最多半个月,咱们就可以动手。宿卫八营也不是铁板一块,我已经联络了一些人,最后的时候,他们也能帮上忙。”
“不到动手之际,不要泄露消息。”
“那是当然,我会犯这种错误吗?那些人都以为咱们还在争位选帝呢,就算帮忙,我也会找别的借口,等他们反应过来,你已经在泰安殿登基了。大臣们就有这点好处,只要宝座上有一位皇帝,不管是谁,他们都会老老实实地磕头。”
“还有,得想办法与宫里联系上……”
“我的母亲也在宫里,我绝不让太后伤害到她们。事实上,王妃已经联系到宫里的一些人,据说太后现在‘疯’得更严重了,天天躲在太祖衣冠室里忏悔,总是认错人,以为思帝还活着呢。哼,装得倒是挺像,宫里的人一点都不怀疑。”
两人开始商议计划的细节,都觉得只要上官盛上当出城,宫变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这与崔家上一次搞出的宫变不同,他们一旦攻占皇宫之后,不用避开大臣,反而可以指望他们的支持。
东海王的一名随从跑来,在门外求见,东海王出门与他交谈一会,回来之后笑道:“那帮读书人又闹事了。”
“嗯?”
“是你安排的吧,国子监和太学的一帮弟子正在皇宫正门前请愿呢,希望皇帝即刻降旨,他们要投笔从戎,去北疆与匈奴人一战。”
可这的确不是韩孺子安排的,他根本没找郭丛等人帮忙,“这么说,金纯忠他们已经将消息传开了。”
“匈奴人的动向总能在朝野引起争议,就看太后如何应对吧。”
越来越多的消息传来,匈奴使者声称再不进行和谈大单于就将率兵南下,在大楚臣民听来,怎么都像是挑衅与威胁,自从武帝击溃匈奴人之后,楚人早已不习惯看到如此蛮横的行为,听到传言,无不愤怒异常。
连年的灾害、无为的朝廷、贪婪的官吏……楚人早已憋着一肚子火气,出乎意料地被匈奴人的“威胁”给点燃了。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加入宫门请愿,普通百姓的仇恨更直接一些,成群结队地走出城门,来到城外的驿馆,要将匈奴使者打死。
事态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韩孺子的预想,东海王却以为这一切都是他安排好的,每得到一次消息,扭头就向韩孺子祝贺,“了不起,你又成功了,原来你掌握着这么多的力量,事前也不告诉我一声。哈哈,看太后还怎么装疯?”
宫门请愿一直没有得到回应,也没人出来驱散,城外的驿馆却是危险重重,驿丞亲自出面,向百姓求情,以为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劝退了一部分人,却架不住来的人越来越多。
黄昏时分,辟远侯张印又来求见倦侯,这回他带来一小队人,全是装成楚民的匈奴使者。
驿丞知道自己阻挡不了多久,可是又不能让匈奴使者死在驿馆里,于是自己在前门劝说百姓,暗地里请辟远侯将匈奴使者从后门带走。
辟远侯没什么亲戚与朋友,也不敢留在自家,于是送到倦侯府。
十余名匈奴使者个个神色慌张,金纯忠也吓坏了,没想到自己传出的消息会惹出这么大的事端。
东海王还没有走,强烈建议韩孺子不要收留这些人,“你是点火的人,怎么能将火往自家引呢?给他们找一家客店,瞒得住最好,瞒不住,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吧,不管结果如何,对你都没有影响,就算以后你想与匈奴人和谈,大单于也不会在乎这几条性命。”
韩孺子还是将他们留下了。
他是少数坚定的和谈派,不愿横生枝节,倒不是为了应对远在天边的敌人,而是因为亲眼见过太多的内患,知道大楚经不起再来一次大规模战争。
辟远侯松了口气,为了表示自己并非胆小之辈,他也留在了倦侯府,与匈奴使者一同住在后宅的一座小院里。
天黑了,东海王刚走不久,郭丛与数名国子监博士登门拜访,这一回他们不是来表示支持的,而是质问倦侯对匈奴人的立场。
正如杨奉所说,读书人与望气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有所坚持,其中一条就是礼仪之邦绝不能向化外蛮夷低头。
