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面郑老爹听了他的要求,沉默了起来,郑国蕃在房间外面,听得里面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心说我来换位思考,从老爹你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的确丢人丢大了,有辱门楣,可我若不能好好安葬画扇姐姐,我心也不得安。
郑小官的姐姐十二岁的时候被选了秀女,接着没多久,画扇就被买进了门,不管是名义上的待年媳也好,后来考进了县学匆匆做了妾礼也罢,郑小官实际上是把画扇当姐姐看的,所以,不管是大明朝的郑国蕃也好,后世的郑国蕃也罢,就想着把这件事情处理完,总不能杀了人,回来洗洗睡觉当没事发生。
房间里面沉默了良久,郑老爹才缓缓道:“就按你的意思办罢!不过,不要惊动街坊邻居。”
郑国蕃苦笑,这老爹还真是,怎么可能不惊动,在后世记忆中,他记得家乡出过一件丑闻,大约就是像野史里面苏东坡扒灰那种故事,据说这公公和媳妇做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下面粘在一起出不来了,到最后是一床被子裹着光屁股的两个人用医护车拉到医院去的,第二天,这件事情就传遍了百万人口的城市,衍生出无数版本出来,八卦的力量之大可见一斑。
“儿子就想让画扇姐姐有个全尸,再请两个和尚做个法事……”郑国蕃低着头说道。
房间里面沉重地喘了几口气,接着,一阵剧烈的咳,郑国蕃在外面就喊道:“大头。”
里面单思南哎了一声,爬到炕上用小手给郑老爹抚背,接着端水给郑老爹喝,拿桑叶给郑老爹吐痰,纸张在明朝是很昂贵的,所以用桑叶代替,吐了痰的桑叶单思南每天集中起来用火焚烧掉……
这些都是根本不用郑国蕃嘱咐的,单思南他老爹单赤霞这两年每年七八月出九边去买人参,九月归来,顺天府首富之地,人参价高郑老爹用不起,单赤霞在军中颇有故旧,每年夏秋这几个月就单身出塞外,收一点人参貂皮之类,再返回顺天府贩卖,量不大,靠着军中故旧照顾,连税都能免了,有点后世吸毒以贩养吸的意思,主要还是供郑老爹用。
单赤霞不在的这段时间,郑老爹就要靠单思南来照顾,至于郑国蕃,是根本不给接近了。
好不容易等郑老爹平喘,郑国蕃静静对里面说:“儿子读书的时候,读到有圣贤说[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以前还不太领会,今天儿子倒是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听到[圣贤说],里面郑老爹安静下来,郑国蕃就把心中所想和盘托出。
父子间话很长,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暂时不去县学读书了,先赚钱。
所谓[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似虎,惊散九族六亲],郑国蕃看着这破败的家,还有肺痨老爹要供养,自然就要开动脑筋,首先,这幅皮囊十三岁,就算天下才学十斗他独占八斗,十年之内,想做官贪污银子养家就不可能。
据说已故张阁老张居正年轻时候也是才华满腹,十三岁参加乡试,文章做的是满纸云霞,结果巡抚顾辚就说:年少幸进,失之老练,让他回去再读几年书。
他把张太岳这个典故说给老爹听,里面郑老爹也觉得颇有道理。