韩孺子指天发誓,自己绝不向匈奴人让出一寸土地,“大楚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座城池,对我来说都是碎铁城,只要我在,就不会退让,麾下有百万大军我守,只剩一个人,我还是会留在城墙之上。”
郭丛等人满意了,韩孺子趁机说道:“大楚乃是上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匈奴人想开战,很好,边疆之外自有广大的战场。匈奴使者就在我的府中,我不仅收留他们,还要带领军队将他们送回塞外,让他们通知单于,楚军前来应战。”
打动郭丛等人的不只是这番表态,还有倦侯在碎铁城的表现,他已经证明自己是寸土不让的镇北将军,所说的话自然更值得相信。
韩孺子没有提起和谈与西方的威胁,这些事情,行伍出身的辟远侯能够理解,苦读圣贤书的郭丛等人却很难接受。
几人告辞,郭丛晚走一步,悄悄对倦侯说:“瞿先生来信了,他已出关,正在游说关东各地的郡守,向他们力荐倦侯。”
韩孺子拱手致谢,郭丛又道:“鱼跃龙门,只在一争,万望倦侯坚持不懈,勿令天下人失望。”
郭丛曾经劝说倦侯退出争位,但是当他觉得倦侯值得辅佐的时候,又是最坚定的一位。
将近子夜时分,杨奉回来了,他奔波了一天,没有找到更多的线索,“京城数得出的豪侠我都托人问过了,最近几个月里,谁也没有接待过少年强盗。我不能再隐瞒消息,中午时通知了连丹臣,他向监牢里的犯人询问,也没有得到线索。”
杨奉很累,神情却依然紧绷,坐在椅子上寻思片刻,“我想咱们犯了一个错误。”
“杨公请说。”
“光盯着刺客是没用的,咱们得找到那几名望气者。”
“那些假冒的望气者?他们是太后的人,不是躲在太后的羽翼之下,就是已经被杀灭口,到哪去找?”
杨奉摇摇头,“倦侯对我说过,英王遇刺,袁子凡表现得非常吃惊,倦侯觉得那也是假装的吗?”
“嗯……我觉得袁子凡是真的吃惊。”
“所以袁子凡或许对刺杀真的不知情,看到英王遇刺,他非常害怕,不会向太后求助,更可能逃之夭夭。”
“杨公说的有道理,能找到他吗?”
杨奉疲惫地叹息一声,“先让上官盛找一遍吧,他忽略的地方,就是我要关注之处。如果上官盛先找到人,咱们就得另想其它办法。”
“咱们最初制定的办法?”
杨奉点头,正要开口,外面突然响起敲窗的声音,不是敲门,而是敲窗,声音不大,刚刚能让屋子里的人听到。
韩孺子与杨奉互视一眼,都没有开口询问,杨奉起身,开门查看,看到外面的人他显然一愣,退后两步,扶着门,请来者进屋。
孟娥的哥哥孟徹走进来,站在韩孺子面前,张开双臂,表示自己没带兵器,然后说:“我来替太后传话。”(未完待续。)
韩孺子也不出门,留在家中等候消息,全是杨奉一人在外面奔波。
日上三竿,东海王姗姗来迟,经过妻子的教导,他不像昨天那么激动不安了,热情地打招呼,安稳地坐下,随手翻了几本书,对韩孺子说:“明天上官盛就要露面,顶多十天,宿卫八营就能掌控整座京城,咱们都知道,所谓追查刺客只是一个借口,上官盛的手肯定越伸越长,直到进入南、北军的大营里。”
“想必如此,不解决南、北军的威胁,太后不会心安。”
“所以咱们得有一个最终计划,不能就这么等着。”
韩孺子沉默一会,抬臂招手,东海王马上起身走过来,韩孺子小声道:“先让南、北军都来白桥镇驻守,给太后和上官盛一点压力。”
“这个没问题,已经在进行了,五天之内,南、北军就会像亲兄弟一样共同驻扎在白桥镇。”
“等时机一到,我希望南、北军能发生一点冲突。”
“啊?让那帮家伙发生冲突很容易,可是时间不好掌控,南、北军就是那等着分家产的亲兄弟,随时都可能打起来。”
“所以我需要你帮忙。北军只会派一小部分将士前往白桥镇,带队的将领应该是蔡兴海,他会听我的安排,平时隐忍,在关键时刻惹怒南军。但是你得让崔太傅克制一点,不要以多欺少,将蔡兴海率领的北军一下子全都消灭,要让事态一点点发展,直到引起朝廷的注意。”
“我明白了,南、北军僵持不下,太后与上官盛想要夺权,或许会派出宿卫八营,一旦城里守卫空虚……”
韩孺子点头,他与东海王联手,能支配一千多名死士,足够发起一场夺政宫变。
东海王想了一会,“如果太后和上官盛不上当呢?”
“那我就得想办法逃出京城。”
“就这么定了,最多半个月,咱们就可以动手。宿卫八营也不是铁板一块,我已经联络了一些人,最后的时候,他们也能帮上忙。”
“不到动手之际,不要泄露消息。”
“那是当然,我会犯这种错误吗?那些人都以为咱们还在争位选帝呢,就算帮忙,我也会找别的借口,等他们反应过来,你已经在泰安殿登基了。大臣们就有这点好处,只要宝座上有一位皇帝,不管是谁,他们都会老老实实地磕头。”
“还有,得想办法与宫里联系上……”
“我的母亲也在宫里,我绝不让太后伤害到她们。事实上,王妃已经联系到宫里的一些人,据说太后现在‘疯’得更严重了,天天躲在太祖衣冠室里忏悔,总是认错人,以为思帝还活着呢。哼,装得倒是挺像,宫里的人一点都不怀疑。”
两人开始商议计划的细节,都觉得只要上官盛上当出城,宫变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这与崔家上一次搞出的宫变不同,他们一旦攻占皇宫之后,不用避开大臣,反而可以指望他们的支持。
东海王的一名随从跑来,在门外求见,东海王出门与他交谈一会,回来之后笑道:“那帮读书人又闹事了。”
“嗯?”
“是你安排的吧,国子监和太学的一帮弟子正在皇宫正门前请愿呢,希望皇帝即刻降旨,他们要投笔从戎,去北疆与匈奴人一战。”
可这的确不是韩孺子安排的,他根本没找郭丛等人帮忙,“这么说,金纯忠他们已经将消息传开了。”
“匈奴人的动向总能在朝野引起争议,就看太后如何应对吧。”
越来越多的消息传来,匈奴使者声称再不进行和谈大单于就将率兵南下,在大楚臣民听来,怎么都像是挑衅与威胁,自从武帝击溃匈奴人之后,楚人早已不习惯看到如此蛮横的行为,听到传言,无不愤怒异常。
连年的灾害、无为的朝廷、贪婪的官吏……楚人早已憋着一肚子火气,出乎意料地被匈奴人的“威胁”给点燃了。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加入宫门请愿,普通百姓的仇恨更直接一些,成群结队地走出城门,来到城外的驿馆,要将匈奴使者打死。
事态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韩孺子的预想,东海王却以为这一切都是他安排好的,每得到一次消息,扭头就向韩孺子祝贺,“了不起,你又成功了,原来你掌握着这么多的力量,事前也不告诉我一声。哈哈,看太后还怎么装疯?”