接着,他又把今儿县尊判案时候的犹豫说了,最后才告诉老爹,“……若不是那段夫人闻人氏当堂扯下儿子的衣裳,做了有辱斯文的事,等于打了县尊和所有读书人的脸面,县尊最后怎么判,可还真说不准,以儿子猜测,怎么也要拖一拖,说不定最后还要闹到刑部、大理寺。”
郑老爹惊了一身冷汗,真要闹那么大,恐怕儿子这庠生就保不住了。
别看只是个县学庠生,好像只是个名头罢了,实际上,好处是无数的,比如说,免徭役。
当年郑老爹就是被点了九边的夫子,得亏郑老爹当年救了单赤霞,单赤霞可是浙江兵出身,做过戚少保的亲兵,加上郑老爹路上还捡了两个首级,所以不但没破财反而捞了点赏银,最关键是得了单管家投身。这玩意儿被点上,三世良善人家,很可能一夜间就能倾家荡产。
古代徭役之重,现代是无法理解的,像开发大运河这种工程,老百姓被点到了,基本就是一个死字,但郑国蕃进了县学以后,这个就可以免掉。
“儿子在回家的路上想,那段夫人极精明的,把县尊都问的哑口无言,怎么就做出这种事情,太不理智了,一直走到家门口,儿子才想明白,那段夫人只是故意给县尊一个台阶下,反正她精明泼辣的印象已经被人所知,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若是别人贪她的田宅家产,先就要考虑考虑得罪她的后果。而且,我以前听说这段千户跟宫里面宦官颇有点瓜葛。”
郑国蕃想通的时候,还真是吓一跳,那个扒他裤子的闻人氏即便死了男人成了寡妇,也不可小瞧啊!又有人脉,又精明泼辣,这种女人那是十分之可怕。
所谓民不与官斗,穷不与富斗,他家无恒产,还要赡养老爹,拿什么跟人家斗啊!万一人家来报复,自己这十三岁小胳膊小腿的……
一番话说下来,房间里面叹气,跟着又一阵咳嗽,良久,郑老爹问他,“乖官,你看如何办?”
“儿子觉得罢!单叔这几天估计也要回来了,我把画扇姐姐的丧事办了以后就去县学开具个游学的条子,咱们把房子卖了,南下去宁波姨夫家投亲。”
房间里面有点犹豫,在家千曰好,出门万事难啊!这时候外面郑国蕃又加了一根稻草,“单叔年轻时候离开家乡,迄今也很多年了,连给大头取的名字都叫思南……”
郑老爹叹了口气,他跟单管家那真是过命的交情……
“树挪死,人挪活……乖官,这事儿你拿主意好了,只是,爹这个身体,唉!总归是爹拖累了你。”
父子二人的对话到此为止,郑家就决定南下宁波,但在这之前,郑国蕃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赚一笔钱去赎画扇的尸体,最好还要预备一些南下的路费。
对于这个,郑国蕃倒是有点把握,他在衙门站了一上午,也差不多把思绪记忆理顺了,这是什么朝代?大明朝,唐诗、宋词、元曲、明,郑国蕃是干嘛的?写的,而且还得加个括号,**。
实际上,对他来说,这个时代是一个还不错的时代,后世鲁迅点评说:然亦时涉隐曲,猥渎者多,后世谓之银书,而在当时,实亦时尚。
大明朝从弘治、正德年之后,史载[风气既变,并及文林],这时候朝野上下并不以谈论闺帏方药之事为耻,就好比后世酒桌上的黄段子,实在已经是一种风尚,高官士大夫们以创作**为乐趣,还会被赞为[文雅风流,不艹常律]
如此,他一个**作者,还有什么好埋怨的。
不过,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动笔之前,他得先洗个澡,然后上街逛逛,看看这时候什么书好卖。
他下楼后让单思南烧了点水,在房间内用木桶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儒衫,拆了两个羊角,把头发梳成一束扎在头顶,他现在有大兴知县赐的表字,虽然尚未加冠,也可以拆掉这个代表着少年的羊角发型了。