宫门请愿一直没有得到回应,也没人出来驱散,城外的驿馆却是危险重重,驿丞亲自出面,向百姓求情,以为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劝退了一部分人,却架不住来的人越来越多。
黄昏时分,辟远侯张印又来求见倦侯,这回他带来一小队人,全是装成楚民的匈奴使者。
驿丞知道自己阻挡不了多久,可是又不能让匈奴使者死在驿馆里,于是自己在前门劝说百姓,暗地里请辟远侯将匈奴使者从后门带走。
辟远侯没什么亲戚与朋友,也不敢留在自家,于是送到倦侯府。
十余名匈奴使者个个神色慌张,金纯忠也吓坏了,没想到自己传出的消息会惹出这么大的事端。
东海王还没有走,强烈建议韩孺子不要收留这些人,“你是点火的人,怎么能将火往自家引呢?给他们找一家客店,瞒得住最好,瞒不住,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吧,不管结果如何,对你都没有影响,就算以后你想与匈奴人和谈,大单于也不会在乎这几条性命。”
韩孺子还是将他们留下了。
他是少数坚定的和谈派,不愿横生枝节,倒不是为了应对远在天边的敌人,而是因为亲眼见过太多的内患,知道大楚经不起再来一次大规模战争。
辟远侯松了口气,为了表示自己并非胆小之辈,他也留在了倦侯府,与匈奴使者一同住在后宅的一座小院里。
天黑了,东海王刚走不久,郭丛与数名国子监博士登门拜访,这一回他们不是来表示支持的,而是质问倦侯对匈奴人的立场。
正如杨奉所说,读书人与望气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有所坚持,其中一条就是礼仪之邦绝不能向化外蛮夷低头。
韩孺子指天发誓,自己绝不向匈奴人让出一寸土地,“大楚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座城池,对我来说都是碎铁城,只要我在,就不会退让,麾下有百万大军我守,只剩一个人,我还是会留在城墙之上。”
郭丛等人满意了,韩孺子趁机说道:“大楚乃是上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匈奴人想开战,很好,边疆之外自有广大的战场。匈奴使者就在我的府中,我不仅收留他们,还要带领军队将他们送回塞外,让他们通知单于,楚军前来应战。”
打动郭丛等人的不只是这番表态,还有倦侯在碎铁城的表现,他已经证明自己是寸土不让的镇北将军,所说的话自然更值得相信。
韩孺子没有提起和谈与西方的威胁,这些事情,行伍出身的辟远侯能够理解,苦读圣贤书的郭丛等人却很难接受。
几人告辞,郭丛晚走一步,悄悄对倦侯说:“瞿先生来信了,他已出关,正在游说关东各地的郡守,向他们力荐倦侯。”
韩孺子拱手致谢,郭丛又道:“鱼跃龙门,只在一争,万望倦侯坚持不懈,勿令天下人失望。”
郭丛曾经劝说倦侯退出争位,但是当他觉得倦侯值得辅佐的时候,又是最坚定的一位。
将近子夜时分,杨奉回来了,他奔波了一天,没有找到更多的线索,“京城数得出的豪侠我都托人问过了,最近几个月里,谁也没有接待过少年强盗。我不能再隐瞒消息,中午时通知了连丹臣,他向监牢里的犯人询问,也没有得到线索。”
杨奉很累,神情却依然紧绷,坐在椅子上寻思片刻,“我想咱们犯了一个错误。”
“杨公请说。”
“光盯着刺客是没用的,咱们得找到那几名望气者。”
“那些假冒的望气者?他们是太后的人,不是躲在太后的羽翼之下,就是已经被杀灭口,到哪去找?”
杨奉摇摇头,“倦侯对我说过,英王遇刺,袁子凡表现得非常吃惊,倦侯觉得那也是假装的吗?”
“嗯……我觉得袁子凡是真的吃惊。”
“所以袁子凡或许对刺杀真的不知情,看到英王遇刺,他非常害怕,不会向太后求助,更可能逃之夭夭。”
“杨公说的有道理,能找到他吗?”
杨奉疲惫地叹息一声,“先让上官盛找一遍吧,他忽略的地方,就是我要关注之处。如果上官盛先找到人,咱们就得另想其它办法。”
“咱们最初制定的办法?”
杨奉点头,正要开口,外面突然响起敲窗的声音,不是敲门,而是敲窗,声音不大,刚刚能让屋子里的人听到。
韩孺子与杨奉互视一眼,都没有开口询问,杨奉起身,开门查看,看到外面的人他显然一愣,退后两步,扶着门,请来者进屋。
孟娥的哥哥孟徹走进来,站在韩孺子面前,张开双臂,表示自己没带兵器,然后说:“我来替太后传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