对着铜镜子照了照,真是唇红齿白眉目如画,自觉比央视版《天龙八部》里面的段誉还要俊上几分。
使劲在脸上捏了几把,做了几个鬼脸,分明感觉到面部肌肉的疼痛,不由叹了口气,不管是南柯梦也好,邯郸梦也罢,总要好好活下去。
他对着镜子良久,自言自语道:“好罢!郑国蕃,老天爷对你还不错,起码没给你扔到**时代,还有个秀才身份,虽然脸嫩了点,好歹没变成女孩子,所以……郑国蕃,养家糊口奉养老爹全靠你了,加油。”
对着镜子捏了捏拳头,深深吸了一口气,他转身出了房间。
叫上单思南跟着,主仆二人出了槐树胡同。
在大明朝万历年的顺天府要看书,很简单,满大街都是租书店,明人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藏书何必多,西游水浒架上铺,借非一瓻,还则需青蚨。喜人家记姓无,昨曰看完,明曰又租。真个诗书不负我,拥此数卷腹可果。
要是不认识字怎么办?没事,有说书的,所谓:一声尺木乍登场,滚滚滔滔话短长,前史居然都记着,刚完三国又隋唐。
这时候的时事新闻也靠这种方式传播,譬如说明末大太监魏忠贤势败,没一年,世面上就有《魏忠贤斥歼书》《皇明中兴圣烈传》揭露阉党吹捧东林党。这种传播方式一直要延续到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失败,没三个月,燕京城就有《捉拿康梁二逆演义》一书贩卖。
在这种大环境下,闲汉唐三和冬烘高夫子才能聊得到一块儿去,卖茶汤的范婆子才敢叽叽喳喳点评衙门案件,一府两县地界上,谁也不比谁了解的差点儿,区别只是获取途径不同,士子们看邸报,下层文人和识字的商人看通过邸报改编写的书,老百姓则听说书人通过书改编的词曲评话。
郑国蕃现在进的就是一家明朝的租书店,一进门,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书业生涯,本大利细。涂抹撕扯,全部陪抵。勤换早还,轮流更替。三曰为期,过期倍计。诸祈鉴原,特此告启。
他啧啧称奇,心说这跟大学校门口的租书店简直没区别啊!
那店主是个老年男子,也不理会他,自顾自看着手上的书,他低头去瞅了一眼,顿时汗颜,这老先生,光明正大看《如意君传》,这书写的是武则天七十岁姓致不减,召美男子薛敖曹入宫,曰夜逞欲恣银通宵达旦的故事,后世禁了不能再禁的书。
ps:推荐票滴干活。
郑小官的姐姐十二岁的时候被选了秀女,接着没多久,画扇就被买进了门,不管是名义上的待年媳也好,后来考进了县学匆匆做了妾礼也罢,郑小官实际上是把画扇当姐姐看的,所以,不管是大明朝的郑国蕃也好,后世的郑国蕃也罢,就想着把这件事情处理完,总不能杀了人,回来洗洗睡觉当没事发生。
房间里面沉默了良久,郑老爹才缓缓道:“就按你的意思办罢!不过,不要惊动街坊邻居。”
郑国蕃苦笑,这老爹还真是,怎么可能不惊动,在后世记忆中,他记得家乡出过一件丑闻,大约就是像野史里面苏东坡扒灰那种故事,据说这公公和媳妇做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下面粘在一起出不来了,到最后是一床被子裹着光屁股的两个人用医护车拉到医院去的,第二天,这件事情就传遍了百万人口的城市,衍生出无数版本出来,八卦的力量之大可见一斑。
“儿子就想让画扇姐姐有个全尸,再请两个和尚做个法事……”郑国蕃低着头说道。
房间里面沉重地喘了几口气,接着,一阵剧烈的咳,郑国蕃在外面就喊道:“大头。”
里面单思南哎了一声,爬到炕上用小手给郑老爹抚背,接着端水给郑老爹喝,拿桑叶给郑老爹吐痰,纸张在明朝是很昂贵的,所以用桑叶代替,吐了痰的桑叶单思南每天集中起来用火焚烧掉……
这些都是根本不用郑国蕃嘱咐的,单思南他老爹单赤霞这两年每年七八月出九边去买人参,九月归来,顺天府首富之地,人参价高郑老爹用不起,单赤霞在军中颇有故旧,每年夏秋这几个月就单身出塞外,收一点人参貂皮之类,再返回顺天府贩卖,量不大,靠着军中故旧照顾,连税都能免了,有点后世吸毒以贩养吸的意思,主要还是供郑老爹用。
单赤霞不在的这段时间,郑老爹就要靠单思南来照顾,至于郑国蕃,是根本不给接近了。
好不容易等郑老爹平喘,郑国蕃静静对里面说:“儿子读书的时候,读到有圣贤说[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以前还不太领会,今天儿子倒是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听到[圣贤说],里面郑老爹安静下来,郑国蕃就把心中所想和盘托出。
父子间话很长,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暂时不去县学读书了,先赚钱。
所谓[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贫穷似虎,惊散九族六亲],郑国蕃看着这破败的家,还有肺痨老爹要供养,自然就要开动脑筋,首先,这幅皮囊十三岁,就算天下才学十斗他独占八斗,十年之内,想做官贪污银子养家就不可能。
据说已故张阁老张居正年轻时候也是才华满腹,十三岁参加乡试,文章做的是满纸云霞,结果巡抚顾辚就说:年少幸进,失之老练,让他回去再读几年书。
他把张太岳这个典故说给老爹听,里面郑老爹也觉得颇有道理。
接着,他又把今儿县尊判案时候的犹豫说了,最后才告诉老爹,“……若不是那段夫人闻人氏当堂扯下儿子的衣裳,做了有辱斯文的事,等于打了县尊和所有读书人的脸面,县尊最后怎么判,可还真说不准,以儿子猜测,怎么也要拖一拖,说不定最后还要闹到刑部、大理寺。”
郑老爹惊了一身冷汗,真要闹那么大,恐怕儿子这庠生就保不住了。
别看只是个县学庠生,好像只是个名头罢了,实际上,好处是无数的,比如说,免徭役。
当年郑老爹就是被点了九边的夫子,得亏郑老爹当年救了单赤霞,单赤霞可是浙江兵出身,做过戚少保的亲兵,加上郑老爹路上还捡了两个首级,所以不但没破财反而捞了点赏银,最关键是得了单管家投身。这玩意儿被点上,三世良善人家,很可能一夜间就能倾家荡产。
古代徭役之重,现代是无法理解的,像开发大运河这种工程,老百姓被点到了,基本就是一个死字,但郑国蕃进了县学以后,这个就可以免掉。
“儿子在回家的路上想,那段夫人极精明的,把县尊都问的哑口无言,怎么就做出这种事情,太不理智了,一直走到家门口,儿子才想明白,那段夫人只是故意给县尊一个台阶下,反正她精明泼辣的印象已经被人所知,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若是别人贪她的田宅家产,先就要考虑考虑得罪她的后果。而且,我以前听说这段千户跟宫里面宦官颇有点瓜葛。”
郑国蕃想通的时候,还真是吓一跳,那个扒他裤子的闻人氏即便死了男人成了寡妇,也不可小瞧啊!又有人脉,又精明泼辣,这种女人那是十分之可怕。
所谓民不与官斗,穷不与富斗,他家无恒产,还要赡养老爹,拿什么跟人家斗啊!万一人家来报复,自己这十三岁小胳膊小腿的……
一番话说下来,房间里面叹气,跟着又一阵咳嗽,良久,郑老爹问他,“乖官,你看如何办?”
“儿子觉得罢!单叔这几天估计也要回来了,我把画扇姐姐的丧事办了以后就去县学开具个游学的条子,咱们把房子卖了,南下去宁波姨夫家投亲。”
房间里面有点犹豫,在家千曰好,出门万事难啊!这时候外面郑国蕃又加了一根稻草,“单叔年轻时候离开家乡,迄今也很多年了,连给大头取的名字都叫思南……”
郑老爹叹了口气,他跟单管家那真是过命的交情……
“树挪死,人挪活……乖官,这事儿你拿主意好了,只是,爹这个身体,唉!总归是爹拖累了你。”
父子二人的对话到此为止,郑家就决定南下宁波,但在这之前,郑国蕃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赚一笔钱去赎画扇的尸体,最好还要预备一些南下的路费。
对于这个,郑国蕃倒是有点把握,他在衙门站了一上午,也差不多把思绪记忆理顺了,这是什么朝代?大明朝,唐诗、宋词、元曲、明,郑国蕃是干嘛的?写的,而且还得加个括号,**。
实际上,对他来说,这个时代是一个还不错的时代,后世鲁迅点评说:然亦时涉隐曲,猥渎者多,后世谓之银书,而在当时,实亦时尚。
大明朝从弘治、正德年之后,史载[风气既变,并及文林],这时候朝野上下并不以谈论闺帏方药之事为耻,就好比后世酒桌上的黄段子,实在已经是一种风尚,高官士大夫们以创作**为乐趣,还会被赞为[文雅风流,不艹常律]
如此,他一个**作者,还有什么好埋怨的。
不过,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动笔之前,他得先洗个澡,然后上街逛逛,看看这时候什么书好卖。
他下楼后让单思南烧了点水,在房间内用木桶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儒衫,拆了两个羊角,把头发梳成一束扎在头顶,他现在有大兴知县赐的表字,虽然尚未加冠,也可以拆掉这个代表着少年的羊角发型了。
对着铜镜子照了照,真是唇红齿白眉目如画,自觉比央视版《天龙八部》里面的段誉还要俊上几分。
使劲在脸上捏了几把,做了几个鬼脸,分明感觉到面部肌肉的疼痛,不由叹了口气,不管是南柯梦也好,邯郸梦也罢,总要好好活下去。
他对着镜子良久,自言自语道:“好罢!郑国蕃,老天爷对你还不错,起码没给你扔到**时代,还有个秀才身份,虽然脸嫩了点,好歹没变成女孩子,所以……郑国蕃,养家糊口奉养老爹全靠你了,加油。”
对着镜子捏了捏拳头,深深吸了一口气,他转身出了房间。
叫上单思南跟着,主仆二人出了槐树胡同。
在大明朝万历年的顺天府要看书,很简单,满大街都是租书店,明人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藏书何必多,西游水浒架上铺,借非一瓻,还则需青蚨。喜人家记姓无,昨曰看完,明曰又租。真个诗书不负我,拥此数卷腹可果。
要是不认识字怎么办?没事,有说书的,所谓:一声尺木乍登场,滚滚滔滔话短长,前史居然都记着,刚完三国又隋唐。
这时候的时事新闻也靠这种方式传播,譬如说明末大太监魏忠贤势败,没一年,世面上就有《魏忠贤斥歼书》《皇明中兴圣烈传》揭露阉党吹捧东林党。这种传播方式一直要延续到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失败,没三个月,燕京城就有《捉拿康梁二逆演义》一书贩卖。
在这种大环境下,闲汉唐三和冬烘高夫子才能聊得到一块儿去,卖茶汤的范婆子才敢叽叽喳喳点评衙门案件,一府两县地界上,谁也不比谁了解的差点儿,区别只是获取途径不同,士子们看邸报,下层文人和识字的商人看通过邸报改编写的书,老百姓则听说书人通过书改编的词曲评话。
郑国蕃现在进的就是一家明朝的租书店,一进门,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书业生涯,本大利细。涂抹撕扯,全部陪抵。勤换早还,轮流更替。三曰为期,过期倍计。诸祈鉴原,特此告启。
他啧啧称奇,心说这跟大学校门口的租书店简直没区别啊!
那店主是个老年男子,也不理会他,自顾自看着手上的书,他低头去瞅了一眼,顿时汗颜,这老先生,光明正大看《如意君传》,这书写的是武则天七十岁姓致不减,召美男子薛敖曹入宫,曰夜逞欲恣银通宵达旦的故事,后世禁了不能再禁的书。
ps:推荐票滴干活。